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9 毫秒
1.
牛立强  周炫 《东北水利水电》2021,39(9):46-48,60
文中利用NCEP(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的1°×1°逐6 h再分析资料和降水实况资料,应用天气学分析和物理量诊断方法,对2020年8月2日至4日尼尔基流域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形成机制进行详细地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此次尼尔基流域暴雨过程主要以对流性降水为主,并伴有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其影响天气系统为东北冷涡和地面蒙古气旋.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以及整层垂直上升运动,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抬升机制;700 hPa以下有较强的对流不稳定,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热力条件.此次暴雨过程的水汽通道为850 hPa偏南气流将水汽从渤海和黄海一带源源不断地向尼尔基流域输送.  相似文献   

2.
该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1.0°×1.0°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和多普勒天气雷达对比分析龙岩两次冬季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两次暴雨过程均发生在有利的环流背景下,南支槽活跃,低层有东南急流和西南急流向福建输送充沛水汽,且低空急流强度为冬季罕见。两次暴雨落区均与水汽通量散度辐合区相对应,但水汽辐合垂直伸展高度和持续时间不同导致降水强度和降水持续时间的不同。暴雨均发生在θse陡立的高能高湿不稳定层结条件下和强上升运动区域中。两次暴雨过程云团的发展旺盛程度及垂直伸展高度不同是造成降水强度和降水持续时间不同的重要原因之一。两次暴雨过程的雷达回波均以层状云降水回波为主,速度图上低层均有东南急流、中高层有西南急流;降水期间风廓线均表现为低层东南风、中高层西南风,当低层转为东北或偏北风时,降水趋于减弱。  相似文献   

3.
该文利用常规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新一代天气雷达及区域自动站资料等,对2012年4月11-16日福建省龙岩市连续降雹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4月中旬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异常偏强,贝加尔湖低槽后的西北气流携带冷空气南下,与低层强盛的暖湿气流在华南中北部一带频繁交汇,高低空急流均较常年同期异常偏强,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背景场;连续冰雹过程中,三次降雹分别属混合性对流、短历时强降水和冰雹大风天气过程,既有共性也有特性,T-Td_((700 hPa))≤4℃是混合性对流的参考指标。冰雹云回波具有较高的基本反射率因子值和VIL值,雹云径向速度存在逆风区或是中尺度气旋,雷达回波特征在临近预报进一步甄别强对流天气类型上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1年5月31日发生在特克斯县北部的一次强对流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雷达降水估测分析,估测的降水总量与实际情况仍然存在偏差,但多普勒雷达降水回波强度变化、回波总面积、强回波面积与过程降水量大小的吻合较好,对这次降水过程具有灾后评估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该文使用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及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特征追踪和分析1410号台风"麦德姆"在三明市引发的暴雨过程,探究此次暴雨发生、发展的机制。结果表明:台风"麦德姆"对三明市有明显的降雨影响,无大风影响;强降雨出现在台风东侧,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是触发暴雨对流发生、发展的重要天气系统;散度场上表现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动力配置结构及整层的正涡度均为暴雨的维持和加强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机制;台风云系螺旋特征明显,螺旋云带中有多个中尺度云团活动;台风降雨的雷达回波较均匀,表现为积云混合云回波的特征,垂直高度在6 km以下,无明显的强中心。  相似文献   

6.
利用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回波以及湖北省地面自动气象站等观测资料,对2008年5月3日武汉市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此次大暴雨过程主要是中尺度辐合线和中尺度低压气旋天气系统,鄂东北一带生成的中尺度冷高压为该地区辐合的加强而发生强对流降雨天气过程提供了有利天气条件。另外,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回波信息的分析则显示,大暴雨首先是由一个中-β尺度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造成的,当MCS东移出武汉以后,其西部又生出一块指状的中-γ尺度对流云团,正是由于该对流云团的突然生成,使得武汉市在前一轮暴雨已基本结束的情况下又发生新一轮强降水。基于多种观测信息,从不同角度对武汉市的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探讨,揭示了此次大暴雨发生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和有利大气环流条件,可供开展暴雨监测和预报分析参考。  相似文献   

7.
该文利用常规气象探测资料、NCEP/NCAR2.5°×2.5°再分析资料、福建省龙岩市区域气象自动站资料及龙岩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2010年6月15日龙岩区域尤其是连城县新泉镇特大暴雨成因。结果表明:此次特大暴雨主要由高空槽、低层切变线和低空急流共同作用产生,是一次典型的暴雨形势;低空西南急流尤其是925hPa的超低空急流为暴雨区带来了丰富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对强降水系统的发展、维持有一定的作用;地形强迫抬升作用对局地特大暴雨起了增幅作用。  相似文献   

8.
胡迪 《人民长江》2012,(Z1):87-89,131
为了减少特大暴雨对城市造成的各种损害,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每6 h再分析资料以及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等探测资料,对2011年"6.18"武汉市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大尺度环流背景,高、低空急流结构,物理量和地面中尺度系统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解析了此次特大暴雨的成因,有关结论可为提高此类暴雨天气的预报准确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梅州市一次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MICAPS系统常规资料和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8月4日傍晚至8月5日凌晨发生在梅州市地区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和物理量进行诊断分析,分析表明:在有利的水汽和垂直上升运动条件下,局地积累的不稳定能量,经由低层辐合运动激发释放,在副高和台风外围下沉气流控制下也会产生局地强对流天气。  相似文献   

10.
黄艳芳  胡迪  阎雍 《人民长江》2009,40(13):45-47
为了研究“8503”武汉特大暴雨过程的发生、发展机理,利用常规观测、地面加密降水资料、逐时云顶亮温TBB资料,对本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天气和物理量场分析。结果表明:低空切变和地面弱冷锋的相互配合而生成中尺度对流系统MCS(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暴雨区上空具有同向双圈垂直环流结构特征。MCS垂直倾斜的上升气流显示出对流风暴云特点,MCS的中高层具有类似于热带气旋一样的暖心结构特征。根据湿位涡守恒和倾斜位涡发展理论,分析了暴雨和MCS形成及发展的原因。强对流不稳定是这次特大暴雨的主要条件,条件对称不稳定是辅助因素。  相似文献   

11.
2014年5月龙岩市一次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利用龙岩市区域自动站资料和常规气象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演变特征分析研究出现于2014年5月21-23日龙岩暴雨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过程主要影响系统有高空西风槽和南支槽、中低层切变和西南急流及地面弱冷空气,这种地面、中低空系统的有机结合,加上高空的良好配置,造就了这次强降雨过程。物理量诊断分析表明:低层辐合、正涡度区、高层辐散、中低层垂直上升运动都在我省中南部一带,正好与我市境内实况降水区相对应。  相似文献   

12.
该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三明市区域站资料、FY-2C红外卫星云图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2年5月12-13日三明全市性暴雨、局地大暴雨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 h Pa南支槽、中低层的低涡切变及西南急流、地面倒槽是本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水汽条件、热力条件、动力条件在暴雨发生期间配置十分有利,水汽条件充足,暖湿气流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大气层结不稳定,大范围持久的上升运动是产生暴雨的必要条件。此次暴雨过程中尺度特征明显,中尺度雨团活动频繁。武夷山脉对暴雨的强度和落区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地面降雨量资料、FNL资料与卫星云图资料,对2014年9月17~18日丹江口水库流域的一次秋季连阴雨中的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低槽、中低空切变线与地面东路冷空气是暴雨发生的主要影响系统;秋季连阴雨中的暴雨与夏季暴雨明显不同,即暴雨发生在稳定的大气层结状态下,卫星云图显示,降雨云系以层状云为主,部分时段出现了弱的对流云系,但较夏季要弱的多;中低空暖湿急流一方面为暴雨提供了源源不断水汽条件,另一方面与低层冷空气在丹江口水库流域形成了较强的锋区,暴雨发生在锋区中水汽辐合较强的区域。  相似文献   

14.
利用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0—2019年江淮气旋东移背景下梅州暴雨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导致梅州暴雨的江淮气旋有以下特征:90%以上江淮气旋是由西南低涡发展形成,其南侧的低空急流是造成梅州暴雨最主要原因;低层系统分为槽式切变线和偏南气流辐合,70%以上都是槽式切变线南压造成的,暴雨多发生在切变线附近强偏南气流中,槽式切变线南压到副高附近时会触发强烈的强对流天气;中层以偏西风和波动槽为主,在梅州上空有波动槽的配合更容易出现大范围暴雨过程;江淮气旋处于湖南、江西、福建一带时,并且移动方向以偏东移或东南移时,更容易给梅州带来暴雨。  相似文献   

15.
干旱及半干早地区是旱灾发生频繁的地区,但有时该地区短历时暴雨的强度又很大,因而引起异常暴雨洪水灾害。干旱及半干早地区的暴雨特点之一是暴雨的局地性十分显著,加上这类地区的雨量站稀少,难以掌握雨量在地区上的变化,造成有时河中涨水,雨量站却未测到雨量的现象,给这类地区洪水预报的产汇流计算带来很大困难。而天气雷达不仅可以进行降水强度的探测,而且还可以给出降水的地区分布,特别是对于大暴雨、冰雹等覆盖的地区,更能显示出它的优越性。本文在总结雷达测雨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对雷达测雨与地面观测雨量的对比分析,研究雷达测雨可能产生的误差,以便在降雨径流预报中更好地利用雷达测雨资料,补充地面观测资料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1319号超强台风“天兔”登陆前后给梅州南部和东部带来了强降水,由于登陆前其环流与西南季风急流断裂,登陆后环流消失的非常快。低层强辐合抬升作用与强降水发生区域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在强降水发生时低层有大量的水汽辐合;另外,登陆前后“天兔”东侧暖湿水汽的输送有利于梅州暴雨的发生。由于登陆前大陆层结比较稳定,此次过程强对流天气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受台风“莲花”外围影响,2009年6月22日在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大埔县出现强对流天气,据梅州CINRAD—SA型多普勒雷达资料产品的演变,对雷达反射率(R)、VIL、ET、OHP产品进行分析,发现多普勒雷达资料产品的演变特征对预报工作有很好的参考意义,可以依照产品的演变特征提前发布强对流天气的预警警报,可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8.
《新疆水利》2007,(1):28-30,43
12006年防汛抗旱工作回顾 2006年,自治区洪旱灾情交替发生,主要有4个特点。冬季,北疆部分地区发生了少见的冰凌洪水灾害;5月以后,强对流降水天气过程频繁,部分地区发生不同程度的局地暴雨洪水和山洪、泥石流;主汛期持续升温性天气和强对流性降水天气过程交替并存,南北疆部分地区相继发生了较大量级的局地暴雨洪水和融雪与暴雨叠加的混合型洪水,叶尔羌河发生冰川溃坝型洪水;农牧业受旱范围广,持续时间长,  相似文献   

19.
该文利用常规气象探测资料、NCEP/NCAR 1.0゜×1.0゜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的相当黑体亮温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2015年7月22日连城县特大暴雨天气过程成因。结果表明:此次特大暴雨过程主要是由南海海面上热带辐合带云系北抬引起的;β中尺度对流复合体是造成此次特大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低空西南急流为暴雨区提供充沛的水汽条件和抬升动力条件,对暴雨的形成和发展维持起着重要的作用;列车效应导致连城县城附近长历时的强降水过程;特大暴雨区上空强烈的垂直环流发展有利于强降水的发生发展;地形强迫抬升作用增幅作用非常显著。多普勒雷达速度图分析还表明,低空西南急流比强降水过程提前2-3 h出现,可以对未来强降水发生提供预报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利用天气图、 多普勒雷达图等资料,运用天气学原理等方法,对2014年3月28日梅州的一次冰雹过程分析后得出:冰雹过程是在500 hPa南支槽前强西南气流、850 hPa西南急流、925 hPa和地面辐合的系统下产生的;中层干冷,低层暖湿的大气层结及低层明显的垂直风切变、 适宜的0℃层均有利于冰雹的发生;冰雹的移动方向是西南—东北,最强回波达到65 dBZ以上,但维持时间较短;具有钩状回波和弱回波特征,有明显的逆风区且都位于回波移动的右侧;垂直液体水含量(VIL)值在雹云发展成熟时维持在40 kg/m2以上,最大时能达到50 kg/m2;回波顶高度维持在11 km以上,最大时达到14 k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