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预处理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相结合,探讨4个品种的杨梅(荸荠、东魁、水晶杨梅、粉红杨梅)中的挥发性化合物。对SPME萃取参数(萃取针头类型、平衡时间、萃取时间、萃取温度)进行优化,确定较佳的萃取条件是:在50℃水浴温度下平衡15 min,用萃取头(DVB/CAR/PDMS)萃取35 min。将SPME-GC/MS所得谱图与标准谱图及相关文献比对,共鉴定出59种化合物,主要包括醛类、萜烯类、醇类、酯类和酮类等,其中石竹烯含量最高(4.27~358μg/g),是杨梅中重要的香气特征组分。4个品种的杨梅挥发性物质有显著差异,可通过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将这4个品种进行区分,其中荸荠和东魁杨梅的挥发性物质比较接近,与粉红杨梅和水晶杨梅的香气物质可明显区分开。荸荠和东魁杨梅中β-石竹烯、葎草烯、石竹烯氧化物含量较高,粉红种杨梅中α-蒎烯(19.66μg/g)含量最高,石竹烯含量却最低,而水晶杨梅含有最高含量的石竹烯和芳樟醇。不同杨梅的香气组分的差异性研究将有助于杨梅品种的鉴别及杨梅质量检测。  相似文献   

2.
以东魁杨梅为试材,研究不同成熟度东魁杨梅果实(成熟前期,成熟中期,成熟期)的香气变化及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相结合,分析鉴定东魁杨梅中的香气组分,同时将仪器分析与感官评定相结合。不同成熟度的杨梅果实表现出不同强度的香型,其中成熟期果实的"果香"强度较大。β-石竹烯是不同成熟度东魁杨梅果实的共有组分且含量最高。不同成熟度的东魁杨梅果实中的挥发性物质有显著的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区分这3种果实,找到样品之间差异来源的主要贡献组分。成熟期的杨梅含有较多的正己醛(53.62μg/g)、2-已烯醛(7.75μg/g)、正己醇(6.84μg/g)及乙酸甲酯(2.38μg/g),这4种物质均没有在未成熟果实(成熟前期和中期)的香气中检测出。未成熟果实的香气中D-柠檬烯的含量较高,且未在成熟期果实中检测到。研究不同成熟度杨梅香气组分的差异性,将有助于杨梅质量检测和加工利用。  相似文献   

3.
选取昌吉遗韵酒庄酿酒葡萄赤霞珠为实验材料,分别在果实5%转色至成熟及果实100%转色至成熟两个生长期采用遮光率为50%(网1)、20%(网2)的遮阳网在不同时期对果树树体顶端进行遮光处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法检测葡萄果实果皮中非花色苷酚的含量,并对非花色苷酚组分构成进行偏最小二乘法(PLS-DA)分析,探究葡萄果实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搭建遮阳网对葡萄果实非花色苷酚结构组分及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果实5%转色至完全成熟搭建遮光率50%、20%遮阳网处理(Q1、Q2)及果实100%转色至完全成熟期间搭建遮光率20%遮阳网处理(H2)非花色苷酚总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运用PLS-DA分析可得到,遮光处理会影响葡萄果实中黄烷-3-醇、槲皮素类物质、杨梅酮类物质的积累。  相似文献   

4.
草果药食同源,主要化学成分为挥发油,具有调味和温中燥湿的功效。文章比较了不同干燥程度草果果实形态、种仁挥发油得率和挥发油成分在含量和组分上的差异。收集50℃烘干0,12,24,36,48 h的果实样品,记录果实形态的各项指标,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测定不同烘干程度草果种仁挥发油得率,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其挥发油成分及含量的异同。结果表明,在干燥过程中果实果皮厚度及重量呈下降趋势,12~24 h下降最明显,种仁重量变化较平稳;种仁挥发油得率呈线性升高,至48 h恒重时,挥发油得率最高为2.72 mL/g;种仁中共鉴定出38种化合物,在0~48 h 5个时间段分别检测出26,23,21,22,26种成分;主要包含烯烃类16种、醛类7种、芳香烃类3种、醚类1种、醇类11种;干燥程度不同导致(1R)-(+)-α-蒎烯等化合物含量减少至未检测出;1,8-桉叶素等有效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α-水芹烯的含量则先下降后上升,峰值出现在48 h(4.71%);正新醛的相对百分含量变化基本保持不变。低温烘干处理对提高种仁挥发油得油率及其化学成分构成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为解释草果鲜品和干品的香气成分差异提供了参考依据,为该物种干燥加工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仪、以正癸烷为内标,对8个不同产地红花椒挥发油的组成进行了分析,并比较了不同产地红花椒挥发油含量和组成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红花椒挥发油差异较大,样品间挥发油组分不同,相同组分间其含量差异也较大;8个不同产地样品的挥发油含量范围为1.64~5.89m L/100 g;共鉴定出64种化学组分,包括39种烃类、11种醇类、8种酯类、3种醛类和3种酮类,其共有组分数21个,共有组分含量间存在较大差异;非共有组分的含量都比较低,非共有组分中含量占总含量百分比大于1%的较少;样品间主要成分也有所差异,共有组分中的主要成分是柠檬烯、月桂烯和桉树醇。红花椒挥发油含量和组分间的差异决定了样品间香气和品质的差异,可将不同红花椒挥发油含量和组分的差异作为鉴别产地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化学计量学法对紫苏叶与紫苏子挥发油共有组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分离测定紫苏叶与紫苏子挥发油成分,利用化学计量学解析法对重叠的色谱峰进行解析,得到各组分的纯色谱曲线和质谱,通过质谱库对解析的纯组分进行定性,紫苏叶挥发油的定性组分74个,占总含量的98.56%;紫苏子挥发油的定性组分85个,占总含量的97.92%。结果表明,紫苏叶与紫苏子挥发油共有组分数45个,分别占鉴定组分数的60.81%、52.94%;占鉴定组分量的66.38%、84.30%。相对含量较高的组分是柠檬烯、4,11,11-三甲基-8-亚甲基二环十一碳烯、2,6-二甲基-6-(4-甲基-3-戊烯基)双环庚-2-烯、石竹烯氧化物、1-(2-呋喃)-戊酮、3,6-二乙基-3,6-二甲基-三环己烷。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紫苏叶挥发油在不同品种和不同生育期的成分变化规律,指导大别山特色紫苏挥发油的开发利用,采用GC-MS分析鉴定了四种紫苏品种和营养生长期、开花期和落叶期等三个生育期中紫苏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重庆丰都栽培种P11-1挥发油中紫苏酮、石竹烯含量较高,分别为34.66%和19.84%,且存在芹菜脑(4.5%)、γ-榄香烯(1.3%)等独特芳香气味成分,并在开花期总含量最高。因此,重庆丰都栽培种P11-1是紫苏挥发油优势品种,开花期为最佳采收期,从而为大别山紫苏资源的挥发油利用和合理采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南北五味子中的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鉴定两种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用面积归一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南北五味子的挥发油主要组成均为萜类化合物,分别占到62.97%和73.05%。南五味子挥发油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成分有β-雪松烯(7.88%)、2,6-二甲基-6-(4-甲基-3-戊烯基)二环[3,1,1]庚-2-烯(6.44%)、δ-榄香烯(6.39%)等;北五味子挥发油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成分有α-依兰烯(19.09%)、γ-姜黄烯(16.03%)、β-雪松烯(7.71%)等。  相似文献   

9.
HS-SPME/GC-MS法分析三种金橘中的挥发油成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金橘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机定性定量分析成分,检测3个品种金橘的易挥发油组分.结果表明:金橘挥发油中共鉴定出28种化学成分,分别含有烯、醇、酯等化合物,以萜烯类化合物为主,D-柠檬烯占主导地位,其含量分别为50.40%、55.43%和51.47%;三个品种的金橘均含有α-蒎烯、D-柠檬烯、顺-α-杜松烯、δ-杜松烯、异石竹烯、β-榄香烯、乙酸橙花酯等十个共同组分;各品种所含特殊成分为:浏阳金弹含有4-蒈烯;桂林罗浮金柑含有右旋大根香叶烯、柏木烯、芳樟醇,阳朔圆金柑含有柠檬烯、罗勒烯、2,6,10,14-四甲基十七烷、古巴烯、2,6-二叔丁基-4-仲丁基苯酚、棕榈酸异丙酯.  相似文献   

10.
李慧  娄利峰  李秀歌 《食品科学》2014,35(14):73-75
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装置萃取北五味子原油,并利用3级分子蒸馏装置对原油分离提纯得到北五味子
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研究北五味子挥发油中主要成分的组成和含量。结果表明:3级蒸馏装置馏
出物中,1级以龙脑莰醇(43.562%)为主挥发性成分,2级以白菖烯(25.137%)为主挥发性成分,3级轻组分以亚
油酸-2-氯乙酯(20.978%)为主挥发性成分,3级重组分以9,12-十八碳二烯酸(65.835%)为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分析杨梅树叶与果实、新鲜果与贮藏果的精油成分,为杨梅叶的开发和杨梅果实的保鲜及加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东魁杨梅树叶、新鲜果、贮藏果精油,通过气相色谱- 质谱技术对精油成分进行测定分析。结果:在贮藏过程中,杨梅果所含的一些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及其含量发生了明显变
化;杨梅叶含有多种独特香味成分(如石竹烯、橙花叔醇)和抗菌成分。结论:贮藏过程中杨梅果精油中的萜烯、醛、酮、酯类等成分的种类及其含量明显减少,尤其是主要成分石竹烯的含量急剧降低,致使杨梅果的香气发生改变,容易腐烂;杨梅叶精油对杨梅果有一定的保鲜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弱酸性电位水在杨梅防腐保鲜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焱娜  李娇  徐沁  刘东红  叶兴乾  丁甜 《食品科学》2016,37(14):253-257
以“东魁”杨梅为试材,研究弱酸性电位水处理对杨梅微生物数目以及贮藏品质的影响。一组用20 mg/L的弱酸性电位水喷雾处理,另一组对照未做处理,分别于常温23 ℃和低温4 ℃条件下贮藏,测定杨梅表面微生物数目及呼吸强度、硬度、质量损失率、总糖和总酸含量各项品质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弱酸性电位水处理和低温贮藏都能够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减弱呼吸强度,保持杨梅的硬度和质量,减缓总酸和总糖含量的下降速率。弱酸性电位水处理还能杀灭微生物,减少杨梅初始微生物的数目。结果表明,弱酸性电位水处理和低温贮藏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杨梅的口感和营养价值,延长杨梅的货架寿命,而弱酸性电位水处理和4 ℃贮藏结合的方法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3.
通过响应面法分析和全因子试验设计,探究单一酶和复合酶用于水酶法提取杨梅核仁油的效果,优选确定水酶法提取杨梅核仁油的酶制剂为纤维素酶。采用正交试验对酶法水解提取杨梅核仁油的工艺进行优化,获得其最佳工艺条件为纤维素酶添加量2%、酶解温度50 ℃、pH 4.8、酶解时间2.5 h、料液比1∶4(g/mL),该条件下的得油率为33.95%,提取率为50.67%。采用气相色谱法对杨梅核仁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木洞杨梅核仁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高达87.22%,其中油酸含量达50.31%,亚油酸含量达到36.64%,亚麻酸含量为0.27%。  相似文献   

14.
采用传统水蒸气蒸馏(steam distillation,SD)和超声微波协同水蒸气蒸馏(ultrasonic-microwave assisted steam distillation,UMASD)两种方法分别提取南五味子和北五味子中的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鉴 定,比较两种方法对挥发油收率和成分的影响以及不同品种五味子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差异。两种方法SD、UMASD 提取的南五味子的挥发油收率分别为1.2%、1.4%;北五味子的挥发油收率分别为1.3%、1.8%。根据保留指数和 NIST库检索匹配等方法进行定性分析,南五味子共鉴定出化合物种类分别为50、54 种;北五味子共鉴定出化合物 种类分别为54、55 种。结果表明:挥发油中主要含有醇、酯和烃类化合物,且由于产地和前处理方法不同,各种 挥发油的含量和成分有一定的差异。两种方法均使用水作为溶剂,具有绿色环保无污染的优点;UMASD法较SD法 挥发油收率略有提高;SD法萃取时间需要6 h,UMASD法将萃取时间缩短至1 h。UMASD是一个高效、快速、简 单、节能和绿色环保的新型挥发油提取技术。  相似文献   

15.
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牡丹鲜花精油中的挥发性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TG-5MS毛细管柱作为色谱分离柱,并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由超临界CO2流体萃取、亚临界流体萃取、水蒸气蒸馏、有机溶剂萃取4 种方法制得的6 种凤丹牡丹精油中的挥发性成分,共鉴定出32 种挥发物,包括芳香烃类、醇类、酯类、烷烃类、醚类、酮类、醛类7 类物质,不同精油挥发物组成及相对含量均有明显差异,共有成分为1,3,5-三甲氧基苯、γ-壬内酯和十六烷,且1,3,5-三甲氧基苯在6 种牡丹精油中的相对含量均最高。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的牡丹精油花香浓郁,得率最高,适宜制备牡丹精油;水蒸气蒸馏提取的牡丹精油得率最低,但其天然香味物质最丰富,适宜制备牡丹花水。  相似文献   

16.
辛夷挥发油GC-MS分析及其抗氧化、抗菌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蒸气蒸馏(hydrodistillation,HD)法、同时蒸馏萃取(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 extraction,SDE)法、静态顶空(static headspace,SH)法3 种方法对辛夷挥发油进行提取,通过气相色谱结合标准品获得保留指数,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结合数据库检索进行定性,确定不同方法提取的挥发油的成分和相对含量,并采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法、普鲁士蓝法和新铜试剂法比较HD法和SDE法挥发油的抗氧化能力,以及滤纸片扩散法和96 孔板法测定抗菌活性。结果表明,3 种方法共鉴定出66 种化学成分,其中17 种共有成分。从HD法和SDE法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47 种和43 种化合物,SH法对辛夷粉末分析检测到26 种化合物。其中,HD和SDE提取的化合物成分较接近,而SH法获得的挥发成分最少,三者相同成分的相对含量也存在较大差异。HD法和SDE法挥发油均表现出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对供试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增李斯特氏菌、大肠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均有抑制作用,对其中的革兰氏阴性菌的抑制效果较好。辛夷挥发油的抗氧化和抗菌研究显示其具有药学研究价值和作为食品天然抗菌剂和食品防腐剂的潜能。  相似文献   

17.
青海密花香薷挥发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生长期、不同部位和不同海拔区密花香薷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密花香 薷挥发油,以气相色谱进行分析、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结果:密 花香薷的花和叶是释放挥发性成分的主要部位,始花期和盛花期是释放挥发性成分的主要时期,其挥发性成分含量随 海拔升高有逐渐增大的趋势。盛花期密花香薷全草中主要挥发性成分为:烯类34.57%,醇类17.17%,酚类14.68%,酸 类9.91%,烷烃类9.52%,醛、酯、芳烃、醚类5.44%,而不同生长期、不同部位和不同海拔地区各挥发性成分的相对 含量不同。结论:本研究为密花香薷的科学采集和有效开发利用及质量标准的制订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对7 种食用植物油(菜籽油、亚麻籽油、芝麻油、花生油、玉米胚芽油、葵花籽
油和大豆油)中易挥发成分进行萃取富集,然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其化学组成进行分离及定性,共检测
出118 种化合物,其中包括:酸类、醛类、醇类、酮类、烃类、醚类、硫甙降解物、吡嗪类、呋喃类、芳香类、酚
类、吡咯类、吡啶类、吡喃类、噻唑类、酯类及其他类型化合物。并对各油种间主要易挥发成分的差异进行了分析
评价。  相似文献   

19.
李知敏  王妹  彭亮 《食品科学》2016,37(14):138-143
目的:研究江香薷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影响。方法:运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鉴定江香薷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对其中相对含量较大的8 种化学成分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抑制作用进行研究。结果:GC-MS分析鉴定出29 种成分,其中相对含量比较大的成分为百里香酚、香荆芥酚、对聚伞花素、γ-松油烯、百里香酚乙酸酯、α-石竹烯、3-蒈烯和香荆芥酚乙酸酯。江香薷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率可达91.3%,对成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清除率为78.5%,香荆芥酚、3-蒈烯、香荆芥酚乙酸酯和α-石竹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抑制作用显著,其中3-蒈烯的抑制率最高,为93.9%,而对聚伞花素和百里香酚乙酸酯对成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清除作用比较明显。结论:江香薷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也具有一定的成熟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清除作用,这可能是江香薷挥发油中多种化学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