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研究IPv6组播技术的基础上,深入分析IPTV直播业务模型,从基于MLD的频道切换和可控组播技术分析IPv6组播技术在IPTV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张伟 《电信技术》2011,(2):84-86
三网融合新政出台以来,各地IPTV业务加速发展。为满足该类视频业务的承载要求,部分省市或已建成或正在规划建设IP城域网第二平面。与此同时,可供分配的IPv4地址资源日渐紧缺,预计2012年中就会消耗殆尽,IP城域网向IPv6演进势在必行,基础网络有可能为支持新业务(IPTV)和新协议(IPv6)进行两次调整。  相似文献   

3.
运营级的IPv6接入服务需要妥善解决用户认证问题,尤其是IPTV机顶盒等哑终端.目前,国内各省运营商IPv4地址资源都将在今明两年耗尽,需要尽早考虑提供IPv6接入服务.提早确立IPv6接入认证相关规范,进而对相关网络设备提出明确的功能要求,已是非常紧迫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随着IPv4地址即将耗尽,IPv4向IPv6过渡已成为必经之路,IPv4与IPv6将在很长时间内处于共存期。如何实现IPv4与IPv6共存期的应用互访和平滑演进是实现IPv4向IPv6成功过渡的基础。本文重点介绍了IPv4向IPv6过渡共存期可能存在的应用场景,并着重介绍了协议翻译技术、隧道类技术以及地址复用技术,并分析了不同技术的优缺点和适用情况。  相似文献   

5.
IPv6是一种新型的互联网协议,用来克服现有标准IPv4在可扩展性和服务方面的不足。介绍了NAT技术,探讨了IPv4/IPv6过渡中的地址转换机制,同时也指出NAT技术在IPv4向IPv6过渡中的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6.
随着对IPv4向IPv6过渡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业界对于过渡问题的认识也不断深入,未来的IP网络将是IPv4网络与IPv6网络的集成网络。IPv6能够解决IPv4的许多问题,如地址短缺、服务质量保证等。同时,IPv6还对IPv4作了大量的改进,包括路由和网络自动配置等。IPv6和IPv4将在过渡期内共存几年,并由IPv6渐渐取代IPv4。  相似文献   

7.
IPv6网络和IPv4网络并存是目前无法回避的事实,这种情况下,实现连接在IPv4网络上的终端和连接在IPv6,网络上的终端之问通信已成为十分迫切的事情,本文通过一个实例,详细讨论了通过NAT—PT实现IPv4网络和IPv6网络互连的机制,和连接在IPv4网络上的终端和连接在IPv6网络上的终端之间的通信过程。  相似文献   

8.
IPv4到IPv6过渡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IPv4的局限性和IPv6的优势入手,提出了IP协议从IPv4过渡到IPv6将成为历史的必然,重点研究了IPv4到IPv6的过渡策略及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由于IPv4地址的短缺,未来网络将向下一代IPv6网络过渡,并且由于IPv4与IPv6的差异,使得这两个网络之间无法互相通信。为在过渡期间,用户能够同时享受IPv4与IPv6两个网络的服务,运营商必须使用IPv4/IPv6网络过渡技术,以达到平滑过渡的目的。文章讨论在教育网中如何通过IPv4/IPv6协议转换技术使IDC机房从IPv4网络平滑过渡到IPv6网络的一个通信场景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从IPv4向IPv6的过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忠诚  王春峰  刘敏 《电信科学》2004,20(10):45-49
目前,IPv6及相关协议已经相对成熟.然而,IPv4网络向IPv6网络的过渡和互通仍然是个艰巨的任务,直接影响了IPv6的发展.本文在对现有的各种互通与过渡方案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目前转换与互通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穿透NAT实现IPv6终端互连的隧道机制.该机制可以支持所有常见的NAT类型,无需特殊的IPv6地址前缀,可以向用户提供固定的IPv6地址.另外,针对IPv6网络和IPv4网络间的信息交互的不断增加,而基于通用处理器的IPv4/IPv6转换网关很难满足性能需求的现状,基于专用网络处理器平台研发了高性能的IPv4/IPv6转换网关,在IPv4与IPv6网络间实现了高性能的地址和协议转换,为IPv4网络向IPv6网络的平滑升级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11.
运营商IPv6演进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IPv4向IPv6演进的顺序来看,必然是网络要先行。当网络具备IPv6能力之后,内容提供商才会提供基于IPv6的业务,用户才会使用IPv6接入网络。对运营商来说,在IPv6还没有大量普及时,最好的方式是通过现网设备的软件平滑升级,开启IPv4/IPv6双栈,在保持对现有IPv4用户和业务最佳兼容的同时提供IPv6接入能力。  相似文献   

12.
从IPv4地址不足的问题入手,说明实现IPv6的必要性。为了推进IPv6业务的开展,实现IPv4向IPv6的平稳过渡,必须解决好IPv4与IPv6的互通问题,在此基础上为IPv6网的建设、业务的开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IPv6是10年来很热的一个话题,IPV4把全球的现实资源连在一起,但是多年的应用已发现很多缺陷。IPv4的网络地址资源比较少,急需扩充资源。另外IPv4不支持移动通信,这样就提出了IPv6的设想。文中在了解IPv6的基础上,介绍了移动IPv6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赵慧玲  陈运清  孙琼  王茜 《电信科学》2010,26(8):119-123
随着IPv4地址即将耗尽,IPv4向IPv6过渡已成必经之路,IPv4与IPv6将在很长的时间内处于共存期。然而,由于IPv4和IPv6的协议不兼容,导致IPv4向IPv6过渡时出现不同协议类型无法直接访问等诸多问题。因此,如何实现IPv4与IPv6共存期的应用互访和平滑演进是实现IPv4向IPv6成功过渡的基础。本文重点介绍了IPv4向IPv6过渡共存期可能存在的应用场景,并针对不同应用场景介绍了常见的过渡技术,并分析了不同过渡技术的优缺点和适用情况。  相似文献   

15.
IPv4向IPv6过渡的技术与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宄IPv4向IPv6过渡的技术及过程,介绍了IPv6与IPv4互通技术出现的背景,以及IPv4向IPv6过渡的三种基本技术,分析了过渡期同IPv6“小岛”间以及IPv6“小岛”与IPv4“海洋”间的互通关系及解决方案,阐述了IPv4向IPv6分阶段过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介绍了IPv6相对于IPv4的优势、IPv6的地址分配方式与IPv4的区别、IPv6邻居发现协议与IPv4地址解析协议的区别以及IPv4向IPv6的转换.  相似文献   

17.
《有线电视技术》2004,11(19):48-49
1IPv6/IPv4双协议栈技术简单地说,双栈机制就是使IPv6网络节点具有一个IPv4栈和一个IPv6栈,同时支持IPv4和IPv6协议。IPv6和IPv4是功能相近的网络层协议,两者都应用于相同的物理平台,以及承载相同的传输层协议TCP或UDP,如果一台主机同时支持IPv6和IPv4协议,那么该主机就可以和仅支持IPv4或IPv6协议的主机通信。2隧道技术隧道机制就是必要时将IPv6数据包作为数据封装在IPv4数据包里,使IPv6数据包能在已有的IPv4基础设施(主要是指IPv4路由器)上传输。随着IPv6的发展,出现了一些被运行IPv4协议的骨干网络隔离开的局部IPv6…  相似文献   

18.
随着Internet规模急剧膨胀,IP地址需求量呈现爆发性增长,目前IPv4地址仅剩余不到总量的7%,按照目前的消耗速度,2012年左右IPv4地址将耗尽。而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必将消耗更多的地址并加快IPv4地址的耗尽。除地址危机外,IPv4协议还存在网络安全、移动IP,QoS等实现机制不完善的缺陷,不能满足新业务电信级需求,无法适应网络融合趋势,IPv4逐渐成为Internet进一步发展的障碍。IPv6充分迎合了未来网络向IP融合的发展方向,并且进一步完善了IP网络的可运营可管理性,具有地址充足、报头高效、即插即用、网络安全、端到端QoS以及良好的移动性等特点。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牛启波所撰《中兴通讯助力打造上海世博IPv6园区网》介绍了作为2010年世博会全球合作伙伴,中国电信首次在国内采用IPv6承建世博园区承载网,为上海世博会提供宽带接入、高清IPTV和视频监控等IPv6应用。中兴通讯作为业内领先的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借助自身丰富的IPv6建网经验,助力中国电信打造世博会IPv6园区网。  相似文献   

19.
梁国宁 《电子世界》2012,(20):91-92
IPv6作为Internet协议的下一版本,对IPv4的最终取代将不可避免的成为必然。但,IPv4支撑的互联网,不可能所有节点立即过渡到IPv6.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互联网的特征将是IPv6和IPv4共同存在.采用合理的互通技术是IPv4向IPv6平稳过渡的必要保障。本文对双协议栈(DUALSTACK)、隧道(TUNNEL)和NAT64与DNS64等三种IPv4与IPv6互通技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IPv6是下一代Internet的核心协议,IPv4被IPv6所替代是必然趋势,但是这两种网络会有一段很长的共存的时间。文章介绍了从IPv4到IPv6的过渡和技术,以及校园网部署IPv6的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