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古汉山井田二_1煤储层特征及煤层气可采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焦作煤田有大面积的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煤层较为稳定,储量大,作为焦作矿区主力矿井之一,古汉山井田具有丰富的煤层气资源。以此为依据,对古汉山井田煤层气地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合煤层气试井资料,分析了古汉山井田二1煤储层特征;利用瓦斯地质图法对二1煤煤层气资源量进行了计算;运用等温吸附曲线法对可采资源量进行了分析;最后采用所建立的煤层气可采性指标体系,结合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对古汉山井田二1煤煤层气可采性进行评价,认为其开发前景类别属较为有利区,具备煤层气开采条件。 相似文献
2.
为预测评价黔西都格井田煤层气资源的可采潜力,推进黔西地区薄至中厚煤层群发育条件下的煤层气勘探开发工作,基于在该井田内实施的煤层气井所获得的地质资料,分析了可采煤层和顶底板发育条件、储层压力、含气性和孔渗性等重要储层地质特征,利用等温吸附曲线、相似地区储层类比和实际排采结果拟合等方法预测了煤层气可采性。结果表明:都格井田可采煤层含气量为3.94~29.95 m3/t,平均12.48 m3/t,含气饱和度平均为60%,煤储层以常压为主,含气饱和度较高,并有含气量高、孔渗性好的特点。通过等温吸附曲线法、类比法、排采试验数据拟合等3种不同方法预测都格井田可采系数分别为:0.49~0.68,0.40~0.53和0.41,综合评价可采系数为0.41~0.68,说明了井田具有较好的煤层气开发条件和可采性。 相似文献
3.
4.
青海木里煤田江仓矿区含煤面积大,煤炭资源丰富.结合木里煤田江仓矿区地质情况分析了煤储层特征,在使用吸附法分析矿区煤样晶的基础上,探讨了该区微观空隙结构以及割理对煤层气的影响作用.体积法也被用于计算江仓矿区地质资源量.结论为:①江仓矿区煤厚变化大、总厚度大、煤层间距小,有机组分以镜质组和情质组为主,壳质组含量很少,这些均有利于煤层气的形成;②研究区储层物性较好,有利于煤层气的赋存及开采;③江仓矿区地质资源量共57.41亿m3,平均资源丰度1.04亿m3/km2. 相似文献
5.
6.
针对低煤阶煤层的煤层气抽采不均衡、可采性不明导致的选区难问题,为了实现快速、定量化煤层气开发选区,以彬长大佛寺井田为例,采用正交法,结合数值模拟技术,对影响低煤阶煤层气产能的地质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最终筛选得到裂隙渗透率、煤层厚度、含气量是影响大佛寺井田煤层气产能的三大主控因素。进而以24口排采直井的实际产气效果为基础,验证了三大主控因素对产能的影响程度。据此,提出了主控因素阶梯式数值模拟方法,并采用该方法,得到了低煤阶不同含气量、不同煤厚组合条件下,具有可采价值的渗透率阈值,从而定量化表征了低煤阶煤层气可采的主控因素组合,建立了大佛寺井田煤层气可采能力查询图版。主控因素阶梯式模拟方法可用于指导煤层气选区及井位部署,并实现快速指导有利区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煤储层物性特征是影响煤层气开发效果的重要方面和研究重点,以沁水煤田东南部岳城井田为工程背景,基于井田煤与煤层气地质、勘探开发及相关测试资料,采用煤层气地质理论及数理统计方法对井田3号煤储层物性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岳城井田3号煤层为结构简单、破坏较轻、展布稳定的厚煤层;煤层的“生、储、盖”条件较好且地处甲烷带,煤层气含量及甲烷含量普遍较高;煤层孔裂隙系统发育且连通性好,渗透率高;煤储层压力及压力梯度值较低、能量弱,为低压(欠压)煤储层;煤对煤层气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吸附量大,具有良好的煤层气储集空间。 相似文献
12.
煤储层孔隙系统发育特征与煤层气可采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借助干低温氮等温吸附试验和压汞孔隙分析,研究了河南煤田主要矿区煤储层孔隙系统发育特征。研究发现河南煤储层孔隙系统具有如下特征:①煤储层的孔比表面及总孔体积均较大;②压汞孔隙度较大,孔隙结构以吸附孔占绝对优势,约占总孔隙含量的78%;③孔隙类型主要为细孔细喉型,渗流孔内部的连通性较好但渗流孔和吸附孔之间的连通性较差;④研究区的这种孔隙系统对煤层气的储集非常有利,但对煤层气的解吸和开发较为不利。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影响煤层气可采性的资源量条件、渗透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外部环境等方面入手,建立了煤层气可采性的事故树模型;根据西山矿区勘探开发资料,建立了该区煤层气可采性评价体系;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该区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该区不同矿井的评价值。结果表明:西山矿区杜儿坪矿最有利煤层气开发;屯兰矿、东曲矿、马兰矿和西铭矿仅次于杜儿坪矿;官地矿开发潜力一般;西曲矿、镇城底矿和白家庄矿的煤层气资源评价分值小,不具备开发潜力。西山矿区煤层气资源可采性评价,为降低该区煤层气勘探开发风险和成本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4.
煤层气储层物性及特征是煤层气地质理论最重要的基础研究内容,影响着煤层气的开发条件和效果。基于长平井田地质、煤层气地质、煤层气勘探开发及测试资料,采用煤层气地质理论及数理分析方法,对井田内3号煤层气储层物性及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平井田3号煤层具有良好的含煤性和含气性,是煤层气开发的良好对象和气源保障;煤层的孔裂隙破坏相对严重,煤的孔隙度低、透气性差,不利于煤层气高效渗流产出;煤储层能量弱、压力较低,属于低压煤储层;煤对甲烷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和储集能力。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根据煤田地质勘查资料和煤储层孔、裂隙及等温吸附测试结果,通过对不同煤级煤的等温吸附测试成果、含气性特征、储层压力特征及孔裂隙特征分析研究,阐述了煤的Langmuir体积、Langmuir压力受R_(o,max)密切相关;煤层含气量和含气饱和度随煤层埋藏深度增加而增加;煤中宏观裂隙与宏观煤岩类型相关,显微裂隙在低变质程度煤中发育优于高变质程度煤层;煤储层渗透率受煤层埋藏深度、应力状态等因素制约。 相似文献
17.
煤层气储层物性特征是影响煤层气开发成效的关键内容之一,文章基于寺家庄井田煤层气地质、煤层气勘探开发及相关煤层气储层物性参数测试资料等,应用煤层气地质理论对井田内8号煤层气储层物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煤的物理性质好,煤中有机显微组分占优,无机显微组分次之;含煤性相对较好,含气量普遍较高,具有一定的煤层气开发资源条件;煤层孔隙度、渗透率较低、煤储层欠压,煤层气渗流通道差且驱动煤层气产出的动力较弱;煤的吸附量大、煤层气解吸速率相对较快,有利于煤层气储集和缩短煤层气开发周期。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高阶煤地区煤可磨性特征,解决煤层气井煤粉伤害问题,采用哈氏可磨性指数测定仪对来自山西沁水盆地的11个矿的煤样品进行可磨性指数(KHGI)测定,并通过工业分析、煤岩组分测试发现同为高阶煤但可磨性差异较大。分析发现挥发分有利于煤可磨性,水分、灰分、固定碳均会使可磨性变差,其中水分的影响最大;煤变质程度越高煤可磨性越差,惰质组可磨性较镜质组好,原因在于惰质组在研磨过程中充当硬质“介质”的作用。以煤可磨性为切入点,阐述了煤层气井煤粉产出机理。煤层气井钻井遇煤段,产生钻屑的量及粒度与煤的可磨性正相关;水力压裂产生的煤粉量也与可磨性相关;排采过程中,由于排采流体的冲刷磨蚀,导致煤粉产出,可磨性是煤粉产出量的控制因素之一。可通过工业分析和煤岩组分分析,判定煤层井是否易于产出煤粉,为防控煤粉、制定合理排采工作制度及煤层气井开发可行性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基于传统意义的煤层气储量评估和采动稳定区煤层气储量评估的定义,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认为采动稳定区煤层气储量评估的研究重点是煤层采动卸压影响范围、煤层气有效来源以及煤层气储层特性等各项参数。从储层定义出发,讨论了采动稳定区煤层气储层描述内容,认为其主要包括几何形态及边界条件、物理化学组成、储层结构及裂隙、储气性、流体性质和储层孔渗特性等6个部分,并详细论述了各自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