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大量岩石薄片、铸体薄片微观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常规物性,研究了川西坳陷须家河组四段储集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须四段储层主要岩石类型有浅灰色岩屑砂岩、浅灰色岩屑石英砂岩和浅灰色长石岩屑砂岩;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溶孔、粒内溶孔、铸模孔、高岭石晶间孔、剩余粒间孔;储集岩平均孔隙度为5.52%,基质平均渗透率为0.101×10-3μm2;影响储层的主要因素有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解作用和破裂作用。溶蚀作用是研究区最有利的、最具建设性的成岩作用。  相似文献   

2.
川西坳陷中段须家河组天然气碳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川西坳陷中段须家河组天然气样品碳同位素分析,认为川西坳陷中段须家河组天然气为典型热解成因煤型气,须四段天然气主要处于成熟阶段,须二段天然气则表现出高成熟的特征。川西坳陷孝泉地区、新场地区、合兴场地区δ13C1值和δ13C213C1值与高庙子地区、丰谷地区δ13C1值和δ13C213C1值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碳同位素地区差异特征,预示了天然气由孝泉地区、新场地区、合兴场地区向高庙子地区和丰谷地区运移的规律。烃源岩生烃、排烃时期的差异,是该区天然气运移方向的控制因素之一,也是间接造成该区天然气碳同位素差异的原因之一。研究区天然气同源不同期的充注特征,导致了研究区须二段部分样品的碳同位素倒转现象。  相似文献   

3.
川西坳陷须家河组二段气藏地震相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苏锦义  刘殊 《石油物探》2008,47(2):167-171
川西坳陷须家河组二段气藏埋深大,砂体超致密、非均质性强。砂体物性特征分析表明,优质储层的孔隙主要由溶蚀作用形成,且大都发育在河口坝砂体中。河口坝砂体成熟度相对较低,含有相对较多的长石。河口坝与前缘砂坝接触,酸性水容易进入河口坝,河口坝砂体中的长石受酸性水溶蚀,形成次生孔隙。由此建立油气富集模式:生烃时期,以断层为通道、厚大的前缘相砂体为疏导层,酸性水进入河口坝砂体,在长石砂岩中发生溶蚀作用,油气早期进入河口坝砂体,形成早期油气富集带。通过分析典型的X851井,建立河口坝砂体、油气富集带预测模式:河口坝在纵剖面上具有典型S型前积反射结构,横切面呈贝壳形丘状反射,平面呈马蹄形分布。用地震相特征预测了新场气田优质储层、油气富集带分布,结果与钻井吻合。  相似文献   

4.
张虹  刘殊 《石油物探》2010,49(3):268-274
川西坳陷深层须家河组二段蕴含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但储层致密化严重,成藏机理复杂,气藏以岩性和成岩圈闭为主,具有较大的隐蔽性,勘探难度大,有利目标预测困难。为此,通过分析层序地层格架、地震相及有利沉积相分布特征,结合裂缝预测技术,预测和描述油气富集带。研究结果表明,新场地区和大邑地区的须家河组二段河口坝及其下方的前缘砂体顶部为有利油气富集相带,是最有利的勘探目标区。根据预测结果,在德阳向斜部署了一口探井。  相似文献   

5.
川西坳陷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模式探讨   总被引:39,自引:7,他引:32  
川西坳陷须家河组可分为下部成藏组合和上部成藏组合。下部成藏组合主要有高压驱赶、低压吸拉天然气成藏模式;上部成藏组合主要有水溶气运移释放、浮力顺优势通道输导天然气成藏模式。早期古构造之上叠加晚期“断而未破”的裂缝系统是高压驱赶天然气成藏模式富集高产的主控因素;充足的天然气源、开启的断裂、挤压构造的虚脱及地层剥蚀减压是低压吸拉天然气成藏模式成藏的关键;构造高点曾不断迁移变化、晚期抬升、储层物性较好的低幅度构造+岩性复合圈闭是水溶气运移释放天然气成藏模式的决定因素;优势运移通道上存在的有效圈闭是浮力顺优势通道输导天然气成藏模式成藏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川西坳陷须家河组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碳酸盐胶结物是川西坳陷须家河组储层砂岩中最重要的自生矿物,主要类型包括方解石、白云石、铁方解石和铁白云石等。研究结果表明,须四段砂岩中的方解石胶结物可能是在相对浅埋藏阶段沉淀的,物质来源与长石等硅铝酸盐的溶解有关。须二段白云石胶结物是在相对深埋藏的条件下沉淀的,它可能还与海相地层镁的迁移有关。早期的分散胶结作用对砂岩储层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大多数碳酸盐胶结作用对储层的影响都是负面的。  相似文献   

7.
利用岩心观察、测井资料、物性分析、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等手段,对川西坳陷中部须家河组五段(须五段)储层特征及相对优质储层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研究认为,须五段致密储层砂岩为赋存于烃源层系中单层厚2~25 m的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及浅湖砂坝砂体,为特低孔低渗储层,孔隙度平均为2.06%,渗透率平均为0.162×10-3 μm2;塑性颗粒、粘土杂基的高含量,碳酸盐矿物胶结物的大量发育,是须五储层岩性致密化的主要因素;相对强水动力条件下沉积的中-细粒钙屑砂岩、含碳酸盐岩屑砂岩利于原生孔隙的保存及溶蚀流体交换,形成相对优质储层;易溶矿物长石含量极低,应是长石被溶蚀后的结果,并形成少量的溶蚀孔隙;烃源层系中独有的生烃增压缝利于大量有机酸进入胶结物未充满的残余粒间孔,再次发生溶蚀扩大。因此,与优质烃源岩相邻的具有一定厚度的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砂体是钻探的首选目标。  相似文献   

8.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须家河组砂岩致密化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特征、储集空间类型研究入手,并结合盆地模拟分析结果,对四川盆地川西坳陷须家河组砂岩致密化进程进行系统分析。导致须家河组砂岩致密化的主要成岩事件包括机械和化学压实作用、碳酸盐胶结物及自生石英的沉淀。压实作用是造成砂岩孔隙度降低的最主要因素,较高石英、长石、钙屑含量可以提高岩石抗机械压实能力。碳酸盐胶结作用在须四段钙屑砂岩和须二段细粒砂岩中较为普遍,对储层具有明显的破坏作用。相对开放环境以及古构造高位置不利于碳酸盐胶结物的沉淀,对储层发育有利。自生石英主要来自碎屑石英的压溶,具一定厚度、连续性较好的绿泥石衬边可以抑制压溶作用进行以及石英胶结物的形成,对须家河组砂岩储层孔隙保存具有双倍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川西坳陷新场构造带的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是四川盆地重要的致密砂岩油气勘探开发目的层。为提升勘探开发成效,提出以流体动力学为切入点,从动态角度研究油气运动特征,并结合静态研究成果确定油气分布特征的方法,开展油气富集与地层压力关系研究。该区域发育超压,须三段超压发育程度最高,主要产气层须二段地层压力普遍在60~80MPa之间;剩余压力最高可达40MPa,大部分区域的剩余压力梯度在0~3MPa/km之间,最高可达10MPa/km。通过动态法油气富集理论和对剩余压力、剩余压力梯度等的相关研究,认为其与断层、流体、油气分布具有重要的关系:剩余压力梯度较高(1~2MPa/km)的区域能兼顾断层改善流体运移能力和较好储层的优势,有利于长期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0.
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岩相及储集空间特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四川盆地东南缘奥陶纪末至志留纪初的深水沉积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剖面考察和岩石薄片鉴定的基础上,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矿物含量分析等,剖析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的矿物学特征、岩相特征和储集空间类型,并讨论页岩储集性能的控制因素。研究区页岩矿物成分以碎屑石英和黏土矿物为主,含有长石、方解石、白云石、黄铁矿等;存在炭质页岩、硅质页岩、粉砂质页岩、钙质页岩和普通页岩等5种岩相;发育构造张裂缝、构造剪裂缝、层间页理缝、黄铁矿孔隙、黏土矿物晶间微孔及微裂缝、石英颗粒边缘微裂缝和有机质孔隙等7种页岩气储集空间。储集空间发育主要受矿物成分、岩相类型、有机碳含量、有机质成熟度以及成岩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川西坳陷须家河组气藏DR技术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川西坳陷须家河组气藏属于深层陆相致密碎屑岩气藏,具有致密、低孔低渗、薄层交互、多层叠置和非均质性强的特点,长期以来,勘探成功率低、效益差。为此,有针对性地开展了须家河组气藏含气性检测技术应用研究,形成了基于地震波散射理论的DR(Dynamic Register,动态频谱能量异常)含气性检测技术,DR值大,说明地震资料的主频衰减率高、速度异常大,储集层可能富含天然气。该技术在川西坳陷须家河组气藏勘探开发中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含气砂岩储集层具有DR值高异常特征。但在实际应用DR含气性检测技术时,要注意储集层厚度不能太小,一般需大于地震剖面上能够分辨的最小储集层厚度,否则就会出现假DR值高异常现象。图2参10  相似文献   

12.
川西坳陷须家河组须二段隆坳格局变迁及控藏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钻井和地震资料,通过恢复川西坳陷须家河组须二段以来的沉积厚度得到须二段顶界面隆坳格局变迁过程。结合钻井成果和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阐明了须二段天然气的成藏模式和成藏过程。研究表明川西坳陷须家河组须二段顶界面的古构造地貌发生了明显的隆坳格局变迁,现今坳陷中部的孝泉-丰谷构造带经历了宽缓斜坡-坳陷-隆起的演化过程,鸭子河构造经历了深坳到高隆的演化过程。川西坳陷须二段古隆起不具有常规控藏的特征,天然气早期“封闭”在鸭子河坳陷内,表现出深盆气特征。后期的构造抬升和隆坳演化及其派生的裂缝破坏了深盆气藏的稳定平衡状态,使得天然气发生侧向运移形成“连续分布、甜点富集”的现今形态。  相似文献   

13.
王鹏  李瑞  刘叶 《石油实验地质》2012,34(4):406-411
位于龙门山逆冲推覆带前缘的川西坳陷上三叠统—侏罗系为1套陆相致密—超致密碎屑岩含气层系,通过长期勘探,构造及与构造相关的各类复合型圈闭气藏基本探明。通过应用"连续型"气藏理论对该区进行分析,认为川西侏罗系属"远源"气藏,不具备"连续型"气藏成藏条件;须家河组具备"连续型"气藏成藏条件和特征,特别是须五段及部分须四段埋深相对较浅,泥页岩发育,有机质丰度高,成熟度高,生气量大,与砂岩广泛大面积接触,具备页岩气、致密砂岩气并探的优势,剩余勘探潜力巨大,是目前经济技术条件下最现实的开发领域。针对川西须家河组这一老勘探对象,开展"连续型"气藏富集规律研究,利用地质—测井—地震技术联合预测优势,尤其注重依托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开展叠前储层、裂缝和含气性检测新技术的应用,配套先进的钻井、储层改造和保护等工程工艺技术和设施,预期仍然可取得具有重要价值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4.
为了系统地评价川西坳陷须家河组须三段烃源岩,对其发育特征进行了分析,对其有机碳含量、氯仿沥青“A”含量、干酪根元素组成、干酪根显微组分以及镜质体反射率等地球化学参数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川西坳陷须三段烃源岩分布范围广,厚度大;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为Ⅱ2型与Ⅲ型,但Ⅲ型有机质(腐殖型)占绝对优势;有机质主要处于成熟至高成熟阶段。川西坳陷须三段烃源岩发育,品质较好,以中等-好烃源岩为主,具有较强的生气潜力。  相似文献   

15.
川西坳陷成岩矿物相带对砂岩储集性能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川西坳陷中段沙溪庙组砂岩储层极具非均质性,现今砂岩储集物性的优劣主要受成岩矿物相带的控制,其中以绿泥石-沸石成岩矿物相带为主体,高岭石成岩矿物相带为次,是研究区内有利于次生孔隙发育的成岩相标志,而板状碳酸盐成岩矿物相带以及石英增生成岩矿物相带则是砂岩致密化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6.
四川盆地西部坳陷须家河组砂岩储层是川西地区主要产气层段,该储层孔隙度、渗透率极低,裂缝是储层的主要渗滤通道,裂缝对储层含气性起重要作用,裂缝特征识别及分布在储层评价中较关键.通过岩心观察、测井资料分析,总结出该储层的裂缝主要为斜交裂缝,缝宽主要集中在0.5~2.0 mm,缝长主要集中在5~50 cm.研究认为该区主要有构造成因裂缝和区域性裂缝,并以丰谷构造为例,用变形应力场模拟法、构造主曲率法和构造滤波法评价了该区构造裂缝的分布,同时用厚度法和地质构造特征评价了区域裂缝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7.
川西坳陷须家河组气藏与古构造关系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基于川西坳陷须家河组"超深、超压、超致密、超晚期构造"的地质条件,通过中坝、合兴场及平落坝3个已知气藏的生烃史、孔隙演化史、构造演化史等方面的系统分析,从勘探成功与失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明确了古构造在气藏成藏过程中的奠基作用。燕山期古隆起带决定了气藏的展布;早期成藏具有普遍性;古构造-成岩圈闭是区内重要的含油气圈闭类型。川西坳陷须家河组气藏经历了早期常规圈闭、中期冻结、晚期改造等多个演化阶段。马井-德阳地区存在燕山期隆起,且具有相似的演化过程,应是一个前景良好的区带。  相似文献   

18.
以川西坳陷须家河组陆相页岩为例,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与EDS能谱相结合的方法有效识别出固体沥青、镜质体和惰质体三大显微组分,以及油沥青、焦沥青、结构镜质体、无结构镜质体、镜屑体、丝质体、半丝质体、惰屑体、菌类体等显微亚组分.扫描电镜下不同类型有机质孔隙发育程度差异大,有机粘土复合体中的固体沥青孔隙最为发育,其次为单独片状...  相似文献   

19.
川西坳陷须家河组古圈闭类型及识别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三叠统是川西坳陷的主力烃源岩,其中须家河组二段、四段是主要储层.上三叠统烃源岩的生、排烃高峰在晚三叠世和中—晚侏罗世,其生、排烃高峰早,成藏早.储层孔隙演化史表明,燕山期末的致密化"冻结"了早期圈闭的油气,喜山期构造运动的叠加改造,使得古圈闭向复杂、隐蔽圈闭转化.对已知气藏和勘探区的解剖分析表明,该区有5种古圈闭类型:即古构造-成岩圈闭、古构造-岩性圈闭、古构造圈闭、古今叠合构造圈闭和地层岩性圈闭.勘探实践证实,印支晚期—燕山期的古圈闭是有效圈闭.利用构造演化分析,结合地震、测井等识别技术寻找古圈闭,是川西须家河组致密储层气藏切实有效的勘探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中国陆相页岩气资源潜力巨大,其中川东北部分地区下侏罗统获得了工业性页岩气流。开展页岩岩相划分与储层特征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勘探开发陆相页岩气。通过XRD、普通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N2吸附及CO2吸附等实验方法对川东北地区自流井组陆相页岩进行精细研究。以有机质丰度及矿物组成为分类参数将页岩分为12种不同岩相,查明了自流井组页岩主要发育4种岩相,即贫有机质硅质页岩(Ⅰ3)、含有机质混合质页岩(Ⅳ2)、含有机质硅质页岩(Ⅰ2)与富有机质黏土质页岩(Ⅱ1)。不同岩相的页岩储层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富有机质黏土质页岩有机质含量大于2%,生烃潜力最好,有机质孔及黏土矿物晶间孔之间连通性较好且比表面积较大,发育的纹层状构造有利于工业压裂,为最优陆相页岩岩相,是最有利的陆相页岩气勘探开发目标;含有机质混合质页岩(Ⅳ2)有机质含量大于1%,孔体积较高,储气能力较好,且发育有利于压裂的层状构造,为良好陆相页岩岩相,是较有利的勘探开发目标;而贫有机质硅质页岩(Ⅰ3)与含有机质硅质页岩(Ⅰ2)则具块状特征,孔体积与比表面积均较低,为较差陆相页岩岩相,是最不利的勘探开发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