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时由于裂缝发育及储层非均质等因素影响,注入水会沿优势通道窜进,造成油井水淹、产量下降。为了有效而准确地识别水窜优势通道,在综合考虑影响注采井间窜流的储层和生产动态因素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计算各因素权重大小,并建立井间优势通道定量判别模型,从而量化评判单井的窜流程度。实例表明,该定量判别优势窜流通道方法计算简便,与实际符合度高,对现场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油藏注水开发后期窜流通道定量识别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窜流现象是油藏注水开发后期提高采收率面临的技术难题。为了能够更精确地识别窜流通道的大小,提高水驱采收率,提出了一种利用动态数据定量研究窜流通道的方法。首先根据油井生产动态曲线识别水窜井,然后根据不同组合情况下注采井之间的相关系数来判断窜通关系,最后利用建立的窜通体积与注采量的关系式计算窜通体积。利用该方法对某区块57220井区的57217井进行了系统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整个区块的水窜情况,得到了其窜流通道分布和对应窜通体积。研究发现,水窜的发生不仅仅局限于井组内,还可能发生在不同井组的注采井之间。窜流通道大小的准确确定,可为调堵措施的实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窜流通道分级模糊评判方法及其在绥中36-1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已有模糊评判方法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窜流通道分级模糊评判方法。根据窜流程度将窜流通道分为3种级别,综合考虑窜流通道的影响因素和表现特征构建简便、合理的评判指标体系,确定各指标的分级界限并分配权重,从而建立起对水驱或聚合物驱油藏均适用的窜流通道模糊评判模型。绥中36-1油田注聚试验井组实例应用表明,该方法简便、实用,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海上高渗砂岩油藏聚驱开发过程中因强注强采极易产生聚合物窜流现象,严重影响聚驱开发效果。为快速、准确识别聚驱油藏窜流通道量化信息,首次提出“自示踪”的概念,视注入的流体(水和聚合物)为自示踪剂。然后依据窜水通道和窜聚通道的空间分布特征,建立三维聚驱窜流通道物理模型。再利用降维方法建立基于自示踪的聚驱窜流通道渗流数学模型,求出考虑窜水通道和窜聚通道影响的产出端含水率和产聚浓度的解析解,实现了基于自示踪的聚驱窜流通道量化解释。通过分析窜水通道和窜聚通道解释参数对产出端含水率和产聚浓度的敏感性可知,等效扩散系数和窜水通道厚度比例,对见水时间和含水率最大值的影响较为明显,扩散系数和相对窜水通道的渗透率级差,对见聚时间的影响较为明显。海上油田应用实例表明,该方法可以快速获得水淹井注采井间窜水通道和窜聚通道的量化信息,包括窜流通道厚度比例、渗透率级差、(等效)扩散系数、吸附系数,为快速识别窜流通道发育状况以及指导后续窜流通道治理和开发方案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针对已有窜流通道判识方法考虑因素不全面、不适用于裂缝发育储层的问题,按照“识裂缝、判趋势、定方向”的思路,注水井以剖面测试数据为主、采油井以全井生产数据为主,创建流度分析法识别裂缝发育井层,明确窜流层位;集成发展以隶属度区间函数、主客观组合赋权为核心的模糊数学分析法,判别注采井窜流趋势;首次建立面积井网注入水推进速度计算模型,制定小层级窜流通道判别标准,实现小层级窜流通道的有效识别。结果表明,C45区块发育各类程度窜流通道共14条,与示踪剂测试结果相近;从注入水推进速度计算结果看,误差仅为5.94%;新方法可有效解决假性窜流通道及多向连通作用影响,实现窜流通道的精准识别。研究成果可为改善大庆外围油田的资源开发效果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聚驱后油层优势渗流通道普遍发育,针对定量获取优势渗流通道储层参数难度大的问题,利用示踪剂监测注采井间流体实际渗流速度,确定聚驱后优势渗流通道内流体符合高速非达西渗流规律,通过高速非达西渗流公式变形推导及取心井数据回归统计分析等方法,建立了一套利用油田开发常规动、静态资料定量计算聚驱后优势渗流通道孔隙半径、渗透率及孔隙体积的方法。利用该方法计算大庆油田萨北开发区A区块聚驱后优势渗流通道储层物性参数,平均孔隙半径为11.54μm,比取心井实测值高0.07μm,相对误差仅为0.6%;平均渗透率为1.398μm2,比取心井实测值高0.034μm2,相对误仅差为2.5%;单井平均发育优势渗流通道体积3.66×104 m3。研究成果可以为聚合物驱后油藏驱油体系配方优化及注采方案个性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注采关联度的水驱油藏窜流通道识别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前水驱油藏窜流通道识别多借助于各类特殊监测资料,针对受资料条件限制而无法广泛应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窜流通道识别新方法.该方法利用常规的生产动态资料和采油井、注水井的普通监测资料,通过计算注采单元内注水井的视吸水指数与任一采油井的产液指数间的注采关联度,判断该注采单元内注水井、采油井之间的连通性,进而确定...  相似文献   

8.
针对准噶尔盆地百口泉油田百21井区砾岩油藏水驱控制程度低、井网极不完善的问题,以油藏工程方法与储层地质学为指导,应用动、静态资料开展储层构型精细研究,分析油藏构造、沉积、储层非均质特征以及油水分布规律,完善注采井网。研究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层系异策、分区调控、单井分类、方式优化”的注水优化调整思路对百口泉油田十分有效。通过开展百21井区三叠系剩余油分布特征以及油藏注采井网研究,应用流线模拟技术综合分析识别出56个优势渗流通道,提交动用石油地质储量975.00×104t,累计增油16.60×104t。该研究对同类油藏的注采井网完善及高效挖潜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沙埝油田沙20东断块油藏是典型的窄条状边水油藏,整体含水率较高,局部井区水淹严重,导致油藏持续稳产较为困难,且剩余油分布复杂。应用多因素模糊综合评判方法以及电容模型原理,对区块水驱优势渗流通道进行识别,并对发生窜流的砂体及水窜方向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造成水驱优势渗流通道的原因包括注水井的持续注入和边水的长期水侵,在后续注水结构调整中,应以水驱优势渗流通道识别结果为基础,进行有效注水策略研究。结合储层平面及纵向剩余油分布特征,对储层进行封层、补孔、油井加密及油井转注等处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发生不同程度窜流的区域进行注采系统优化调整。油藏采用最优方案开采15 a,采出程度提高了2.71%,且初期含水率下降了25%,提高和改善了窄条状油藏的水驱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0.
砾岩油藏微观孔隙结构复杂、宏观非均质性强,并且注采井距较小导致优势通道发育,聚窜矛盾突出,聚合物驱开发效果较差。以克拉玛依七东1区砾岩油藏为例,提出了小井距条件下聚合物驱注采耦合理论及方法。针对注采敏感井组通过注采耦合调控方法,拉大注采井距、变化流线,以控制聚合物窜流,有效启动优势通道屏蔽型剩余油,实现砾岩油藏聚合物精细化驱替,精准调控。结果表明,处于聚合物驱中后期的砾岩油藏在实施注采耦合方法调控策略后,整体含水回返趋势得到有效控制,油井聚窜得到抑制。针对目标油藏开展注采耦合参数优化,采用时间比例为1∶1对称型结构,注采耦合半周期为60 d时采出程度提高1.89%,效果最好。研究结果对砾岩油藏聚合物驱中后期提高采收率的有效开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裂缝性水窜水淹是裂缝性特低渗油藏高效注水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识别该类油藏的窜流通
道可以预判及制定相关的对策技术。为此,通过对油藏的静态地质特征和动态开发特征的分析,10项静态地质指
标和7项开发动态指标被选作评判因素,以九标度法为算法,建立了识别和评判裂缝性特低渗油藏窜流通道的模
型。以延长川口油田的两个井组为例,利用所建立的模型评判了两个井组中的窜流通道,计算结果与实际测试结
果相吻合,说明所建立的评判模型符合油田开发的实际过程,识别的结果能为油田稳油控水措施的制定提供重要
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注采井间窜流的判别是油田开发和动态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杨家坝油田E1f23属于裂缝-孔隙砂岩油藏,注采井间窜流明显,但注采井间窜流的方向和严重程度认识不清,致油田开发调整效果不理想。通过研究应用注采井间窜流预警方法,在充分应用动、静态资料的基础上,筛选归纳了16项判别指标,并通过模糊评判方法对杨家坝油田E1f23注采井间的窜流方向和严重程度进行实时预警,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针对CO2混相驱注采耦合波及特征认识不清,气窜阶段无法定量识别的问题,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CO2混相驱注采耦合波及特征,明确气窜程度表征指标和划分标准。结果表明:与CO2连续气驱相比,注采耦合开发通过增压储能、放压释能过程,地下渗流场不断变化,扩大气驱波及面积,延迟气窜时间,提高油藏最终采出程度;新方法计算的气窜阶段划分结果与矿场监测数据吻合,可作为矿场气窜阶段识别的依据;储层孔隙度越大,注采耦合开发无气采油阶段变长,气窜发育阶段推迟;生产井离注气井越近,气体突破时间越早,反九点法井网、排状井网、五点法井网进入完全气窜时间分别为3 148、4 120、5 610 d。研究成果可为低渗透油藏CO2混相驱注采耦合开发提高采收率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长庆油田超低渗透油藏是典型的“三低油藏”,储层致密、物性差、孔喉细微,常规直井开发单井产量低,采用水平井开发是提高单井产量的有效途径。目前华庆油田试验区部署七点法水平井井网,采用超前注水技术和水力喷射分簇多段压裂改造工艺,正常井产量是常规直井的3~4倍,但部分水平井投产后高含水,甚至水淹,分析认为注采井之间的裂缝型窜流通道是主要原因。研究建立了超低渗透油藏窜流通道判别指标体系,运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井组注水井进行分类,筛选优势注水井,为下步治理奠定了基础。运用该方法分析计算了水淹井平A井、平B井,得到了各自对应的优势注水井,经现场动态验证,与计算结果一致,表明该方法能够应用于超低渗透油藏水淹水平井窜流通道的识别,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目前,靖边油田实施注水开发多年,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水窜水淹引起的高含水、特高含水问题严重影响水驱开发效果和油田开发整体效益。充分认识油藏内窜流通道的特征,对提高注水开发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基于沉积微相和井间连通性识别窜流通道的存在性,基于生产动态曲线法识别窜流通道的方向,描述了靖边砂子湾油田某开发单元的窜流通道方向。最后施工效果表明根据上述方法确定的调驱井组的含水率显著降低,验证了所识别窜流通道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三维流线模拟方法是有限差分模拟技术的补充.流线模拟的主要优点是能够显示流体流动通道和计算注水量分配系数,它的应用可以改进水驱项目的作业和开发方案.用流线模拟方法优化井位和注水量研究了沙特阿拉伯的一个碳酸盐岩油藏的补充开发方案,该方案包括钻几口水平注水并/采油井.对流线模拟器的限制条件问题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显示,流线模拟方法在高度可压缩系统中的应用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它是以预测的方式跟踪油田/井组的目标产量和限制条件以及单井的目标产量.在本研究的优化阶段之前,成功地应用流线模拟器再现了油藏一次采油(在未注水情况下)的历史动态.从流线模拟中可以得到有价值的信息:注入水向对应采油井的分布情况;含水层的水损失情况;每口注水井相应的采出原油的百分数;与每口注水井有关的含水变化.用注水量与补偿采油量/采液量曲线得到了质量指标,以测定每口注水井的注水效率.从曲线上识别出注水动态相对较差的注水井,然后通过一系列模拟调整注水量的分配和注水井井位来提高注水效率.  相似文献   

17.
水驱砂岩油藏注采窜流井区判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治理水驱油藏的水窜现象、提高注水利用率,需要确定出油藏存在窜流的低效注采井区、层位.根据油田开发实践,提出能反映油水井发生水窜的动态特征指标,然后选用适当的数学方法对各类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得出反映油藏注采井间窜流状况的评价指标集,利用权重系数法得到评判油藏注采井间窜流严重程度的综合评价指数.通过油田的开发实践总结...  相似文献   

18.
为有效控制水驱油藏窜流现象,提高注水利用率,需要确定油藏存在窜流的低效循环场区域。基于水驱开发油藏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建立包括油藏静态、动态参数的注采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模糊综合评判理论,提出注采有效性评价指标量化分级标准、影响因素分级权重标准和注采有效性分级标准;结合油田实践,进一步建立油藏注采有效性计算评价方法和步骤。根据建立的综合评判方法,分析评价了江苏油田某油藏水驱开发的注采有效性,研究结果为油藏实施综合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不稳定注水广泛应用于非均质油藏的水驱开发,为进一步改善平面非均质低渗油藏水驱开发效果,采用与目标油藏对应的径向流物理模型,分析了3种注采方式下平面非均质油藏井组生产井生产动态及采收率,明确了3种注采方式改善水驱开发效果的作用机理,并给出3种不同注采方式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不稳定注水方式可形成不稳定压力场,形成油水交渗及弹性力驱油,改善低渗区域的驱油效果;同步平衡产液量注采方式可改善整体水驱波及效率,并利用不稳定注水提高低渗区域原油采收率,整体采收率较高;异步平衡产液量注采方式可在不稳定注水后,调整注采压差,提高低渗区域驱油效率,同时扩大注入水对低渗区域的波及效率,大幅度提高低渗区域的采收率。实验结果可为目标油藏水驱开发注采方式优化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锦1-04块为中高渗砂岩油藏,经过多年的注水开发,剩余油分布零散,油水井井间窜流严重,常规调配难度大,通过注水适应性、水淹主控因素分析及剩余油分布评价认为,该块适应异步注采条件,并确定了异步注采参数。异步注采试验实施后,区块开井率提高50%,日产油由实施前的0.7t上升到7.5t,采油速度提高0.41%,预计增加可采储量6.4×104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