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如何对待通常所说的一个盆地活动翼上的油气远景,就象在我国五十年代中期,在四川和鄂尔多斯,有“上台”和“山前”之争那样,长期以来就有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克拉玛依大逆掩断裂带,全长250公里,宽20公里,具有丰富的石油与天然气资源。1955年,这里发现了我国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之后,原油产量稳步上升。七十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地震勘探技术的提高和深井钻探的开展,这里发现了大面积的油气聚集区,突破了石炭系出油关,为整个油田勘探开  相似文献   

3.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大逆掩断裂带已经引起地质界广泛的重视,并对其构造成因及含油气规律等进行了初步的讨论。本文仅就逆掩断裂的地震、地质依据提供一些实际资料和看法,目的在于使上述讨论能有一个较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对地震资料的可靠性及解决地质任务的限度等问题进行一些讨论。由于目前仍继续进行着全面的勘探工作,资料正不断地充实,对断裂带的认识还在发展着,文中关于构造研究成果提出的看法只能是初步的,有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4.
二连盆地中部的逆掩断裂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油工业部物探局的地震队,于1982年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二连盆地中部施工。其中几条普查地震反射剖面上,发现了一条逆掩断裂带(图1)。因为它存在于集二铁路线上格日勒敖都公社附近,暂时命名为"格都逆掩断裂带"。据初步研究,该断裂带呈北东东向延伸,已显示长度约十几公里,断面南倾,向北逆掩。  相似文献   

5.
随着石油勘探的进展,克拉玛依大逆掩断裂带的形成、演变与含油关系,已逐渐引起了中外石油地质学家的关注。三月下旬,由新疆石油管理局、石油工业部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与中国学学院地学部的七个研究所,在克拉玛依举行了准噶尔盆地石油地质研究工作的“1983年科研协作会议”。有关该断裂带的形成机理与油气关系的课题,亦是协作攻关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6.
问题的提出在逆掩断裂带等复杂地区,由于剧烈的构造运动不仅使地下地质现象变得十分复杂,而且使近地表地层特征也相应地产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地形起伏较大,相对高差一般在200m以上; 2.低、降速带的横向速度变化十分剧烈,地层结构不均匀,基本上没有一个比较稳  相似文献   

7.
柴达木盆地北缘逆掩断裂带及其找油前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柴达木盆地北缘与南祁连山的衔接地段普遍呈现为西北—东南走向的逆掩断裂带,自西往东由赛南、绿南、锡南、埃南等逆断层或逆掩断层组成,延展总长约375公里。该断裂带的不同地段分别被与之直交的潜西、东苦、哑西等断层所切割。  相似文献   

8.
龙门山逆掩断裂带成因与油气远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是由地槽和地块的过渡带发展起来的压扭性逆掩断裂带。它由三个推覆体和一个隐伏带组成,以天井山复背斜推覆体和江油至广元断层下盘隐伏体的含油气远景最好。区内发育三种有利的背斜圈闭,油气苗普遍,油气源丰富,并有三套较好的储层.是一个有良好前景的含油气区。  相似文献   

9.
中国西北地区逆掩断裂带与油气圈闭类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板块构造理论的出现,特别是地壳测深技术的发展,逆掩推覆构造的研究已有了重大突破。这一突破对油气勘探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七十年代以来,美国西部落基山大逆掩断裂带的油气勘探已取得丰硕的成果,目前已发现可采石油储量1.3亿吨,天然气储量2780亿立方米。  相似文献   

10.
克拉玛依逆掩断裂带地质力学分析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运用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分析了克拉玛依逆掩断裂带的地球动力学环境,总结了挤压扭动断裂带形成的力学模式与油气聚集的关系,并根据逆掩断裂带的力学模式,对富集、高产油气的部位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1.
The region around the Karamay-Baikouquan(Ke-Bai) overthrust belt is the richest i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the Junggar Basin. Previous research has indicated that oil in the region came from the Fengcheng Formation in the Mahu Depression to the northeast of the region,but the oil distribution around the Mahu Depression is remarkably uneven. Large amounts of oil have been found in the Ke-Bai overthrust belt to the west of the depression and only some small oilf ields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the eastern m...  相似文献   

12.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reservoir quality of clastic rock between the hanging wall and the foot wall of the Ke-Bai overthrust belt,northwestern margin of the Junggar Basin,western China,which affect the effi cient petroleum exploration in this highly mature exploration area. Based on a large number of thin-sections,cast thin-sections,and physical property analysis of cores,we systematically discuss the Permian-Jurassic reservoir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hanging wall and the foot wall of the Ke-Bai over...  相似文献   

13.
前陆冲断带复杂构造地震成像技术对策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前陆冲断带复杂构造的地震成像是这一领域油气勘探的关键,地表起伏大、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及地下构造复杂是制约该地区地震成像的三大难题,三者相互影响、彼此制约,但核心因素是地表的起伏。对起伏地表作叠前深度偏移是公认的有效方法,但在实际地震资料处理时存在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探索静校正和深度域成像一体化解决方案,重点解决基于起伏地表的剩余静校正和从地表出发的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是前陆冲断带复杂构造地震成像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前,应用重力资料研究逆冲推覆构造,多采用重力延拓法、重力模型正演法和重力、地震综合解释法。这些方法都有其特点和局限。在陕甘宁盆地西部逆冲推覆构造的研究中,对有地震资料的地区使用了重力、地震综合解释法,在全区范围内使用了重力延拓法。针对本区的资料特点,在重力资料处理中采用了边界损失少、计算速度快的拉普拉斯级数解形式的延拓公式,在向上延拓时,还使用了不同的距离。经过对该区处理后的重力资料、并结合其它地质及物探资料的综合分析,表明在该逆冲带北区的马家滩地段,由重力异常所反映的构造是一个最有希望的勘探地区。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现场稳定器典型失效案例的调研与分析,得出了稳定器扶正段的主要失效形式。在深入探讨失效机理的基础上,着重指出基体材料的耐磨料磨损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镶嵌硬质合金块稳定器的寿命。章还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有助于这类稳定器的设计、制造和使用。  相似文献   

16.
17.
秋里塔格构造带构造分段特征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综合钻井、探头、地震与非地震等资料,分段解析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秋里塔格构造带的构造样式和地层结构,探讨构造变形的主控因素,进而分析构造分段性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发现基层性质,盖层结构和受力状态等都对秋里塔格构造带东西差异变形有一定影响,而构造变形样式主要受盖层结构的控制,盖层中滑脱面组合与展布,滑脱面流变学性质以及灾形地层的横向变化都对构造样式的差异性有影响,导致秋里塔格构造带深、浅层构造纵向叠加,各具独特的分段特征,第三系叠盐层之下的深层油气聚集保存条件优越,受东西差异构造的控制,东部成藏类型为晚期近源快速成藏,西部为长期侧向运聚成藏。图7表2参22  相似文献   

18.
在三维勘探中,除界面倾斜角外,方位角是另一个必须在预处理中加以考虑的因素。本文借助于广义Radon变换,构造屯一种有效的三维数据中的方位角修正方法,它将消除三维共面元道集中叠加速度对方位角的依赖关系,从而使在一个三维共面元道集中,来自不同方向的反射同相轴可以用同一个速度进行叠加。  相似文献   

19.
渤海海域黄河口凹陷走滑转换带对油气聚集的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河口凹陷位于渤海海域的东南部,郯庐断裂带西支从凹陷中央穿过,并在此分成了东西两支,形成了中央隆起区走滑转换带,从目前勘探成果来看该走滑转换带成为黄河口凹陷主要含油气构造带之一.通过对该走滑转换带构造与演化特征的研究,以及对转换带内油气成藏特点的分析,指出转换带通过控制圈闭的发育、砂体的展布和油气的运移疏导体系的形成,控制了凹陷内中央隆起区的油气聚集.研究转换带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有利于寻找油气富集区,提高勘探效率.  相似文献   

20.
We introduce a new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technology i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Different reservoir properties, such as porosity, permeability and fluid saturation, in highly heterogeneous formations can be predicted with good accuracy using information deduced from readily available geophysical well logs. The methodology by which this is carried out is based on the intelligent and adaptive pattern recognition capabilities of a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three-layer feed forward, back propagation). The need for expensive processes to acquire porosity, permeability and fluid saturation data (such as well testing and extensive coring of the formation) may therefore be greatly reduced. Examples of several neural networks developed during this study a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