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随着网络的出现和迅猛发展,为大学生政治参与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平台,网络政治参与越来越成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重要手段。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了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内涵、特点、内容、方式和途径,研究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产生的影响,有利于正确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是大学生利用互联网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意愿,从而影响国家政治生活的参政行为。分析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中存在的功利化倾向彰显、非理性化参与凸现、参与规范性缺失和参与引导机制匮乏等问题,提出了提高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水平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南昌水专学报》2019,(2):26-30
网络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新形式。大学生作为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群体,日渐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和重视。准确分析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基本现状,深刻解析其面临的现实困境,通过政治理论教育、政治实践活动、传统文化熏陶、网络素养培育等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政治鉴别力、参与度、伦理性和效能感,推进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有序化,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4.
作为网络时代政治学的一个重要理论研究领域的阅读网络政治信息,时时刻刻影响着大学生的网路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微博、微信、微公益、微电影等微技术手段在网络等新媒体环境的大背景下,给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大学生群体也以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积极的政治参与意识而成为新媒体时代网络政治阅读的主体。但大学生在新媒体中实现的政治信息阅读也存在着不少值得正视的问题,如网络政治信息良莠不齐带来的迷失参与、信息单向传递带来的半信半疑等。本项目研究如何在新媒体低廉、快捷、广泛、直接、共享的优势下,更好地规范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的阅读政治信息的行为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试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特点及导向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互联网正以人类无法想象的速度、深度与广度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作为我国政治文明和政治现代化核心与标志的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正以其自身的特点和较为复杂的发展态势呈现在人们面前。深入探讨和把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与特点及其导向路径,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指出应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大学生群体作为国家未来事业的继承人,积极理性的政治参与对推进我国政治文明有积极意义。本研究基于网络政治参与视角,对鄂西北四所高校大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于网络政治信息关注度较高,但网络政治参与态度与行为却存在一些问题。由此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促进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大多数西安大学生能够从大局出发,关心国家大事,通过不同渠道表达或参与政治活动。但同时存在利用网络进行非法政治活动、发表非理性政治言论等问题。西安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不规范具有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在其背后存在若干深刻原因。为此,应当吸取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西安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以下措施:引导为主,依法治理;加强大学生政治、法律教育;加快网络政治参与立法;加大官民互动,拓宽大学生政治参与途径;积极改革,构建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8.
网络参政是大学生参政议政的主要途径。通过对福建省8所高校的调研,探析大学生网络参政现状。研究表明网络政治参与已引起大学生的极大兴趣,但参政更多的在于表层的围观与从众,对于更深入的、较高层次的参政行为较少涉及。网络政治的参与环境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进而提出大学生网络参政生态环境的建设意见。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中的失范现象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治理策略:加强网络立法,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普及法制教育,规范大学生上网行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坚定大学生的政治信念;借助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加强大学生的网络伦理建设;引导网络舆论,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互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贵州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调查,找出贵州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之处,提出提升贵州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相应策略。调查主要涉及贵州高校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贵州高校大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和参与情况、贵州高校大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情况。提升贵州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策略主要有: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教育模式;通过校园网、思想政治教育网、校级思想政治教育精品课教育资源开发、慕课教育资源开发等,开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境界;建立科学合理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模式;培养既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又懂网络技术的综合性人才。  相似文献   

11.
微博具有便捷性、互动性、分众细等特点,为大学生提供了一条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途径.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表现出对微博政治信息的关注程度不高,独立性较强,参与动机多样,线上线下政治参与结合不紧密以及对微博政治功能认识不明确等特点.应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完备的"诉求—回应"制度,加强线上与线下政治参与有效衔接,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覆盖度是衡量国家民主政治活力的一把重要标尺。随着社会的转型,大学生政治参与状况越来越令人担忧的现状。通过对H学院在校大学生政治参与方式、政治参与态度、政治事件关注度、参加社会政治活动、政治信念、政治信心、加入社团政治组织情况、担任干部情况等8个方面现状的调查和参与度统计分析,从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努力培养大学生最基本的政治参与能力、拓宽在校大学生参政渠道、打造良好的政治参与环境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提升在校大学生参政意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政治参与程度对于今日中国的政治发展水平和未来中国的民主法治进程意义深远。但是,当前我国大学生参与政治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够成熟、不够理性、淡漠及不稳定等诸多问题。提高大学生参政水平,应该提升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观念,创造大学生良好的参政环境,并且引导和规范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行为。  相似文献   

14.
政治参与是现代社会公民参与的重要特征之一。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前提条件。对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的内涵、现状及其特点、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分析,提出了如何提高和促进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主体运用网络技术、新媒体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理念、方法和手段。当前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大学生信息甄别能力不足、思政课教师综合素养不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不完善。可以从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三方面来提升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的有序政治参与是自主的、合法的、有秩序的政治活动.互联网为大学生的有序政治参与提供了现代技术手段.互联网对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既有促进作用,又有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7.
针对我国当前网络政治参与中存在着非法参与行为多、政务信息不公开致使公众政治参与缺乏信息基础、政府对公众网络政治参与的行为与观点缺乏回应等问题,本文提出了采取完善政治参与和网络政治参与的法治化机制,建立健全网络参政相关法规,保障公民网络参政议政权益,规范和打击非法政治参与行为;修改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法规,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与规范网络监督机制;建立政府对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回应制度,以解决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相关问题,推动法治文明.  相似文献   

18.
专任教师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师职责的应有之义.基于对专任教师和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当前专任教师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了学生的基本认可,教师队伍建设受到了高校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专任教师对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认识理念上和工作实践等方面还存在若干问题和薄弱环节,需要从完善制度、提高认识和突出重点等方面着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专任教师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是网络参与的主要群体。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成长发展期,在网络参与过程中容易出现娱乐化倾向,并产生各种失范行为。文章认为大学生网络主体性危机是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与道德意识偏差的实质,表现为主体性的缺失与主体价值判断的不稳定性。因此,高校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应当通过强化大学生网络信息的判断能力、建立主体评价机制以及实现社会共管等途径构建大学生网络参与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发挥道德"自律"的内在作用,提升大学生网络参与的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20.
通过调查分析当前我国部分大学生政治参与冷漠的现状,从社会视角、教育影响以及大学生自身素质等方面探讨部分大学生政治参与冷漠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并从多角度提出了克服部分大学生政治参与冷漠现象的对策,认为社会各界应从防微杜渐的认识高度对部分大学生政治参与冷漠现象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