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理化因子对大豆蛋白疏水性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不同pH值和温度条件下处理大豆分离蛋白,采用ANS荧光探针法测定大豆蛋白的疏水性,采用化学变性剂SDS,脲处理大豆分离蛋白,探索理化因子对大豆蛋白质疏水性的影响,为大豆蛋白质的改性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对所设计的大豆分离蛋白质的制备工艺、所用设备、投资和经济效益进行了介绍,并对我国目前大豆分离蛋白的开发与利用作了客观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大豆分离蛋白的功能性质易受加工条件的影响,为改善其功能性质,采用糖基化方法进行改性。以大豆分离蛋白(SPI)和葡萄糖为原料,采用干热法在不同底物质量比、温度及反应时间下进行美拉德反应。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55℃,大豆分离蛋白与葡萄糖的质量比为1∶1,反应6 h后,与未改性SPI相比,接枝产物的溶解性提高了56.18%,乳化活性提高了28.04%,反应8 h后,乳化稳定性提高了92.78%。通过邻苯二甲醛(OPA)法测定接枝产物的接枝度及SDSPAGE分析接枝产物的分子量变化,均证明了美拉德反应的发生;紫外光谱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结果表明糖基化改性后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和二级结构都发生了变化。葡萄糖接枝改善了大豆分离蛋白的功能特性,为拓宽大豆分离蛋白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范围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交联剂对大豆分离蛋白疏水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 1 苯胺基 8 萘磺胺荧光探针法测定大豆蛋白疏水性的基础上 ,研究了交联剂对大豆蛋白质疏水性的影响 .采用不同浓度的戊二醛与乙酸酐作交联剂 ,结果发现交联后大豆蛋白质的疏水性大大提高 ;其中采用乙酸酐交联后的疏水性指数较大 .pH值及温度对蛋白质疏水性指数均有一定的贡献 ,但疏水性的提高往往是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本实验中乙酸酐与大豆分离蛋白反应 ,在pH7 0、浓度 3 2 9%、温度为 70℃下加热反应 2 0min ,测定的疏水性指数S0 值相对最大 .采用低浓度的戊二醛与大豆分离蛋白交联反应 ,在pH7 6、浓度为 3 2 9%、温度为 70℃下加热反应 2 0min ,有相对最大疏水性指数 .  相似文献   

5.
超声和超高压处理对大豆分离蛋白特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超声(探头式和槽式超声装置)和超高压处理对大豆分离蛋白溶解度和起泡性的影响.测定了超声处理时间分别为5,10,15,20,30,50 min以及在300MPa压力下处理时间为0,5,10,15,20,25 min时大豆分离蛋白的溶解度和起泡性.结果表明:超声和超高压处理均能增加大豆分离蛋白的溶解性和起泡性,并且探头式超声处理装置比槽式超声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对所设计的大豆分离蛋白质的制备工艺,所用设备,投资和经济效益进行了介绍,并对我国目前大豆分离蛋白的开发与利用作了客观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大豆蛋白营养价值高应用广泛,但是引发的过敏反应会给人体带来危害,高压均质和酶解联合处理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改性方法。大豆分离蛋白经不同的高压均质条件处理后利用碱性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进行复合酶解。结果表明:高压均质联合酶解能显著降低大豆主要抗原蛋白的抗原性。ELISA结果表明高压均质联合酶解处理后β-伴大豆球蛋白的抗原抑制率降低了44.38%,大豆球蛋白的抗原抑制率降低了19.93%;傅里叶红外结果表明处理后的样品二级结构中α-螺旋含量减少、无规则卷曲含量增加;表面疏水性结果表明大豆蛋白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蛋白质的三、四级结构被破坏。蛋白质氨基酸序列及空间结构的改变能够引起抗原表位的隐藏或掩盖进而影响抗原性。  相似文献   

8.
交联剂对大豆分离蛋白疏水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以1-苯胺基-8-萘磺胺荧光探针法测定大豆蛋白疏水性的基础上,研究了交联剂对大豆蛋白质疏水性的影响。采用不同浓度的戊二醛与乙酸酐作交联剂,结果发现交联后大豆蛋白质的疏水性大大提高;其中采用乙酸酐交联后的疏水性指数较大。pH值及温度对蛋白质疏水性指数均有一定的贡献,但疏水性的提高往往是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本实验中乙酸酐与大豆分离蛋白反应,在pH7.0、浓度3.29%、温度为70℃下加热反应20min,测定的疏水性指数S0值相对最大。采用低浓度的戊二醛与大豆分离蛋白交联反应,在pH7.6、浓度为3.29%、温度为70℃下加热反应20min,有相对最大疏水性指数。  相似文献   

9.
基于分子对接方法,对桑椹红色素微胶囊壁材的选择进行研究。采用对接评分和氢键评价候选蛋白质与桑椹红色素主要成分矢车菊素3-O-(6″-O-α-鼠李糖基-β-半乳糖苷)的结合能力,对筛选出的蛋白质,通过实验验证其用作桑椹红色素微胶囊壁材的适宜性。主要结果如下:大豆蛋白(大豆球蛋白和大豆H-2铁蛋白)与矢车菊素3-O-(6″-O-α-鼠李糖基-β-半乳糖苷)的结合能力强于鸡蛋蛋白(未裂解卵清蛋白和S-卵清蛋白)和牛奶蛋白(α-乳清蛋白和β-乳球蛋白);以大豆分离蛋白与β-环糊精为壁材的微胶囊,桑椹红色素的包埋率随大豆分离蛋白的比例增加而增加;适宜工艺参数为大豆分离蛋白和β-环糊精质量比8∶2、芯材壁材质量比1∶10;按此制备的桑椹红色素微胶囊,在500、250 nm分辨率下的显微图像中具有完整的包合结构,对热、光的稳定性明显提高。分子对接方法在筛选食品与药品原辅料方面具有可行性和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0.
对大豆分离蛋白—聚乙烯醇、大豆分离蛋白—白乳胶复合胶粘剂进行了研究 ,采用不同混合比例及添加其他助剂 ,得到较好性能和可生物降解的复合胶粘剂 ,为制造一次性植物纤维快餐盒打下基础 .主要研究了影响这种复合胶粘剂粘接木块的初粘力 (剪切和拉伸强度 )和粘接强度的因素 ,实验表明 :9.2 %浓度的大豆分离蛋白的初粘力 (剪切和拉伸强度 )优于 1 0 %浓度的聚乙烯醇胶和 33%浓度的白乳胶 ;大豆分离蛋白复合胶粘剂的初粘力主要与大豆分离蛋白含量有关 ,其最终粘接强度与胶液固含量正相关 .  相似文献   

11.
大豆分离蛋白可生物降解材料形成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环氧氯丙烷对大豆分离蛋白进行改性制备出可生物降解材料,探讨了改性制备因素对大豆分离蛋白可生物降解材料形成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材料形成过程中起作用的主要分子力是二硫键、疏水作用和氢键,材料形成后这些作用力显著增强;蛋白分子表面巯基含量以及疏水性变化与该改性制备体系有关.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添加微生物转谷氨酰胺酶(MTGase)和大豆分离蛋白(SPI)对罗非鱼鱼糜凝胶性能的影响,通过测定鱼糜凝胶的强度、保水性及白度,发现随着SPI添加量的增加鱼糜凝胶的强度显著降低(P〈0.05),但是当SPI和MTGase混合添加时显著提高了鱼糜糜凝胶的强度(p〈0.05).单独添加MTGase也提高了鱼糜凝胶的强度.单独添加MTGase或MTGase和SPI混合添加都显著降低了鱼糜凝胶的保水性(P〈0.05),而添加SPI显著降低了鱼糜凝胶的白度(P〈0.05).电泳图显示MTGase引起的肌纤维蛋白与肌纤维蛋白、肌纤维蛋白与SPI之间的交联是导致鱼糜凝胶的强度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木瓜凝乳酶和木瓜蛋白酶具有促进大豆蛋白形成凝乳的作用,同时它们也是巯基蛋白酶.半胱氨酸可以激活这两种酶,而且还可以改善大豆蛋白的凝胶性.研究了半胱氨酸对酶促大豆蛋白凝胶的影响,对比了加有不同比例半胱氨酸和不加半胱氨酸体系形成凝乳过程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木瓜凝乳酶-大豆蛋白体系中,半胱氨酸对凝胶形成的辅助作用主要依靠稳定体系中的木瓜凝乳酶活力;而在木瓜蛋白酶-大豆蛋白凝乳体系中,半胱氨酸不仅可以稳定体系中的酶活力,还可以和木瓜蛋白酶水解出的肽链发生作用,提高它们形成凝胶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采用偏光显微镜(POM)、热分析(DSC)、X射线衍射(XRD)和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研究了聚羟基丁酸酯(PHB)/大豆分离蛋白(SPI)的共混改性.POM表明,共混物中的PHB球晶形态产生显著变化,球晶尺度减小,且二次结晶被抑制.DSC和XRD表明,共混使PHB晶体的熔点降低,相对结晶度下降.FTIR分析表明,共混物的两组分间产生了分子间氢键作用,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分子间组装,导致了PHB的改性.  相似文献   

15.
采用超滤法和碱溶酸沉法分别制备不同的大豆分离蛋白,并研究它们在功能特性上的差异.结果表明,与碱溶酸沉法制备的SPI相比,超滤法制备的SPI的乳化性、溶解性及发泡性有明显提高,但凝胶性较差.在一定pH范围内,碱溶酸沉法制备的SPI的泡沫稳定性比超滤法制备的SPI的要好.  相似文献   

16.
A completely green pathway for the preparation of Ag nanoparticles was proposed, by using soy protein isolate (SPI) as stabilizer under UV irradiation and H2O as the environmentally benign solvent throughout the prepara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ic microscopy (TEM) and zeta potential characterization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Ag nanoparticles were stable and well dispersed with an average diameter about 13 nm, and X-ray diffraction (XRD) analysis of SPI/Ag composite nanoparticles confirmed the formation of metallic silver. UV-Vis spectrum showed that the Ag nanoparticles dispersion solution had the maximum absorbance at about 430 nm due to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of the Ag nanoparticles. Infrared spectroscopy confirmed that the polypeptide backbone of SPI was not cleaved during the conjugation process and that some active amino groups were oxidized. The SPI/Ag composite nanoparticles have excellent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gainst two representative bacteria, staphylococcus aureus (Gram positive) and escherichia coli (Gram negative) in the presence of SPI.  相似文献   

17.
星型木质素衍生物增强大豆蛋白塑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星型羟丙基木质素(HL)填充大豆蛋白(SPI),得到具有良好力学性能的可生物降解SPI/HL复合材料(SL)。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被XRD、DSC、sFM、TEM和拉力测试表征。结果表明:仅仅加入质量分数2%的HL就在大豆蛋白塑料伸长率基本不变下,使拉伸强度达到16.8MPa,提高了2.3倍。随札含量的增加,HL诱导形成纳米尺度的超分子特征的微区。虽然超分子微区使强度得到进一步提高,但却导致甘油在SPI基质中缺失,材料变脆、综合性能下降。当儿以单分子形式存在于复合材料中时,伸展的支链能够将SPI中的杂微区相互联系在一起,得到最优力学性能的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18.
采用了酰化试剂A、酰化试剂B、交联剂和表面活性剂改性脱脂大豆粉,研究了各种方法改性对脱脂大豆粉蛋白质的溶解性、粘度和疏水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各种改性方法均一定程度地改变蛋白质的溶解度,酰化可以使蛋白质的等电点降低,除酰化试剂A外,通过以上各种试剂改性后的大豆粉的疏水性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高温液化工艺对大米蛋白溶解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淀粉高温液化工艺降低大米蛋白溶解性的原因:高温变性作用,蛋白质分子间弱相互作用力增大,蛋白质分子间共价键力增大,蛋白质溶出产物疏水性升高,高相对分子质量不溶性蛋白质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