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石油化工应用》2016,(2):90-94
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和多种分析测试资料对靖边气田西部储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系统研究,表明靖边气田西部风化壳储层主要发育晶间孔、晶间溶孔、膏模孔及溶孔等4种孔隙类型,同时发育构造缝、溶蚀缝、微溶缝、网状微缝、缝合线缝等5种裂缝类型。图版观察和统计表明:岩石中孔径较大的膏模孔和溶孔对油气富集有利,裂缝对沟通储层提高渗流能力起到积极作用,根据孔缝组合分为3种储集空间类型:裂缝-溶孔型、孔隙型、微孔型,其中裂缝-溶孔型是风化壳最好的储集空间类型。  相似文献   

2.
以埕岛地区古生界潜山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古潜山在经历多期构造运动和长期的风化剥蚀过程中所形成的储集层空间类型。认为古生界潜山油藏发育裂缝、晶间孔、晶间溶孔、晶族孔、溶蚀洞穴和缝合线等6种储集空间;重点分析了控制裂缝和溶蚀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结合储层发育特征将埕岛古生界储层分为4种类型。通过对埕岛潜山储层特征的研究及油气油气展布规律和成藏控制因素的研究,对该地区的油气藏的勘探潜力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大牛地气田奥陶系风化壳储层特征及发育控制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岩心及薄片观察鉴定、物性特征分析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大牛地气田奥陶系风化壳储层特征及发育控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储层主要为泥微晶-细粉晶白云岩、岩(膏)溶角砾状白云岩和颗粒白云岩3类;储渗体主要有4种类型:晶间孔隙型、溶蚀孔(洞)型、裂缝-孔洞型以及裂缝型,其中孔隙型储层最为发育,溶蚀孔(洞)型、裂缝-孔洞型储层次之,纯裂缝型储层相对较少;储层孔隙度主要分布范围小于4%,渗透率主要分布范围(0.01~0.32)×10-3μm2,为低孔-低渗致密储层。研究区下古生界奥陶系风化壳储层主要受沉积和古岩溶作用的控制,在奥陶系顶部形成了大量溶蚀孔、洞、缝,形成了碳酸盐岩岩溶储层。  相似文献   

4.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飞三段储集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飞三段主要发育鲕粒滩储层,以白云岩和鲕粒灰岩为主,储集空间包括晶间孔、粒间溶孔、鲕模孔、晶间溶孔、粒间溶孔、裂缝及溶缝等,储集类型有孔隙型、裂缝-孔隙型和裂缝型。鲕滩储层及其物性分布的不均一性不利于鲕滩油气藏的勘探和开采,因此了解飞仙关组鲕滩储层储集性能的影响因素有利于川东北地区鲕粒岩储层的下一步研究。研究表明,沉积相、岩性特征和成岩作用是鲕滩储层分布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5.
下奥陶统马家沟组马五41层是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北部的主要产气层之一,确定其主要孔隙类型及孔隙组合类型、分析储层影响因素对储层预测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岩心观察以及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分析鉴定,将其储集空间划分为孔隙和裂缝两大类,以及晶间孔、晶间溶孔、溶蚀孔洞、铸模孔、溶蚀裂缝、角砾间微孔(缝)、构造缝、缝合线、收缩缝等9小类,并结合压汞分析资料进一步细分为溶蚀孔(洞)-裂缝复合型、孔隙-裂缝复合型、孔隙型、微孔-裂缝复合型、致密微孔型这5种组合类型。该区孔隙发育主要受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的双重影响:沉积微相为孔隙形成的基础,潮上云坪为最有利的孔隙发育相带,潮上膏云坪、灰云坪次之;成岩作用决定其储集能力,白云石化、溶蚀作用、去膏化、构造应力使储层物性得到改善,而去白云化作用、充填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则对储层具有破坏性影响。  相似文献   

6.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寒武系和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经受多期构造运动及成岩改造,储层非均质性强。综合应用测录井、岩心、薄片、碳氧同位素、流体包裹体及地震资料,系统研究了东营凹陷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特征及发育模式。东营凹陷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主要包括裂缝、溶洞及溶孔。溶洞包括灰泥溶洞和角砾间溶洞,裂缝主要包括构造缝和溶蚀缝,孔隙主要包括角砾间溶孔、脉内溶孔及晶间溶孔。东营凹陷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古潜山主要由残丘型及断块型潜山构成。残丘型潜山主要分布在草桥地区及郑家—王庄地区,垂向上受不整合面影响发育由垂直渗流带及水平潜流带构成的风化壳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高角度裂缝、角砾间溶洞及水平层状溶洞。残丘型潜山表生岩溶带整体较厚,缝洞规模较大,连通性好,具有良好的储集性能。以灰岩为主的残丘型潜山表生岩溶带厚度可达170 m,以白云岩为主的残丘型潜山表生岩溶带厚度较薄,仅为70 m左右。断块型潜山主要分布在高青—平南地区和王家岗地区,受多期断裂活动和深部热液的影响,储集空间主要为断裂带附近和褶皱顶部的裂缝以及沿其分布的溶蚀孔洞。  相似文献   

7.
三塘湖盆地二叠系为该区重要的油气勘查目的层段之一,其中火成岩特别是安山岩、玄武者及其过渡类型为主要的储集岩类,火成岩储层的储集空间主要为孔隙和裂缝,次为溶洞.孔隙类型较多,包括气孔、残余气孔、基质晶间孔、溶蚀孔、缝洞充填残余孔等,裂缝主要为构造缝,次为成岩裂缝和风化裂缝.该区火成岩储集空间曾经历过十分复杂的演化过程,主要有9个演化时期.从早至晚依次为原生孔隙形成期(气孔、收缩缝等)→岩浆期后热液矿物充填期→地表和近地表风比淋滤期→埋藏孔隙充填期→Ⅰ期构造裂缝形成期→溶洞发育期→溶洞充填期→Ⅱ期构造裂缝形成期→后期溶蚀充填期.根据储集物性及储集空间类型,可将本区二叠系人成岩储层分为3类,即Ⅰ类储层:岩石孔隙度10%~22%.渗透率大于10×10-3μm2,有的大于100×10-3μm2.属孔缝洞复合型储层及部分的孔缝性储层;Ⅱ类储层:孔隙度大干10%.渗透率为(1~10)×10-3μm2.属孔缝型储层和部分的裂缝型储层;Ⅲ类储层;孔隙度大于10%,渗透率小于1×10-3μm2,属孔隙型储层和部分裂缝型储层.控制本区火成岩储层发育的因素主要为火成岩相、构造破裂作用和溶解作用,另外,油气侵入对储集空间的保存亦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大康隆起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孔隙类型有原生组构控制的原生孔隙和不受原生组构控制的次生孔隙两大类计16小类。储集空间有孔、洞、缝。孔隙的充填状况和连通性决定了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各类孔隙对储集空间的贡献大小不同,贡献枚大的孔隙有:晶间孔、晶间溶孔、次生粒间孔、角砾间孔以及岩溶缝和构造缝。其它孔隙则大多被充填,对储集空间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龙岗东部地区飞仙关组储层特征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龙岗东部地区飞仙关组储层的主要储集岩为亮晶鲕粒灰岩、粉—细晶白云岩、具溶孔残余鲕粒白云岩或灰质云岩类。储集空间分为孔、洞、缝三大类,其中主要储集空间为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晶间孔、晶间溶孔。缩颈喉道和片状喉道为本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中常见的喉道类型。储层类型总体上以Ⅲ类储层为主,低孔低渗,局部地区、局部井段有中-高孔渗储层发育,储集类型主要为裂缝-孔隙型,非均质性较强。  相似文献   

10.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阴极发光、物性分析、岩心CT图像分析、测井解释,分析了胜利油区埕北30潜山带油藏储层储集空间类型、物性特征和成藏模式;发现埕北30潜山带太古界储层以碎裂状混合岩化黑云母二长片麻岩物性最好,产能最高,在Pt-Art不整面以下约250m范围内均为有效储层;太古界储层主要是裂隙缝和微裂隙含油.下古生界发育5个裂缝频数高值带,风化壳以下150~250m范围内为最有利的储集层段,地层总孔隙度可达15%以上,裂缝孔隙度一般大于0.5%.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具有裂缝-孔隙复合储集空间类型,碳酸盐岩古岩溶是控制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CB30潜山下古生界与太古界为统一的缝洞复合型潜山油藏,为块状油藏,属它源潜山成藏模式.第三系烃源岩主要通过断层与前第三系地层直接侧向接触,使油气聚集于前中生界储层中成藏.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饶阳凹陷留西地区的成藏条件。结果表明,研究区油气资源丰富,储层物性主要为中孔中低渗储层,圈闭类型主要为砂岩上倾尖灭的岩性圈闭和构造或岩性-构造圈闭,成藏条件较好。在成藏条件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该区油藏的成藏模式并分析了成藏规律。勘探实践证实,研究区油气藏类型主要受构造-岩性双重因素控制.油藏类型主要为岩性油藏及构造-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12.
综合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图像分析、压汞及岩石物性测试等多种技术方法,对渤南洼陷北带沙四上亚段储层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储层的成岩作用具有强烈压实、多期溶解、多期胶结和灰泥组分重结晶的特征。以“储层成岩作用演化序列—储层孔隙结构”为约束进行地质历史时期储层物性的恢复,确定不同亚相或微相、不同岩性储层的低渗形成时间,分析沙四上亚段砂砾岩低渗储层成因机制。分析发现,沙四上亚段砂砾岩储层存在5种不同成因类型的低渗储层:Ⅰ类储层为压实低渗特低渗、灰泥重结晶超低渗型;Ⅱ类储层为压实低渗、胶结特低超低渗型;Ⅲ类储层为压实低渗、特低渗型;Ⅳ类储层为溶蚀改善物性,压实胶结低渗型;Ⅴ类储层为压实低渗,压实胶结特低超低渗型。根据致密史—成藏史关系以及试油结果分析可知,Ⅳ类储层为高渗成藏—现今低渗型,勘探潜力最好,为好储层;Ⅲ类储层为中渗成藏—现今特低渗型,勘探潜力中等,为较好储层;Ⅴ类储层为低渗成藏—现今超低渗,勘探潜力较差,为中等储层;Ⅰ类和Ⅱ类储层分别为特低渗成藏—现今非渗型和中渗成藏—现今非渗型,勘探潜力小,为较差储层。  相似文献   

13.
渤海海域莱州湾凹陷硅化碎屑岩以粒间石英晶体孔隙式充填、强烈石英次生加大为特征,局部地区甚至发生低变质作用,表现为变余砂状结构,这在国内外含油气盆地中是极为少见的。运用地震、测井、岩石学和单颗粒锆石U-Pb测年等技术手段,揭示了硅质碎屑岩的地质特征,首次通过锆石测年证实了莱州湾凹陷沙河街组沉积时期存在火山活动。硅质热流体活动证据主要体现在硅质脉体发育,呈多期充注特征,石英颗粒次生加大强烈,岩石甚至出现变余砂状结构;粒间粘土几乎全部热蚀变为黑云母和白云母,并可见“帚状”正在生长的云母类矿物;岩石中发育大量集块状和集簇无序状黄铁矿,不同产状的黄铁矿为多期次热液成因;热场发射扫描电镜下识别出黄铁矿-重晶石-独居石-方铅矿-金红石-硬石膏热液矿物组合。深部硅质热流体进入储层,碎屑石英颗粒产生强烈次生加大,加大石英和硅质沉淀完全充填粒间孔隙,对储层起破坏性作用,但硅化作用大大增强了地层的脆性,在后期构造运动作用下产生大量断裂和微裂缝网络。另外,热液流体溶蚀了储层中的长石类矿物,产生大量长石粒内溶蚀孔和铸模孔,在裂缝沟通下形成了孔隙-裂缝型优质储层。  相似文献   

14.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产能特征与储集层类型的相关性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塔河油田4区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油藏的形成与古风化壳的风化剥蚀有关,该文从油井自然产能变化和试采井见水动态特性,论述了碳酸盐岩油藏产能,试采见水动态及其与储渗类型之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塔河油田4区奥陶系油藏的储集空间类型,储渗类型具有多亲性和复杂性,且储集层非均质性严重。  相似文献   

15.
低电阻率油层测井识别技术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本文在对渤海湾地区第三系低电阻率油层形成机理、类型和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低电阻率油层的测井解释评价方法。矿场试验表明:该方法为一套较完善,能有效识别、评价低电阻率油层的测井解释技术。  相似文献   

16.
利用岩心、薄片等多种分析手段,从火山岩岩性、岩相、孔隙类型、储集层非均质性等方面研究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白垩系火山岩储集层特征,分析火山岩储集空间类型、储集层物性等特征。通过建立地质—地震对应关系,运用分频属性反演及地震属性分析法对研究区有利储集层分布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赛汉塔拉凹陷火山岩主要发育于下白垩统阿尔善组三段,火山岩岩性主要为安山岩,储集空间为气孔、杏仁体内孔、溶蚀孔、收缩缝和构造缝等,孔缝组合类型有孔隙型、裂缝—孔隙型、孔洞—裂缝型和裂缝型;岩相主要发育喷溢相,爆发相和喷发沉积相分布较局限,喷溢相上部亚相储集层物性和含油性最好;有利储集层紧邻扎布断裂分布,纵向上分布在下白垩统阿尔善组三段上部,其中扎布断裂西段上升盘赛60井区的阿三段上部层段火山岩储集层相对较好,勘探潜力大,火山岩油气成藏属于源外大断层输导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7.
含油气盆地油气藏破坏的油气显示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气显示可以为发现与其相关的残留油气藏或次生油气藏提供重要的线索。通过野外调查、地质分析和文献调研,系统研究了各类油气显示在中国各盆地或地区的分布,探讨了油气显示的成因机制,并分析了其石油地质意义。研究表明,按油气藏破坏的程度,油气显示可分为轻度破坏型、严重破坏型和完全破坏型3类。这3类油气显示在中国各盆地或地区广泛分布。其中,油苗、气苗和泥火山等轻度破坏型油气显示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和南方;稠油等严重破坏型油气显示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和东部;天然沥青、沥青砂和地蜡等完全破坏型油气显示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和南方。按照油气藏破坏的次数和程度,油气显示可分为直接破坏成因和二次破坏成因。直接破坏成因的油气显示包括地表油苗、气苗和泥火山,它们的形成主要受强烈构造运动、频繁地震和快速沉积等因素影响,按照出露地表的方式可细分为断裂通天型、隆升剥蚀型、底辟刺穿型和不整合面露地型4种类型。二次破坏成因的油气显示包括地表和地下的稠油、天然沥青、沥青砂和地蜡,其显著特征是油气发生直接破坏后又发生了水洗、氧化、生物降解等稠变作用,它们常具有共生或过渡的关系。在勘探早期,轻度破坏型或位于活动冲断带和底辟构造上的油气显示对地下油气藏的指导意义更大。各种破坏作用在破坏油气藏形成各种油气显示的同时,有时也可对油气的再分配和保存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保存条件是在油气显示发育区寻找油气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页岩气与深盆气成藏的相似与相关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页岩气藏和深盆气藏在生、储、排烃以及运移、聚集、压力特征、分布特征等成藏诸要素间密切相关。对比分析表明,这2类气藏的形成都需要大面积、厚层烃源岩,裂缝是其重要储集空间,排烃方式以扩散作用为主,短距离运移,在低孔低渗透储层形成的隐蔽圈闭中聚集成藏;气藏内常具异常地层压力。盆地边缘斜坡是两者共同发育的最有利地区。预测中国南方志留系等富有机质页岩发育区是页岩气藏的勘探潜力地区。  相似文献   

19.
以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藏为例,总结了复杂构造区高压、超压页岩气田的地质特征,对比分析了常压页岩气藏与高压、超压页岩气藏的异同点。根据构造改造和气藏的分布特点,提出了常压页岩气藏的分类方案,将中国南方常压页岩气藏分为盆内型、盆(内)缘过渡型和盆外残留型3种类型。研究认为,盆外残留型页岩气藏具有地层连续分布面积小、裂缝发育、地层压力系数偏低、游离气占比较低、地应力较小和两向水平应力差异较大等特点。对盆地外复杂构造区的常压页岩气藏,提出TOC大于3%、孔隙度大于3%和含气量大于3 m3/t可作为效益开发的选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以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藏为例,总结了复杂构造区高压、超压页岩气田的地质特征,对比分析了常压页岩气藏与高压、超压页岩气藏的异同点。根据构造改造和气藏的分布特点,提出了常压页岩气藏的分类方案,将中国南方常压页岩气藏分为盆内型、盆(内)缘过渡型和盆外残留型3种类型。研究认为,盆外残留型页岩气藏具有地层连续分布面积小、裂缝发育、地层压力系数偏低、游离气占比较低、地应力较小和两向水平应力差异较大等特点。对盆地外复杂构造区的常压页岩气藏,提出TOC大于3%、孔隙度大于3%和含气量大于3 m3/t可作为效益开发的选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