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狗肉之美     
在我眼里,狗肉闪烁着美好的光辉;或者说,狗肉是一道美丽且有着光芒的食物。我这么说,不仅是因为它和我童年时代常常牵挂的一些美味有关,而且也和我少年时另一些对英雄的向往有关。尽管时光已过去了二十余年,可我仍然清楚地记得,川南瘦月亮笼罩下的四川盆地那因贫困而濒临绝望的乡村生活。在那样的生活里,能够“闲时吃稀,忙时吃干,再间杂以瓜菜之类”,也算小康了。至于肉食,除了逢年过节能在餐桌上见到几片灰白的瘟猪肉,以及盼着辛勤一生的水牛病死老死或被折磨死后吃剔骨肉之外,我能想到的美好食物也好像只有狗肉了。狗和人是…  相似文献   

2.
在所有的家禽家畜里面,鹅是最美丽的,也是最有诗意的。与踱着方步的鹅相比,鸡太市侩,鸭太聒噪,牛太愚笨,猪则是不折不扣的丑角。只有鹅,才像是一位世袭的贵族,显得那么的洁身自好、风度翩翩。那洁白的羽毛,那修长的颈项,以及那清脆的叫声,都显出了它的卓尔不群。套用一个比喻:在诸种家禽家畜里面,鹅就如同一个迷了路的英国绅士。所以,古人对鹅向来厚爱有加。比如写字的王羲之先生就愿意为换一只鹅而将得意之作交给人家;比如骆宾王小朋友,七八岁时就对鹅赞不绝口,写出了以本文标题打头的那几句咏鹅诗。要不是古书里有太多吃鹅的记录,我甚至会…  相似文献   

3.
看文人做菜     
聂作平 《四川烹饪》2003,(11):11-11
有一种说法,文人操到某种上乘境界,比如功成名就之时,可供传世的作品业已问世之后,余下要写的文字,也差不多就是些修身养性的东西了。在这些修身养性的东西中,饮食随笔大概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虽也写饮食随笔,但尚不在此例)。想想也不无道理,比如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周作人、梁实秋,以及后来的汪曾祺和曾经娶过大才女张爱玲的胡兰成,等等,都曾用无比绵长丰沛的文字大谈过饮食。仿佛他们不是著作等身的大文人,而是干了一辈子厨艺的大师傅。不下厨不做菜而写饮食随笔,相当于饮食界的空头理论家,这就好比一个未嫁出去的大姑娘竟然也在教导人家…  相似文献   

4.
鱼春 《上海纺织》2004,(3):36-36
读名人大家的传记、随笔和故事,发现他们最多的一致性,就是不自视清高,对自己不太在意。尤其是在一些小事小节上表现出的大度、谦和与涵养,令人敬重,让人感佩。  相似文献   

5.
鲜与香     
从前,苏州城里有些空地上种着许多蔬菜。其中的青菜品种属优良。苏州人讲究吃,因此吃青菜也要认定市内所出。那时候,种菜者挑起就去卖,买菜者买回来就烧。这样的菜哪能不好吃?  相似文献   

6.
考与吃     
上中学的女儿见我写下这个题目,满腹狐疑,怯生生地问我”老爸,你这个考字是不是写错了,是烧烤的烤吧?考试与吃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哪能做得出文章来?”  相似文献   

7.
曲洪 《四川烹饪》2003,(10):5-6
西安,许多年前便是我神往的地方。这座古城对我的吸引力并不在于秦陵、汉墓,也不是因为有那些从土坷拉里刨出来的威武勇士。说出来可能有点俗气,因为我对西安的向往来自于贾平凹书中描写的那些土得掉渣的吃食。每当我看到书中对什么羊肉泡馍、葫芦头、油泼辣子梆梆面这些东西的描写时,便不由得会口舌生津。为了这些,我竟然在不久前带着儿子特意飞到了西安。在西安的各种吃食中,最有代表性的当然还属羊肉泡馍。说起来惭愧,我活了一把年纪,去过很多地方,可从来都没吃过这玩意。其实,羊肉泡馍早就跟四川的担担面、麻婆豆腐一样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相似文献   

8.
说三道四     
无味使之入有人赴英,陪英国朋友到当地一家中国餐馆吃饭,点的菜有糖醋排骨、棒棒鸡、香酥鸭、腰果鸡丁、青椒牛肉丝、蔬菜对虾和炸饺子等。英国朋友认为最好吃的还是前四道菜:排骨甜酸适口;鸡肉上淋有麻酱、酱油、香油等,吃起来爽口入味;香酥鸭像烤鸭一样吃,他们称其为“香酥鸭三明治”;鸡丁口感非常细嫩,而腰果却又十分的酥脆。他们吃完后,认为中国菜太好吃了,当向他们问及为什么喜欢中国菜时,他们的回答很简单:入味。欧美人做牛排、猪排,总是先烤一下,再放在盘中,加点盐或浇点酱后食之;吃鱼,除了油炸之外,便是白煮了。我过去在上海的“红…  相似文献   

9.
伦子 《美食》2004,(2):55-55
走遍了神州的东西南北中,品尝过华夏各地许多特色风味小吃。但使我终生难忘回味无穷的当属母亲手擀的蒜面了。  相似文献   

10.
暮霭 《上海纺织》2004,(1):36-36
从报上看到一幅漫画,由三个连贯的片段组成,先后是:高位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读后颇有启发,“高兴”是前面诸因素的归结点。用哲学眼光来看,则“高兴”是其他一切的原因,有了高兴,才有高寿、高薪、高位……  相似文献   

11.
阿旭 《上海纺织》2004,(4):36-37
退休前,友人曾送我一幅字,颇觉有趣——说是字,又像画,一个偌大的行楷体“乐”字,是繁写的,一笔一划均是轮廓,空白处,填写着四字一句的小字。细看,从上至下,共有“八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为为乐、和气生乐、书中取乐、适度娱乐、家庭和乐、康健永乐。形成别具一格,构思精妙。退休几年,日日观赏,颇有感受。  相似文献   

12.
初尝麻辣,可谓奇特刺激,有惊无险,让我终生难忘。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大,分为南北。一般说来,南方人喜欢吃米饭,北方人习惯吃面食。南方人把饭和面分得很清楚,平常如果是家里人喊“吃饭了”,摆上桌子的一定是米饭和炒菜什么的。而北方人就不一样了,即使是说吃饭,摆上桌来的也不一定就是米饭和炒菜,而很可能只是一碗面条。大部分北方人都爱吃面条,因为他们觉得那才是一种好饭食。早年,老北京人婚丧嫁娶请客时的席桌就有一种是面条席。这种席桌上有几种凉菜和少量的炒菜,人们先喝酒,然后就是吃面条。拌面的调料很讲究,有肉丁炸酱、肉片打卤之类的浇头,另配上各色菜码,很是体面。在计划经济年代,面票在北方…  相似文献   

14.
辣又何妨我国北方有一句亲情味儿很浓的俗话:女儿是娘的小棉袄。如果借用这句话的语境,说辣椒是四川人冬天的小棉袄,感觉同样很贴切。川人食用辣椒,简直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每年四月,刚上市的新鲜嫩绿的青辣椒常常被炒成“青椒肉丝”,或者干脆就是一盘干煸青椒,这都是些下饭的佳肴。到辣椒开始成熟,浑身透出酱红色时,菜农就在清晨摘下带着露珠的辣椒,赶大早进城,卖给城里的人做“泡鱼辣子”。泡鱼辣子在泡菜系列中,除了川西地区,可以说绝无仅有———真真切切地在泡菜坛子里放入鲜鲫鱼,这可是烹饪鱼香味川菜必不可少的重要调料。待到盛…  相似文献   

15.
傅东 《美食》2003,(6):23-23
  相似文献   

16.
吴楠 《饮食科学》2003,(11):50-51
大学毕业前,动手整理宿舍里的物品。大一时买的网球拍,大二时买的轮滑鞋.甚至已经分手的男朋友送的史努比.或卖掉或送人。可是那口在刚入学时,上届师姐留传下的小锅,怎么也舍不得丢弃。 大学食堂的伙食之差.大概是每个毕业生的记忆中共同的一部分,常常是前半个月吃腻了一食堂,下半个月换到二食堂.再下半个月流窜到三食堂......当把所有可以吃的地方折腾一遍之后,距离放寒假或者暑假还有两个多月呢。学校规定学生是不能在宿舍里  相似文献   

17.
吃在成都     
杨盛龙 《美食》2004,(2):49-49
成都处于四川盆地中央,天府之国。气候温润,四季常绿,物产丰富。居家成都,舒坦闲适,衣食住行方便,赛似神仙。成都人讲究吃,擅长烹调,最能品味,有滋有味地生活。市场上,鸭欢鱼跳,各种时鲜蔬菜水灵灵的。满街都是各式饭馆、面馆、小吃店,门虽设而常开,全方位敞对大街,各种小吃品种多样且价钱便宜,只需花个两三块钱,就  相似文献   

18.
朝晖 《上海纺织》2004,(2):37-37
肚子,有什么可说的?有,我所指的是男人肚子。女人肚子大,大凡是怀孕。男人肚子大,就有学问、文章可做。  相似文献   

19.
我经常穿男式的简约款衬衫和怀旧版牛仔裤,大家都说我有个性有气质,却不知道我在内心里是多么渴望穿着摇曳的长裙穿过幽静的林阴路。做了十八年的胖女孩,我时常用“丰腴”来安慰自己。步入大学  相似文献   

20.
女人VS厨房     
相对于“抓住男人的胃就抓住了男人的心”这句话来讲,我更喜欢国际御厨协会的座右铭——“政治使人产生隔膜,美食使人相聚。”我还小时,听到厨房里声响火爆,就常想象着两名高手在过招,掀起武林腥风血雨。待定睛一看,原来一位高手是腰系围裙、油污满身、持铲弄勺的老妈,一位高手是临危不惧的泥鳅,躺在油锅里了,还不老实地活蹦乱跳。不管承认与否,无论走到哪里,厨房都是女人的第二职业、第二个家。有哪个女人在婚礼进行曲完结之后不乖乖系上围裙进厨房的?几乎没有。有首古诗不是说吗,新嫁娘刚入洞房即进厨房,洗手弄羹,还小心翼翼先让小姑尝,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