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4.
5.
基于复合工作液的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极间放电机理的角度分析了阻碍高速走丝电火花线切割加工(HSWEDM)工艺指标提高以及产生表面黑白交叉条纹的根本原因是工作介质的洗涤性问题,试验证明HSWEDM在使用洗涤性良好的复合工作液后,由于极间冷却状态的改善而使切割工艺指标大幅度提高,切割速度已超过200 mm2/min.并从放电间隙、电极丝的放电能量承受能力及运丝速度等方面进行了HSWEDM更高效率切割的可行性研究,分析了基于复合工作液的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技术的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6.
模具的复合工作液电火花镜面加工用日本三菱电机公司开发的VP35F型电火花成形加工机床,在工作液(油)中加入粉末状的硅,可实现电火花镜面加工。这是三菱电机公司首创的新型加工方法。VP35F和VP55F的基本参数列于附表中。该法的加工原理如图1所示。传统... 相似文献
7.
8.
高速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是我国电加工行业加工模具的重要设备,它使用的液体介质-机床专用工作液在加工中有着特殊功能.了解各类电火花线切割机床专用工作液的性能,在实际加工中至关重要.严格按照工作液的操作工艺来使用,将会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9.
电火花线切割液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线切割液的分类、组成和线切割液合成的研究成果,简述了国内外已建立的线切割液理论模型。分析线切割液发展趋势,阐述线切割液理论研究的意义,并预测随着特种加工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环境要求的提高,线切割液的理论研究必将给特种加工液的合成带来方便。 相似文献
10.
进行了往复走丝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工作液的寿命试验,分析了工作液寿命与脉冲概率之间的关系。从工作液的性能及其对极间放电特性的影响角度,分析了工作液失效前后的极间状况和放电特性,提出工作液寿命最终体现在放电脉冲概率方面,并与其呈现一定的关系。研究了往复走丝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的有效放电脉冲概率与切割效率的变化关系及其对加工表面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当有效放电概率小于70%时,切割效率降低,加工表面质量变差,可作为判断工作液失效的指标。据此研制了工作液寿命的检测装置,该装置可有效实时监控工作液的寿命状况。 相似文献
11.
高速走丝电火花超高厚度切割工作液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高速走丝电火花线切割超高厚度切割的基本条件,分析了目前市场上通用的工作液在超高厚度切割方面存在的问题,由此提出可进行超高厚度切割工作液的基本要求,并成功研制出超高厚度切割工作液,加工中表明其体现出与现有工作液不同的加工工艺特性。 相似文献
12.
快走丝线切割广泛用于冲模制造中,其加工质量直接影响了冲模的使用性能。本文介绍了快走丝线切割加工质量的评价体系,分析了影响快走丝线切割加工质量的因素,并提出了几种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3.
针对304不锈钢的车削过程中铁屑折断难,经常导致铁屑缠刀、加工表面划伤、排屑困难、影响自动化生产线的稳定运行等问题,设计开发7 MPa高压供液系统为车削过程提供高压冷却液。在高压冷却环境下,试验比较304不锈钢在粗、精加工的不同车削参数、刀片情况下的铁屑状态。研究结果表明,7 MPa高压冷却可以解决304不锈钢精加工铁屑不易折断的问题。铁屑的长度与冷却压力、切削参数、刀片有关,通过匹配适当的切削参数和刀片,铁屑长度可以被控制在较短的范围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套针对304不锈钢车削加工的高压断屑方案,实现铁屑的可靠折断。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决往复走丝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效率低的问题,对大电流条件下的两种电加工参数进行了研究,在保证平均电流相同的条件下,对小脉宽、大峰值电流和大脉宽、小峰值电流两种加工方式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普通往复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上,采用大脉宽、小峰值电流加工方式,其加工效率比小脉宽、大峰值电流的高约20%;采用小脉宽、大峰值电流的加工方式能有效地减少工件表面的烧伤,获得表面粗糙度值较小的加工表面。此外还分析了两种加工方式的放电加工机理,从放电通道扩展半径、放电频率和电极间放电状态等角度解释了两种方式的加工效率和表面质量差异。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目的 探究出能使液滴移动距离达到最大的复合表面制备手段,以及液滴在其表面的移动机理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电火花加工技术在H62黄铜表面制备四棱锥结构构建结构梯度,并通过化学刻蚀在四棱锥表面制备润湿梯度,从而形成复合梯度结构。分别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高速摄像机观察复合表面的微观结构与试件表面液滴的移动过程。结果 复合结构表面不仅具有不对称几何形状引起的拉普拉斯压力,其上的液滴还会受到不平衡表面张力的作用。润湿梯度提供的不平衡表面张力与结构梯度形成的拉普拉斯压力共同组成驱动合力,令液滴在相较单一梯度表面表现出更强的移动性能。对比分析侧面夹角等因素对液滴定向移动的影响规律后得出,经化学蚀刻后的复合表面,液滴移动距离提升明显,并且移动距离增加量与夹角β成正比。在结构梯度与润湿梯度的共同作用下,液滴在β=5°的试件表面上定向移动距离达到最大,最大移动距离Lmax=6.96 mm。结论 相较于单一梯度表面,复合型液滴定向移动表面可以获得最长的移动距离,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制备方法上,电火花线切割与化学刻蚀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有助于推动制备大批量液滴定向移动复合表面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