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老虎灶 上海活“老虎灶”就是指弄堂口泡开水的小店。早先这种烧开水的大炉,炉面是平的,下面埋口大锅,靠里面又砌两只小锅,人们远远望去,那两口小锅象双眼睛,大锅似老虎的血盆大口,那通往屋顶的高高烟囱多像一根翘起的尾巴,所以店主在春节时多会帖出“灶形原类虎,水势宛喷龙”的春联。因此老虎灶的美名在上海就传开了。  相似文献   

2.
上海电视台“智力大冲浪”节目组准备做一档关于“老虎灶”的节目,自然要讲到老虎灶的历史以及其名称的由来。 老虎灶是对上海一种熟水店的称谓,旧时,上海的老虎灶以其规模分作几档,其最小者仅供应熟水,稍大者还兼营茶室,再大者又经营清水盆浴,若化上几分小钱,租借一个浴盆打上热水就可以洗把浴。当然这种灶与一般家里用的灶有所区别,至少这种灶比通常的灶大,每天吞噬的燃料也大多了,于是有人望文生义,认  相似文献   

3.
在上海滩已存在177年之久的“老虎灶”从1997年起,将首先在黄埔区消失。 黄浦区环保局的负责人说,黄浦区已经没有了工业污染源,现在烧煤的“老虎灶” 以及其他100多个燃煤锅炉便成了区域中产生二氧化硫的污染大户。所以该局计划在今年内把最后8个“老虎灶”拆迁改建。  相似文献   

4.
枫溪 《饮食科学》2004,(5):50-50
几年前,上海在老城厢建了一条仿古的“上海老街”。街上有家茶馆,当街开门处砌着一个烧开水的大锅灶.这就是当年上海滩上常见的旧式茶馆——“老虎灶”。过去,在这类简陋的茶馆里,一般是只有一个方桌、四条长板凳,街坊四邻可以捧着自己的茶壶,在这里边拉家常边喝茶,一坐  相似文献   

5.
(5)炉食之魁的锅魁嘛 原本锅魁不仅驰名三晋,而且远销内蒙古和京津唐地区,像用于筵席的“小锅魁”,被人戏称为“蛤蟆含蛋”的“空心锅魁”还有什么“玫瑰锅魁”等等,品种十分繁多,备受人们的青睐。  相似文献   

6.
正坐标:中国,上海201 1年,三个“森系”服装狂热者共同经营起了“DEAR栗原创森系复古女装”店铺,售卖服装之余也在郊区工作室用心经营着如诗般的田园牧歌生活,2014年,她们决定把这种打动很多朋友的美妙小生活带到城市中来。iliili体验店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7.
锅魁铺这可是当年成都街巷中最常见的小吃店铺之一。店内的制作叫卖者往往被人们唤作“打锅魁的”。这种具有一定表演观赏性的制作售卖形式,直到九十年代的今天仍能找到其踪影,只是它已不再是“单打一”,而常常是与别的小吃品种配套售卖。小笼蒸牛肉过去这种东西被成都人视作“间食”或“小吃”。此类店铺在旧时很多,以“治德号”的小笼蒸牛肉最为著名,它们除了卖小笼牛肉,一般还要兼搭售卖几种汤面和小锅魁。油茶铺这也算是一种历史较悠久的传统小吃品种,旧时常被人们作为早点或“间食”,而一般油茶铺在冬季的清晨,生意都会出奇的…  相似文献   

8.
对一众如我一般几代生活在上海、填家乡籍贯却是从未涉足过的陌生地名的上海人“,乡愁”一度对我们来说,是一份陌生又疏离的感觉。直到有一日,当我们离开从小走熟的弄堂,再也见不到伸出竹篱笆外迎风摇曳的夹竹桃,再不见石库门屋顶青砖砌出的烟囱边栖息的灰鸽,还有那自小我们看熟了的老虎灶(它默默陪伴在侧有几代人之久,在茫茫长夜,连都会霓虹灯都相继隐灭,惟他的腔内仍是通红,与我们相伴到黎明)也开始淡出我们的视野和生活时,我们才会刻骨铭心体会到“离乡背井”那种难舍。与今日新建的社区和住宅群相比,老虎灶显得那样寒碜和蓬头垢面,那在…  相似文献   

9.
上海有各地的风味菜馆,比如东北菜馆,它们与江南精致细致的菜风格迥异。我从其菜单上见到“老虎菜”。一次去曲阳路,在一家新疆菜馆的菜单上也见过“老虎菜”。我不解,它是什么? 湖南美食家符中士的《吃食嚼舌》,谈到此菜,他并没说是何处的菜,但说明那不过是生辣椒丝,就这么简单!所以有这一耸人听闻的名称,“大概是为了让食客得到一点老  相似文献   

10.
说起"老虎脚爪",老上海一定不陌生,那是旧时沪上一道极寻常的点心。只是这款有着浓郁特色的吃食,曾在市面上销声匿迹了很久。所谓"老虎脚爪",其实是一种甜烘饼。是将发酵过的面粉做成小面包状,正面有六个突起的尖状物,经烘烤成型后黄灿灿,像极了虎爪,故名。其起源于江苏盐城,流行于苏沪两地,淮扬地区称为"金刚麒"或"金刚脐",而到了苏州、上海一带,则完全按照它的外形给它定义了个新的名称——"老虎脚爪"。正宗的"老虎脚爪"和大饼是同一个炉子里烤出来的。  相似文献   

11.
生煎馒头是草根阶层的食物,不过比大饼油条还得高档,有点休闲小食的性质。旧上海,一般在老虎灶贴隔壁,开一爿半开间门面的小店,店门口坐口由柏油桶改制的炉子,  相似文献   

12.
正古时,有一人匆忙跑进集市大呼:"老虎来啦!"街上的人不以为然,权当笑柄。不一会儿,第二个人跑过来大呼同样的话,众人开始有所怀疑。接着,第三个人神色慌张奔进集市,大呼"老虎来了!"坊间市民摊贩纷纷四散而逃。街坊集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显然是不会有老虎的,可经由三人这么一番叫嚷,好像老虎真的跑来了似的,这就是"三人成虎"的故事由来。谣言或谬论,有时候经过众人之口后,很容易就被当成了"真相",甚至掩盖了真相。  相似文献   

13.
《中外食品工业》2010,(2):22-30
春节,是一年中最吉庆的日子。亲朋好友欢聚一堂,互相祝愿来年的生活更加美好。大门贴着写满美好祝愿的春联,玻璃窗贴上红底金粉的“福”字,贺岁的爆竹声声响起,连空气中都弥漫着喜庆的味道,家里的餐桌上,又怎能少了寓意好彩头的佳肴呢?  相似文献   

14.
我看过太多平庸的时装店铺,有的花哨得不伦不类,有的怪异得不知所云,似乎不把时装“装饰”的天翻地覆不罢休。其实,道理很简单,顾客只会在店铺里停留片刻,而时装却要经常穿在身上,店铺有点儿像盛珠宝的盒子一样起着衬托的作用,但决不应该让顾客有买椟还珠的感觉。今天,介绍几家世界顶级时装品牌的店铺,读者可以自己去从中品味,品味国外的品牌如何使用恰当的店铺语汇来诉说自己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
正星期天清晨去逛上海江苏路桥下的跳蚤市场,一位老太在摆地摊出售家里的杂物,有一口索价10元的棕色椭圆形锅子引起了我的注意。这口锅初看像陶器,但份量极重,显然既非陶煲,更不是铜铝制品,沉重的锅盖上镌着一行花体英文。前面有个中年妇女掂了掂锅子的重量说"这  相似文献   

16.
喜欢上海,是因为它像春天那样新鲜跃动、生气勃勃;更喜欢上海,是因为在城市的角落里总弥漫着上世纪30、40年代的奢华与时髦。在上海生活一定要将脚步适当放慢,穿过灰色的高楼,不经意间出现一片绿地,绿地深处悠然竖着一栋三层白色小洋楼。要不是“大风车”私房菜几个字还以为又是一家私人别墅呢!走进小楼,西班牙式拱型大格子玻璃窗通透明亮,前厅壁炉前摆放着四十年代铜锈掉漆的家具,唱机、打字机、老电话机,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岁月的流逝而显得愈加珍贵。来到同乐坊,“老灶店”这家老上海风情的餐厅是一定要去的,木料、门窗、隔栏等都是几十年前的老货,八仙桌、文丹椅子来自百家;绿色的玻璃烟缸,让人想起父辈们抽着大前门的时代。老上海的奢靡与时髦,经由一些有老上海情结的老板,以餐厅的方式保存并展示给生活在21世纪的人们。在品味美食的时候,就像“上海早晨”的老板刘奇所言,可以重温“昔日的奢华,追寻逝去的美梦,再现历史的沉积!”  相似文献   

17.
依偎在黄浦江畔的外滩华尔道夫酒店,其蔚景阁中餐斤有着大气的外表和古韵婉约的内在,开放式的椽木天花板、“古玩珍宝”的装饰、老虎天窗的元素,正是老上海心中擦拭不去的“阁楼”情怀。  相似文献   

18.
仲秋八月,与友人结伴去游天下雄关剑门.一路上几番想起明代诗人苏平那“远游无处不销魂,细雨骑驴入剑门”的诗句.车行千里,越过稻黄豆热的川北大地,终于来到了“穷地之险,极路之峻”的剑门雄关.到得剑门古镇,尚未游览,呀!只见这里总计二百来家店铺中竟有近百家是卖豆腐的饭店.可说是排成了“豆腐阵”.更有趣的是店铺大都以娃子、妹子命名,什么“六娃子豆腐店”啦,“七娃子豆腐店”啦,还有“二妹豆腐店”、“三妹豆腐店”等等,我想这当中肯定有点什么来头.豆腐店这么多,却不见有一扇石磨,只见有一辆三轮车正一家家地送豆腐,车后挡板上写着“李三友”这个名字.我见着车上这一箱箱洁白、细嫩、绵软的豆腐,不禁走上前去用手指角摸了一下,顺口就赞叹道:“真美呀!色如梨花带雪,嫩如少女肌肤.”导游见我看得兴趣盎然,便进一步向我介绍说:“饭店的爷爷、奶奶、娃子、妹子们就用这些优质豆腐经过煎、炒、炖、烤 (火督)、烩、炸、腌、熏等方式做出了二三百个菜肴,今晚你们将要吃的‘三国宴’就是其中一部份.”这使我立时咋舌起来.  相似文献   

19.
就像我们平时所看到的一样,很多服装店的规模都相对较小,也许只是一间小店,一两个人。对于这样的店铺,他们只是在经营,从来不会有人想到管理这个概念,因为这个词似乎离他们很遥远,而盈利才是他们最关心的话题,只要能赚钱,管理可以没有。小店铺也要大管理其实不然,小店铺也要大管理,这个可以有。当  相似文献   

20.
蟋蟀在古书中写作“蛩”,是一种很像蝗虫而个体略小的昆虫,在各地有不同的叫法,常见的有蚰蛐、促织,上海周边地区则叫作“sai jie”,这只是一个方言读音,所以又有不同的写法,如上世纪30年代出版的《沪谚》收录的上海谚语有“口是风,笔是踪,(?)(?)无毛难过冬”(作者注:“(?)(?),音暂即,蟋蟀也。)又有些书中把它写作“嫌绩”、“赚蝍”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