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合成了一种新型聚合单体1-甲基-4,5-二(4-氯代苯甲酰基)环已烯,并与4-(4-羟基苯基)-2,3-二氮杂萘-1-酮、4,4'-二氯二苯砜单体经亲核取代反应,成功地合成了含环已烯结构的杂环联苯型聚醚砜酮聚合物。用^13C-NMR谱与Dept135谱对单体和聚合物行了表征,证明了单体和聚合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3.
以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自由基引发剂,以降冰片烯(NBE)、N-环已基马来酰亚胺(CHMI)、马来酸酐(MA)和环已胺(CHA)为主要原料,分别利用降冰片烯、N-环已基马来酰亚胺单体自由基共聚合,降冰片烯和马来酸酐共聚物的官能团酰亚胺化反应合成降冰片烯和N-环已基马来酰亚胺的共聚物,并利用红外光谱对两种方法合成的聚合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同时考察了降冰片烯和N-环已基马来酰亚胺共聚物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4.
以静态分析方法,在温度为40,60℃及压力为0~10.5MPa范围内,测定了CO2-苯-1-十二烷基苯-[Bmim]Br-AlCl3的相平衡数据,比较了[Bmim]Br-AlCl3、苯、1-十二烷基苯的分配因数(各组分在富离子液体相中的质量分数与富十二烷基相中的质量分数比值)随压力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加入可CO2促进苯、1-十二烷基苯在离子液体中的溶解;在40℃、8.0MPa及60℃、8.0~10.5MPa条件下,苯、n-十二烷基苯、[Bmim]Br-AlCl3的分配因数接近1.0;富离子液体相及富n-十二烷基相的互溶性最强,两相转变为均一相.加入CO2有利于将异相反应转变为均相反应.  相似文献   

5.
将L^2[a,b]空间的一类完备正交函数系引入环形板结构格林函数的构造中,并用积分方程方法推导出研究环形板结构振动特性的一种简捷、高效的计算方法。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简便易行、精度高;而且还为分析更为复杂的环板的振动问题提供了可靠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将L2[a,b]空间的一类完备正交函数系引入环形板结构格林函数的构造中,并用积分方程方法推导出研究环形板结构振动特性的一种简捷、高效的计算方法.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简便易行、精度高;而且还为分析更为复杂的环板的振动问题提供了可靠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采用浸渍沉积法(I)和微乳液法(M)分别制备得到了具有相同组成的Ru-Zn/SiO_2催化剂,利用程序升温还原(TPR)、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N2等温吸附脱附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Ru-Zn/SiO_2-I催化剂中,Ru颗粒高度分散,平均粒径~3nm;而在Ru-Zn/SiO_2-M催化剂中,除高度分散的小尺寸Ru颗粒外,还存在一种直径约20~30nm,长度约100~200nm的棒状颗粒.通过苯选择加氢制环己烯反应对两种催化剂进行了评价,发现Ru-Zn/SiO_2-I活性低于Ru-Zn/SiO_2-M,但选择性却较高.认为这是由于Ru-Zn/SiO_2-I中形成了一种壳核包覆结构的Zn/Ru颗粒,Zn壳的存在使得Ru-Zn/SiO_2-I催化苯加氢反应活性较差,但反应中生成的环己烯不易发生深度加氢,因而选择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讨论了用过氧化氢作氧化剂合成N-环已基-2-苯并噻唑次磺酰胺。研究了原料配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对收率的影响,给出了最佳合成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9.
以4,6-二氨基-1,3-苯二酚盐酸盐和对氨基苯甲酸为原料,在多聚磷酸介质中,合成2,6-二(4-氨基苯基)苯并[1,2-d;5,4-d’]二噁唑,并利用红外光谱进行结构表征.考察反应温度、反应体系中P2O5质量分数、重结晶溶剂的选择以及还原剂SnCl2用量对产率的影响,得出最佳反应条件为:在氮气保护下,脱除HCI的最佳时间是18h;多聚磷酸中ω(P2O5)=82.5%;反应的最佳温唐为200℃;重结晶试剂采用水:SnCl2用量为0.5g时的产率最高.产率大于90%。  相似文献   

10.
以丙酸乙酯和草酸二乙酯为主要原料,经Claisen酯缩合、Michael加成、Diecbnann酯缩合和水解脱羧4步反应,合成目标产物3-甲基-2-羟基-环戊-2-烯-1-酮,产品总收率达51.09%,Claisen酯缩合反应在n(丙酸乙酯):n(草酸二乙酯)=1:1.2,反应时间为3h,温度为60℃的条件下,中间产物2-甲基-3-羰基-丁二酸二乙酯(Ⅰ)收率达81.58%;Michael加成、Dieckmann酯缩合反应的较适宜条件为n(Ⅰ):n(丙烯酸乙酯)=1:1.8,反应时间7.5h,反应温度80℃.最后用[W(H3PO4)=50%]的磷酸溶液脱羧基反应10h后,得到最终产品,产率95.17%.经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鉴定,证明结构正确。  相似文献   

11.
硫化氢是石油、天然气中的主要含硫组分,具有剧毒、强腐蚀性与恶臭气味。随着高硫原油加工的增长,其存在不仅会引起设备和管道腐蚀,催化剂中毒,而且还严重威胁人身安全。因此,寻求经济、有效的硫化氢脱除技术,尤其是可同时实现硫回收的资源化工艺,一直是研究者和工业界关注的问题。笔者采用湿法氧化技术,通过适量NaCl溶液电解产生的氧化物氧化原油中的H2S,使之转化为硫或高价硫酸盐,以达到去除原油中硫化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硫化氢是普遍存在于煤气、天然气和化学原料的合成气等中的有害物质之一,它不仅影响后续加工过程,而且会造成环境污染。对可再生溶剂吸收脱硫、固定床吸收脱硫、膜分离方法脱硫、直接转化为硫脱硫和生物脱硫等五个方面,对脱硫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述。然后,对物理场脱硫进行了评述,分析了物理场在工业脱硫中的可行性和发展方向,指出将物理场脱硫与传统工艺结合,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用稳态极化法研究了N80钢在H2 S酸性溶液中含不同CTAB浓度时的腐蚀行为 ,并用交流阻抗法研究了溶液中加入CTAB前后N80钢活性溶解时阻抗图谱的变化 .结果表明 :H2 S酸性溶液中加入CTAB后可增大N80钢腐蚀反应的反应电阻 ,减小界面双电层电容 ,抑制腐蚀反应阳极过程的进行 ,从而有效地减缓N80钢的腐蚀  相似文献   

14.
US/H2O2组合工艺催化降解苯酚水溶液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了苯酚水溶液在超声波/过氧化氢(US/H2O2)复合氧化工艺条件下的降解效果及机理.详细讨论了H2O2体积质量、苯酚初始体积质量、溶液初始pH和外加Fe2+等因素对US/H2O2工艺氧化降解苯酚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独的超声波辐照或者过氧化氢氧化下苯酚去除率很小,而在组合氧化过程US/H2O2工艺中有显著的提高;苯酚降解的拟一级动力学速率常数增强因子可达到6.904,存在明显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5.
固定床中碳酸钾化学脱硫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N2-H2S混合气在含30% K2CO3的多孔脱硫剂的固定床中等温反应过程的数学模型。在传质控制的条件下,由数值积分得到的理论预测的穿透曲线与实验测定的穿透曲线吻合良好,为该过程的反应器设计和最优化操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也可供其它快速气固反应过程参考。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显色剂2-[2-(5-甲基苯并噻唑)偶氮]-5-二乙氨基苯甲酸(5-Me-BTAEB)与Cu2+的显色反应。试剂与Cu2+在pH为3.0~5.5的醇-水溶液中形成蓝色稳定的1:1配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为650 u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7.33 × 10~4L·mol-1·cm-1。Cu2+的浓度在50~800 μg/L时服从比尔定律。  相似文献   

17.
1 IntroductionKaoliniteisoneofthemostwide spreadphyllosili catesintheearthcrust.Thegoldiscloselyrelatedtoclayinmanysubmicrometergoldminerals .Itisimportanttostudytheinterrelationbetweengoldandclayforunder standingthecloseassociationofgoldandclaymineralsa…  相似文献   

18.
为评价改良冶炼工艺下的新型15CrMoR(H)材料在饱和硫化氢(H2S)中抗环境开裂的综合性能,依据NACE及国家标准,从恒载拉伸、三点弯曲、氢致开裂3个角度对材料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并对恒载拉伸试验结果进行分析与拟合,给出了材料应力-寿命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恒载拉伸应力腐蚀门槛值σth为0.7ReL(252MPa),三点弯曲名义应力SC大于4.5ReL(1 620 MPa),HIC试验中裂纹长度率CLR为4.40%、裂纹厚度率CTR为0.87%、裂纹敏感率CSR为0.04%,与EFC规定的合格标准相比较,分别为3.4、3.4及37.5倍.不同角度的多项试验结果均说明该材料具有优良的抗硫化氢环境开裂能力.  相似文献   

19.
Density function theory and discrete variation method (DFT-DVM) were used to study the adsorption of [Au( AsS3 )]^2- on the surface of kaolinite. The correlation among structure, chemical bond and stability was discussed. Several models were selected with [ Au( AsS3)]^2-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and sit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s with gold on the edge of kaolinite basal layer contain pincerlike bond among gold and several oxygen atoms and form strong Au - 0 covalent bond, so these models are more stable than those with gold above or under the layer. The models with gold near to [ AlO2(OH)4] octahedra are more stable than those with gold near to the vacancy withont aluminium. These two stable tendencies in kaolinite- [ Au( AsS3)]^2- are stronger than that in kaolinite-Au system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 Au( AsS3 )]^2- and kaolinite is stronger than that between gold and kaolinite, and this interaction is strong enough to form the surface complex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