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艺术作品所引发的对个性化居住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性化居住口号泛滥的背后,掩盖着对人与自然,人与建筑空间,人与他人关系思考的缺席.一些艺术作品或许能从特别的角度引发建筑师对上进问题的思考,把握上述三个关系,深入思考建筑和居住的本原含义,才能真正体现和传达个性化居住的内涵.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居住应该探寻建筑空间回复人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个性化居住     
本期杂志探讨居住,居住空间的个性化问题。 每每提到“居住”,人们通常会简单地把“居住”和“住宅建筑”之间划一等号.这其实是一种误读。大约是因为“居住”的问题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太过紧密,反而使我们忽视了对其认真的思考,“居住”是一种人居行为,  相似文献   

3.
近两个世纪以来,城市继承了大量的“分离”空间,这些空间无法与居住其中的人体建立积极的联系.城市人因工程学这一新兴领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来反思研究工具和设计方法,它关注建筑和城市空间中以人为中心的概念.本文基于一个为期3年的都灵理工-清华联合研究项目的成果.它提出了一种“通过”身体来构思设计空间的独创方式,旨在通过遵循...  相似文献   

4.
正现代空间陈设的出发点,是为了人在其中居住和活动更加人性化而建,审美的程序与实用的程序一致:由内向外而不是由外向内,内空间成为重中之重。如美国建筑师赖特所说:一个建筑的内部空间便是那个建筑的灵魂。研究人的行为习性、行为模式和心理特点,其目的在于分析居住环境内部人与设备及环境关系的典型特征,合理地确定人的行为与空间的对应关系。伴随着各种行为的发生,是人丰富的心理活动。  相似文献   

5.
胡惠琴 《建筑学报》2002,(12):62-65
建筑区别于绘画和雕刻的是空间性质,对空间的研究是建筑的根本问题。老子的“当其无,有室之用”的理论就说明了结构体围合的空间才是人们要使用的有效空间。因此,内部空间的规划是建筑的重点。住宅是源于生活的,上溯历史,建筑是先有的内部空间,随着人类生活的进化内部空间也不断发展,附加与分割是建筑内部空间扩大的两个基本方式。所谓分割就是根据空间主体-人的生活行为,居住方式,家族构成来划分空间。传统的居住形式之一的四合院的“一正两厢”,“一明两暗”的空间格局,适应了当时的大家族制度和伦理观念。现代的2DK,3DK…  相似文献   

6.
《建筑》2016,(13)
正功能和空间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问题,也就是人的行为习惯、生活场景与空间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人们平均每天在建筑内度过的时间占90%以上,建筑物的能源消耗超过40%。因此,居住行为(Occupant Behavior,或称为人居行为)不仅深刻影响着建筑设计,也影响着建筑能耗。尤其是电脑、手机和互联网正在深刻地改变人的居住生活方式与室内行为模式,也同样对居住空间环境提出了新要求。同时,探测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各种深入的研究成为可能,特别是空间定位技术、移动  相似文献   

7.
居住环境是与人类行为密切相关的生活空间。作为一种生活环境,不但表现为物态的居住空间,而且还包含社会、行为、心理等因素,是一个有机综合网络系统。以人为核心,应是居住环境设计的根本。这里要区别居住环境与居住空间。居住空间是居住环境的物质化表观形态:而居住环境不仅仅是居住空间,也是物质的、社会的包括:行为心理方面因素的有机统一体。建筑师应认识到:设计的目的不应是只注重建筑空间形态的变化,而应该深入研究居住生活方式,强调人的行为参与和人的意识对环境的作用。居住环境的设计在突出实用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其社会性或兼容性的营造。  相似文献   

8.
“我们在这里设计的并不是房子,而是设计了新时代的新生活。”密斯的话道出了建筑的真谛。本文通过对人和建筑,尤其是人和居住建筑的密切关系的探讨,阐述了建筑的主体是人,是为人们提供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居住空间,它的性质决定了它的设计应以人为本。只有考虑了人在其中生活所需要的方方面面,才能使建筑本身真正体现其价值。  相似文献   

9.
《新建筑》2019,(Z1)
正老北京胡同踱步遛鸟的长者,陕北大院吃百家饭长大的孩子,福建土楼同屋檐下生活的家族……如今已逐渐远去。渐行渐远的邻里关系使我们思考,是居住建筑的变革削弱了积极空间,还是居住者自身丧失了社交的动力。也许在建筑形式变化的背后存在着更深层次的诱因,它改变了居住者、居住建筑,甚至社会本身。面对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数码科技与社交媒体的冲击,我们尝试寻求一种真实且身临其境的体验,这种体验可以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亲密感。我们追溯过往亲密的邻里关系,反思当今网络空间中疏远的社会关系,试图从网络心理学的角度重构社区中可能发生的行为。  相似文献   

10.
向姝胤  向科 《南方建筑》2018,(3):122-127
文章以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作为切入点,提出空间公共性存在“纪念性”与“日常性”的两种不同理解,通过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博物馆设计案例,从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与人的关系两个层面,在建筑选址、布局、界面以及功能空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继而反思了两种不同空间公共性的空间实质以及其来源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思想基础。最后提出为真正实现空间公共性,应充分体现主体“人”的价值和主动性,倡导从纪念性转向日常性,从目的导向转向共识导向,回归“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1.
借助环境行为学和空间句法的理论及研究方法,以居住建筑的竖向空间为研究对象,进行定量及定性的结合分析,从路径关系、功能分区、细节设置等角度探究人的行为与居住建筑竖向空间的关系,总结适宜的居住建筑竖向空间设计策略,为日后居住建筑的空间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向心性空间图式是东、西方普遍存在的空间原型,而中国传统哲学中人与环境同构的自然观使传统向心性空间图式背后存在着某种力场,既塑造着空间形态,也影响着人们的感知与行为。厘清了传统向心性空间图式的历史溯源,揭示其背后存在的“空间力场”,从居住与生活、精神与仪式、秩序与效率和权利与象征四个方面阐释其当代流变,梳理其对古今建筑营建活动的深远影响,以期进一步理解空间形式原型,为传统建筑的当代转译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环境美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然对于人具有两种意义:一是资源,二是家园。环境就其本质来说,是人的家园,是生命之本,更是居住之所。在环境美学的视域中,黔阳与人类的“居住”本质,在大地上最为原初的居住之思息息相关。黔阳作为古老的,“曾在的”居住来阐明居住如何才能够建造。“居住”比“筑造/建筑”更为本源,筑造/建筑是为了居住,但居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居住,而是“诗意地居住”,与人们的居住所依靠的一切建筑物有关。居住的本质是自然环境的完美性与人居环境的完美性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4.
德国现代建筑运动中新建筑思潮的寻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戎安 《建筑师》2004,(1):62-77
建筑师必须浪漫地发挥其对形式直觉的想像力去创造建筑空间,进而理性地判断其方案的可行性。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一种建筑理论对其创作行为的辩证支配关系。新建筑的出现乃是由于新思想,我们关心的不仅是形式的演化或建筑流派,而是产生这些形式的思想变化和发展过程;我们关心的不仅是建筑本身的历史,更关心的是建筑思想的发生、演变和发展过程。我们研究一种建筑现象,不仅要知道人们做出了什么,而且希望了解人们想过什么,这种想法是如何产生的;要从哲学理念和伦理观上去研究。一位中国建筑学者李承宽先生亲身经历了德国现代建筑运动和现代建筑思潮的发展过程,以他对这段历史的回顾为线索,笔者对德国现代建筑运动和建筑理论发展的有关资料多方查询、整理成文。文中就欧洲对建筑本体论和建筑本质概念进行了探讨;对空间本体论的研究,“时间-空间”四维连续性理论,建筑创过程中的格式塔理论(Gestalttheorie)和格式塔的质量标准展开了讨论。文中介绍了奠定新思维的基础:“生命哲学”、“价值伦理”.“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等哲学理念对现代建筑运动的兴起所起的作用和构成的思想架构。文中介绍了早期的德国表现主义建筑的”将人拟物”或“将物拟人”的“移入情感”、“物我同一”创作思想;介绍了德国“有机  相似文献   

15.
再造学生宿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校园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宿舍在其空间的使用上似乎更接近于居住建筑。与教学楼、图书馆不同的是,宿舍主要用于满足学生在求学期间对于日常居住的需求。拉普普特(Rapoport)曾这样论述居住建筑类型的形成:“它源于某一特殊集团的要求,住在这里的人是社会上的新角色,他们对休闲、沟通的空间有其要求,对使用空间有自己的方式,结果属于他们的形式便产生了。”因此,宿舍作为一种建筑类型,它本身又与作为居住者的学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它必须适应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特点,并且将这种适应反映在其空间和外观上。由于宿舍处于…  相似文献   

16.
居住环境的形成,既具有物质(建筑环境)因素,又具有社会(人文环境)因素。本文从居住环境的构成方面,讨论了在居住过程中“物”与“人”的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与影响。并从规划与设计角度,提出了解决在人们居住过程中,反映在建筑空间环境与社会空间环境上的一些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注重文化与共享空间从重视建筑本身、单体户型开始变为关注居住环境、建筑与环境、人与环境的关系,注重共享空间的价值。“人以群分”也将是社区的一大发展趋势。量化空间退居“二线”本世纪提到居住空间一词时,不仅是量化的空间,而且还有第二空间——景观空间,第三空间——智慧空间。视线里能看到好的、美的社区环境和城市环境;居住者足不出户就能获得足够的信息,扩展视野。  相似文献   

18.
法国作家雨果在著名的《巴黎圣母院》中说过:“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雨果称建筑是“石头的史书”。由于建筑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巨大的艺术表现力量以及它与人类文化的深刻的同构对应关系,杰出的建筑艺术作品都是文化的最鲜明、最深刻也是最长久的体现。人类决定了建筑的形态,而建筑则记录下每一个城市的发展、变迁以及居住其中的人们的思想、文化和繁衍。  相似文献   

19.
王茹 《建筑师》2006,(5):70-74
本文对中国传统居住建筑室内环境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立于礼,成于乐”的礼乐精神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礼乐复合”的居住建筑室内空间属性对人们的行为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影响。并希望通过此来研究中国早期的居住建筑空间模式,及其背后蕴藏的深刻的中国文化内涵,以及对后来建筑文化和建筑室内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前一篇文章谈的是平面空间的组织策略,这篇文章谈的是建筑空间的组织策略,差别就在于"平面"与"建筑"两个词。我在前一篇文章中指出对平面空间的操作导致特定的空间关系。通过对抽象艺术作品的考察,我们列出了八种空间图形。比如,"面——占据",就是将形状散布在画面空间上,形状占据空间,形状为图,空间为底,形状与形状之间的空间是连续的,流动的。如果我们将"面——占据"作为建筑空间构思的图解,就引出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从平面图解的角度来讨论建筑空间是建筑师特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