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塔里木盆地巴楚凸起油气聚集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巴楚凸起是塔里木盆地油气富集单元之一。自奥陶纪以来经历了多次隆升剥蚀与下降沉积的交替过程。经喜马拉雅运动期的断裂褶皱,抬升剥蚀,定型为塔西南前陆盆地的前缘隆起,巴楚凸起发育下寒武统,中-上奥陶统以及石炭系3套烃源岩,奥陶系碳酸盐岩,石炭系碳酸盐岩和碎屑岩3套储集层,5套区域性盖层。圈闭形成干晚海西运动期和喜马拉雅运动期。主要类型为与断层有关的断垒和断鼻,在巴楚凸起有2种基本的油气聚集模式,即石炭系断背斜型和下奥陶统断块山及披覆背斜复合型油气聚集,油气沿断层及不整合面注入储集层,分布受古隆起,断裂不整合及裂缝等因素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楚凸起构造特征及含油气远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塔里木盆地巴楚凸起地震地质条件较复杂,勘探程度较低。通过对巴楚凸起全区地震地质资料解释研究,发现了一些的构造圈闭,认为该区的断裂及局部构造成排成带分布。在划分了构造带,描述了构造的形态和圈闭类型的基础上, 对油气的控制作用及各构造带含油气远景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为该区今后的勘探描述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西部巴楚隆起发育丰富的断裂构造样式。为了揭示巴楚隆起西南缘构造特征,进而为寻找有利勘探目标提供基础依据,通过对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析,明确了断裂构造几何学特征及分布规律,并结合已知油气藏的特征,揭示了油气成藏规律。巴楚隆起西南缘主要发育扭动变形和逆冲推覆等两类典型的构造样式,NW走向的断裂多具有扭动变形特征,近EW走向的断裂则以逆冲作用为主,且都具有多期复合叠加特征,滑脱层的存在加剧了构造变形的复杂程度;近EW走向的断裂形成的圈闭完整性比NW走向的断裂相关背斜圈闭好,且膏盐岩之下的推覆体下盘构造圈闭具有较好的保存条件,和寒武系烃源岩形成完整的油气系统。寒武系盐下、盐间构造相对完整的圈闭及加里东期古构造圈闭不但具备良好的烃源岩条件,保存条件也相当优越,是下一步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盆地库车山前构造带地应力分布特征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在地质研究、测井分析及岩石AE声发射实验的基础上.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山前构造带现今地应力的分布进行了研究。库车坳陷现今地应力场的最大主应力方向为近南北向,根据岩石声发射初压应力响应曲线特征,该区现今最大主应力值在不同的部位和深度明显不一致.与深度呈较好的线性关系。通过与塔北隆起地应力测试结果对比,库车山前构造带地应力比塔北隆起区明显大.随深度变化的速率明显快。通过砂岩和泥岩中地应力的对比研究.泥岩比砂岩对地应力更敏感。山前构造带地应力值与泥岩电阻率、声波时差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因而可以通过电阻率和声波时差来计算其她应力值。  相似文献   

5.
根据二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利用构造解析方法建立了塔里木盆地古董山断裂带的几何学模型,确定了断裂主要活动时代。古董山断裂带构造变形复杂,其形成演化过程与塔里木盆地周缘洋盆和造山带的演化密切相关,在加里东中期、海西早期、海西中期、喜马拉雅早期和晚期等关键变革期均发生了明显的断裂活动。古董山1号和2号断层控制断裂带两侧古生代地层的厚度变化,具有多期活动特征。古董山1号断层活动时间是加里东中期Ⅰ幕和Ⅲ幕,并具有持续增强的特征。古董山2号断层形成于海西早期,之后在石炭纪、古近纪末分别经历了负反转、正反转的过程。古董山3号控制了断裂带两侧前寒武系基底南西高北东低的构造格局,形成于喜马拉雅早期。古董山4号和5号断层形成于喜马拉雅晚期,其中古董山4号断层的逆冲推覆距离达20 km,强烈的剥蚀作用导致其上盘残留地层表现为一个单斜的构造形态。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盆地轮南低凸起构造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轮南低凸起是位于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上的一个多套含油层系共存的巨型复式油气聚集区,油气储量丰富。自形成以来,轮南低凸起经历了多期复杂的构造运动。通过精细的二维地震测线解释,根据地震剖面上的削截、上超等反射特征,在该区共识别出11个重要的不整合面以及轮台、轮南、桑塔木等6条主要的断裂。这些断裂早期主要为逆冲断裂,主要活动时期为晚海西—印支期,强烈活动期为二叠纪,该认识有别于前人认为的断裂发育期为晚加里东—早海西期。之后的构造反转作用发生在古近纪末期,与前人研究结果相一致。通过构造演化剖面确定该区主要经历了五大演化阶段。在这些阶段中,晚海西—印支期发生的强烈挤压、抬升、剥蚀作用对研究区面貌影响最大,喜马拉雅期受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的快速楔入影响,研究区地层发生翘倾,由原来的南低北高转变为现今南高北低的形态,研究区面貌最终定型。  相似文献   

7.
垦东凸起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揭示垦东凸起构造特征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在明确构造格局及油气分布的基础上,分析了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的关系。垦东凸起由前古近系潜山与古近系一新近系超覆、披覆构造层组成,在古生界、中生界潜山的基础上,由构造变动与沉积作用控制形成了多级次东西相间、南北延伸,且被多条断层切割的鼻状构造格局。受构造控制,该区油气也具有东西分隔、南北成带的分布特征。构造格局控制的连通砂体及断层分布决定了油气的运移指向;圈闭类型及其发育位置、断层发育特征决定了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成藏期断层活动强度控制了油气的富集程度。  相似文献   

8.
巴楚—麦盖提地区不整合面特征与油气分布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巴楚-麦盖提区块经过多期构造运动,形成了多个不整合面,而这些不整合面与油气藏的形成密切相关。迄今为止,该区块发现的岛山气藏与和田河气均与不整合面有关。通过对巴楚-麦盖提区块主要不整合面发育特征的分析和研究,认为自震旦系至第四系共发育6个不整合面,其中主要的不整合面为奥陶系顶、三叠系顶和上新统底部的3个不整合面,按不整合面的性质及其与油气的关系可划分为4种类型,它们均不同程度地控制着油气藏的类型及分布。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盆地巴楚凸起北部乔肖尔盖构造带含油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巴楚凸起北部乔肖尔盖构造带区域演化史、地震相、沉积相的分析,指出此带在寒武一奥陶纪处于台地局部古隆起及其前缘斜坡礁滩相及滑塌相沉积环境中,且自寒武一奥陶纪以来,一直是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分析了油气成藏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指出了有利的勘探靶区。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前陆冲断带主要形成于新生代,由3排东西走向的背斜带组成,共有十几个滑脱背斜。该冲断带有两个重要的滑脱面,一个是上震旦统克孜苏胡木组与上覆上古生界之间的区域角度不整合面,另一个位于下第三系底部的膏泥岩层中,冲断带发育于沿滑脱面产生的区域性滑脱体中。塔西南地区发育有多套生油岩系,最重要的有两套,即石炭系-下二叠统和侏罗系。油气的运移、聚集与冲断带内复杂的断裂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主断裂面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规律   总被引:82,自引:16,他引:82  
塔里木盆地是一个由古生界克拉通盆地和中、新生界前陆盆地组成的大型叠合复合盆地,具有古老陆壳基底和多次沉降隆升的复杂构造演化历史。古生界油气聚集受克拉通古隆起和斜坡构造控制,中、新生界油气聚集受喜马拉雅期逆冲构造控制。此外油气分布还受油气系统、区域盖层、断裂及不整合等因素控制。盆地具有多套烃源岩、多个油气系统、多套储盖组合、油气多源多期多种类型的特点。储集层条件好、天然气资源丰富和整体勘探程度低是在盆地进行油气勘探时不可忽视的三个特点。塔里木盆地已成为我国三大天然气区之一,油气勘探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玛扎塔格构造带石炭系层序地层和储集层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系统分析了塔里木盆地巴楚凸起南部玛扎塔格构造带石炭系的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将石炭系划分为三个层序(1个Ⅰ型层序、2个Ⅱ型层序)和8个体系域,该层系体系域类型齐全。石炭系包括三套天然气储集层,分别对应于低水位体系域、陆棚边缘体系域和并进型高水位体系域,对比研究认为体系域对储集层的储集性能和空间展布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并进型高水位体系域应是最重要的勘探对象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前陆盆地构造特征及油气分布   总被引:2,自引:1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里木中新生代前陆盆地十分发育,油气资源潜力大,目前已发现10多个油气田,前景广阔。它的演化经历了早期前陆、晚期前陆及陆内统一盆地等3个阶段;按其动力学性质又可划分为单前陆、双前陆及走滑前陆等盆地;它的构造变形十分复杂,盆地构造样式为压性逆冲断裂;在平面上可划分为逆掩带、断褶带、坳陷带及斜坡带;其油气主要分布在断褶和斜坡带中。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盆地天然气碳,氢同位素成因分类及其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天然气碳、氢同位素组成特征,将塔里木盆地天然气划分为海相成因天然气,陆相成因天然气和海陆相混合气三大类。海相天然气分布在满加尔古生界海相生油气凹陷的南北两侧,塔中隆起和塔北隆起以南;陆相天然气分布在库车中生界陆相生油气坳陷及塔北隆起以北;海陆相混合气分布在塔北隆起中段雅克拉构造和东河塘部分井、巴什托普背斜群5井(C)中。柯克亚背斜天然气来源比较复杂,以陆相煤型气为主,可能混有海相油气。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不整合油气藏的成藏条件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35,自引:6,他引:29  
塔里木盆地削截不整合油气藏和超覆不整合油气藏都很发育,且具有产量高、分布广、规律明显等特点。它的形成既受不整合类型、圈闭及其形成期与油气运聚期匹配的控制,又受生、储、盖组合及配套断裂发育状况的制约。成藏期前形成的不整合圈闭有利于捕获油气,重建封闭作用有利于晚期成藏。古隆起、古斜坡的削截不整合尖灭带及超覆不整合带内是寻找不整合油气藏的最佳地带  相似文献   

16.
塔西南坳陷是一个经长期发展形成的复合型前陆坳陷。二叠纪后的各次运动,特别是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天山、昆仑山先后隆升,并发生向盆地的冲断作用,从而使前陆坳陷形成大规模的逆冲断裂和与断层相关的褶皱,与隆升、褶皱、冲断有关的多种类型圈闭,在油气来源充足的情况下可形成多种类型的油气藏。古生界圈闭发育程度较差,中、新生界以发育挤压背斜、断背斜、断层、岩性圈闭为主。无论是古生界油气藏,还是中、新生界油气藏,其形成的关键因素是有断层直接或间接地将油源层和储层联系起来,以提供油气藏形成所需的油气来源,否则再好的圈闭也难以形成油气藏。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阿瓦提前陆盆地构造特征及油气远景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阿瓦提前陆盆地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部。在新生代柯坪山脉以北东向的沙井子断裂为主滑面剧烈向南东方向逆冲,在沙井子断裂南东侧沉积了巨厚的新生代地层,且向南东方向急剧减薄,形成典型的不对称挠曲沉积盆地,这种盆地是大陆板块碰撞形成陆相盆地后,再次发育在造山带前缘的前陆盆地,它发育的大地构造位置和时间以及成因与周缘前陆盆地和弧后前陆盆地均不相同,可称之为陆内前陆盆地。阿瓦提前陆盆地具有良好的含油气远景,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油气聚集区带:沙井子断裂油气聚集带、阿恰断裂油气聚集带、阿瓦提前缘隆起(乌鲁桥—阿拉尔)构造油气聚集带。其中沙井子断裂带是阿瓦提前陆盆地中含油气远景最好的区带  相似文献   

18.
塔西南坳陷主要断裂带构造特征及其控油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断裂是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的主要构造活动型式之一.坳陷内主要断裂开始形成于海西晚期或喜马拉雅运动期.不同性质的断裂可存在于同一应力场中,从而导致不同构造单元构造变形特征的差异性.沿断裂走向断裂构造特征存在一定的变化.利用正演模拟方法,分析了主要断裂带的发育演化.经分析研究后认为,断裂是控制油气聚集的重要因素,不同性质的断裂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唐勇 《新疆石油地质》1997,18(3):277-281
通过对塔西南野外露头区和盆地内主要含油层系的储集层特征研究及评价,认为塔西南储集层的岩石类型可分为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两大类,储集岩具有多种类型的孔隙,但以次生孔隙为主.成岩作用及成岩后生作用是控制本区储集层发育的主要因素.裂缝的存在对碳酸盐岩储集性能的改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根据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地区地层层序及接触关系,将沉积盖层分为3大构造层,按古生界和中生界2大构造层重新划分构造单元;将区内断裂按走向划分为4组,以北东和北西向为主,断裂—褶皱组合样式有5种类型,以挤压构造为主。构造变形具有复合叠加特征,东西向表现为不对称的复式背斜;南北向以斜坡加断鼻构造为主;垂向上,下古生界以大型古鼻隆为特征,主要形成于加里东晚期—海西期;石炭系表现为缓凹缓坡;中生界总体表现为南西倾的大型斜坡,在此背景上发育断裂背斜圈闭,形成于燕山早期。长期构造演化控制了各类圈闭的形成;继承性的古隆起、古斜坡是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通源断裂是油气成藏的基本条件;保存条件对油气成藏至关重要。最后指出该区油气勘探的4大领域:西北部库南地区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潜山—内幕构造,西部草湖地区石炭系背斜和地层超覆圈闭,中南部普惠地区和东部龙口—维马—开屏地区侏罗系、志留系背斜构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