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筛选包埋材料,确定乳液配方,制备出稳定性好的维生素A微胶囊制剂产品。方法用阿拉伯胶、明胶、β-环糊精和变性淀粉做包埋剂制备维生素A乳液;调整黄原胶用量提高乳液稳定性,调节水量使乳液黏度适合喷雾造粒;制备维生素A微胶囊制剂,做40℃加速实验,比较用以上4种不同包埋剂制备的维生素A微胶囊制剂的稳定性。结果用明胶制备的维生素A微胶囊制剂稳定性最好,其次是用阿拉伯胶和变性淀粉制备的维生素A微胶囊制剂,而稳定性最差的是用β-环糊精制备的维生素A微胶囊制剂。结论高分子材料明胶最适合做为包埋剂用于维生素A微胶囊制剂制备。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番茄红素微粒的最佳研磨和喷雾造粒工艺参数。方法:以番茄红素晶体为芯材制备乳液,通过纳米研磨处理,最后用喷雾-淀粉流化床造粒法制备5%番茄红素微粒。结果:纳米研磨的参数为1600r/min研磨120min,喷雾-淀粉流化造粒参数为进风温度90℃、物料黏度180mPa·s、物料流速80L/h和喷头转速2200r/min。番茄红素微粒在25℃、60%RH条件下放置10天的含量保留率较番茄红素晶体提高了65.09%。结论:通过纳米研磨、喷雾-淀粉流化床造粒后制备的番茄红素微粒的稳定性显著高于番茄红素晶体。  相似文献   

3.
以叶黄素酯晶体为芯材,用喷雾-淀粉流化造粒技术制备5%叶黄素酯微囊粒的配方和工艺。方法: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配方和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最佳配方为叶黄素酯晶体(含量80%)质量分数6.30%、红花籽油质量分数15.00%、改性淀粉HI-CAP100质量分数24.76%、乳糖质量分数31.71%、抗坏血酸钠质量分数1.00%、吐温-80质量分数0.03%、混合生育酚质量分数1.20%和淀粉质量分数20.00%;喷雾造粒工艺参数为:物料黏度120 mPa·s、物料流速0.40 mL/s、喷头转速2500 r/min和进风温度120℃。微囊化使叶黄素酯的水溶性、稳定性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为叶黄素酯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一种维生素A棕榈酸酯(vitamin A palmitate)的合成新途径。实验结果表明,棕榈酸甲酯作为酰基供体,在固定化酶催化下,在无溶剂体系中与维生素A醋酸酯通过酯交换反应生成维生素A棕榈酸酯。对无溶剂体系中催化合成维生素A棕榈酸酯的工艺进行优化,确定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转速250 r/min;温度60℃;固定化脂肪酶质量分数5%(占反应体系总重);棕榈酸甲酯和维生素A醋酸酯摩尔比1.3∶1。反应到达平衡的时间为3h,转化率为26.93%。此外,研究发现,在反应到达平衡后,连续抽真空,带走反应中产生的醋酸甲酯,反应平衡向产物生成的方向移动,继续反应12 h后,反应转化率可达80%,此时反应液中维生素A棕榈酸酯浓度可高达800 g/L。  相似文献   

5.
为丰富芝麻食品品种,研发造粒芝麻制作工艺。以造粒芝麻成品率、均一率、稳定性为评价指标,从常见食用胶中筛选出适宜造粒芝麻的食用胶,随后通过单因素分析工艺参数对造粒芝麻的影响规律,最后利用正交实验优化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淀粉适宜用于造粒芝麻,淀粉质量浓度、淀粉溶液添加量、静置时间会显著影响造粒芝麻的形成与品质。通过逼近理想解排序法获得最佳的造粒芝麻生产工艺为:6%淀粉质量浓度,淀粉溶液添加量为26%,静置时间15 min。在此条件下,造粒芝麻的成品率、均一率与稳定性分别为93.49%、91.34%、87.94%,这为造粒芝麻的后续应用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6.
制备了由食品级吐温80(Tw80)与聚甘油蓖麻醇酯(PGPR)稳定的水包油型复合维生素纳米乳液,对其粒径、分散度、包封率、抗氧化能力以及体外生物可给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复合维生素纳米乳液的平均粒径为(84. 1±3. 2) nm,分散度为0. 106±0. 013。维生素A、维生素E的包封率分别为(93. 67±1. 93)%、(94. 05±2. 18)%,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实验表明复合维生素纳米乳液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体外模拟消化实验表明,经过包裹后的复合维生素纳米乳液中维生素A的生物可给率为(87. 41±2. 89)%,维生素E的生物可给率为(80. 63±3. 47)%。复合维生素纳米乳液使脂溶性维生素在食品领域发挥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葡萄糖酸-δ-内酯诱导的方法制备乳清分离蛋白乳液凝胶,用于包埋亲水性功能因子异抗坏血酸钠和疏水性功能因子VE,研究乳液凝胶微结构与被包埋物质稳定性之间的关联机制。实验利用热处理(85 ℃)控制蛋白质的变性程度,进而调控乳液凝胶的微结构和维生素的贮藏稳定性。结果表明:随着蛋白质溶液热处理时间的延长,乳液油滴粒径增大、Zeta电位减小,而乳液的表观黏度无明显变化。质构和流变分析显示,随热处理时间的延长,凝胶的储能模量和硬度增加,但弹性降低。不同温度下的贮藏实验发现,蛋白质热处理时间的延长有利于提高乳液凝胶中复合维生素的稳定性,且复合功能因子之间存在协同作用。结论:通过改变蛋白质热处理时间可以调控乳液凝胶的微结构,进而达到控制复合维生素贮藏稳定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丙纶经针刺工艺加固,将所得的针刺滤料进行聚四氟乙烯(PTFE)乳液浸渍处理,研究乳液质量分数、浸渍时间、烘焙温度和烘焙时间四项工艺参数对滤料过滤性能的影响。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各参数对滤料过滤性能的影响程度为烘焙时间乳液质量分数浸渍时间烘焙温度;使针刺滤料过滤性能提高最大的工艺参数为乳液质量分数6%、浸渍时间7 min、烘焙温度135℃、烘焙时间4 min,所得针刺滤料的过滤效率提高76%,平均孔径减小7.866μm。  相似文献   

9.
对赖氨酸硫酸盐类饲料添加剂产品应用连续喷雾流化床造粒的生产线配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生产线产能配置、土建或钢架形式配置。结果表明:应用连续喷雾流化床造粒技术生产赖氨酸硫酸盐的生产线,采用1台造粒床与1台流化床的配置形式优于多台造粒床与1台流化床配置;在选择生产线数量时,以能满足生产规模所采用的生产线的最少数量为最佳方案。设计制造出更高产能的单套生产线,以降低投资、节能、提高稳定安全性、提高产品品质是目前喷雾流化床造粒技术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氢氧化镁铝及其与乙基纤维素(EC)联合使用对松香溶液的乳化作用.结果表明,氢氧化镁铝可以乳化松香溶液,但稳定时间很短.氢氧化镁铝与EC联合使用,乳化效果和乳液稳定性均显著提高,且随着氢氧化镁铝和Ec用量的增加.乳化效果和乳液稳定性随之提高,氢氧化镁铝和EC用量分别达到0.12%和0.17%时,可获得乳化效果良好、不易分层的W/O型乳液,但乳液黏度较高、电导率较低.松香乳液经涂膜后,具有较好的抗水性,尤其是黏度较高的样品.  相似文献   

11.
以脱酰胺马铃薯蛋白为原料制备乳液,研究不同脱酰胺时间(0、0.5、3、6、12 h)的马铃薯蛋白乳液的粒径分布、乳化稳定性、微流变特性及微观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脱酰胺时间的延长,乳液粒径(体积平均直径)和稳定性动力学指数值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脱酰胺3 h和6 h的马铃薯蛋白乳液粒径分布均匀,乳液较为稳定,可能是因为改性蛋白乳液液滴间静电斥力增大,阻止了液滴的聚集;脱酰胺12 h的马铃薯蛋白乳液粒径增大,乳液稳定性减小,这可能是因为电荷斥力降低使液滴聚集。微流变特性分析表明脱酰胺6 h的马铃薯蛋白乳液的宏观黏度因子值最高,黏度最大,粒子运动速度减慢,乳液液滴间具有强作用力,体系更稳定。本研究为马铃薯蛋白的深入研究及产品开发提供一定参考,提高马铃薯蛋白的利用率,扩大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高温喷雾干燥法生产微胶囊化类胡萝卜素干粉,虽然干燥速度快,时间短,产品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溶解性,生产过程简单和操作控制方便,适用于连续化工业生产,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产品颗粒细、堆积密度小、复水易抱团、温度高活性成份易发生异构及产品稳定性欠佳等问题突出.而冷凝喷雾干燥技术能成功解决类胡萝卜素产品的这些缺陷,为此研究了冷凝喷雾干燥工艺条件对番茄红素微胶囊化产品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分析和正交实验确定了类胡萝卜素冷凝喷雾干燥的最佳工艺条件:乳液黏度500~1000CP,乳液/淀粉流量比1/5,离心头转速900r/min,淀粉送风温度12.5℃,喷雾环孔径0.33mm,乳液温度45~55℃.  相似文献   

13.
为衡量织物喷雾上浆工艺参数配置的合理性,对织物喷雾上浆雾化质量进行了量化。首先介绍了织物上浆液的特性,给出浆液雾化流场图像的获取方法和预处理过程;然后计算了雾化流场喷雾角和喷雾图像相似度,评价浆液雾化流场的稳定性;最后,以相对喷嘴同一位置处的局部喷雾图像为计算区域,计算雾化粒径并统计雾化粒子数量,分析了液滴颗粒的分布,评价了浆液雾化流场的均匀性。结果表明:浆液雾化流场的稳定性评价和均匀性评价,从不同尺度量化了织物喷雾上浆雾化质量,揭示了高黏度浆液的稳定运动状态;通过探究入射在织物表面的浆液小液滴的大小及其分布,为织物喷浆工艺参数的微量调整、织物喷浆质量的在线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优化确定百里香精油纳米乳液的制备工艺,探究植物油对百里香精油(Thymusvulgaris essential oil, TEO)纳米乳液理化性质及抑菌效果的影响。方法 以乳液液滴粒径为目标,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实验优化TEO纳米乳液制备工艺参数;并考察玉米油、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葵花籽油、橄榄油、亚麻籽油7种不同植物油添加对TEO纳米乳液粒径、黏度、物理稳定性等理化性质及抑菌效果的影响。结果 TEO纳米乳液最佳制备工艺为:柠檬酸缓冲液pH 3.5,吐温80添加量2.0%,剪切转速10000 r/min,剪切时间2.5 min,超声时间20 min;在最优工艺条件下, TEO纳米乳液粒径最小为(96.30±0.53) nm。相对于纯TEO纳米乳液,当花生油添加量为40%时,TEO纳米乳液的粒径显著减小(P<0.05),最小为(45.73±1.83)nm,不稳定性指数为0.200±0.001,具有良好的物理稳定性;且对于添加其他植物油,当花生油添加量为40%时, TEO纳米乳液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青霉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其中对青霉的抑菌效果最好,最小抑菌浓度和最低杀...  相似文献   

15.
紫苏籽油具有很好的食用及保健功能,将其制成稳定的可涂抹乳液可增加其应用的多样性。本文利用β-环糊精的乳化特性,通过高速均质法将紫苏籽油制成Pickering乳液,观察乳液的微观结构、测定其粒度和Zeta电位,研究体系添加糖、盐、黄原胶以及pH值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并对其黏度特性进行了初步测定。结果表明,紫苏籽油经β-环糊精乳化后可形成稳定的水包油型pickering乳液,油滴呈标准球形,粒径在数十纳米范围;外水相添加5%蔗糖或0.5%黄原胶可增加、添加食盐则降低乳液的黏度及稳定性,酸性条件不利于乳液的稳定;流变特性结果显示,环糊精稳定的紫苏籽油乳液为剪切变稀的假塑性流体,在25~80℃条件下乳液呈现类似奶油状特性。  相似文献   

16.
微胶囊化天然维生素E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崔炳群 《食品与机械》2002,(1):16-17,19
对制造胶囊化天然维生素E粉末的工艺和技术进行了研究。工艺过程包括乳化液的制备和喷雾干燥造粒。影响工艺及产品 因素包括原料配方,乳化工艺条件,均质压力及喷雾干燥造粒工艺条件等。性状分析及贮实验表明:微胶囊型天然维生素E的水溶性,流动性,分散性及稳定性等性能指标均好。  相似文献   

17.
以重质碳酸钙作为颗粒稳定剂制备O/W型Pickering乳液,利用球磨法获得不同尺寸的碳酸钙,研究碳酸钙颗粒粒度、颗粒浓度、油相比例对乳液类型、稳定性、微观形貌及流变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球磨后不同粒度的碳酸钙均能稳定Pickering乳液,且该乳液具有一定的储存稳定性,固体颗粒粒径对乳液性质有一定的影响,乳液粒径随固体颗粒粒径的增大而增大;随固体颗粒浓度的增大,乳液的乳析指数、乳液粒径以及乳液黏度均减小,但当固体颗粒浓度达到9g/100 mL以上时,增加颗粒浓度对乳液粒径影响不大;增大油相比例会使乳析指数减小、乳液粒径和黏度增大。  相似文献   

18.
热处理是影响蛋白乳液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本文研究了不同热处理温度(30、50、70、80、90℃,30 min)对金枪鱼蛋白乳液理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进行热处理的样品相比,经过热处理的蛋白乳液乳化性能发生显著变化(P<0.05)。随着热处理温度的上升,金枪鱼蛋白乳液的表面疏水性、黏度、Zeta电位、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均呈现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加热温度在30~70℃范围内,蛋白二级结构展开,疏水性基团暴露,乳液黏度增大,液滴粒径减小,乳液稳定性增加;加热温度超过70℃后,蛋白分子重新聚集,与油滴结合的氨基酸残基重新进入蛋白质内部,液滴出现絮凝现象,乳液也变得不稳定。SDS-PAGE图谱显示70℃热处理30 min能够提升油-水界面蛋白质吸附量,液滴分布均匀,粒径达到最小值102.6 nm,黏度达到最大为43.87 Pa·s,贮藏28 d后没有出现乳析现象,乳液状态最稳定。综上,适当的热处理能提升金枪鱼蛋白乳液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介绍了硫酸钾镁肥造粒工艺的一种方式,为工业化生产装置提供设计依据,考察放大后的造粒效果.探索了物料含湿率、自制整形机筛网不同孔径、转筒设备参数等条件对转鼓造粒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印染》2015,(2)
采用预乳化半连续乳液聚合工艺,以反应性乳化剂DNS-86与NRS-138复配,和实验室自制的新交联单体DCB-2合成无皂丙烯酸酯乳液。考察了乳液滴加时间、保温时间、反应温度、反应性乳化剂用量及复配比例对乳液黏度、凝胶率、转化率、贮存稳定性的影响,并将其用于涂料印花。结果表明,优化的工艺为反应性乳化剂0.6%,m(DNS-86)∶m(NRS-138)为3∶2,交联单体(DCB-2)1.6%,反应温度80℃,乳液滴加时间120 min,保温时间60 min,制备的丙烯酸酯乳液固含量为60%±2%,黏度约为2 800 m Pa·s,乳胶粒分布均一,且具有良好的单分散性;涂料印花织物的耐干、湿色摩擦牢度和耐皂洗色牢度与传统黏合剂相当,手感柔软,且焙烘温度较低。透射电镜(TEM)表明乳胶粒的分散系数U为1.02,单分散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