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桥水库是天津市的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其富营养化程度会对水处理产生重大影响.于桥水库设置了16个原位围隔,分别为单放鳙、鲢鳙比1∶2、鲢鳙比2∶1、单放鲢四组,每组又分为10、20、30、40g/m34种密度,另设定无鱼围隔作为对照组,同时检测水库水样.通过比较围隔系统内水质理化指标,分析放养鲢、鳙不同比例以及不同密度对水质可能造成的影响,找出针对于桥水库的最适合鲢鳙放养比例和放养密度,为于桥水库渔业合理规划、预防和治理水体富营养化、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和加强水环境的生态学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路玉海 《陕西水利》1990,(2):40-42,32
在静水、活水、流水等小水体养鱼中,鱼产量取决于该水体的载鱼量(单位水体能够容纳鱼群生长的最大量)的大小,而载鱼量又受到溶氧量及水质污染程度的限制。通常在富氧环境下,鱼类食欲旺盛,摄食量大,合成和分解代谢协调,生长迅速,并且还有利于减少和降低水体中对鱼类有害物质的产生及浓度。因此溶氧量就成了制约单位水体鱼产量的最主要因素。鱼类生活在水中,与陆生动物不同,仅能利用局限于水体空间,并在多方面耗氧的情况下,只有有限的溶氧供其呼吸作用,因而鱼类离开水或水中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鱼类增殖放流对河道水体影响的研究背景、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效益分析,在枣庄市的潘龙河水域进行了对照试验,旨在探讨增殖放流对河道水体的影响,以期探求使水体达到淡水养殖国家标准的最适宜放养量,并对开展鱼类增殖放流工作提出建议,可为同类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杭州市在大规模开展"五水共治"后,河流和湖泊水体水质都有大幅度提高,但一些小池塘、细水沟等小微水体的污染程度还没得到有效改善。选择不同类型的4个农村池塘进行污水治理试验,采用增加水体流动性、改善进水水质、种植水生植物、放养水生动物、放养微生物和美化周边生态环境等6项技术,针对不同池塘设计技术组合,经"一塘一策"生态化治理后,平均改善率总磷为93.71%,氨氮为79.36%,总氮为41.63%,浑浊度为47.73%,透明度为52.18%。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市政泵站雨天排放对受纳水体水质的影响程度,利用一维河网水量水质模型和管网模型进行耦合计算,分析黄浦江、苏州河沿线73座市政泵站在不同典型降雨时段溢流排放时,对黄浦江和苏州河的水质影响程度进行了定量化研究。结果表明:雨天市政泵站排放对黄浦江和苏州河的水质浓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越靠近中心城区的河道水体污染物浓度升幅越大,降雨量越大对水体的水质影响也越大;要降低市政泵站雨天排放对黄浦江、苏州河水质的影响,需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综合措施来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6.
类比法在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环评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国钰 《治淮》2007,(7):35-37
一、水库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水库、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自然现象,在自然条件下,自然水体也会从贫营养状态过渡到富营养状态,不过这种自然过程非常缓慢。  相似文献   

7.
针对苏州市农村中小河道污染日益严重的现状,采用不同生态修复技术进行水环境修复,通过分析修复后水体的水质指标及浮游生物量变化,得出不同修复技术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性。研究表明各生态修复技术能够一定程度改善水体水质,但均存在一些不足,难以满足当前河道水环境的修复需求。底泥疏浚能够改善水质指标,但水体中的浮游生物量大幅减少且恢复缓慢;生态护岸对于含氮量较高的河道修复效果较差;生态浮床对于含磷量较高的河道修复效果不佳。联合修复技术,如生态护岸/底泥疏浚、生态湿地/木桩/自然护坡、生态浮床/生态护岸能显著改善水体水质和水生态,以上研究对其他平原地区农村河道的修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引江济汉工程作为南水北调的配套工程,将在改善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基于河流水质模型及河流综合水质生态模型从水文、水质、鱼类、藻类及血吸虫病传播等方面,论述了引江济汉工程的实施对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引江济汉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汉江中下游的水位和流量,降低了汉江中下游水体的污染物(COD)浓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水华"现象,改善鱼类的生存空间,但同时也存在造成血吸虫病传播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9.
三峡水库渔业发展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三峡库区的水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现状,预测并探讨了网箱养殖可能对三峡水库水质和鱼类资源造成的影响。为保护三峡水库的水环境,保证水库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3点措施:①严禁在库区开展投饵式网箱养殖、其它形式的投饵养殖以及施肥养鱼;②发展生态渔业,适当放养鲢、鳙等滤食性鱼类以利用水库中丰富的浮游生物资源,控制水库“水华”的发生,适当放养食鱼性鱼类,充分利用小型鱼类资源,提高优质鱼类产量;③大力发展土著鱼类的增殖保护,促进捕捞渔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淤地坝具有拦蓄雨水,提供水资源灌溉的潜力,文章应用主成分分析法识别主导淤地坝水体变化的环境因子,分析水质情况及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淤地坝水体中全盐量、氯化物、化学需氧量和五日生化需氧量是淤地坝水质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2#和4#淤地坝水体中全盐量、氯化物及硼含量超标;淤地坝水灌溉后土壤电导率和全盐量呈微增趋势,对土壤表层影响较大。研究为进一步改良盐碱利用淤地坝,缓解黄土高原区水资源短缺现状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山东省水功能区划内河流基本情况的分析,采用适宜的数学模型来客观描述水体自净或污染物降解过程,建立水体中污染物的排放与受纳水体水质之间的关系,在给定功能区现状的和规划的水质目标、设计水量、水质背景条件、排污口位置及排污口排放方式的前提下,定量地给出现状的和规划的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根据各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预测各规划水平年工业和生活污染物的排放量和入河量。依据水体功能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结合纳污能力计算成果,提出不同规划水平年不同功能区污染物入河控制量和污染物的削减量。  相似文献   

12.
将新疆博斯腾湖划分为东湖区和西湖区两个功能区,在两个区域内分别设置三个监测点进行水体中总氮(TN)、总磷(TP)、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氧(DO)等评价指标的监测,运用熵权法计算不同水质指标的权重,对水质进行定量性评价。结果表明,博斯腾湖属于Ⅲ类水质,其中总氮(TN)和总磷(TP)明显超标,水体富营养化严重,这可能与西湖区鱼类养殖及博斯腾湖上游的大河口将氮磷等有机物带入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3.
水库排沙对下游河流鱼类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库排沙对减轻水库淤积、延长水库寿命和恢复河流泥沙连续性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但是水库进行水力排沙时水库下游河流水体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变化可能对鱼类等水生生物产生不利影响,严重时出现死鱼现象.国内外水库排沙时期下游河道含沙量及其颗粒级配、溶解氧浓度、污染物等水质变化对鱼类影响研究表明,微颗粒泥沙淤堵鱼鳃影响其摄入氧气功能和水体溶解氧下降是影响鱼类的两个主要因素,且含沙量及其持续时间、颗粒级配等对鱼类影响机理不同.最后展望了我国今后水库排沙对下游河流鱼类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4.
为提升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南湖的水质,根据南湖的现状条件,定量计算了年入湖污染负荷总量,并结合文献调研的常见净水植物和动物的去污能力,以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Ⅳ类水为目标,设计了基于水生态系统平衡的南湖水体综合净化方案。方案中根据入湖污染负荷量计算了芦苇、荷花、黄菖蒲等水生植物的种植面积,并基于MIKE21模拟得到的南湖氮浓度场分布进行了生态浮岛的平面布置;提出了适宜的水生动物(鱼类和底栖动物)放养种类和数量。根据设计的水体净化方案,评估结果表明,未来湖水水质除COD指标外,其他指标都能够达到Ⅳ类水水质标准;COD主要来源于旅游污染,因此旅游污染的控制对保证湖区水质十分关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渔洞水库2001-2007年水量及部分水质监测资料的统计分析,指出季节变化引起水库水体热分层及对流,使部份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并根据其部分水质随季节变化的特性,得出冬、夏两季分别释放水库底、表层水体有利于改善水库水体水质的分析结论。  相似文献   

16.
《江苏水利》2008,(7):49-49
该成果针对张家港城市污染严重的园林河试验区两岸硬质护坡河道,直接利用生物工程措施修复水体、改善水质困难的特点,采取物理方法改变水体的黑臭现象,结合水生植物,有效治理城市污染水体,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7.
代堂刚 《水资源研究》2009,30(4):38-39,41
通过对渔洞水库2001—2007年水量及部分水质监测资料的统计分析,指出季节变化引起水库水体热分层及对流,使部份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并根据其部分水质随季节变化的特性,得出冬、夏两季分别释放水库底、表层水体有利于改善水库水体水质的分析结论。  相似文献   

18.
广州抽水蓄能电站采用认真清库,认真处理渣废水,种草植村,清除水面杂物,放养鱼类,坚持水质监测等工程措施,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采用滤食性鱼类控制原水中藻类这种长期存在的生物污染受到了广泛关注.对连续两年在净水厂处理前端放养鲢鱼去除藻类的效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可有效控制高藻期原水中优势蓝藻——水华微囊藻含量,放养鲢鱼对原水藻类有“削峰”作用,该作用是通过鲢鱼对水华微囊藻的高效滤除来实现的.当鲢鱼生物量较高(61 g/m3)时,在高藻期和非高藻期,预沉池出水中藻类大部分时间均能控制在2.00×107个/L以下.原水中优势藻类是否是能够被鲢鱼有效滤食的群体性微囊藻以及控制适宜的鲢鱼生物量,是采用鲢鱼控制藻类成功的关键因素.针对不同的水体停留时间和原水微囊藻含量,可通过模型计算和现场试验相结合来确定最佳鲢鱼放养量,进而达到最佳的藻类控制效能.  相似文献   

20.
浮游动物对净化湖泊富营养化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改善水质,是水资源保护防治的一个重大课题。利用湖泊生态系统食物链中蚌、螺、草食性浮游动物及鱼类进行净化水体实验。结果表明,水生动物对水体污染指标的去除效果十分显著,水生动物对水体净化确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