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种脱苦方法脱除柑桔汁苦味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柠碱和柚苷是柑桔汁及柑桔其它制品中主要苦味成份。本文着重研究了酶法脱苦、β—环糊糟脱苦和乙烯利代谢脱苦三种方法脱除柑桔汁内苦味的效果和工艺实施。进行了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不同菌株产酶筛选试验,对由黑曲霉诱导产生的柚苷酶及其固定化柚苷酶的一些基本酶学特性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对β—环糊精脱苦的机制、工艺及效果也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采用综合脱苦的方法应用于生产实际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代谢组学技术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代谢组学是一种基于高通量检测技术的大数据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药物研究、临床诊断、环境保护和植物育种等工作中。随着食品安全形势的不断变化发展,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在常规的符合性检验出现局限性的情况下,代谢组学技术显示出了巨大应用潜力,在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食品掺假及品质鉴别、食品产地溯源以及转基因食品安全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组学技术具有高通量、高准确性、全景分析、技术灵活等特点,可以作为现行食品安全评价标准的有力补充,也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疑难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手段。本文主要介绍了代谢组学的概念、分类、研究平台和统计方法。重点阐述了代谢组学技术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控中的应用,为后续相关领域内的进展情况及发展趋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品质安全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后的一门新兴组学,日益成为食品科学研究中一种重要的分析技术。代谢处于生命活动调控的末端,相较于其他组学,代谢组学更接近表型。作为一种新型研究手段,代谢组学从整体水平上研究生命体代谢活动和状态,对生物体系中的小分子化合物进行定性定量研究,具有高通量、高灵敏性和高准确性等特点,可以有效克服传统方法的局限性。本文概述了代谢组学的概念、研究方法、分析技术,并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对代谢组学在食品营养、食品安全、食品加工、食品溯源及转基因食品等方面的应用与研究进展,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代谢组学作为食品科学技术领域一个新兴的重要研究方法,正逐渐应用到活性肽代谢机理及作用机制研究中。本文综述了ACE抑制肽研究现状及瓶颈,同时对代谢组学研究进展及代谢组学在ACE抑制活性肽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代谢组学在ACE抑制肽中广泛深入地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代谢组学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谢组学分析主要集中于对小分子代谢物综合分析,是对代谢靶标分析、代谢轮廓分析以及代谢指纹分析的进一步深化和融合。传统的食品分析主要分析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通过代谢组学技术,可在一种食品中检测到成百上千种不同的化学成分,从而为食品的鉴别、安全、加工、营养研究等提供更强大的数据支撑。文章综述了代谢组学的分析技术、样品制备、数据分析方法,并介绍了代谢组学技术在食品营养、食品质量鉴别和食品风味研究方面的应用,旨在为食品代谢组学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对乳酸菌代谢组学研究中样品的制备、分析鉴定和数据分析等主要方法进行概述,并介绍了乳酸菌代谢组学在发酵食品中和益生菌食品对肠道的影响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作为系统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代谢组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系受内外环境扰动后(基因的改变或环境的变化),其产生的小分子代谢物变化的科学。代谢组学已被广泛应用于天然药物开发、植物学、微生物学和食品安全等研究领域。本文对代谢组学的形成与发展、植物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及其在烟草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植物代谢组学的发展及其在烟草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认为代谢组学将在烟草基因功能解析、揭示代谢网络调控机理和提高烟草品质等生物技术应用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代谢组学技术作为一种评估毒性的新的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的毒性预测、监测及药物的临床前安全评价中,本文对代谢组学技术的研究概况、研究方法及应用进行简单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磁场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环境因子,影响着微生物的生长及代谢。丝状真菌是一类重要的异养型真核生物,在食品工业和生物医药领域有广泛应用。目前,采用磁场处理丝状真菌已成为工业重要研究目标,而红曲霉、黑曲霉和黄曲霉是丝状真菌常用的典型菌种。本文分别介绍了磁场调控红曲霉、黑曲霉、黄曲霉等丝状真菌生长及代谢的研究进展,通过不同磁场类型、作用时间、磁场强度等多种磁场参数分析三种丝状真菌磁场磁效应,阐述了磁场对三种典型丝状真菌的生长发育及其代谢物影响规律和代谢关系。探讨了磁场多方面多层次调控丝状真菌代谢产物的研究思路,下一步将展开说明磁场对丝状真菌的菌丝体形态结构、酶结构变化以及转录组学的作用机制,为探明磁场调控丝状真菌代谢产物合成机制提供参考,同时为丝状真菌的综合利用和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组学技术的发展拓展了人们对红曲霉生长发育、代谢产物的合成及代谢调控机制的认知。总结了近年来红曲霉组学研究的现状及热点问题,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及代谢组学等多个维度剖析了组学技术在红曲霉研究中的应用状况。基因组学主要用于探讨红曲霉的进化地位、基因簇的预测与挖掘、同源基因的比对及代谢途径分析等;红曲霉生长和代谢过程中基因或基因簇的转录表达、代谢调控机制及新转录调控因子的预测和挖掘是转录组学的应用范围;蛋白质组学主要涉及红曲霉代谢过程中重要酶类的功能解析及其参与代谢产物的机制解析;而代谢组学则以红曲霉代谢产物为基础,解析其潜在的代谢机制。阐述了红曲霉代表性次级代谢产物之一——红曲色素在研究和生产中面临的问题,并围绕调控红曲色素生产的高效化、精细化、安全性等方面,总结了基于组学技术的菌种选育、培养基优化、化学和物理因素调节及菌株的代谢改造等调控技术。对综合运用组学技术围绕红曲色素代谢调控的研究提出了展望,以期为推动红曲霉研究及其代谢产物的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微生物代谢组学是代谢组学的重要研究领域。该文主要对微生物代谢组学在微生物分类、代谢物分析鉴定、发酵工艺等领域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对其研究过程及应用的技术手段、在白酒酿造中对分析风味物质、优化酿造工艺的应用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展望。研究微生物代谢组学及其在白酒酿造中的应用,为探究白酒风味形成机制、优化酿造工艺、提高原料利用率等提供了新的方法,有利于进一步揭示中国传统白酒的生产原理,提升白酒品质。  相似文献   

12.
代谢组学技术在植物源性食品研究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代谢组学以生物系统中的细胞在特定条件下所有小分子代谢物为研究对象,定性并定量描述生物内源性代谢物及其对内因和外因变化的应答规律。近年来代谢组学技术成为食品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尤其是在以植物为原材料进行加工或直接食用的植物源性食品中,代谢组学技术广泛用于检测不易挥发性化合物。本文简要介绍代谢组学主要技术平台、研究流程和统计方法,着重论述代谢组学在植物源性食品的品质鉴定、安全性及防伪评估、原料动态监控以及食品分类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微生物代谢组学研究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席晓敏  张和平 《食品科学》2016,37(11):283-289
代谢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近年来,微生物代谢组学这一新兴领域已受到广泛的关注,它不仅提供了代谢途径的广阔图谱,而且还阐明了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本文主要阐述了微生物代谢组学研究过程中样品制备、代谢物分析鉴定以及数据分析等主要研究方法,介绍了微生物代谢组学在乳酸菌、肠道菌群、病原菌以及食品和营养学研究领域中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并讨论了微生物代谢组学中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依据食品安全性评价中遗传毒性评价的方法,通过对电子束辐照诱变育种黑曲霉突变菌进行Ames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研究,评价黑曲霉电子束辐照突变菌的遗传毒性。结果表明,在Ames试验中,黑曲霉突变菌各剂量组无论是否添加S9代谢活化系统,黑曲霉突变菌各剂量组的回变菌落数均未超过自发回变菌落数的2倍,表明黑曲霉突变菌对染色体无致突变作用。在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中,黑曲霉突变菌不能引起哺乳动物嗜多染红细胞的微核细胞率显著增加(p>0.05),黑曲霉突变菌对细胞染色体并未造成明显损伤,表明黑曲霉突变菌并无致突变作用。在小鼠精子畸形试验中,黑曲霉突变菌各剂量组的精子畸形率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黑曲霉突变菌并未对小鼠的精子产生致畸作用。因此,在本实验条件下,Ames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结果均为阴性。表明黑曲霉电子束辐照突变菌属于实际无毒级别,并无遗传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代谢组学是一种研究糖类、脂质、氨基酸和核苷酸等内源性小分子种类和数量变化的技术。近几年,代谢组学广泛应用于茶学领域,快速推进了茶叶加工和品质调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文章综述了六大类茶加工过程中代谢物的动态变化规律,并且分析了代谢组学技术应用于茶叶品质、产地、等级和贮藏年份等方面的判定呈现出的优势,以期为代谢组学更深入扎根茶学领域提供了基础,也为茶叶特异性成分的筛选提出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黑曲霉FS10对AFB_1的降解机制,使用黑曲霉FS10的不同组分(菌悬液、发酵液、孢子、菌丝体)对AFB_1进行降解,并研究了AFB_1刺激对黑曲霉FS10降解效果的影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降解过程中黑曲霉菌丝体的形态变化;用转录组学技术探究AFB_1可能的降解机理。结果表明:黑曲霉FS10能有效降解AFB_1,72 h时菌悬液的对AFB_1脱除率高达98.65%;黑曲霉FS10孢子对AFB_1无明显脱除作用,但菌丝体对AFB_1有一定的吸附能力,发酵液对AFB_1有明显脱除效果;经过AFB_1诱导刺激后黑曲霉FS10降解效果有明显提升,表明AFB_1处理能显著提升黑曲霉FS10对AFB_1的降解能力。微观结构分析表明AFB_1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黑曲霉FS10的形态,但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种影响逐渐减小。此外,转录组学分析表明AFB_1处理降低了一些能量代谢基因的水平,这可能是黑曲霉FS10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同时蛋氨酸的合成基因上调,推测AFB_1的降解可能与蛋氨酸的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17.
食品质量安全是保障现代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础与前提,目前,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兽药残留、转基因食品及掺假等问题均会造成或可能造成食品安全隐患。代谢组学作为新兴技术不断发展,通过研究生物体受外界干扰前后小分子代谢产物的变化,进而探究机体内代谢机制,适用于食品安全多种微量危害因子的鉴别和监测。此外,危害因子在食品分解过程中产生的代谢物可成为特定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为致病菌作用机制和品质安全控制的研究提供参考。本文阐述靶向代谢组学和非靶向代谢组学,介绍代谢组学技术常用的数据采集和数理统计方法,总结代谢组学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兽药残留、转基因食品、生鲜食品品质和肉制品掺假等食品品质和安全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多组学联用技术提出展望,以期推动该技术在食品质量安全领域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陈皮"陈久者良",前期研究从久贮陈皮中分离鉴定了25株真菌,分属于2属5种。研究首次将真菌黑曲霉返接种到无菌陈皮样品中,恒温恒湿培养后,采用HPLC法对陈皮接种黑曲霉培养前后样品芸香柚皮苷、陈皮苷、川陈皮素与桔皮素4种黄酮类成分的变化进行了定量研究;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了陈皮接种黑曲霉培养前后样品总黄酮含量变化;采用GC-MS法分析了陈皮接种黑曲霉培养前后样品挥发油类成分的变化。结果发现,陈皮样品接种黑曲霉培养后,橙皮苷等4种黄酮总量及陈皮中所含总黄酮含量均高于接种培养前,挥发油总含量降低,但挥发油成分类型增加,并产生了新的化学成分。研究首次发现黑曲霉代谢转化与陈皮药效物质变化具有相关性,黑曲霉的代谢转化具有促进陈皮药材药效物质积累增加的作用。从真菌黑曲霉与宿主陈皮药效物质基础变化的角度阐明"陈久者良"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推广普及烟草代谢组学研究技术,规范烟草代谢组学数据的采集流程,提高烟草代谢组学数据的可比性和可用性,建立了适用于新鲜烟叶代谢组学研究的样品采集和质谱检测方法。将采集后的鲜烟叶迅速用锡箔纸包裹并在液氮中冷冻;将充分冷冻的烟叶样品在干冰包埋下转移至实验室,真空冷冻干燥;将干燥后的烟叶样品打碎成粉末,提取代谢物;采用9种主要基于GC-MS和LC-MS技术的检测方法收集代谢组数据,分别是6种靶向检测(植物色素、游离氨基酸、有机酸、生物碱及多酚和萜类化合物)和3种非靶向检测(脂类、基于GC-MS的全成分分析和基于LC-MS全成分分析)方法。采用所建方法对不同产区、不同品种及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第十叶位鲜烟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共定性定量500余种代谢物,涉及烟草主要初生、次生代谢物,其中绝对定量101种;②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生长发育期鲜烟叶的代谢组差异较大,如大多数胺类(包括游离氨基酸)代谢物随生长发育期变化其质量分数逐渐降低;同一期鲜烟叶代谢组的生态差异大于品种差异。该方法具有稳定性和可重复性高、数据量大且可靠、覆盖代谢物多等特点,可用于烟草代谢组学研究。  相似文献   

20.
油脂是人体所需重要营养素,其对于维持人体营养健康具有关键作用,但不良的膳食油脂摄入方式将增加罹患慢性代谢类疾病的风险,这已成为当前社会面临的严峻的公共卫生挑战。油脂组学整合了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等分析方法,已成为解析机体营养与代谢调控机制、构建基于膳食因子功能特性、实现人体精准营养的重要手段。阐述了油脂组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油脂营养健康方面的主要研究方法;同时对油脂组学在人体营养健康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重点聚焦机体营养与代谢调控、肠内营养和肠稳态、以及人体精准营养三个方面。针对当前的研究现状,进一步对油脂组学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拓展油脂组学在油脂营养与健康方面的应用、提升全民营养水平、促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