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针对影响边坡稳定性因素的不确定性和错综复杂性以及传统分析方法的主观性和不切实际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可拓理论的多层次多指标的综合评价方法,并对辽宁省的庄河边坡从地质条件、环境条件和工程条件三个层次五个指标进行了稳定性评价,确定了该边坡的稳定性等级,研究了影响该边坡稳定性的因素。同时,通过计算各影响因素的可拓关联度、权重等指标,得出了地震力是影响该边坡稳定性的最重要指标。在此基础上,从库伦强度理论和岩体应力状态两个方面,分析了竖向地震力和水平地震力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该方法将可拓理论和地震力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相结合,不仅为边坡稳定性分析提供了一种综合的研究方法,而且为采取有针对性的加固措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物元模型的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物元模型综合评判方法,分析了影响岩质边坡稳定性的相关因素,针对性地选取11个评价指标,应用物元概念和关联函数,建立了稳定性评估的物元模型。应用本文提出的边坡可拓评价的计算过程,对桂北高速公路K409+390~+528上行线边坡稳定性进行评价分析,计算结果与现场实际边坡野外实际情况相吻合,且与模糊综合评判结果也相符,说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同时,本文的方法进一步计算出了待评边坡的级别变量特征值,反映出了偏向相邻类别的程度,评估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研究表明,将可拓学运用于岩质边坡稳定性的评估是合理可行的,能够较好地反映各因素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该方法可以为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用简单关联函数确定权重,避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对三峡库区某高切坡的稳定性进行定量分析计算,并对该高切坡的加固与防护措施进行了施工图设计。首先,根据高切坡的特点将其分为3个区段,分析了高切坡变形的地质条件和边坡滑移模式,针对不同的滑移破坏类型提出相应的稳定性计算方法。然后,对该高切坡多个典型地质剖面,在天然状态和暴雨工况下分别进行稳定性计算,得到其安全系数为0.939~1.268,表明该高切坡在暴雨工况下的稳定性较低。最后,在定量评价边坡稳定性的基础上,对高切坡的3个区段,分别采取清除危岩体、锚杆加固、挡土墙固脚与挂网喷射混凝土护坡等综合治理措施,以增强边坡的整体稳定性。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可以消除高切坡滑移的安全隐患,工程治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刘云豪 《土工基础》2023,(2):223-226
在对某岩质高边坡进行工程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该岩质高边坡潜在的破坏模式,即为沿着顺坡向结构面的滑动,由此建立了对应的稳定性分析模型,采用严格极限平衡M-P法进行了整体稳定性分析,依据计算结果对不稳定滑体进行了锚索加固,并对加固后的坡体进行了稳定性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边坡开挖后,在坡体自重、暴雨和地震3种状态下,边坡均处于欠稳定状态,分析了边坡失稳机理,评价了不同潜在滑体的稳定性并最终确定了最危险的滑体位置;采用锚索加固后,3种工况下,边坡均满足相关规范的稳定性要求,并提出了锚索加固前后应注意的施工事项,可为类似工程施工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结合沪昆客专玉屏至昆明段D1K739+220~D1K739+360滑坡及顺层工点,综合分析该滑坡的形态特征及成因,并结合地质勘察情况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价。分析表明,该滑坡为浅层工程滑坡,需进行整治,工程处理措施需结合顺层及垮塌情况进行设计。经计算,提出采用清方、边坡增设抗滑桩、坡面采用锚杆或锚索框架梁、增设截水沟等综合工程措施对其进行加固处理。  相似文献   

6.
侯明略  韩峰 《建筑安全》2023,(11):88-90
露天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边坡(掌子面)修复治理中,先期治理在岩坡根部与岩坡下渣坡堆积物交接处常采用修建种植槽(槽内种植攀爬植物)的方式进行生态修复治理。为避免二次治理对已有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造成破坏,现对种植槽及渣坡堆积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种植槽对渣坡稳定性的影响,并提出优化建设地基、排导诱发水源、渣坡边坡加固、避让汇水强点、开展针对性监测等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基于极限平衡理论,针对三峡库区岩质边坡,分析了边坡的结构构造、破坏模式以及稳定性计算方法,并对该段边坡进行了稳定性计算。研究结果表明,该边坡为顺向坡,坡面与岩层面基本吻合,有可能沿岩层面发生顺层滑移,该高切坡的稳定性较低。通过对边坡采用锚杆加固、挂网喷射混凝土护坡的治理措施,可以增强边坡的整体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三峡库区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与防治工程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极限平衡理论,针对三峡库区岩质边坡,分析了边坡的结构构造、破坏模式以及稳定性计算方法,并对该段边坡进行了稳定性计算。研究结果表明,该边坡为顺向坡,坡面与岩层面基本吻合,有可能沿岩层面发生顺层滑移,该高切坡的稳定性较低。通过对边坡采用锚杆加固、挂网喷射混凝土护坡的治理措施,可以增强边坡的整体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顺向岩质边坡加固工程实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利公路K38+150~K38+350段边坡失稳变形是典型的顺层岩质边坡在施工过程中的失稳变形现象。通过现场地质调查和计算分析,查明了边坡失稳的机理和控制因素。在此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采取了"清方+锚杆(索)框架梁+排水"的综合治理措施。该加固工程竣工已两年有余,至今该段边坡没有发现失稳变形迹象,表明所采用的边坡处治措施是科学合理的。  相似文献   

10.
《土工基础》2019,(2):173-176
针对高寒、高海拔、高地震烈度"三高"地区岩质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的特殊性和随机性,提出了基于正态云模型的"三高"地区岩质边坡稳定性综合评价模型。综合考虑工程地质特征、地形地貌、工程环境等要素,选取岩土风化程度、地震烈度、抗冻系数和植被覆盖率等11个影响该类特殊地区岩质边坡稳定性的评价指标,运用正态云模型和指标权重计算各评价指标隶属于各等级的确定度,并判定边坡稳定性等级。将该评价模型应用于乌尉高速公路k53~k78区段岩质边坡的稳定性评价,评价结果能客观地反映项目的实际状况,为这类地域岩质边坡的稳定性评价提供了参考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针对围岩稳定性评价具有模糊随机性及评价指标的区间离散分布特点,构建了基于联系云的围岩稳定性可拓评价模型,该模型首先依据评价指标的分类标准确定联系云数字特征,并通过联系云表达物元和标准可拓域,以模拟分析待评样本与评价标准间的关系,进而由云贴近度构建可拓综合评判矩阵,结合主、客观组合权重评定围岩稳定性类别,实现统一定量表征待评样本与等级间的动态联系,并给出待评样本所属等级的可靠度。实例应用及与其他方法对比的结果表明,该模型应用于围岩稳定性评价是有效可行的,为多重不相容指标的随机模糊性不确定分析提供了可能,克服了正态云模型不能有效模拟区间分布数据的缺陷。  相似文献   

12.
《土工基础》2016,(2):209-213
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多而复杂,且影响程度不相同。以山西岢岚一黄土边坡为例,以常规正交试验设计分析为基础,结合灰色关联法,采用基于灰色关联法的改进正交试验设计法,并运用ADINA软件建立计算模型,分析了坡高、坡比、重度、黏聚力、内摩擦角和坡顶荷载6种因素对该边坡安全系数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该边坡岩土体强度参数、坡比和坡高对边坡安全系数影响最大,坡顶荷载和重度对安全系数影响最小。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边坡设计措施:该区域边坡稳定性分析时应尽量选取合理准确的强度指标,同时也应考虑坡高和坡比的影响。该结论可为晋北黄土丘陵沟壑区(Ⅰa区)的黄土边坡设计与加固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对清云高速K33+438~K33+615右侧路堑边坡在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现场地质调绘,判定该路堑边坡为古滑坡。为给边坡后续加固工程提供设计依据,采用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法对该边坡进行了施工安全总体风险评估和专项风险评估。评估结果表明,该边坡的总体安全风险等级为Ⅲ级,专项风险等级为Ⅳ级。根据评估结果,提出了一些应对的措施,实践证明这些措施行之有效,进一步说明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法对滑坡病害具有良好的预判效果。  相似文献   

14.
 边坡的破坏模式与稳定性评价是相辅相成的,稳定性评价可确定坡体的稳定性状态,而破坏模式则可有效确定坡体的加固方式。滑坡的破坏模式可分为牵引式、推移式和复合式滑坡,而不同破坏模式的滑坡体需采用不同的加固措施。在坡体当前应力状态的基础上,依据点安全系数的定义,获取潜在滑面上安全系数的分布形态,3种典型滑坡的计算结果表明:滑移面上安全系数的分布形态可很好的诠释滑坡的破坏特征及分段稳定性状态,并可据此提出有效的加固措施。最后将该方法应用在我国西部某大型堆积体中,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其工程地质结构、破坏模式及其稳定性进行了深入分析,综合评价了多层次堆积体的稳定性及破坏模式,并给出了有效的加固建议。  相似文献   

15.
甬台温复线K30+620边坡拓宽工程开挖坡脚将使坡体内软弱夹层出露坡面,上部岩体临空,对边坡稳定性极为不利。该文章利用岩土通用有限元软件plaxis建立计算模型,用界面单元模拟软弱夹层,分析上述工况下边坡的变形和稳定性,并确定合适的施工方案。此外对不同软弱夹层倾角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通过数值计算分析得到以下结论:plaxis界面单元可以较好的模拟岩质边坡中的软弱夹层;软弱夹层是影响边坡稳定的控制性因素,当开挖边坡会使软弱夹层出露时,应采取先加固后开挖的施工方案;当上部岩体发生位移时,滑动面基本沿软弱夹层展开;软弱夹层倾角对边坡的稳定性有重要影响,边坡软弱夹层倾角由50°减小到30°,安全系数的变化是一个先减小后略有提高的过程;抗滑桩对含软弱夹层的边坡有良好的加固效果,当坡体软弱夹层倾角较小时,应先通过数值模拟确定桩径、桩间距等来选择合适的抗滑桩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6.
岩体边坡的稳定性是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复杂巨系统,通过某种方法对边坡稳定性进行合理、准确的评价一直是岩土工程研究的重要内容。基于物元理论和关联函数,将可拓理论引入到边坡稳定性评价当中,提出了边坡稳定性评价的可拓方法。以某实际边坡工程为例,在合理选取能够反映边坡岩体综合特性指标的基础上,建立了边坡稳定性评价的可拓模型,并且将预测结果与传统的模糊评判结果进行了对比。对比结果表明该评价方法能够较准确地反映边坡的稳定性状况,证明了该方法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天龙山连接线K2+480~K2+690段不稳定边坡(1号桥左侧)坡积碎块石覆盖层较厚且岩体破碎,坡体在开挖后加之人工活动强烈一直处于蠕动状态,对外侧桥墩形成威胁.根据该边坡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等特点,对该边坡蠕动原因进行分析,对其稳定性进行计算,最终采取锚索框架+抗滑桩的支挡防护工程进行设计.实践表明天龙山连接线K2+480~K2+690段不稳定边坡治理效果满足要求.本次治理工程可为重要构筑物附近不稳定边坡防治工程提供工程借鉴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为快速有效地评价河岸边坡稳定性并采取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不利的工程影响,在广泛调查河岸边坡稳定性影响因子的基础上,构建由2级4类16项评价指标组成的河岸边坡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模糊数学方法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最后利用该评价模型对重庆白沙长江大桥主塔一侧河岸边坡在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进行综合评判,说明该模型是具有一定优越性的快速评价方法,可以为后期重庆白沙长江大桥的运营维护提供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9.
基于未确知测度的边坡稳定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占锋  向娟  胡毅夫 《工业建筑》2014,(Z1):621-624
基于未确知测度理论,建立边坡稳定性的未确知评价模型。针对边坡稳定性评价中许多不确定性影响因素,从岩体的工程地质、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等特征出发,选用7个指标作为边坡稳定性评价的指标,建立各评价指标未确知测度函数;根据信息熵理论计算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并依照置信度识别准则进行稳定性评价;将建立的模型对某待评价边坡进行了实际应用,并与可拓理论、模糊评判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评价结果与可拓理论、模糊评判结果一致,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该边坡稳定性的状况,且方法科学合理、意义明确,为边坡的稳定性评价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土工基础》2020,(2):109-113
桥梁及其附属建构筑物的建设不可避免地对桥址自然地形进行开挖扰动,合适的开挖加固方案显得尤为重要。以玉楚高速公路绿汁江大桥B4桥位玉溪岸边坡为研究对象,在现场调查和勘察的基础上,确定了玉溪岸桥址岸坡稳定性的主要控制因素,采用极限平衡法分析了不同开挖方案下的隧道施工平台上下边坡、索塔下边坡的工程稳定性,对各部分边坡提出安全经济的加固措施。最后依据各方案的开挖方量和加固措施费效比,推荐了小开挖方案作为玉溪岸桥址岸坡最优方案,为类似工程的开挖加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