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对30Cr1Mo1V转子钢三种不同组织在恒温恒应力条件下蠕变行为的实验研究发现,恒温条件下蠕变速率的对数与应力成线性关系,并且该线性关系的斜率随温度增加而增加;在相同温度应力条件下,珠光体组织的蠕变速率最大,马氏体原始组织次之,而奥氏体组织最小。在研究实验材料的蠕变行为后发现,其蠕变速率可用新的数学模型εc=A0sinh(B0Tnσ)来描述,其中A0、B0、n为材料常数。不同原始组织材料的A0、B0、n值可根据实验数据用拟合方法获得。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很好地反映本实验所获得的蠕变规律。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20CrNi2Mo钢和20Cr2Ni4钢进行渗碳表面强化处理,检测试样的变形,测试渗层的碳浓度梯度,试样的有效硬化层及表层的残余奥氏体含量。结果发现,20CrNi2Mo钢变形倾向明显小于20Cr2Ni4钢,其碳浓度梯度分布合理,硬化性能好,表层残余奥氏体含量及分布理想,热处理工艺性能优于20Cr2Ni4钢。  相似文献   

3.
4.
5.
回火脆化是Cr—Mo钢最严重的失效形式。文中对12Cr2Mol和12Cr1MOV钢进行低温系列冲击试验,确定其韧脆转变温度(DBTT)。结合P的非平衡晶界偏聚理论,分析回火脆性的主要影响因素。运用经验公式估算合金元素对钢的韧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的合量大大影响了钢的脆性,而Cr、Mo等元素在抑制回火脆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炼油厂铂重整装置临氢系统Cr5Mo钢管道于510℃服役14年后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母材组织比较稳定,片状珠光体未发生完全球化,碳化物没有发生明显的聚集长大;固溶体中仍保持较高的铬和钼的含量,碳化物基本类型未发生改变;室温和高温瞬时拉伸性能以及冲击韧性与新管基本相同,无热脆现象发生;焊接接头热影响区(HAZ)的过热区已由马氏体转变为回火屈氏体,征熔合线焊缝侧的类马氏体也已发生了回火,并在熔合线附近出现了增碳层;焊接接头的室温和高温瞬时强度高于母材,但其塑韧性均较低,因而是裂纹萌生和扩展的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  相似文献   

7.
通过热膨胀试验、显微组织观察等研究了DP590钢的静态CCT曲线以及加热温度对连续冷却相变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奥氏体转变量呈多速增加的趋势;其静态CCT曲线可分为三个区域,冷速在0.5~15℃·s-1范围内获得铁素体和珠光体组织,冷速超过15℃·s-1时出现贝氏体组织,冷速较高时(约30℃·s-1)出现马氏体组织;当加热温度降低时,珠光体区右移,贝氏体转变孕育期延长,马氏体开始转变温度降低,马氏体与贝氏体相变区域分离,马氏体开始转变温度随着冷速的增加而升高;随着冷速增加,铁素体、珠光体的析出被抑制,马氏体析出动力得以增加;随着加热温度升高,相同冷却速率下的铁素体含量增多,马氏体板条变细。  相似文献   

8.
利用膨胀仪和热模拟试验机测定了440MPa级高强度IF钢的静态和动态CCT曲线,并对其相变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静态和动态转变的开始阶段均出现了铁素体组织,随冷速的提高出现了贝氏体铁素体组织,使转变产物晶粒细化;与静态转变相比,动态转变提高了奥氏体向铁素体转变的开始温度,促进了铁素体相变,使转变产物晶粒细化。  相似文献   

9.
通过热处理试验、拉伸试验、冲击试验和金相检验等手段分析回火温度对12Cr2Mo1钢锻件力学性能影响,结果表明,12Cr2Mo1钢锻件宜选择在680~710℃的温度区间进行回火,这样能够获得良好的力学性能。当回火温度过高时,由于显微组织中碳化物的长大及贝氏体板条的粗化,最终逐渐转变为粒状贝氏体,导致其力学性能变差。不同回火温度下12Cr2Mo1钢锻件的力学性能和显微组织演变的研究试验可该材质的热处理和测试分析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孙以松 《中国机械》2014,(24):62-63
耐热Cr-Mo在锅炉等服役温度高的条件下大量运用,它们具有高温耐氧化性及耐蚀性,高温强度,高温长时间加热的稳定性,常温及高温的热加工性能优良,良好的焊接性。被广泛应用于各重要领域,因此其焊接质量必须得到保证。  相似文献   

11.
利用Gleeble-3500型热/力模拟试验机测定了700 MPa级低碳微合金钢的连续冷却相变(CCT)曲线,分析了冷却速率对该钢连续冷却相变及显微组织的影响,研究了该钢的强韧性。结果表明:该钢CCT曲线呈现扁平状,可在较大冷速范围内获得低碳贝氏体组织;冷却速率对试验钢各相的形态、数量、分布和显微硬度均有影响;随着冷却速率的提高,显微组织中依次出现多边形铁素体(PF)、针状铁素体(AF)、粒状贝氏体(GB)和板条贝氏体(LB),且各相的显微硬度也依次增加;当冷速在10~30℃·s-1范围时,显微组织主要为板条贝氏体组织,M/A组元弥散分布于晶界上,且晶粒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加而逐渐细化;利用冷却制度控制中温转变组织类型能优化其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2.
利用Gleeble1500D型热模拟试验机测定了新型高钒高速钢在1 000 ℃奥氏体化后以不同冷却速率冷却时的相变膨胀曲线,并用Origin软件绘制了该钢的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结果表明:高钒高速钢在连续冷却过程中存在珠光体、贝氏体和马氏体转变;当冷却速率在0.25 ℃/s时,能获得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与奥氏体的混合组织;马氏体开始转变的临界冷却速率约为0.5 ℃/s,其开始转变点Ms低于200 ℃,且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13.
用Gleeble-1500型热力模拟试验机研究了含钛高强度钢变形奥氏体在连续冷却过程中的相变规律,用膨胀法结合金相法建立了该钢变形和未变形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并探讨了该钢的热轧可行性。结果表明:高温变形促进该钢铁素体和珠光体相变,同时抑制了贝氏体相变,扩大了铁素体转变区;试验钢变形奥氏体的CCT曲线具有较宽的铁素体转变区,贝氏体的开始转变温度较低,可把此温度之上作为卷取区。这为热轧生产含钛高强度钢提供了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4.
宋立平  孙荣禄 《压力容器》2012,29(6):24-28,62
实际生产中发现,同一牌号、不同批次的熔敷金属阶冷后脆化倾向明显不同。对2.25Cr-1Mo-0.25V焊缝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韧脆转变温度以及金相显微组织进行了研究,认为产生回火脆性是由于Si和Mn含量较高、磷元素以及碳化物在晶界上偏聚所致。  相似文献   

15.
C-Si-Mn系TRIP钢连续冷却过程相变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热膨胀法研究了C-Si-Mn系TRIP钢在两种静态条件下连续冷却转变时的相变规律,分析了冷却速度、奥氏体化工艺对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却速度低于15℃/s时试样发生铁素体相变,加快冷却速度后,发生贝氏体相变;与国标务件静态CCT曲线相比.模拟薄板坯连铸连轧条件静态CCT曲线中铁素体形成区域下移,贝氏体相变区域扩大,贝氏体转变开始温度相当,但贝氏体转变结束温度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6.
采用焊条电弧焊工艺用奥氏体A302焊条对12Cr2Mo1R钢进行焊接,焊后对焊接接头进行425℃保温370h的热处理;对焊接接头进行了显微组织观察、能谱分析、物相测定和高温拉伸、冲击试验。结果表明:焊缝区组织为奥氏体、δ铁素体和少量碳化物;焊接接头高温拉伸屈服强度比母材的大,焊缝区的冲击功比母材的低;在焊缝区产生了少量脆性碳化物(M23C6型)和铁-铬新相,造成焊缝区的脆性比母材的增大。  相似文献   

17.
将连续退火双相钢部分奥氏体化与完全奥氏体化后的CCT曲线进行对比分析,讨论了部分奥氏体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部分奥氏体化后,该钢铁素体和贝氏体转变区的范围扩大,珠光体转变受到抑制且晶粒尺寸减小,马氏体转变的开始温度从368℃下降到349℃;部分奥氏体化时马氏体的转变温度区域大于完全奥氏体化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