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北工业大学研究了铝合金表面复合硅烷化处理对铝合金与环氧胶粘剂粘接强度和粘接耐久性的影响,并与铬酸盐处理方法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铝合金与环氧胶粘刘界面区域形成的Al-O-Si和硅氧炕共价键网络及复合硅烷化膜层表面的环氧基团,起着明显的界面和表面改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四丁基碘化铵为催化剂,采用二甲基一氯硅烷与混悬在有机相中的玻璃酸钠反应,反应滤液经乙酸乙酯沉淀获得硅烷化玻璃酸酯(SHAC)。考察SHAC的皮肤刺激性、细胞毒性及护肤效果,结果表明,家兔背部涂抹质量分数为1%的SHAC溶液,红斑和水肿积分均为0,对皮肤无刺激;SHAC的IC50值大于5 g·L-1,该数值远大于欧盟化妆品无毒性的判定标准1.5 g·L-1,说明其没有细胞毒性;在相对湿度为65%和30%时,使用SHAC的猪皮表面水分含量分别为(49±2.16)%和(45±2.27)%,相对于现在广泛使用的保湿剂玻璃酸钠,SHAC具有良好的保湿效果;在其质量浓度为0.001 g·L-1时,SHAC作用的角质细胞存活率为(106.0±6.2)%,与表皮生长因子(EGF)对比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对聚硅氧烷性能要求的变化,通过改变含环氧基和苯基的硅氧烷单体投料比,以水解缩合的方式制备一系列表面能连续可调的高固含量超支化聚硅氧烷。结合电导率测试、核磁共振氢谱、硅谱、凝胶渗透色谱三联检测仪确定在pH=1的条件下反应4h可以得到水解程度为96.1%,支化度为51.2%,Mark-Houwink常数α在0.3左右,具有近似球形结构的超支化聚硅氧烷。通过接触角测试计算表面能发现,随苯基硅氧烷摩尔分数的提升,疏水性提高,表面能在36.5~46.7 mJ·m–2连续下降。透光率测试结果表明聚硅氧烷表面能与环氧树脂表面能差越大,透光率越小,当表面能差达到8.2m J·m–2时,可见光透过率(700nm)大幅下降了56.6%,此时树脂间不相容性显著提高。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仪测试表明硅树脂在固化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是从底面到表面逐渐增加,发生了明显的分层。超支化聚硅氧烷的热氧稳定性也随苯基硅氧烷的摩尔分数提升而增强。 相似文献
4.
对7075铝合金进行了硅烷化处理,并对硅烷膜的厚度、吸水率、成分、形貌及耐蚀性等进行了分析。硅烷处理液通过水解和缩合反应形成Si—O—Al共价键,覆盖在铝合金表面形成硅烷膜。结果表明:硅烷膜表面均匀、致密,吸水率仅为0.763‰,厚度约为4μm;铝合金经过硅烷化处理后,膜电阻至少增加了两个数量级,自腐蚀电位正移-0.331 V,自腐蚀电流密度降低了近两个数量级,耐蚀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制备了几种聚碳硅烷/聚硅烷共混物,通过两种已知表面张力的小分子液体在共混物表面接触角的测定,采用调和平均法求得了共混物的表面自由能,研究了共混物相容性和聚硅烷的含量及其分子量对共混体系表面自由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综述了一种新型绿色环保的材料表面处理技术-硅烷化处理技术。主要概述了有机硅烷的特性、硅烷膜的形成机理以及硅烷膜的改性方法,总结、展望了硅烷化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有机硅烷在铝合金、热镀锌钢、低碳钢等不同基体的成膜机理不同,其性能取决于膜的疏水性、厚度和致密度,通过掺杂纳米粒子、有自愈性的铈盐及铈的氧化物以及钼酸盐、锆酸盐等,与硅烷形成复合膜,可显著提高硅烷膜的性能,电化学辅助沉积、等离子体沉积等硅烷膜的新型沉积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有机硅烷化处理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环保的表面处理技术,发展潜力巨大,但实现工业化还需要国内外学者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7.
为了减少甲醇合成催化剂(CuO/ZnO/Al_2O_3)载体Al_2O_3表面羟基与甲醇羟基形成氢键发生吸附,用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偶联剂对催化剂进行改性,并用FTIR,SEM对改性催化剂的结构特征和形貌进行表征评价。结果表明:Al_2O_3表面羟基与硅烷偶联剂发生缩合反应,实现了催化剂表面羟基的修饰改性;未经改性的氧化铝单体之间发生明显的团聚,而改性氧化铝颗粒之间聚集效应减弱;改性催化剂对甲醇、异丙醇和仲丁醇的吸附量明显少于未改性催化剂的吸附量。在固定床中考察催化剂改性对甲醇合成反应的影响,发现异丙醇和仲丁醇溶剂中改性催化剂的甲醇生成速率明显比未改性催化剂的甲醇生成速率快,气相甲醇条件下改性催化剂的甲醇合成速率是未改性催化剂的1.2倍。 相似文献
8.
9.
本文报告了在不同硅烷化反应时间下,通过3-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TS)对氧化石墨烯(GrapheneOxide,GO)插层并表面硅烷化。通过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IR)、热重分析(TGA)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所得产物(MPTS-GO)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MPTS-GO的Si含量随着硅烷化时间的增加而减少,当硅烷化时间大于24 h时,所制备的MPTS-GO样品中的Si含量几乎相同。当硅烷化时间大于24 h时,GO硅烷化基本完成。本文提出,在插层硅烷化后,GO有序的层状结构被打乱,MPTS主要通过Si-O键与GO表面的羟基反应相连接。末端具有“自由”巯基的MPTS-GO可用于进一步的组装及性能研究。 相似文献
10.
1.前言当前聚氨酯树脂的年消费量已高达千万吨的水平,然而,人们仍在继续扩展这类树脂的性能和应用范围,这种工作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用另外1种化学固化的方法来代替NCO固化的方法,做到更加环保和对宽范围的添加剂具有更低的化学反应活性;·进一步加宽刚性和柔顺性的范围;·进一步改进对现代材料(如塑料)的粘接性能。能够满足这些要求的1条重要途径就是,用甲硅烷基代替聚氨酯中的NCO基,形成1种可湿气固化或交联的甲硅烷化聚氨酯或简称为硅烷化聚氨酯(silylatedpolyurethane,SPU)树脂,椐此,在工业上出现了新一代的硅烷化聚氨酯密封… 相似文献
11.
为了了解3-缩水甘油醚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GPTMS)溶液中助溶剂对水解的γ-GPTMS在铝合金表面的沉积特性的影响,用X射线光电子衍射(XPS)测定了不同助溶剂含量,不同γ-GPTMS浓度的溶液沉积在铝合金表面的硅含量,同时用反射吸收红外光谱(RAIRS)对铝合金表面膜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助溶剂对γ-GPTMS在铝合金表面沉积有显著影晌,γ-GPTMS的纯水溶液在铝合金表面所形成硅烷化膜层的硅元素量最高,沉积量随溶液中γ-GPTMS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另外,膜层与氧化的铝合金表面之间形成铝硅氧烷(Al-O-Si)共价键,而且γ-GPTMS分子中的烷氧乙基分布在膜层的外表面,具有较大的反应活性。 相似文献
12.
硅烷化淀粉及其聚合物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合适的硅烷偶联剂,并利用偶联可以使基体具有较低的表面能以保护表面在水下或潮湿的环境下不受侵犯;硅烷化淀粉和不同种类的聚合物进行共混可降低共混聚合物组成分之间的界面张力的特点,探讨了配方、制备条件等对粘合强度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Ti-MCM-41分子筛催化剂的表面硅烷化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硅酸四乙酯(TEOS)为硅源,钛酸四丁酯(TBOT)为钛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nTMABr为模板剂,通过水热晶化法合成了含钛中孔分子筛Ti-MCM-41.采用XRD,FT-IR,SEM、N2吸附-脱附等方法对分子筛进行了结构表征,研究了不同硅烷化处理方法对Ti-MCM-41分子筛疏水性及催化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板剂CnTMABr碳链长度(n)影响Ti-MCM-41分子筛结构有序度.只有在n =16时所合成的Ti-MCM-41分子筛才具有长程有序结构.经不同硅烷化试剂处理后,Ti-MCM-41分子筛的Si/Ti增大,而比表面积、平均孔径、孔容积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但疏水性、催化氧化活性及环氧化物选择性增大.采用TMSCl(氯化三甲基硅烷)的硅烷化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14.
对长碳链硅烷在玻璃片表面自组装形成单分子层膜进行研究。以甲苯为溶剂,使辛烷基三乙氧基硅烷(OTES)、十二烷基三甲氧基硅烷(DTMS)、3-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和十八烷基三氯硅烷(OTS)在玻璃表面进行生长,考察反应时间、反应浓度和可水解基团对自组装单分子层膜的影响。用接触角仪和全反射红外光谱仪(FT-IR)对单分子膜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带有—Cl水解基团的OTS最易生长,而带有乙氧基离去基团的OTES比带有甲氧基的DTMS容易反应。在24℃时,1 mmol/L OTES反应20 min自组装单分子层膜生长很好,并且表面比较规整均一。 相似文献
16.
17.
19.
20.
为了改善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与高分子材料的相容性,用硅烷偶联剂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对生物活性玻璃进行表面处理,并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处理后的生物活性玻璃的表面进行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偶联剂通过Si-O-Si键被引入到生物活性玻璃表面.用处理后的生物活性玻璃与壳聚糖-明胶复合制备了多孔支架.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复合多孔支架的两相相容性好,界面结合紧密;支架的孔隙连通、排列规则.力学测试表明:改性后的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与壳聚糖-明胶制备的复合支架力学性能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