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针对热连轧机组轧辊温度场无法精准预测引起的辊耗及板形问题。为了实现轧辊温度场与热辊型的精确预报来减少异常辊耗和避免重大生产事故的发生,运用数值解析的有限差分法和轧辊热传导方程建立了适合于热轧轧辊温度场与热辊型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引入热轧机组的轧辊冷却水智能分段冷却控制系统,充分考虑复杂状态下冷却水的存在和冷却水流速对轧辊温度场与热辊型的直接影响。结合热连轧轧制过程中的设备参数及其工艺特点,同时考虑轧制钢卷数量递增对轧辊温度场和热辊型的循环叠加作用,编写程序将理论计算公式、模拟调控模型与现场实际工艺设备参数相结合作为分析的研究对象。首先通过现场轧辊测温设备对工作辊和支撑辊进行温度测量,并将测得的实际温度分布值与模型计算值进行对比分析,得到相近的轧辊温度和轧辊凸度变化趋势以及一致的温度和凸度数值,验证了模型计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随后根据结果进行研究分析,得到了钢卷数量变化对轧辊温度和辊凸度的影响,发现了钢卷数增加对温升的叠加影响,同时发现10卷左右将会完成轧辊温度场的温升稳定,同时分析得出冷却水流速在3种不同速度下的轧辊温度沿辊身方向分布情况。最终实现了对工作辊和支撑辊温度场与热辊型的精确...  相似文献   

2.
保证轧辊的原始辊型是计算精确热态辊型的基础。以某钢厂2 250mm热轧宽带钢精轧机组轧辊原始辊型保持为研究背景,研究了轧辊下机温度、磨前强度、磨削热、磨后空冷温度对热轧轧辊原始辊型精度的影响。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后,磨削后的原始辊型精度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3.
谢晶  王辉 《冶金设备》2024,(1):62-65
研究冷连轧机组辊系受力分布状态,揭示冷轧四辊CVC连轧机工作辊边部环裂产生原因。以某厂轧辊边部剥落案例为基础,通过对轧辊剥落形貌观察,硬度检测分析,并借助有限元仿真计算对工作辊在服役中的受力分布状态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接触应力最大位置应为与支承辊端部倒角根部,最大应力达到1000MPa。工作辊边部环裂或局部剥落主要与工作辊横向移动在辊身端部受到较大接触挤压应力有关;在高周循环挤压应力作用下,轧辊次表面形成微裂纹,随裂纹扩展最终导致轧辊失效。  相似文献   

4.
本文概述了板形的基本概念和定量表示方法,分析了普通四辊轧机生产中影响板形的主要因素和板形控制方法,重点介绍、分析了普通四辊轧机轧辊弹性变形的解析计算方法及相应的辊型设计方法。供从事板带生产和工程技术人员和生产工人参考。  相似文献   

5.
从辊间接触总压力保持不变和辊间接触单位宽压力保持不变二方面讨论了轧辊变形随轧件宽度变化的规律,而且在变形计算中是基于辊间接触应力相等的原则进行的。通过对轧辊变形规律的讨论,认为对于设计一套适合于中厚板生产的辊型,有必要引入压力加权系数和板宽加权系数参入设计计算。经实际生产应用表明,按此轧辊变形规律和思想设计出的辊型明显地改善了轧辊磨损和板凸度。  相似文献   

6.
通过实践摸索以及对3450mm四辊可逆式轧机轧辊系统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找到了较为优化的配辊方法及辊形制度,实际使用效果较好.达到了减小板凸度、提高成材率、提高轧辊使用寿命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叙述了宽带钢冷轧机在不同工艺条件下板形不直所需的轧辊凸度的计算方法,同时提供了利用该方法对某四辊冷轧机轧辊凸度作定量计算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指出了轧件宽度、轧制力、弯辊力等因素对轧辊凸度的影响规律,进一步对其实际应用作了简要提示,从而为板形控制提供了定量计算手段。  相似文献   

8.
李维刚  郭朝晖  刘相华 《钢铁》2012,47(9):43-49
 研究了热轧带钢窜辊策略对轧辊综合辊型的影响,建立了窜辊策略的多目标优化模型。综合考虑轧辊磨损、热凸度和原始辊型,仿真研究窜辊策略对轧辊综合辊型的影响,提出中部平滑和边部平滑2个评价指标;以所有带钢的平均中部平滑指标和平均边部平滑指标为优化目标,带精英策略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为优化算法,建立基于轧辊综合辊型仿真的窜辊策略的多目标优化模型。仿真计算得到窜辊分散轧辊磨损和热凸度的效果,发现变行程窜辊能获得无局部猫耳的“餐碟型”综合辊型,有利于实现自由规程轧制。工业生产验证了优化窜辊策略和相关模型的有效性,显著改善了板形质量,延长了轧制计划公里数。  相似文献   

9.
为了使中厚板轧机辊型设计快捷且保持辊间各点接触压力相等,利用了压力沿板宽方向呈二次分布、板边缘处变形为平面变形的计算处理,从而使辊型设计更为方便.同时引入辊间接触压力的中、边部比值概念并作合理选择,使设计出的辊型更加完善.生产实际应用表明,新设计的辊型不仅明显降低了板凸度,同时使轧辊磨损均匀,辊耗量大大下降.  相似文献   

10.
正确确定四辊轧机的工作辊系挠度和液压弯辊力,不仅对于轧辊辊型的合理设计、旧轧机的改造、新轧机的研制所必需,并且对生产操作实现自动控制亦有重要意义。 本文是以作者早年对工程力学初参数法理论和文克尔型弹性基础梁简化计算法的研究为基础,对液压弯辊四辊轧机的工作辊系挠度以及液压弯辊力的合理确定,独立提出一套新的设计方法和公式。本文提出的计算方法,计入了液压弯辊力、工作辊与支承辊之间的不均匀弹性压扁及其单位压力分布,考虑了支承辊的截面变化、支辊承剪切变形对弯曲挠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经研究和计算对四辊式冷轧机辊型设计进行探讨和实践,获得可用于辊型设计的计算公式和图表,其计算结果与实际使用情况相符合。鞍钢冷轧厂二十多年生产实践证明本文计算公式和图表可用于四辊式冷轧机对各种品种和规格的冷轧带钢的辊型设计,其误差小于5%,特别是图表法用于现场辊型设计尤为方便。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中厚板轧机辊型的形式、设计方法,影响辊型因素,辊型控制及辊型对轧辊寿命和轧制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实时的辊型最佳配置,达到了板型平直、延长轧辊使用寿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三) 轧辊的使用与维护 选用合理辊型与辊径匹配,不仅可提高板带表面质量,而且可以大大延长轧辊的使用寿命。下面以轧制硅钢片为例予以说明。 1.轧辊辊型 尽管森吉米尔轧机采用了塔形支撑辊系,也还不能完全消除轧辊的弹性弯曲变形。加之轧辊的弹性压扁也会造成辊型的变化,所以合理的辊型设计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4.
孙丽荣  文雄  董强  万佳峰  王峰 《山东冶金》2022,(5):75-76+78
在带钢生产中,工作辊是直接使带钢产生变形的核心零件。工作辊上机磨削辊型、在机热膨胀、生产过程磨损和弯辊作用是影响辊型变化的主要因素。现场测量多对工作辊上下机辊型,计算工作辊热凸度、轧辊磨损和复合辊型,说明轧辊磨损和过大热凸度产生的不良影响,分析不同窜辊位置复合辊型变化及可能引起的板形缺陷,最后对在机辊型的控制提出一系列措施,上机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李海洋 《山西冶金》2012,35(5):73-74,82
通过对万能立辊的特性分析、断口分析、应力计算、过盈装配、轧辊在使用过程中的热应力计算等系列工作,得出造成辊身断裂的主要原因是:轧辊的热应力偏大,和轧制时的机械应力相叠加,超过了轧辊的强度极限,导致轧辊断裂。并给出了避免立辊断裂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研究国内某钢厂3 000 mm中板轧机的辊型预测模型,分析了其轧辊磨损模型与轧辊热膨胀模型。确定了模型的影响系数,开发了辊型预测系统,并应用于实际生产控制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辊型电磁调控技术是一种依托电磁调控轧辊进行辊型调节的新型技术。依据轧辊辊面周向应变与径向应变数值相等的原理,提出了辊型电磁调控测量技术,并给出了该技术的具体操作方法。辊型电磁调控测量技术可用于测量静置状态下电磁调控轧辊辊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为验证该测量技术的可行性,搭建了辊型电磁调控试验平台,并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证明,与千分表测量结果进行比较,该技术具有较高精度,可实现对电磁调控轧辊静置状态下动态辊型的实时测量,进而掌握电磁调控轧辊辊型的变化规律,为辊型电磁调控技术的辊型调控量与电磁工艺参数数学模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HC轧机采用中间辊轴向窜动技术,使轧机的横向刚度显著增加,提高了板形控制能力。但由于中间辊轴向窜动后,在工作辊与中间辊、中间辊与支撑辊间形成接触压力峰值,导致轧辊局部磨损及带材表面质量问题。建立了HC轧机板形和断面形状计算模型,研究了支撑辊及工作辊辊型曲线对辊间接触压力分布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优化了1220HC轧机支撑辊及工作辊辊型曲线。理论计算及工业生产试验表明,在保证轧机板形控制能力前提下,在HC轧机支撑辊及工作辊上采用合适的辊型曲线,可将支撑辊与中间辊间的接触压力峰值降低20%以上,将工作辊与中间辊间的接触压力峰值降低10%以上,从而避免辊间接触压力峰值带来的轧辊局部磨损及相应的带钢表面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力的简化入手,分析了传动工作辊和传动支撑辊的四辊轧机的轧辊受力,提出保证轧辊运转稳定的偏心距计算公式和计算传动力距的简便公式。分析了支撑辊传动的轧机上工作辊对支撑辊的滑动并不限制压下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20.
李世辉 《江苏冶金》2005,33(5):20-22
以宝钢1 420冷轧中间辊改作1~3机架工作辊为研究课题,结合轧辊现场使用工况,攻克了MC5材质轧辊重淬热处理和辊颈变形等技术难关,成功研究制出四对满足要求的轧辊.二年跟踪应用的结果证明其使用效果与新辊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