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晰棕 《钢铁》1995,30(3):28-32
在国产1700mm热带钢连轧机上,采用控制轧制和两段分离冷却的办法,可以生产出高强度、高塑性和低屈强比的Si-Mn-Cr热轧双相钢板。  相似文献   

2.
宋义全  阎振Qi 《钢铁》1995,30(12):51-54
锰和铬含量分别达1.53%和0.6%的Si-Mn-Cr型钢获得了Si-Mn-Cr-Mo型热轧双相钢的相变动力学,即在CCT曲线上出现温度间隔为100℃的奥氏体亚稳X,又发现随着冷速的降低,连续冷却转变后的组织中多边形铁素体量增多,贝氏体量减少,且冷速减小到一定程度时组织中出现针状马氏体。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Si-Mn-V热轧双相钢合金元素及轧制工艺,对双相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钢成分设计合理,在轧后空冷的条件下,即可得到双相组织,在900~1000℃间终轧的钢,由于合金元素的影响,强度对温度不甚敏感,各终轧温度下得的双相钢强度都在550MPa以上,经适当的冷变形性能可到达到生产8.8级以上级紧固件国标要求,进一步深加工可达到高强度钢丝的国标要求  相似文献   

4.
5.
本文以鞍钢试生产的Si-Mn-Cr-Mo系直接热轧双相钢为材料,对钢中的组织特点,变形行为和断裂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描述。直接热轧双相钢的组织为块状的多边形铁素体包围着孤立的马氏体岛。拉伸试样在均匀变形阶段,主要是铁素体变形。当试样产生缩颈时,两相组织都产生大的变形。两相组织变形时易在F/M相界面处产生微孔,微孔以汇集的方式连结并长大形成微裂纹,微裂纹主要沿着F/M相界面的铁素体一侧传播,但有时也穿过铁素体晶粒或马氏体岛。材料的断裂主要由主裂纹产生。  相似文献   

6.
Si-Mn-Cr型热轧双相钢相变和组织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锰和铬含量分别达1.53%和0.6%的Si-Mn-Cr型钢获得了Si-Mn-Cr-Mo型热轧双相钢的相变动力学,即在CCT曲线上出现了温度间隔为100℃的奥氏体亚稳区。又发现随着冷速的降低,连续冷却转变后的组织中多边形铁素体量增多,贝氏体量减少,且冷速减小到一定程度时组织中出现针状马氏体。  相似文献   

7.
Si-Mn-Cr热轧双相钢板的生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国产1700mm热带钢连轧机上,采用控制轧制和两段分离冷却的办法,可以生产出高强度、高塑性和低屈强比的Si-Mn-Cr热轧双相钢板。  相似文献   

8.
C Si Mn Cr Nb钢双相组织性能的柔性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C Si Mn Cr Nb试验钢的双道次变形和分段冷却热模拟试验结果,进行了试验钢控轧控冷试验,分析了工艺参数对试验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获得了具有不同力学性能的铁素体+马氏体或铁素体+贝氏体双相组织。结果表明,试验钢两段轧制分段冷却后550 ℃卷取获得铁素体+马氏体双相组织,屈服强度415 MPa,抗拉强度710 MPa,伸长率23.0%,屈强比0.59。500 ℃卷取得到铁素体加粒状贝氏体双相组织,与550 ℃卷取相比,屈服强度升高35 MPa,抗拉强度降低45 MPa,伸长率略微降低。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Mn和Si元素对中锰热轧高强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设计了不同Mn、Si含量C-Si-Mn系试验用钢.利用热膨胀仪、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和单向拉伸等实验方法对试验用钢的相变点、显微组织、残余奥氏体含量和力学性能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Mn和Si对中锰热轧高强钢的显微组织影响较大,对于低Si高Mn的试验钢,其显微组织主要由粒状贝氏体组成;对于高Si高Mn的试验钢,主要由贝氏体铁素体、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组成;对于高Si低Mn的试验钢,则由块状铁素体、贝氏体、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组成.高Si高Mn试验钢获得最高的综合力学性能,抗拉强度达1200 MPa以上,总伸长率为16%,强塑积接近20 GPa·%.分析认为,试验钢这种高强度和较高的塑性是由超细晶组织和TRIP效应共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
从热轧双相钢的实际应用需求出发,研究了高强度热轧双相钢DP600的低周疲劳性能。采用轴向应变控制方法对DP600钢进行了低周疲劳试验,并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计算,得到DP600钢的循环应力-应变曲线、应变-寿命曲线和过渡疲劳寿命。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疲劳断口,结果显示低周疲劳条件下,DP600钢断裂裂纹起源于试样表面,裂纹扩展前期呈现部分脆性断裂特征,后期则以明显的韧性断裂为主。  相似文献   

11.
祝志峰  赵征志  赵爱民 《钢铁》2011,46(9):82-85
 介绍了实验室使用两段式冷却工艺试制的600MPa级热轧双相钢的化学成分及相变规律,利用光学显微镜、SEM以及拉伸试验对双相钢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用钢的Ac1和Ac3分别为785、940℃;经830℃终轧后,空冷10s到750℃,在750℃开始快冷至卷取温度(≤200℃),可得到室温组织为铁素体(86.5%)+马氏体的热轧双相钢,其屈服强度为327.1MPa,抗拉强度为651.6MPa,加工硬化率高达0.235,伸长率达25.7%。  相似文献   

12.
热轧双相钢DP600组织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添加铬、钼合金元素的碳、锰、硅系的高强双相钢DP600为研究对象,选择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为研究方法测定了DP600动态CCT曲线,并模拟DP600双相钢热轧过程。采用金相组织观察、织构分析及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分析了不同工艺制度下双相钢组织及织构变化规律以及对性能的影响,从中获得最佳组织配比及优化的热轧工艺参数。根据优化的中试结果,进行了热轧双相钢DP600的工业试制。结果表明,试制样品的显微组织为铁素体及马氏体;屈强比均小于0.65,抗拉强度均在600 MPa以上;伸长率在24%以上;其拉伸曲线均为连续曲线,无屈服点伸长,具有典型的双相钢特征。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讨论了热轧双相钢的合金设计问题,研究了热轧双相钢的成分、生产工艺与组织、性能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锰-硅-铬是热轧双相钢的基本合金系,为进一步改善生产工艺性,可添加少量的钼或微量硼、镓。  相似文献   

15.
系统研究了以微钒钛处理的热轧双相钢的合金化问题,获得了一种以Cr-Mn-Si为基础的含有微量硼,镓的新型热轧双相钢,其工艺性不低于Cr-Mo系双相钢,CCT图与Cr-Mo系相似.硼、镓的综合效应使铁素体析出提前、珠光体转变滞后,双相区的奥氏体更趋稳定,卷取条件放宽,有类似于钼的效应,从地区资源特点考虑,钢的成本将低于Cr-Mo系热轧双相钢。  相似文献   

16.
宋义全 《特殊钢》2001,22(5):16-18
0.1C-1.5Si-1.5Mn-0.4Cr钢获得了0.06C-1.3Si-0.9Mm-0.4Cr-0.35Mo型热轧双相钢(F+M)的相变动力学,即在CCT曲线上出现了温度间隔为100℃的奥氏体亚稳区。随冷速的降低,Si-Mn-Cr钢的组织中多边形铁素体量增多,贝氏体量减少,当冷速减小到0.5℃/s时,组织中出现针状马氏体。  相似文献   

17.
塔塔钢公司热轧双相钢的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低碳钢(C0.08%、Mn1.40%、Si0.50%和Nb0.022%)已开发出两种双相钢.采用Gleeble1500模拟器对其相变行为进行了研究.根据Gleeble的研究结果,选择了热轧参数.热轧带钢的性能符合DP350/600和DP400/700钢种的要求.DP400/700在YS/TS约为0.6时为铁素体 马氏体钢,而DP350/600在YS/TS>0.8时为铁素体 贝氏体钢.应用透射电子显微技术确定了在铁素体 马氏体钢种中有马氏体存在.  相似文献   

18.
利用TEM详细地研究了构成TRIP钢的贝氏体显微组织特征。选择的2种Si—Mn钢分别为0.6C-1.5Mn—1.5Si和0.18C-1.55Mn-1.7Si(ωt%),在奥氏体化温度下,高碳钢直接冷却到贝氏体转变温度,而低碳钢则有保温阶段,目的是在贝氏体转变前形成多边形铁素体。测试了贝氏体转变阶段的试样,以确定在不同转变温度下碳化物析出趋势。除高Si试样外,大部分试样都分析出有渗碳体颗粒,但检测的渗碳体与贝氏体铁素体的取向与通常的Bagaryatski关系不同,渗碳体的形成从热力学和动力学看是正常的。作者特别强调,人们认为TRIP钢析出无碳贝氏体的想法并不是合理的,因此,对于设计这类高强钢工艺参数,动力学模型不能忽略碳化物沉淀析出。  相似文献   

19.
应用神经网络预测热轧C—Mn钢力学性能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以实验室热轧C-Mn钢组织-性能实验数据为基础,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热轧C-Mn钢组织-性能对应关系预测模型,模型的学习精度较高且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V微合金化热轧试验钢的组织与性能,并对V(C,N)粒子的析出及其对强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试验钢的组织由多边形铁素体、贝氏体和少量马氏体组成,多边形铁素体的平均晶粒尺寸约7μm,试验钢的抗拉强度高于570 MPa,综合力学性能良好.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试验钢中有V(C,N)粒子的析出,析出方式主要是在铁素体内随机析出和沿位错线析出.由于第2相粒子的析出,试验钢的强度提高了约45 MP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