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邹江 《住宅科技》2008,28(2):31-33
早期的小院别墅对中产消费阶层强烈的精神需求缺乏充分理解。传统聚落空间在广州桃花源小院别墅的设计实践,有助于提升居住的舒适度和品质感,符合中产消费阶层追求更丰富、更有意境的价值享受的心灵需要。  相似文献   

2.
对玛丽亚别墅、萨伏伊别墅、流水别墅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和比较,这三座别墅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对现代主义作出了诠释。通过分析比较,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希望能对21世纪中国的别墅和小住宅设计起到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昕  翟辉 《云南建材》2009,(2):46-52
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和人们对休闲生活越来越多的重视,别墅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相关理论提出了别墅区别于住宅的本质与休闲的定义,并结合一些实例列举了别墅休闲性的表达要素。  相似文献   

4.
孙萌  刘谊人 《建筑工人》2004,(10):56-56
生活型经济别墅这类别墅一般面积适中,交通便利,适合少量政府官员和国企副总级以上人物、经营实体或贸易人以及从事金融、证券、保险业的高收入人士。度假型别墅购买这类别墅的人基本上都有两套房,一套在市区,一套在郊区,工作日住市区,休息日住郊  相似文献   

5.
《城市开发》1995,(10):42-43
美庐别墅de建筑风格在庐山众多风格各目的中外别墅中,有一幢别墅闻名中外,这就是国共两党领导人都任过的“美庐”。70年来,这幢别墅中发生过重要的政治事件,是我国现代政治风云变幻的历史博物馆。它的建筑风格在庐山星罗棋布的别墅建筑风格中独树一帜。“美庐”的...  相似文献   

6.
鲁忠良 《山西建筑》2009,35(13):37-38
探讨了山地别墅的设计原则,从经济合理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对结合地形和风景的山地别墅规划设计进行了研究,以便达到山地别墅与山地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从而使居住环境与自然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赴香港招商别墅项目分析及建议李星宜为了解北京市赴香港招商、引进外资建设别墅的情况,我们根据市计委和市规划院计划处提供的资料,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一、基本情况在市计委所列《93年招商项目表》中涉及有别墅项目共计60项,1.6万栋(套...  相似文献   

8.
现在的别墅概念混杂,把高级住宅、外观象别墅的建筑,都列为别墅。随着改革、开放,先富起来的和外资、中外合资企业的经营者以及他们的高级雇员,都有条件建造或购买高级住宅,其聚居区,也都称为别墅区。在这些建筑中,反映出各建设者心目中的别墅标准,有的比较象样,有的以从前的花园洋房为模式还说得过去,但不可避免有些不适合现在别墅的要求。为此,笔者就几个问题与同行共同研讨。 1 选址与总平面设计 购买别墅者,常有自备车,其选址对公共交通的依赖性较小,只要靠近公路与市区相通,各种公用设施能服务到位的地域即可。而环境则非常重要,须有优美的风光和未污染的新鲜空气,特别是不能有噪音干扰,不宜靠近工厂、铁路、飞机场等。 别墅区总平面设计也要重视住户的环境质量,以及小区的特征和趣味性。小区内道路  相似文献   

9.
胸中有丘壑     
摄影边光强金庸就像达摩面壁后留下的影像,在空气中若隐若现,外力已经很难将他改变。当王朔向他挑战时他那若有若无的回击其实完全可以省略,因为他出手与否都已经不会影响到他现在的地位了。因此,他在杭州的别墅大门可以做得毫不起眼。据说当时金庸希望在别墅外面种满树,把整个别墅给掩映起来;最后由于种种原因而没能如愿。这也说明了同样一个问题:即,金庸毫不在意别人怎么看待他的别墅,甚至都不希望别人知道。金庸现在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内心世界,越来越在意别墅里面的内容,而不是外面的景观。其实这座建筑已经不能称之为别墅,也…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内消费生活水平的提高,别墅逐渐在高端人群中普及.追求舒适的洗浴生活成为这部分消费的生活趋势。他们对热水的应用已经逐步从洗澡、洗衣.洗米、洗菜等扩展到家庭冲浪、按摩浴缸.全面供应等。但是当前燃气热水器、壁挂电热水器、普通太阳热水器等都因容量小.无法满足多点供水、按摩浴缸、家庭冲浪等更高需求。别墅型分体式太阳能中央热水系统由于将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与中央电热水器进行优化融合.从而节能环保.热水恒温充裕,在经济性能.使用效果.节能环保.安全可靠等综合性能上具有独特优势.更适合于在别墅建筑中应用普及。[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何志榕 《福建建筑》2007,(10):11-14
中国固有的传统建筑技术,历来通过师徒口授相传,无法形成系统理论,几千年来只留下几本"法式",停留在经验这个层面上,而现代的建筑技术则具有一套完整的严格的技术体系及安全体系。现代人设计、营建传统建筑或仿传统建筑,须遵循哪种经验或现代建筑技术规范,或是二者的结合?从事传统建筑设计者,一直以来都有这样的困惑,特别是当二者产生矛盾的时候。笔者通过福塔的设计实例,采用特定的措施,对传统石结构建筑技术(经验)与现代建筑技术及规范进行有机的结合,传统或仿传统建筑在使用功能及建筑构造上与现代建筑有较大的差异,一成不变地死搬硬套现代建筑技术及规范显然是不妥的,根据现行规范的原则和精髓,并与古人总结的经验、工法及构造进行有机结合,才是正确的设计方法。我们期望通过长期对传统建筑技术的现代化理论研究,来规范传统建筑及仿传统建筑的设计营建,以使中国固有传统建筑得以延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陈中高  吉国华 《建筑师》2020,(3):107-112
随着建筑数字生成新范式的建立,设计与建造整合不仅要求新的工具和技术,同时也需要新的回应建造的 设计方法。在最近十多年中,一种建造驱动的建筑数字化设计思维正逐渐成形,它将帮助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预 判建造复杂性并对其进行有效处理。本文通过分析论述建造驱动的技术实例,从建筑数字化设计的逻辑生成、模 拟评估和建造优化3个阶段,阐释建造介入带来的设计特征转变及其趋势,进而指出数字化语境中建筑学科不仅 需要更新传统知识体系,更亟待加强通过设计回应建造的观念,以期为建筑数字化设计与建造的创造性整合提供 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3.
建筑形态与建筑环境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是通过形态来建构与表达的,建筑形态的生成及其适应性是由建筑环境形态来激发和评判的。建筑设计的创新不是追求标新立异,而是寻找源于基地特征并具有原创性的解答,以适宜的技术及合理的代价解决问题是一条可行之路。文章以具体工程设计为例,探讨如何在全球化建筑趋同的背景下进行建筑创新。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如皋港区行政服务中心规划设计的分析,文章探讨了建筑设计中对基地条件、设计环境等理性的分析与解决,最终创作出既契合设计条件、功能合理,又独具特色、充满艺术气质的建筑作品,旨在指出建筑形式生成背后的理性逻辑。  相似文献   

15.
熊璐  张红霞 《新建筑》2014,(1):100-103
通过系统梳理30多年来建筑语法规则在建筑形态数字生成中的表现和演进,揭示出在数字设计这种全新的建筑设计(书写)方式中,语法规则的发现和创新起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国内建筑语法理论研究尚存在诸多不足,须不断完善,建筑语言理论的研究也应与时俱进,以指导和推动建筑数字设计的深化和创新.  相似文献   

16.
建构与形态是构成建筑空间的一组基本问题,二者在空间的生成过程中往往形成复杂的交互关系,相互影响与制约。建构本就是诗意的建造,这种诗意建造的结果必然呈现出优美的建筑形态。在这种关系中,合理的细部构造设计才能对形态给予支持,达成预期的空间构想。该文以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综合研发楼的设计为例,对建构与形态问题进行实验性思考,探究二者复杂的交互关系对建筑空间生成所产生的影响,以此找寻建筑技术与艺术表现性的完美平衡点。  相似文献   

17.
姜鹏 《山西建筑》2009,35(14):33-34
从平面设计、组团设计、规划设计、空间设计及装饰设计五方面浅析了中国传统居住文化在现代别墅设计中的应用,指出只有把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精神元素融入别墅设计,才能创造出属于中国的建筑新文化。  相似文献   

18.
曹昊  张妹 《华中建筑》2012,30(6):167-170
天井是一种历史久远的建筑语言。在现代主义设计理论提倡“开放流动的空间”的今天,带有封闭色彩的天井被忽视了。但是作为一种空间样式,它具有建筑学的经典性和普遍性。该文希望通过对天井的功能和象征意义的剖析,使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重新审视天井强大的适用性和美妙的空间体验。  相似文献   

19.
张庭伟 《时代建筑》2008,(2):108-111
虽然从1990年代以来在中国大地上已经建造了数以千万计的新建筑,提供了史无前例的实践机会,中国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师们却仍然跋涉于创造具有现代特点的中国建筑风格的漫漫途中。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这个任务显得格外艰辛。文童从设计理论的角度提出二个命题参与讨论。(1)建筑设计理论的划分。依照美国建筑理论教授A.拉普卜特的“感知-认识-评价”的理论框架,文章提出建筑研究中三个可能的领域.以及当前研究的缺失之处。(2)建筑的形式和灵魂。通过对鲁道夫、卡拉特拉瓦,迈耶,谷口吉生和库哈斯等建筑师作品的讨论,文章提倡在建筑形式的创新和建筑精神的提升之间建立平衡。  相似文献   

20.
在云南民族旅游用品展销中心的总体布局与建筑造型设计中不受传统束缚,而是抓住环境特点,结合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与功能要求进行抽象,变形,创造意境,保持神韵,并用嫁接、重构,注入新“因子”等手法去丰富传统,从而为探索有傣族建筑文脉与时代感的建筑新风格,作了实践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