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低渗透油藏分类方法研究是对油藏进行科学管理、提高油田开发效果的一项重要工作。综合优选出7项低渗透油藏特征参数,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将中国东部某油田73个低渗透开发单元7项油藏参数提炼成2个公因子:物性因子和丰度因子。2个公因子可以表征原始参数集84%的信息,不仅解决了各参数间存在相关性问题,而且解决了低渗透油藏分类参数选取的难题。然后用得到的公因子进行聚类分析,克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并建立了各类别判别函数。实例应用表明,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相结合可以科学地对低渗透油藏进行多变量分类和开发效果评价。  相似文献   

2.
胜利油区油藏分类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打破胜利油区以往按照油田综合分类的方法,开展了以开发单元为单位进行油藏类型划分的分类方法研究, 对胜利油区油藏类型重新进行了划分;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油藏的地质特征和开发特点,研究确定了次级类型 油藏精细划分的方法和标准,将六大类型油藏进一步细分为32个亚类。  相似文献   

3.
黄骅坳陷滩海地区井点稀疏,井网不规则,以常规测井资料为主,急需基于常规测井资料的低渗透储层分类评价方法.以黄骅坳陷埕海油田沙二段低渗透储层为例,综合岩心、测井及试油资料,建立了基于统计分析的测井储层分类方法与误差逆传播神经网络判别方法相结合的低渗透储层测井分类评价方法.首先利用取心段岩心和测井资料,建立低渗透储层岩性测井识别标准;在此基础上,结合试油资料,建立储层分类的岩性-物性标准;针对非取心段低渗透储层岩性、物性复杂和常规测井识别难的问题,建立了用于储层分类的误差逆传播神经网络;利用取心段储层分类结果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进而实现沙二段低渗透储层的分类评价,解决了非取心段低渗透储层分类评价难题.对寻找相对优质储层、实现油藏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分类指导超低渗透油藏的生产开发,提高超低渗透油藏采收率,综合考虑超低渗透油藏的地质与开发特点,对油藏参数开展相关性分析,优选出7项参数作为油藏分类指标,利用因子分析法对长庆油田90个超低渗透区块进行分析,提取出4个主因子,进而利用K-均值聚类分析法进行分类,并根据判别分析法获得各类油藏的判别公式,最终将90个油藏区块划分为3类,对其进行评价。实例应用表明,该分类方法能有效区分各类超低渗透油藏区块的开发特征,分类结果与实际开发特征相吻合。该研究能够为超低渗透油藏的合理开发提供分类依据,正确指导超低渗透油藏的生产开发。  相似文献   

5.
低渗透油藏     
<正>通常,低渗透油气藏具有油层孔隙度低、渗透率低、喉道小、流体渗透能力差、产能低等特点,一般需要进行油藏改造,维持油气田的正常生产。目前,低渗透储层的岩石类型包括砂岩、粉砂岩、砂质碳酸盐岩、灰岩、白云岩等,但以致密砂岩储层为主。随着技术的发展,低渗透的标准和界限将发生重大变化。综合国内外对于低渗透的认识,根据目前我国油田开发低渗透油藏和特低渗透油藏的实践,按油层平均渗透率将低渗透油田划分为下面3类,但这个划分不同于以前研究者的划分,供低渗透油藏分类研究和开发参考。  相似文献   

6.
裂缝性低渗透双重孔隙介质产能动态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渗透油田开发与裂缝密切相关,与常规油藏相比,低渗透裂缝油藏裂缝和基质中产能动态复杂多变,如何计算、预测和分析裂缝和基质的产能动态是低渗透油田开发的重要任务。采用理论研究及数值模拟的方法,将天然裂缝表征成果应用到油藏工程研究中,提出了结合地质科学和油藏工程数据来表征和研究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特征的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裂缝系统和基质系统的连续性方程和辅助方程,开发了预测低渗透裂缝油藏开发动态的数值模拟器,来定量研究基质-裂缝之间的流体交换和产能动态。最后利用实例对表征方法和模拟器进行了验证,这对于制定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开发方案和优化油藏采收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石化低渗透油藏开发状况及前景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选择渗透率、油藏原始压力和油藏埋藏深度3个指标,结合中国石化已开发的286个低渗透油藏开发单元特点,将低渗透油藏细分并组合为深层高压特低渗透油藏、中深层常压特低渗透油藏、浅层低压特低渗透油藏、深层高压低渗透油藏、中深层常压低渗透油藏和浅层常压低渗透油藏6种主要类型,不同类型油藏开采特征差异较大。提出了加强储层和渗流机理研究、合理加密井网、实施精细注水、应用整体压裂改造和井筒提升技术、实施二氧化碳驱和天然气驱先导试验等改善低渗透油藏开发状况的思路,指出下一步应利用水平井和分支水平井开采各种类型低渗透油藏,提高油藏开发经济效益,开拓中国石化乃至中国低渗透油藏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8.
以油藏地质特征为依据,将长庆低渗透油藏划分为低渗透、特低渗透、超低渗透、致密油四种不同类型油藏,并系统研究了不同类型油藏的开发特征和开发规律,包括压力系统变化特征、见效见水特征、产量递减变化规律和含水上升规律,明确了不同类型油藏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为制定不同类型油藏稳产对策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吉林油田低渗透储层注采关系建立难度大,采收率较低,且不同区块开发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分类参数、界限不统一,储层分类评价无法进行。总结吉林油田低渗透油藏宏观、微观储层特征,结合典型区块动态开发效果影响因素,先初选分类参数,再利用灰色关联法确定最终分类参数。引用概率累积法,计算各定量参数的分类界限,同时借鉴Feci综合指数法,对储层进行综合分类评价,建立了吉林油田扶余、高台子油层的综合分类标准。利用储层分类的标准,对各油田扶余及高台子油层的146个开发单元进行了归类,总结出制约低渗透各类储层开发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明确了提高采收率的攻关方向,为各类储层制定主导开发技术政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低渗透油藏是未来石油勘探开发的主要对象,保有未动用储量经过多轮次筛选后,剩余储量品位差,因此开发技术的适用条件是油藏能否动用的关键因素.该文以中国石化低渗透油藏为例,研究了"十二五"以来不同渗透率级别的低渗透油藏探明未开发储量的开发技术现状及动用条件,分析了保有未动用评价储量的分类,结合现有难动用储量类型和技术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孙亮  李勇  李保柱 《石油学报》2022,43(2):270-280
针对中东地区碳酸盐岩油藏类型复杂多样、缺乏分类开发模式指导的问题,提出基于主成分双标图和K-均值聚类图的油藏分类评价方法。采用定性分析与多元统计分析相结合,从16个典型碳酸盐岩油藏中选取能够反映岩石学、储集层结构、储集层物性、隔夹层、流体性质及非均质性的8个油藏特征参数并构造数据矩阵,然后应用奇异值分解协方差矩阵实现主成分分析,进而构造主成分双标图,对油藏、油藏特征参数及两者关系进行图解分析,最后结合K-均值聚类法开展油藏分类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微观孔隙结构、储集层厚度和非均质性等关键参数对油藏的区分能力较强,据此将中东地区碳酸盐岩油藏划分为3种类型。薄层碳酸盐岩油藏内部贼层不规则分布导致水平井水淹严重,厚层层状碳酸盐岩油藏纵向物性差异大影响储量动用程度,巨厚似块状碳酸盐岩油藏微观孔隙体系复杂且隔夹层发育"隐蔽"、强非均质性加剧了1套层系笼统开发的矛盾。基于此,有针对性地制定了薄层油藏水平井井网低注高采、厚层层状油藏边缘递进和巨厚似块状油藏利用隐蔽隔夹层分层系注水的开发对策,为中东地区碳酸盐岩油藏高效注水开发实现上产稳产提供一定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以大井丛水平井为主体的小井场平台开发模式在致密油气、页岩油气等非常规油藏开发领域的作用越来越大.针对该开发模式的油藏描述方法还不够成熟,制约了该类型平台的推广应用.基于控制井和水平井测井资料的分析,探索了一种适合在大井丛水平井平台推广的油藏描述方法.该方法利用丰富的测井资料信息,以测井沉积旋回分析作为层序地层研究的切入点来确定小层划分标准,以测井沉积微相识别结果确定岩相砂体边界,以测井精细储层评价计算储层参数,以测井纵横波资料计算岩石力学参数评价油藏工程品质,通过建立高精度三维地质模型实现井区油藏三维精细描述.结合测井、地质、工程资料进行一体化评价,应用三维地质模型直观展示水平井轨迹与油藏甜点接触关系,为水平井压裂选层、规模高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撑,助力大井丛水平井平台效益建产.该方法已在长庆油田H60平台进行试验,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为特低-超低渗透油藏选择合适开发方式以实现高效开发,建立了一种以注水井注入能力和采油井见效情况为标准的储层评价方法。在分析特低-超低渗透油藏储层敏感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利用实际生产动态资料采用视吸水指数对注水井的储层吸水能力进行分级;根据视吸水指数与各测井曲线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建立储层分类图版,将储层分为3类,确定了各类储层的物性下限。不同油藏储层物性下限不同,这种差异主要受储层水敏性差异影响。通过建立水敏指数与各类储层渗透率下限关系图可知,水敏指数越高,注水开发储层渗透率下限越高,储层水敏指数与储层渗透率界限呈指数关系;根据各类储层的渗透率及水敏指数的分界线,可将特低-超低渗透油藏划分为3类储层区,Ⅰ、Ⅱ类储层较适合注水开发,Ⅲ类储层需要探索新的地层能量补充方式。  相似文献   

14.
特高含水期油田的油水分布状况复杂,需要明确其剩余油的定义、属性分类方法和水驱开发潜力评价方法。在油藏水驱极限驱油效率研究和渗流力学分析的基础上,选取油水渗流特征点对应的4个含油饱和度为剩余油分类界限点,建立了特高含水期油田"四点五类"剩余油属性分类方法。将特高含水期油田剩余油划分为富集油、相对富集油、可动用油、难动用油和残余油5类,分析了这5类剩余油的具体属性、开发调整对策及措施方向。根据提出的油田水驱开发潜力评价方法,将特高含水期油田水驱开发潜力划分为水驱极限潜力、可动用潜力和难动用潜力3类,并对中国石化10个中高渗透油田的剩余油属性分类和水驱开发潜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特高含水后期普遍分布的剩余油以难动用油为主,局部富集的剩余油以相对富集油为主,注水开发极限潜力巨大,但近4/5为难动用潜力油藏。特高含水期油田"四点五类"剩余油分类方法明确了剩余油的分布特征,为制定不同类型剩余油开发调整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运用统计分类方法,对辽河油区低渗透油藏进行分类分析。目的是发现辽河油区不同类型低渗透油藏的地质和开发特征,提出开发效果。根据岩石性、流体物性的差别,将欢北杜家台等6个低渗透油藏分成低粘低渗、高凝低渗和高粘低渗三类,以低粘低渗类型为主。各自具有不同的地质、开发特征。采取油层优化压裂、注入水水质处理等油层改造和储层保护技术有利于减缓递减,改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6.
基于油藏-裂缝耦合的低渗油藏水井压裂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油藏-裂缝耦合技术,采用对水力压裂裂缝进行矩形网格剖分、与油藏连接处进行PEBI网格剖分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油、水两相三维油藏裂缝数值模拟器。利用此数值模拟器,模拟研究了不同条件下水井压裂对注采井组整体开发效果的影响,并利用正交方差分析方法对水井压裂增注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显著性评价,提出了适合进行水井压裂增注的油藏条件。以江苏油田HIO低渗透断块油藏为例,提出综合效果评价参数,对实际 际油藏注水井压裂参数设计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为低渗透油藏注水井压裂设计和增注效果评价提供了一种研究手段,对于提高低渗透油田注水效果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增储上产、降本增效是企业的追求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采收率是油田开发的永恒主题。江汉油区经过40多年开发,油藏分类治理在油田开发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不同类型油藏开发趋势分析入手,结合江汉油区实际,对开发的具体油藏进行分类,明确整装油藏、复杂断块油藏、低渗透油藏和特殊油藏4种油藏类型中的重点开发单元的治理对策。现场实践表明,油藏开发效果得到显著改善,对持续推进油藏分类治理,确保区块产量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低渗透油藏水平井井网形式优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水平井在开发低渗透油藏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为了充分发挥水平井的优越性,确定应用水平井的合理井网形式,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低渗透油藏中不同井网形式下的产能、采出程度、累计产水等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水平井能够显著提高产量,加快采油速度,但同时水平井也能加快见水时间;低渗透油藏水平井网整体开发以交错井网效果最好,井网最优穿透比为0.2~0.4.在分析剩余油分布时引入了流线分析的方法,更加直观地反映了油藏内流体流动状况.  相似文献   

19.
经过多年开发实践,针对低渗透油藏CO_2驱提高采收率作用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已相对成熟,但油藏工程理论研究尚不完善,目前尚无针对低渗透油藏CO_2驱采收率评价的理论模型。基于低渗透油藏CO_2驱提高采收率作用机理,利用广义油藏工程方法,筛选用于CO_2驱采收率评价理论研究的基本相似准则及关键参数,建立能够表征低渗透油藏CO_2驱开发特点和提高采收率作用机理的主控因素表征函数,构建低渗透油藏CO_2驱采收率评价理论模型。依据代表性低渗透油藏CO_2驱开发实际参数,应用单因素虚拟开发模拟方法求解出该模型的各项系数。利用多因素虚拟开发模拟方法分析该模型的适用性,通过对比油藏实际采收率与理论模型公式计算采收率验证该模型的可靠性。研究表明,低渗透油藏CO_2驱采收率评价理论模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较强的可靠性,对定量评价低渗透油藏CO_2驱开发效果、完善低渗透油藏CO_2驱评价方法和油藏工程理论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随着大庆油田勘探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剩余未开发区块的丰度越来越低,储层物性越来越差,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开发难度越来越大。为进一步落实大庆油区已探明未开发区块的状况,积极探索其经济有效的开发办法,挖掘未开发区块的可开发潜力,对已开发区块的动态特点进行深入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油田为单位,合理划分油藏的评价单元,提出一套适合外围油田油藏地质特征的未开发区块评价优选方法,为我国类似低渗透油田未开发区块的合理有效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