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微流体惯性撞击器可作为安全壳过滤排放系统的第一级过滤装置,实现严重事故后安全壳快速泄压并对壳内放射性气溶胶进行初效过滤。为了探究惯性撞击器内气溶胶的过滤行为,开展可视化实验对气溶胶在惯性撞击器内的沉积分布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可视化实验能反映撞击器内气流流向及气溶胶运动轨迹。气溶胶在过滤单元处的沉积位置主要集中在过滤单元的上表面及微流道的内壁面,过滤效率可达60%以上。同时,由于撞击器通道表面特性随气溶胶的沉积而改变,容尘条件下的气溶胶过滤效率逐渐增加。而当惯性撞击器内载气流速大于临界值时,过滤效率会因气溶胶的再悬浮而降低。 相似文献
2.
利用混合标准粒子和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多分散气溶胶,采用扫描迁移粒径仪分析气溶胶全粒径谱,作为测定各级粒径过滤效率的方法,对几种不锈钢过滤材料进行过滤特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多分散气溶胶,不同孔径和性质的金属滤材的最大透过粒径Dmax是不同的,Dmax随滤材过滤孔径的增大而变大;在1~3cm/s滤速区间内,滤材的效率随滤速的增加而降低,且滤材的Dmax随滤速的增加向小粒径方向移动。不锈钢滤材串级过滤时表现出各级滤材的效率依次降低,但串级过滤的总过滤效率仍随级数的增加而增大;实验还证明,滤速一定时,相同滤材串级过滤并不会改变过滤器的Dmax,但观察到串级过滤各级单级效率的Dmax有随级数的增加向大粒径方向移动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4.
5.
本简述流体包裹体研究的意义。介绍在BSRF的实验条件下,用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微探针对单个流体包裹体作无损成分分析实验探索,包括样品的制备、流体包裹体鉴别和选择及在工作平台上对它们作显微对光,进行探测等。在20×10μm^2和10×10μm^2束斑下对几种类型流体包裹体作了测试分析,并对结果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金刚石材料具有大的能带间隙、快的电荷收集和低的介电常数等,在较恶劣的实验环境下(如对于超大规模的强子对撞机和同步辐射加速器进行近距离、高辐射条件下的信号探测),有望成为常规的硅、砷化镓等探测器的替代品。为了改进金刚石探测器的性能,本文采用5MeV质子对CVD金刚石微剂量仪进行了辐照,并采用侧向微束离子诱导电荷(IBIC)技术分析研究其性能。实验发现:①经46 Gy质子辐照后金刚石探测器的收集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改善;②收集效率和计数的均匀性也得到了提高,尤其是计数的均匀性,在窄条宽很小情况下其均匀性已达95%以上。可见用质子辐照CVD金刚石是提高其性能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12.
The concentration of radioactive aerosols in the containment increases rapidly during the serious nuclear accidents. The common aerosol filters use mesh structures or filter papers, which can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flow resistance due to the aerosol deposition and retard the containment pressure relief following the nuclear accidents. This paper proposes and studies a MEMS (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 inertial impactor filters which can filtrate and collect 1 to 3 microns aerosol particles without filter papers. It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flow resistance in filtering micron-size aerosol particles. The modeling method is given an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re analyzed. 相似文献
13.
14.
为验证采用辐照技术对医用口罩进行辐照灭菌的可行性,本研究针对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三种市售医用口罩辐照灭菌(10 MeV加速器)及辐照对口罩不同层材料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扫描电镜、通气阻力测定、力学性能测试、颗粒过滤效率测定和微生物指标测定等表征方法,详细测定了医用口罩辐照灭菌后表面形貌、透气性能、力学性能、过滤性能和微生物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三种医用口罩经辐照后,电子束对医用口罩熔喷层的微观物理结构没有明显辐照损伤;同时,通气阻力未见明显变化;辐照灭菌前除医用防护口罩外,大部分样品的微生物指标符合GB15979—2002标准的要求,所有样品经4 kGy吸收剂量辐照后均灭菌成功。然而,一个关键指标,即颗粒过滤效率,在辐照后显着降低。为阐明其机理及力图恢复医用口罩的过滤效率,利用静电发生器对其进行荷电再生后,颗粒过滤效率回升至初始的60%~90%。辐照后的口罩颗粒过滤效率虽然在静电发生器充电再生后得到大幅度回升,但口罩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颗粒过滤效率在辐照后都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说明在以静电过滤效率为主要过滤原理的口罩生产工艺条件下,辐照灭菌作为主要灭菌手段并不适用,只有不依赖静电过滤的新型口罩才可以采用辐照灭菌工艺。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直流电晕法采集氡子体气溶胶的采样效率,推导出基于多针对板结构的采样器的采样效率计算公式。以蚊香燃烧产生的固体颗粒作为氡子体的气溶胶载体,在此基础上分别研究了注入功率、温度以及相对湿度三个主要因素对采样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电晕放电条件下随着注入功率的增加,采样效率随之增加并达到一个稳定最大值。其次,温度和相对湿度对采样效率的影响均符合线性增加的规律,并且相对湿度的影响比温度的影响要大。最后,在采样器设定结构参数条件下,最佳外施电压为11 k V,此时采样效率为0.453,并且采样器的测量值与Alpha PM测量值一致性非常高,能够满足空气环境中氡子体气溶胶浓度测量要求。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福岛核事故期间应急监测工作的总结,发现了应急监测期间气溶胶样品γ核素分析结果需修正。样品中短半衰期核素,特别是采样时间和测量时间较长的样品需进行衰变修正,给出了采样、放置、测量时间衰变修正因子。在分析气溶胶样品中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时,需考虑滤膜收集效率修正,文中采用双滤膜法给出了两种常用滤膜的收集效率。针对气溶胶中137Cs的分析,介绍了有干扰峰的γ能谱解谱方法,并提出了分析气溶胶样品时降低干扰的措施。本文对气溶胶样品γ核素分析结果的修正方法,可为全国性核事故应急监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18.
虚拟冲击器能够吸入空气中的气溶胶并收集特定粒径的颗粒。一般来说,常用的虚拟冲击器的切割粒径较大,工作流量也较大,对于某些限制流量的工况可能不适用。在本研究中,开发了一种新型多缝虚拟冲击器,且喷嘴附近注入清洁空气,能够减小气溶胶在冲击器内的损失。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该虚拟冲击器的性能,结果表明,即使总流量为36 L/min,也能获得0.08 atm的低压降,利用具有清洁空气的狭缝喷嘴虚拟冲击器,可将切割粒径降到0.2~0.4 μm,并以1.8 L/min的流量收集起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