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电磁场异性相吸,同性相斥的原理,将单极交流接触器改造为双线圈结构,使其具有可控电磁反力,并利用基于高速摄像机的智能交流接触器三维动态测试与分析技术,对双线圈单极智能交流接触器的运动过程进行测试,分析测试数据得到具有电磁可控反力的双线圈单极智能交流接触器具有更快的合闸及分断特性,有利于实现微电弧能量分断。  相似文献   

2.
基于电磁场两极间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以及半硬磁合金材料的剩磁原理,提出了一种具有电磁可控反力的剩磁吸持的双线圈结构的新型智能交流接触器的设计思路与方案。并应用基于单目视觉技术对双线圈智能交流接触器的三维动态特性进行了测试与分析。通过分析测试结果,得出具有电磁可控反力的智能交流接触器可以更加快速的选相合闸、具备剩磁无声节电吸持功能和更加快速的微电弧能量分断功能等。  相似文献   

3.
对智能交流接触器零电流分断控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研究影响电流过零分断控制的主要因素,从而提高了电流过零分断控制的可靠性,并实现了三相电路的微电弧能量分断控制。零电流分断控制分断过程的动态计算与分析对于实现零电流分断的智能交流接触器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建立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交流接触器分断过程动态预测模型,从而提出智能交流接触器分断过程动态计算与分析的新方法,为产品研究开发及虚拟优化设计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对智能交流接触器零电流分断控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研究影响电流过零分断控制的主要因素,从而提高了电流过零分断控制的可靠性,并实现了三相电路的微电弧能量分断控制。零电流分断控制分断过程的动态计算与分析对于实现零电流分断的智能交流接触器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建立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交流接触器分断过程动态预测模型,从而提出智能交流接触器分断过程动态计算与分析的新方法,为产品研究开发及虚拟优化设计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智能交流接触器零电流分断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零电流分断技术是交流接触器智能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采用Ansys电磁场软件和基于遗传算法的人工鱼群优化算法对智能交流接触器电磁动作机构进行以快速分断为目标的优化计算,不仅保证智能交流接触器可靠与优化的接通过程,而且实现了动作机构快速释放,从而大幅度减小机构分散性对三相触头特别是首开相触头零电流分断准确性与稳定性影响,提高零电流分断的可靠性,从而提高了交流接触器智能化技术的研究水平。根据优化设计结果加工了样机,对样机测试与试验的结果表明,智能交流接触器的分断时间大幅缩短,三相触头分断时间稳定性也得到明显改善,因此零电流分断的可靠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6.
根据永磁体同极磁场相斥异极磁场相吸的原理以及钕铁硼永磁体极高的磁能积和矫顽力,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的可保证断电分闸的具有电磁可控反力的永磁式智能交流接触器的设计方案,并对其动态特性进行了测试与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新型永磁式智能交流接触器可保证在断电的常态下触头永远处于分断状态,而且可实现快速合、分闸。  相似文献   

7.
《电世界》2005,46(2):42-42
《江苏电器》(2004-5)介绍了组合式智能交流接触器。它采用一台单极接触器和一台两极接触器来分别控制三相主电路。在单片机控制模块的控制下,实现了起动、吸持、分断全过程的优化控制,尤其实现了分断过程的零电流分断控制,使三相电路实现无弧或少弧分断。提高了电寿命和机械寿命,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巧,耗材少,控制准确的特点,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一种组合式智能交流接触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一种新型组合式智能交流接触器,其主要特点是改变了以往采用单台接触器对三相电路进行分、合闸控制的上作方式,使用一台单极和一台双极接触器,分别对三相主电路进行控制。在单片机控制模块的控制下,实现了起动、吸持、分断全过程的优化控制,尤其实现了分断过程的零电流分断控制,使三相电路实现无弧或少弧分断。其分析效果较单台接触器智能化显著提高,大大提高了电寿命和机械寿命,各项性能指标明显改善,实现了节能、节材、无声运行。  相似文献   

9.
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交流接触器分断过程设计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断过程的动态计算与分析对于实现零电流分断的智能交流接触器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通过建立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交流接触器分断过程动态预测模型,从而提出智能交流接触器分断过程动态计算与分析的新方法,为产品研究开发及虚拟优化设计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智能交流接触器零电流分断控制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对三相系统的电流波形分析,提出实现智能交流接触器三相触头的零电流分断控制方案。通过改变接触器触头系统的结构,使三相触头系统具有不同的开距。通过实验,找出首开相的最佳分断控制区域。实现了传统交流接触器无法实现的零电流分断控制技术。从而大大提高了接触器的电寿命,提高了接触器的操作频率。通过在接触器中对此技术的深入研究,可进一步扩大到其他开关电器中,是一种有着广阔前景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11.
智能交流接触器零电流分断控制技术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通过对三相系统的电流波形分析,提出实现智能交流接触器三相触头的零电流分断控制方案。通过发稿 触器触头系统的结构,使三相触头系统具有不同的开距。通过实验,找出首开相的最佳分断控制区域。实现了传统交流接触器无法实现的零电流分断控制技术。从而大大提高了接触器的电寿命,提高了接触器的操作频率。通过在接触器中对此技术的深入研究,可进一步扩大到其他开关电器中,是一种有着广阔前景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12.
智能交流接触器自适应零电流分断的分析与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智能交流接触器研究的基础上,对零电流分断技术的原理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采用自适应控制的解决方案,使智能交流接触器实现了完全的零电流分断控制,大大提高了智能交流接触器的性能指标和运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接触器的电寿命、带载能力和分断能力,提出分相式交流接触器控制技术。采用三相接触器分相式控制,在不改变现有小容量接触器结构参数的条件下组成大容量接触器,研制了分相式交流接触器控制器。其具有电流过零点检测功能,可实现主回路三相电流微电弧分断控制,使触头在微弧或者少弧的情况下分断负载电流,且给出分相控制的微电弧分断试验波形。试验结果表明,技术可有效地减少触头的损耗,能提高接触器的电寿命和分断能力。  相似文献   

14.
交流接触器电寿命受多种因素影响,其线圈控制方式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线圈电流零相位分断方式是控制交流接触器分断的常见方式之一,其分断方式会严重影响交流接触器电寿命。首先,分析了线圈电流零相位分断方式下交流接触器动作特点,发现其三相触头磨损不均匀,某相触头磨损最大;其次,提出利用交流接触器首熄弧相的分布均匀度来判别触头磨损最大相的方法,并根据触头磨损最大相最先失效理论建立了交流接触器电寿命预测模型;最后,采用交流固态继电器对线圈进行控制并进行交流接触器电寿命试验,通过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验证了文中建立寿命预测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高性能智能交流接触器采用A185交流接触器作为智能交流接触器的本体,配合基于开关电源的单片机控制模块,实现直流控制系统高电压起动、低电压保持及零电流无弧或少弧分断的全过程动态控制,使交流接触器的电寿命、机械寿命和操作频率大大提高,各项性能指标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一种高性能的智能交流接触器,其在智能交流接触器的基础上,仅在触头首开相上并联上一个单向晶闸管就实现了交流接触器的三相同步过零分断,大大提高了智能交流接触器的性能指标和运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周煜源  刘向军 《电气开关》2021,59(1):39-44,78
针对传统的交流接触器三相触头共用一个电磁系统,无法实现三相电路定相分合闸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异步组合式的交流接触器控制策略,对其动作全过程进行控制.吸合过程采用线圈电流滞环比较控制策略,有效改善了触头弹跳,使机构动作时间更加稳定,提升了定相合闸控制的准确率;在分析了接触器长期工作下线圈电阻增大而引发的不可靠吸持问题,提...  相似文献   

18.
在智能交流接触器智能控制系统和平面镜辅助成像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单目高速摄像机采集智能交流接触器动态过程的序列图像,进行智能交流接触器三维动态特性测试的方法。从图像序列中检测识别智能交流接触器运动部件的特征标记点,动态跟踪特征标记点的位姿,从而对智能交流接触器动作机构动态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测试与分析。该测试技术与分析方法对智能交流接触器运动的智能控制、样机优化设计的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基于高速摄像机的V极面智能交流接触器三维动态特性测试装置。应用该装置对不同合闸相角下的V极面智能交流接触器动态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测试,在大量测试数据的基础上对V极面智能交流接触器的动态特性进行深入分析,应用ANSYS软件对V极面智能交流接触器的吸力特性进行仿真计算,并与平极面智能交流接触器进行分析比较,得出V极面智能交流接触器性能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
智能交流接触器仿真分析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ANSYS软件的二次开发技术,以VC 开发了智能交流接触器设计及优化软件,并对交流接触器电磁机构进行优化设计和智能化改造。通过采用可变电流控制获得理想吸、反力配合曲线的方法,实现交流接触器的智能操作。结果表明,改造后的交流接触器节能、节材,大大减少了触头的弹跳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