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富烃凹陷坡折带是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的一个重要领域。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清水河组富烃凹陷共发育4级坡折带和6期坡折带控制下的地层超覆带,为了研究清水河组坡折带砂体的成因与分布,利用钻井、岩心、地震属性等资料刻画出目的层沉积相,并结合层序地层学、古地貌恢复等技术,探讨车排子地区清水河组规模砂体发育成因与主控因素,落实砂体富集区带及勘探有利区。结果表明,清水河组主要发育曲流河三角洲和滨浅湖2种沉积相,总体表现出"贫砂富泥"的沉积特征;有利储集砂体分布局限,主要受4个因素控制,即幕式挤压形成的"二元"(冲断挤压—应力释放)体系域、沉积相带、沟谷地貌、坡折带。坡折带之下沟谷地貌中低位体系域发育的三角洲前缘亚相是有利砂体富集带,也是规模油气发现的主要领域。  相似文献   

2.
古地貌是控制滩坝沉积的重要因素,决定了滩坝发育的规模与特征。运用印模法与层序地层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残余厚度求取、真厚度校正、压实恢复、潜山剥蚀区确定和古水深恢复5个步骤,恢复辽河西部凹陷曙北地区沙四段层序2低位体系域主要滩坝砂体沉积时期的古地貌,据此分析研究区古地貌对滩坝沉积的控制作用。研究区古地貌总体上呈西高东低,西部为斜坡带,东部为洼陷带,斜坡带中部为古隆起区。根据古地貌特征将曙北地区分为沿岸带、潜山带、北部斜坡带、南部斜坡带和洼陷带5个地貌单元,滩坝砂体主要分布在沿岸带与古隆起周围。古地貌控制了湖盆水体的范围与相对深度、水动力的强弱分带、滩坝沉积的地形坡度、物源的搬运通道与卸载场所等滩坝沉积的影响因素,进而控制滩坝砂体的发育。  相似文献   

3.
焉耆盆地北部凹陷宝浪苏木构造带—四十里城斜坡带侏罗系八道湾组源岩层系油气勘探前景广阔,但对构造背景和在大面积斜坡背景下的圈闭发育模式认识不清。通过恢复焉耆盆地北部凹陷八道湾组沉积前古地貌,利用井震结合建立了古地貌控制下层序地层格架,并在格架约束下开展了沉积体系展布和刻画,明确了圈闭发育模式及有利勘探区带。结果表明:八道湾组沉积前发育了多级构造坡折带,控制了八道湾组地层展布及沉积样式,坡折带之下发育低位体系域厚层三角洲前缘砂体,之上发育湖侵和高位体系域富泥沉积体系;古地貌坡折控制下八道湾组共发育2种类型的隐蔽圈闭,古隆起与湖平面耦合控制下,低位砂体配置上覆湖侵泥岩可形成地层-岩性圈闭。坡折带控制下发育的浊积砂岩可形成透镜体圈闭,四十里城斜坡区发育厚层优质烃源岩,生烃潜力巨大;坡折带控制的2类圈闭群具有源储紧邻、高效充注、保存条件优越的特征,是下一步有利勘探目标。研究成果为焉耆盆地及周边盆地八道湾组的勘探部署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车排子地区构造-古地貌特征及其控砂机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利用地震、测井及测试资料,采用回剥技术及剥蚀量的趋势分析方法,恢复了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下白垩统吐谷鲁群层序低位体系域、古近系层序低位体系域及新近系中新统沙湾组层序湖扩体系域的底界面同沉积期古地貌.并分析了3个时期古地貌特征及其对下切谷砂砾岩体、扇三角洲砂砾岩体及滩坝砂体的控制作用.在此基础上,总结了3个时期地貌控砂模式,认为吐谷鲁层序低位期具隆起区供砂,低隆起区和"梁"分砂,沟谷输砂,凹陷聚砂的特点;古近系层序低位期古地貌控砂机制与吐谷鲁层序低位期的相似,但沟谷输砂特点不明显;沙湾组层序湖扩期具坡折带控砂和低隆起区控砂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车排子凸起是准噶尔盆地西缘有利的油气富集区带,但由于其古地貌位于盆缘超剥带,侏罗纪地层发育不全,具有沟谷充填的特征,地层归属及展布认识不清。为明确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侏罗纪地层展布及砂体分布规律,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录井及三维地震资料,应用层序地层学等理论方法,落实了车排子凸起东翼侏罗纪地层划分及展布,并对研究区侏罗系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结果表明,车排子凸起侏罗系主要发育三工河组和八道湾组,可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和6个体系域。  相似文献   

6.
塔中地区奥陶纪古地貌及其对储集层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塔中地区奥陶系具有埋深大、中下奥陶统剥蚀前地层厚度横向展布稳定的特点。运用地震地层学法、厚度趋势法和Ro法相结合的古地貌恢复方法较准确地表征了该地区加里东运动中期的地貌特征:隆起主体为围绕Ⅱ号构造带的椭圆状区域,地势比较平缓,局部构造并不十分发育;周缘凹陷到隆起主体之间存在坡折区,在由南、北、东向中央隆起地貌渐高的同时,地貌具有凹陷→斜坡→台缘坡折区→台内洼地、缓坡→凸起渐变的特征。上奥陶统礁滩主要分布于古地貌的台缘坡折带、台内凸起缓坡区,具有随着台缘迁移而变迁的特征,古地貌对礁滩储集体的分布及纵向演化、横向迁移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估计塔中南部塘北2井—中3井之间地区在加里东运动中晚期存在台缘相带,具有生物礁发育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7.
坡折带是层序地层划分对比、地层构型分析及层序模式建立的基础,虽然前人对不同类型坡折带做了大量研究,但基本集中于单一坡折带的分析。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新近纪以来存在双坡折带,即陆架区沉积坡折带和陆架边缘地貌坡折带同时存在,不同坡折带对沉积层序的控制作用差异明显。从形成背景、发育演化、地形地貌及沉积体系等方面对两种坡折带进行比较,认为地貌坡折带的形成与构造作用关系密切,控制形成四分体系域、三分体系域及二分体系域3种类型地层层序;而沉积坡折带的形成明显受古地貌、沉积供应过程及非均衡卸载控制,主要发育后2种类型层序。  相似文献   

8.
松辽盆地西斜坡白垩系以三角洲、重力流沉积为主,青山口组沉积前西斜坡地区受两级坡折带控制,高位坡折带宽12~18 km,坡度约0.7°~0.8°;低位坡折带宽13~15 km,坡度约1°。姚家组时期高位坡折带逐渐消失,西斜坡地区主要受单一坡折带控制,坡折带宽13~16 km,坡度约0.4°。坡折带与物源方向的组合样式对储层的成因与类型影响较大,物源走向与坡折带走向平行时,坡折带下重力流沉积发育;物源走向与坡折带走向垂直时,坡折带则成为砂体疏导通道。古地貌、湖平面变化、物源供给是西斜坡地区的砂体类型及展布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9.
借助高精度层序地层学、构造地层学、精细沉积体系分析和构造-古地貌恢复的理论和技术手段,对长岭凹陷坳陷期盆地发育特征和沉积过程开展了整体性系统研究。研究认为,坳陷时期长岭凹陷呈现多环坡折带控制下的隆洼格局,坡折带的存在不仅分割了空间上的地理单元,而且控制了空间上的相带分异,从而造成主要目的层段古地貌形态与沉积体系空间展布具有密切的耦合关系。以此为基础,在研究区划分出4个有利勘探区带:隆起带--平原岩相域,斜坡带--前缘近端岩相域,深坳带--前缘近端岩相域,深坳带--前缘远端岩相域,为深入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断陷湖盆沟谷及构造坡折对砂体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31,自引:6,他引:25  
冯有良 《石油学报》2006,27(1):13-16
对渤海湾盆地下第三系古地貌和砂体发育关系的研究表明:断陷湖盆的盆缘发育断槽、断裂调节带和下切河谷3种基本沟谷类型,这3种沟谷控制了砂、砾岩扇体发育的位置;沟谷处的同沉积构造坡折带进一步控制了砂、砾岩体在湖盆内的展布,即砂体厚度在坡折带之下增厚,砂体展布方向与构造坡折带走向一致.各裂陷幕同沉积构造坡折带特征及其对砂体发育的控制作用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初始裂陷幕发育陡坡控盆断裂和缓坡反向断裂,主裂陷幕发育陡坡控盆断裂和缓坡同向断裂,这些断裂形成的各种同沉积断裂坡折带控制了砂体的发育;裂陷收敛幕断裂活动减弱,部分同沉积断裂坡折转化为挠曲坡折,两者共同控制了砂体的发育.  相似文献   

11.
综合利用岩心、钻井、测井、地震资料,开展春光探区沉积相研究,确定研究区发育扇三角洲-湖泊、辫状河三角洲-湖泊、冲积扇-辫状河和曲流河-曲流河三角洲等4种沉积体系。在层序地层格架下,结合春光探区各层系古地貌特征研究,认为古地貌控制了各层系沉积体系展布特征,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春光探区沉积演化特征,确定了各层系有利沉积相带。结合春光探区油气成藏特征,最终确定了新近系沙湾组一段的冲积扇沟谷砂体、沙湾组河道砂体侧缘尖灭带、古近系滩坝砂体和白垩系扇三角洲地层超覆/剥蚀带是有利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12.
车排子地区是准噶尔盆地重要的油气富集区,由于其处于盆缘超剥带,对侏罗系地层归属及展布特征认识尚不清楚。为了弄清该区侏罗系地层对砂体成因类型及有利储层分布的影响,在地层精细划分的基础上,结合剥蚀量计算,对侏罗系沉积期古地貌进行了恢复;结合残留地层的沉积相标志分析,建立了侏罗系沉积模式,还原了该时期的岩相古地理;通过储层物性研究,明确了有利储层的沉积相类型,结合岩相古地理分布,预测了研究区有利储层的展布。结果表明:车排子地区侏罗系发育扇三角洲相和辫状河三角洲相,车排子凸起东翼陡坡带发育受限型扇三角洲,四棵树凹陷南部陡坡带发育扇三角洲,四棵树凹陷北部缓坡带发育辫状河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为有效储层,是下一步重点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3.
在层序地层分析的基础上,地层去压实并进行古水深的校正,对番禺低隆起珠江组-韩江组的7个三级层序的古地貌进行了定量恢复,分为隆起区、缓坡带、陡坡带和沟槽区四大地貌单元.研究表明,断陷晚期研究区东南部的断裂坡折带和坳陷期存在的北东向的隆起-缓坡坡折带或缓坡带对盆地的沉积体系域及砂体的分布起重要的控制作用,是低位域砂体的分布区域,相对隆起地区是海侵体系域、陆棚边缘体系域及高位域砂体的分布区域,沟槽区是有利的低位域砂体充填地区古隆起-缓坡坡折带或缓坡区、古断裂坡折带和沟槽区是该区最有利的非构造圈闭分布区;其次是隆起区,形成上超不整合地层圈闭和削蚀不整合地层圈闭.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对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二叠系梧桐沟组沉积体系的认识存在分歧,其中古地貌未能准确确定是关键问题所在。基于印模法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确定了基准面旋回的转换界面,利用残余地层厚度和古水深校正恢复了台北凹陷二叠纪梧桐沟组沉积期古地貌。研究表明,梧桐沟组一段沉积期顶部发育的深灰色泥岩可以作为标志性的最大湖泛面和古地貌恢复的上标志层;梧桐沟组一段沉积期古地貌具有低凸—沟槽相间的特征,可进一步划分为两大凹槽和多个次级沟槽发育区,梧桐沟组二段和梧桐沟组三段沉积充填后,古地貌变得较缓;继承性的古凸起和同沉积断层共同控制扇体的发育,隆中沟控制古水流方向及砂体展布,台北凹陷南部的同沉积断层七深断层和火深断层加剧了隆起与洼陷的坡折程度,构造脊限制了扇体向前推进的距离;低凸—沟槽相间控制扇体的展布;砂体主要沿着古沟槽向前推进,并充填沟槽。梧桐沟组沉积期,研究区总体上呈由早期坡陡水深断陷转向晚期坡缓水浅拗陷的古地貌和沉积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利用测井数据和地震资料,结合残余厚度参数和剥蚀厚度参数,对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核二段进行了古地貌恢复,分析表明研究区主要古地貌单元包括古隆起、古坡折带、古沟谷及古凹陷.根据不同古地貌单元及其样式组合对研究区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分析了研究区发育沉积体系的类型、规模、展布方向等特征,提高了对研究区沉积体系研究的精度,为核二段...  相似文献   

16.
通过地层层序研究、古地貌恢复、锆石测年和地震资料分析等,从物源体系、古地貌、坡折体系和湖平面变化等方面探讨了辽中凹陷西斜坡古近系东营组三段(东三段)湖底扇的发育模式,并对油气藏的特征及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辽中凹陷西斜坡东三段湖底扇砂体表现为“物源-坡折带-湖平面”控制的富砂模式;物源主要来自燕山褶皱带,其次为辽西凸起,大规模的物源供给和变质岩的母岩区为湖底扇的形成提供了碎屑物质和优质的储集砂体;沉积坡折带控制湖底扇重力流卸载位置,断裂坡折带形成的微古地貌变化控制局部砂体搬运方向和差异富集程度;湖平面变化与物源体系变化耦合形成的三角洲、湖泊和湖底扇沉积在空间上反复叠置发育,为岩性圈闭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保存条件。(2)旅大10-6油田湖底扇岩性主要为中—细粒长石岩屑砂岩,颗粒粒度较小,以重力流沉积为主;孔隙类型主要为原生粒间孔和溶蚀粒间孔,见少量粒内溶孔,孔隙发育一般,连通性较差;湖底扇发育具有垂向上多期叠置、平面上连片的特征,位于斜坡中部的中扇亚相具有明显的滑塌变形构造,是最有利的勘探相带。(3)旅大10-6油田湖底扇油藏是辽中凹陷西斜坡从构造圈闭勘探转为岩性圈闭勘探...  相似文献   

17.
渤中坳陷沙北地区古地貌恢复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摘要:综合运用地震、测井和录井资料,采用盆地地史模拟技术,对渤中坳陷沙北地区古近系三级层序进行了古地貌恢复,详细解剖了古沟谷和构造坡折带的类型及特征,分析了古地貌各要素对沉积体系发育的影响,提出了“源、沟、坡(槽)、洼、时”等 5 个要素的时空耦合对沉积体系展布的控制作用。 其中,古隆起(凸起)指明了沉积物的来源和方向;古沟谷是物源区与沉积区的重要搬运通道;构造坡折带(或断槽)为重要的沉积场所,并制约着盆地可容纳空间的大小;盆底(洼陷)地貌则控制着沉积体形态和产状,并对烃源岩的品质和规模具有重要影响。研究认为古地貌各要素在时空上的有效配置是准确把握沉积体系展布特征以及提高油气勘探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渤海海域辽东凹陷南洼东部斜坡带古近系沙二段沉积时期发育典型的斜坡型源-汇系统,明确砂体优势发育区是储层预测的难点。运用源-汇系统控砂理论,综合开展了古地貌恢复与层序地层学分级研究,对研究区源-汇系统各要素特征及其配置关系进行了刻画与分析,明确了斜坡型源-汇系统的控砂机制。研究表明:物源体系-沟谷体系-坡折体系的源-汇配置关系控制了砂体优势汇聚方向,二级层序发育特征控制了砂体发育时期,时空关系的有效耦合控制了沉积体系的宏观分布规律;沉积区微古地貌与高频层序共同控制了斜坡型源-汇系统的多期砂体精细发育模式。本文研究结果为薄地层内砂岩储层分析与预测以及海上少井条件下的油气藏勘探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利用地震、测井及录井资料,恢复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沉积时期莱州湾凹陷构造-古地貌特征,分析构造-古地貌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沙三段沉积时期,莱州湾凹陷可划分为8个构造-古地貌单元,包括东部断坡带、东北斜坡带、北部斜坡带、西部斜坡带、南部斜坡带、中央凸起带、北部洼陷带和南部洼陷带,西部和南部斜坡带存在明显沟谷.受构造-古地貌控制,沙三段沉积时期莱州湾凹陷的东部发育扇三角洲,西部和南部发育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沉积体系的主体发育部位明显受次洼的控制.受东部断坡控制形成的扇三角洲砂体,受西部和南部缓坡及沟谷控制形成的辫状河三角洲砂体,特别是受西部缓坡控制在北部洼陷发育的大型辫状河三角洲砂体,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图7参17  相似文献   

20.
古地貌不仅对沉积盆地后期层序的发育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对沉积体系类型及其展布同样也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利用古地貌分析方法,对琼东南盆地②号断裂带附近区域进行了坡折带类型的识别和古沟谷的判别与追踪,分析了不同坡折带控制的沉积体系类型及其形成机制.在研究区松涛凸起上识别出大量下切谷沉积,在此基础上判断出该区域的主要物源通道;②号断裂和②-1号断裂控制着该区域的沉积填充,按控制方式可划分为挠曲坡折和断裂坡折两种类型,控制着不同的沉积相类型.通过进一步分析认为,坡折带控制的低位扇体发育带是油气储集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