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福岛核事故放射性物质释放对周边地区的概率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拟了福岛核事故放射性物质释放对周边地区,尤其是对我国关心区域的影响,利用2004年至2008年3-5月五年间的气象数据,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为中心,考虑经纬度各±0.2°的区域设置4个释放点,计算福岛核电站每天8次的正向3D轨迹,轨迹的起始高度为50 m,轨迹时间间隔为3h,轨迹长度为5d.4个释放点五年共14 720条轨迹,利用轨迹计算结果通过聚类分析获得其大气迁移途径,统计分析了放射性物质到达关心区域的频率以及大气迁移和快速迁移的概率场.结果表明,在春季三个月到达我国各关心点的频率普遍相对偏低,其中5月份最高,如:哈尔滨为0.9%,上海为0.6%,台湾为0.2%,北京为0.1%,平均迁移时间分别为3.2d、4.2d、4.5d和4.6 d;3月的频率最低,3月到达台湾的频率为0.1%,到达哈尔滨的频率为0.1%,到达我国其余关心区域的频率均为0.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春季的气流迁移和快速迁移的概率场结果与上述根据逐条轨迹途径对关心点的影响分析结果是一致的.同时,从概率场结果还可看出对其它地区的影响情况. 相似文献
2.
3.
4.
5.
6.
7.
8.
福岛核事故,对全球核电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世界各国及相关国际机构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国也出台了多项整改措施,出版了很多文件,加强核应急管理。本文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就整改后核电厂核应急工作关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供核应急从业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9.
10.
11.
刘广山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2015,37(5):341-354
由于对环境影响的关注,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后,人们进行了大气、陆地和海洋环境人工放射性核素变化监测与研究,研究的主要核素是131I、137 Cs、134 Cs和129I。除了关注浓度水平的变化外,还进行了通过大气和海流对事故释放的放射性核素运行路径的模拟研究。研究表明,受气候条件的控制,事故释放进入大气的放射性核素先经过太平洋到达北美,然后越过大西洋到达欧洲,最后绕北半球一周后到达中国。除事故核电站周边外,全球大气中131I活度浓度在mBq/m3量级,137 Cs活度浓度在0.1~1mBq/m3量级。事故释放进入海洋的放射性核素将随海流向东输运,然后在北太平洋随环流输运。研究也发现在离开源地不远的海区,由于混合进入200m水深以下的次表层水,在远离事故核电站海区水体的137 Cs活度浓度可达100Bq/m3,但大部分水体137 Cs活度浓度在Bq/m3量级,仅稍高于本底水平。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福岛核事故后世界上主要核电国家相继开展的核电厂安全检查、再评价行动,并得出相应的检查和测试结论。法国、美国和中国等国家分别提出了福岛核事故后改进核电厂安全的建议、要求和行动,并制定了具体工程措施:在极端外部事件的设防,严重事故预防和缓解,水、电、通风实体改进,限制严重事故下的放射性释放和应急准备等主要方面开展的安全改进行动,将会提高核电厂的安全水平并提升缓解严重事故的能力。反思福岛核事故,总结福岛核事故对核电安全技术改进的促进作用,对未来核电安全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写于日本311大地震、海啸发生后的不同时段.首先,对福岛核事故的趋向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发生堆芯熔化的可能性极大;其次,对我国的核安全检查进行了思考,述说了可能危及核电厂安全的外部自然事件和人为事件;最后结合地震后所发生的一些现象,提出了需要对地质、地震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综述了针对日本福岛核电站(FDNPP)事故后,早期阶段释放的放射性气溶胶的化学分析工作进展。内容主要涉及负载铯、钚、氙、碘等核素的气溶胶粒子。从粒子的取样与样品处理、粒子特性分析与表征、粒子输运与沉降行为、同类事故比较等角度,总结了事故后放射性气溶胶的部分物化特性与动力学行为。 相似文献
16.
Toshihiko Ohnuki Yukihiko Satou Satoshi Utsunomiya 《Journal of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9,56(9-10):790-800
ABSTRACTFollowing identification of radioactive Cs microparticles (CsMPs) in aerosol samples from the Fukushima Daiichi Nuclear Power Plant (FDNPP), numerous reports on CsMPs have been published. This paper reviews recent progress in the measure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sMPs by advanced analytical techniques, including advance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and synchrotron X-ray analysis. These analyses revealed that the CsMPs contained Si, Fe, Zn, Cs, and minor quantities of U together with some fission products. Uranium in the CsMPs was identified as being in the form of uraninite and (U,Zr)O2. Detailed advanced TEM analysis has clarified some of the processes resulting in the alteration of constituents of the nuclear fuels and containment vessel materials during this severe accident. In addition, a detailed report on the elemental compositions and structures of the fuel debris fragments collected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primary containment vessel25 highlighted the fact that the fuel debris fragments contained nanoparticles with the U and Zr components having similar structures to that of the CsMPs. This similarity in structures has stimulated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structure and elemental constituents, especially for U and Zr in the CsMPs, and has opened up new avenues for studying the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uel debris. 相似文献
17.
利用福岛第一核电厂事故期间环境监测资料反推事故释放源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核事故导致放射性物质向大气环境的大规模释放。本工作利用大气数值预报模式WRFV2.2.1和大气弥散模式CALPUFF,对事故期间放射性物质的大气输运和弥散进行了模拟。应用大气释放源项的逆推算方法,结合单位释放率条件下的大气弥散模拟结果和环境监测数据,对福岛第一核电厂1到3号机组向大气环境释放的放射性核素总量进行了评估,推算的131I和137 Cs气载释放量分别为8.6×1016 Bq和8.6×1015 Bq。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应用MELCOR程序,通过建立全厂详细的模型,对福岛第一核电厂2号机组在地震发生后4天(96h)内的严重事故进程进行了模拟分析并与电厂实测数据进行了比较。基于文中假设的模拟计算得到的趋势与电厂现有实测数据较为一致,分析结果表明:假设TORUS隔间内海水淹没一半时,作为新增的外部热阱与RCIC系统耦合工作,可有效地将堆芯衰变热排出,并延缓了安全壳压力上升。96h内安全壳压力未达到过滤排放系统开启值;RCIC系统在事故发生后近3天失效,此后4.6h操纵员通过开启主蒸汽泄压阀(SRV)对反应堆进行快速卸压,然而堆芯在消防水注入时接近完全裸露,继而发生强烈锆水反应;6h内产氢量达到近800kg。事故后期堆芯通道依然维持可冷却几何形状,最终操纵员通过开启第2组泄压阀对反应堆进行卸压,消防水泵得以有效向反应堆注入冷却水,堆芯重新淹没并冷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