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提高宽方位地震资料的成像质量,需进行宽方位各向异性校正处理。相干谱拾取是一种OVT(offset vector tile)域的各向异性处理方法,它以OVT域偏移后的方位道集为基础,以叠加剖面作为引导,进行时差拾取,反演出各向异性参数,即求出方位各向异性的方位角和各向异性强度,进行方位各向异性校正处理。将相干谱拾取方法应用于理论模型和实际的宽方位地震资料处理中,消除了方位各向异性时差的影响,提高了地震成像质量,为后续的地震资料解释及储层预测提供了高质量的数据。  相似文献   

2.
在方位各向异性介质中地震波沿不同方位的传播速度存在差异,会引起宽方位地震资料CDP道集内的道间时差,处理技术无法消除这一时差,必须寻找有效而适用的解决办法,以提高地震成像精度和分辨率。为了满足长垣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挖潜精细地质研究对地震资料的品质要求,基于长垣油田高密度三维三分量(3D3C)地震实验区数据,分析了引起方位各向异性的地质原因,研究了地震资料中方位各向异性的表现特征。通过实际地震资料分析可知,该区快波速度方位约在NE67°,与现代主应力场方向及沉积物源方向一致,在CDP道集内方位各向异性时差约为10 ms,且各向异性强度和方向随深度而变化。进一步研究并试验了模型道相关法时差校正技术,以层剥离方式消除不同沉积时期的方位各向异性时差。通过最终成像效果对比可见,方位各向异性时差校正可提高地震数据成像品质,有利于小断层识别与薄砂体描述。  相似文献   

3.
各向同性速度场会影响宽方位地震资料道集的动校正效果,进而影响剩余静校正效果、方位各向异性校正效果以及叠加效果等。宽方位地震资料处理时,动校正速度是随着方位角变化而变化的。采用分方位速度分析求取的多方位速度场可以有效地改善动校正后道集质量,消除各向同性速度场对OVT域地震资料处理中剩余静校正及方位各向异性校正的不良影响,有利于提高动校正后道集平整度和低序级断层成像精度。该方法在南阳凹陷CY-DZ探区地震资料处理中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为了进一步提高地震剖面成像质量,提出一种基于差分理论消除方位各向异性时差的校正方法;推导了方位各向异性时差校正公式,并分别用模型数据和实际转换波资料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模型数据和实际数据的分辨率和信噪比在道集和叠加剖面上都有了显著改善,利于小断层断点的识别。  相似文献   

5.
<正>高密度宽方位资料处理技术关键技术:OVT域处理技术;方位各项异性校正;5D插值技术;方位各向异性裂缝检测技术西部某区高密度宽方位三维数据方位各向异性校正前(左)、后(右)螺旋道集对比显示螺旋道集上方位各向异性时差明显,经方位各向异性时差校正后道集上反射同相轴连续性显著改善。西部某区常规三维数据最终偏移剖面图(左)与同区高密度宽方位三维数据(OVT域处理)最终偏移剖面(右),高密度宽方位资料处理成果在小断层刻画、信噪比和分辨率方面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
叠前深度偏移常规速度建模技术,不能有效利用宽方位地震资料的方位角信息,导致速度模型精度不足,最终偏移结果不如预期。本文提出了一套在OVT域实现的宽方位层析速度建模技术流程。该方法利用CIP道集中的方位角信息,能反演出细微的小尺度速度变化,具有很高的精度和分辨率。通过OVT域宽方位层析反演得到的蝴蝶道集拉得较平,方位剩余时差得到消除,碳酸盐岩串珠成像质量明显改善。分析认为,这种方位剩余时差实际上主要是由储层的非均质性引起而不是由方位各向异性引起。研究表明,与常规速度建模技术和分扇区多方位层析技术相比,OVT域宽方位层析反演技术更灵活高效,能得到更高分辨率的速度模型,从而提高深度域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7.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4,49(3):627-628
<正>高密度宽方位资料处理技术关键技术:OVT域处理技术;方位各项异性校正;5D插值技术;方位各向异性裂缝检测技术左图为西部某区常规三维数据叠后裂缝检测图,右图为该区高密度全方位三维数据(OVT域处理)叠前分方位各向异性裂缝检测图,对比可以看出,分方位各向异性叠前裂缝检测在构造主体部位(蓝色椭圆内)能够很好的预测裂缝发育方向及发育程度,并经钻井证实。西部某区高密度宽方位三维数据方位各向异性校正前(左上)和后(右上)螺旋道集对比显示螺旋道集上方位各向异性时差明  相似文献   

8.
地震纵波在HTI介质中传播时,沿垂直于裂缝方向的速度小于沿平行于裂缝方向,且反射强度降低和频率变低;横波在HTI介质中传播时分裂成快、慢横波。以大庆长垣喇嘛甸地区的宽方位三分量地震资料为基础,分析了方位各向异性的表现特征、影响及不同方位角范围内属性的变化,并根据这些性质的变化利用椭圆拟合对该地区的各向异性的方位和强度进行定量预测,与利用横波分裂预测的结果一致。为了消除方位各向异性对地震成像分辨率的影响,利用椭圆拟合准确求出了HTI介质的方位速度,进行方位速度动校正,消除了方位各向异性引起的快慢波时差,提高了资料的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9.
地下介质广泛存在各向异性,传统各向同性地震偏移成像技术往往会导致成像精度不高甚至深度偏差问题,宽方位采集技术和高精度逆时偏移(RTM)成像技术的应用更是突显了各向异性的影响。从弱各向异性弹性波波动方程出发,首先采用拟声波近似得到VTI各向异性伪声波控制方程,然后引入交叉导数项进行坐标旋转得到TTI各向异性伪声波控制方程,再由高阶有限差分方法得到TTI-RTM偏移算子,最后采用波场校正消除横波分量影响,提高各向异性偏移算子的精度。模型试算和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该技术在处理各向异性介质地震资料时具有更高的精度,是高精度地震成像理想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0.
转换波各向异性校正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实现宽方位转换波精确成像,基于横波分裂理论并采用两分量旋转技术实现了转换横波分裂分析,利用宽方位转换波资料进行了多层裂缝介质的层剥离横波分裂分析,完成了转换波方位各向异性校正研究.首先,利用两分量旋转技术求出第一层裂缝介质的各向异性方向、快慢横波时差等参数,然后将快、慢横波时差应用于慢波数据进行慢波时差补偿,最后根据第一层的方位角将快波和补偿后的慢波旋转回原来的径向、横向分量,从而使第一个裂缝层的转换波径向、横向分量得到方位各向异性校正,第一层裂缝介质也转换为各向同性介质.依此类推,进行其下多层各向异性介质横波分裂分析,并对各层转换波进行方位各向异性校正.该方法已用于宽方位三维三分量数据处理,校正了转换波方位各向异性对成像的影响,提高了转换波径向分量的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11.
炮检距向量片(offset vector tile,OVT)是一种新颖的叠前数据编排方式,当地震数据分选到OVT域后,地震资料的各种属性特征表现得更加明显,充分利用这些特征,可以改善噪声压制、振幅均衡、数据规则化等各种处理过程的效果。OVT道集偏移后的CRP道集(CRP gather after OVT migration,OVG)含有方位各向异性信息,同相轴随观测方位的变化而明显起伏,典型表现形式是"蜗牛道",可以用于方位各向异性研究。采用非刚性匹配(non-rigid matching,NRM)技术能有效校平"蜗牛道",改善成像效果,提高AVO分析精度。实际的宽方位资料处理结果表明,经过OVT域预处理和道集校平,其处理成果可以分析振幅随倾角和方位角的变化(amplitude versus angle and azimuth,AVAZ),进行分方位裂缝预测。OVT域处理是宽方位三维地震资料的一种有效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2.
对于TTI介质各向异性成像,精确的各向异性参数估算与建模至关重要。在当前计算机硬件迅速发展及宽方位地震数据采集日益普及的情况下,成像必须考虑介质的各向异性。提出了基于测井数据与全方位角道集联合的各向异性参数建模方法,该方法先采用Walk-away VSP资料及测井数据可获得井位置点的各向异性参数δ,借助全方位共反射角道集,可获得与方位有关的各向异性时差信息。再采用全方位层析对各向异性速度、各向异性参数εδ进行迭代优化,建立精确的各向异性参数模型,可有效减少各向异性参数的多解性。通过实际地震数据对此方案进行了验证,该方法在裂缝探测及地震成像方面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基岩成像质量和基岩潜山裂缝预测精度,吉林油田在伊通盆地莫里青断陷实施了宽方位地震数据的采集、处理。采用GeoEast处理系统,除了静校正、去噪、振幅补偿、反褶积、剩余静校正等常规处理以外,还利用其特色的OVT域宽方位处理技术,获取了成像效果更好、具有方位角信息的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成果。OVT处理成果分析表明,该成果为后续裂缝预测和储层反演提供了更精确的方位各向异性信息及更高质量的偏移道集,实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海洋高分辨率小道距地震勘探中,因设备固有问题引起电缆不等浮效应,造成了地震道集上同相轴动校正不平,甚至弯曲抖动现象,影响同相叠加的效果,降低了地震成像精度。常规的剩余时差校正方法难以准确识别由电缆不等浮引起的时差,在校正结果上产生误差。为此,提出一种基于虚反射走时和道集相干联合的电缆等浮校正方法。首先,采用交互拾取虚反射走时方法获得实时的电缆沉放深度,计算初始的剩余时差;然后,基于模型参考道进行道集之间的二维相干分析,获取参考的剩余时差;最后,取上述两个时差的加权平均得到修正的电缆不等浮剩余时差,应用后达到同相叠加的效果,从而提升地震资料成像品质。在模型数据和实际数据的测试分析中,通过与常规的互相关电缆等浮校正方法进行对比表明,该校正方法的精度更高、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5.
转换波成像与常规纵波成像不同的是转换波受方位各向异性的影响更为严重,相同反射点的快、慢波时差可达到40ms,严重影响转换波成像质量和分辨率。本文以横波分裂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叠前方位各向异性校正技术。该技术是基于共检波点叠加的层剥离转换波方位各向异性分析方法,并在叠前共检波点道集上进行方位各向异性校正。通过该技术在喇嘛甸工区的应用,得出T2层方位各向异性的主方位在67°~84°之间,快慢波时延在10~40ms之间。经过方位各向异性校正后,径向分量能量增强,切向分量能量减弱,提高了转换波成像质量和垂向分辨率。  相似文献   

16.
在解决基础静校正后,通常还需要利用剩余静校正方法消除中短波长对成像的影响,但单一的剩余静校正方法并不能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基于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理论,采用空变多时窗融合剩余静校正方法建立空变的模型道,采用多尺度分频剩余静校正方法消除了频率对模型道的影响,在成像道集上,采用基于共成像点(CIP)道集的时变剩余静校正方法,将这3种剩余静校正方案组成了一套高精度的组合剩余静校正方法,在复杂构造区"两宽一高"地震数据的实际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兼顾了计算效率的同时,提高了计算精度。该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低信噪比、复杂构造区的剩余静校正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地下介质通常具有各向异性和非均质性,导致常规速度分析及动、静校正难以拉平地震同相轴,常规处理后的地震道集仍然存在剩余时差,这是AVO属性分析和叠前反演常遇到的难题。基于形状上下文(SC)和动态时间规整(DTW),提出了一种新的叠前道集剩余时差校正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数值模拟和实例分析验证。结果表明:基于SC-DTW的叠前道集剩余时差校正方法具有较好的抗噪能力,对地震波形畸变具有较好的鲁棒性,能够有效消除叠前地震道的剩余时差;处理后的地震同相轴波形连续,振幅特征未改变,可以提高AVO属性分析、叠前反演等地震资料处理解释的准确性。该方法利用叠前道集内各地震道波形的相似性,优选出参考道,并在计算时窗内将道集中的每一道都与参考道进行SC-DTW计算,求取其动态规整路径,进行剩余时差校正,因而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春光探区石炭系主要由火山岩组成,岩性主要为凝灰岩,非均质性强,地震有效反射能力弱。为提高石炭系内幕成像精度,在常规三维处理技术(叠前相对保幅去噪技术、自适应振幅均衡、多域多次波压制技术、共反射面元(CRS)叠加)的基础上采用OVT域叠前时间偏移,可以保留偏移距和方位角信息。通过方位各向异性校正处理,可消除方位各向异性带来的影响,能提高石炭系断裂和裂缝的成像精度。  相似文献   

19.
随着勘探精度的不断提高,各向同性介质理论已经不能满足宽方位和大偏移距地震资料速度分析和动校正的需要。针对宽方位纵波资料,讨论了水平对称轴横向各向同性介质各向异性速度分析方法。根据各向异性理论,给出了速度方位各向异性椭圆方程,并采用最小二乘拟合方法,得出了椭圆方程参数解。利用椭圆方程求出方位速度,并将该速度用于动校正处理。该方法已经用于川西HXC-GMZ 地区的宽方位地震资料处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宽方位地震资料处理技术及应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方位角的增大,宽方位地震资料的速度随方位角的变化、与倾角和方位相关的旅行时差、与方位相关的各向异性等问题也随之产生。当所采集的宽方位资料不是全方位时,如何根据资料的实际情况形成有利于后续处理和解释的分方位道集尤为重要。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包括运用分方位道集技术形成合理的方位道集;运用分方位速度分析技术精确求取叠加速度;运用与倾角方位角相关的旅行时校正技术进行倾角、方位角的旅行时校正;运用分方位各向异性偏移技术消除不同方位的各向异性影响等。对实际资料的处理效果表明,本文所述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