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滨海断鼻沙三段油气成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歧口凹陷滨海断鼻沙三段油气包裹体特征及地层埋藏史的恢复,确定了研究区油气成藏期次和成藏时间,认为沙三段油气以晚期成藏为主,其中Qs1井为多次非连续充注2期成藏(早期和晚期)。结合构造活动特征、生排烃演化史及油气运聚史对油气成藏史进行了分析,认为沙三段油气藏分布主要受生烃演化阶段与构造发育配置关系的控制,并形成了“高油低气”的分布特征,研究区沙三段是寻找大气田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2.
歧北斜坡油气富集,成藏控制因素复杂,通过对构造演化、生排烃期次及流体包裹体特征分析以及构造发育史的恢复,对大港滨海地区沙河街组油气成藏期次进行了综合研究,认为该地区沙河街组油气藏具有两期构造运动充注、差异聚集、两期成藏的特点,油气成藏期次特征为埋藏较浅构造的高部位为一期成藏(晚期),埋藏较深构造低部位为两期成藏(早期和晚期)。油气充注形式存在两种类型:即连续型(单峰)多次充注一期成藏、非连续型(双峰)多次充注两期成藏,以晚期成藏为主。不同期次的包裹体其均一化温度、产出特征及成因特征不同:一期形成的烃包裹体主要沿石英次生加大边内侧呈带状分布,或沿加大边早期的裂缝呈带状分布;二期形成的烃包裹体主要分布在碎屑及次生加大边外侧和晚期的裂缝中,多呈带状分布。  相似文献   

3.
随着沧东凹陷正向构造带油气藏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成藏区带规模发现遇到瓶颈,勘探思路必须由构造油气藏勘探向斜坡连续性油气藏勘探转变。通过对沧东凹陷南皮斜坡精细构造解释、沉积微相划分、烃源岩特征及区域控砂控藏机制的分析,获得南皮斜坡地质特征与油气成藏模式的认识。研究表明,南皮斜坡为宽缓继承性斜坡,构造呈现高、中、低斜坡三分性特点,古近系孔店组二段(孔二段Ek_2)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孔店组一段(孔一段Ek_1)底部发育浅水三角洲、上部发育冲积扇沉积,有利砂体大面积发育,孔二段发育好—很好烃源岩,生烃强度大。以构造、砂体、烃源岩及已知油藏匹配,形成自源成藏、它源成藏两大成藏组合系统,并构建孔二段有效生油岩范围内,中斜坡孔二段主砂体区常规油藏聚集,低斜坡远端细粒沉积岩类与油页岩叠合形成致密油,含油气系统范围内常规油与致密油叠加连片,形成"连续性成藏"油气成藏模式;孔一段受孔二段有效烃源岩控制下,形成"底部砂组近源大面积充注、上部继承性断裂网状沟通"的复合聚油模式。  相似文献   

4.
歧口凹陷歧北斜坡岩性油气藏及其勘探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歧口凹陷作为渤海湾盆地一个富油气凹陷,油气资源丰富。具有凹多、凸少、斜坡类型多的特点。随着勘探程度不断提高,斜坡区是今后勘探的重点领域。以歧北斜坡为例,通过强化斜坡成因演化及控砂、控藏机制研究,明确"基底差异沉降控制斜坡构造的形成,基底断裂控制斜坡构造的发育样式"斜坡构造成因机制、"内外物源供砂、调节沟槽输砂、陡缓坡折控砂"斜坡区多元控砂机制、"复式输导、2期充注、高油低气、差异聚集、优势相富集"斜坡区岩性地层控藏机制。创新发展了斜坡区油气成藏理论,探索形成了"选斜坡—建模式—求突破—描砂体—优方案"富油气凹陷斜坡区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工作方法。有效指导了歧口凹陷斜坡区岩性地层油气藏预探实践,发现规模储量区。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冀中坳陷蠡县斜坡沙一下亚段致密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利用岩心录井、气测录井、地化录井等资料,对蠡县斜坡沙一下亚段的"特殊岩性段"的岩性、烃源岩、储集层、含油气性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该区致密油气成藏受烃源岩、裂缝发育程度及含油性3个主控因素控制,同时优选出西柳地区沙一下亚段的油页岩和页岩,其厚度一般为40~54 m,发育一定数量的纵向裂缝和页理缝,多为Ⅱ类储集层,利于形成致密油气藏,优先采用水平井钻井和水力压裂技术,可望在西柳地区获得工业致密油气流。  相似文献   

6.
济阳坳陷渤南洼陷沙河街组二段具有顶底多源供烃的成藏特征。针对多源供烃油气成藏模式认识不清以及沙二段整体研究程度较低等问题,依据钻井、测井、地震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其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渤南洼陷沙二段油气成藏由沙四上亚段、沙三段和沙一段3套烃源岩提供油源,沙二段底部扇体及碳酸盐岩沉积与顶部泥岩构成了有利的储盖组合,断层和不整合面组成了立体输导体系;断裂体系和不整合对油气运移和聚集具有重要影响,储集层物性控制油气富集程度;据成藏期和油源不同,渤南洼陷沙二段油气成藏可分为"中期成藏、双源供烃"和"晚期成藏、三源供烃"2种模式;2种成藏模式下多形成由单源油和混源油组成的岩性圈闭、构造圈闭以及构造岩性复合圈闭油藏;自下而上、自洼陷中心向边缘,油气藏的形成时间由早到晚差异聚集。   相似文献   

7.
为深入认识塞浦路斯12区块油气成藏特征及分布规律,基于油气成藏理论,对12区块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详细分析,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明确了成藏主控因素。研究表明,12区块油气藏具有生储盖配置条件优越、"双凹"供烃、断裂-砂体输导、近源运聚、中央凸起带富集的特征;晚侏罗-早白垩世油气沿油源断裂近距离运移至凸起背斜构造圈闭中聚集成藏,遭受后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断背斜气藏;生烃凹陷的分布格局、中央凸起带构造抬升及由此发育的油源断裂和构造圈闭直接控制了油气藏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8.
东营凹陷断块油气藏发育广泛,沙河街组是勘探开发的重点。对东营凹陷沙河街组断块油气藏基本地质特征进行研究,分析断块油气藏成藏主控因素,从而指导油气勘探。东营凹陷沙河街组断块油气藏主要分布在中央背斜带、北部陡坡带和南部缓坡带,层位上分布在沙一段、沙二段和沙三上亚段。研究认为,东营凹陷沙河街组断块油气藏的聚集和分布受烃源岩、断层、异常压力和储层物性等因素的控制。沙四上亚段和沙三下亚段的优质烃源岩为油气成藏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异常压力为油气运移提供动力;断层不仅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还控制着圈闭的形成;储层物性控制着油气藏的分布,孔隙度大于15%.渗透率大于10×10^-3μm^2的储层有利于油气聚集.  相似文献   

9.
采用地球化学方法,对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沙三中(Es3M)岩性型隐蔽油气藏进行了混源相对贡献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牛庄洼陷Es3M油气藏中沙四段成因原油的贡献约为28%~85%(均值58.5%~67.7%);中央隆起带Es3M油气藏沙四段成因原油的贡献约为9%~81%(均值32.4%~53.6%)。观察到牛庄洼陷靠近深切断层的原油中沙四段成因原油的贡献量高于远离断层的原油。东营凹陷沙三段砂岩透镜体岩性油气藏中高丰度沙四段"异地源"原油的混源定量结果表明,透镜体岩性油气藏不完全受围岩油源条件控制,隐蔽输导体系与常规运移通道可能联合控制油气运移;透镜体油气藏"自生自储"成藏模式的传统观点有待修正,暗示东营凹陷等断陷盆地生油中心广泛分布的岩性油气藏潜伏着巨大的深部油气勘探潜能。定量结果还表明,牛庄洼陷具备为南斜坡提供足够的沙四段成因成熟油气的条件。东营凹陷沙四段源岩的油气潜能可能需要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10.
随着正向构造带勘探难度的增加,洼槽区逐渐成为渤海湾盆地富油凹陷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而成藏机理的特殊性制约了洼槽区勘探的深入。以冀中坳陷饶阳凹陷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洼槽生烃能力、油气成藏时期、成藏动阻力条件以及输导体系等分析,探讨了富油凹陷洼槽区油气藏的形成机理及模式。研究表明,饶阳凹陷富油洼槽区有效生烃范围大,热演化程度较高,存在东营组沉积末期和新近纪明化镇组沉积期2期主要生烃及成藏过程;东营组沉积末期油气充注范围较小,储层物性好,成藏阻力小;而明化镇组沉积充注时期,储层物性差,成藏阻力大,但剩余压力大,油气成藏动力强。洼槽中心区的油气多沿源岩层系中的砂体、裂缝和小断层等进行短距离运移聚集形成岩性为主的油气藏;洼槽边缘区往往发育深切入烃源岩的油源断层,成为油气垂向运移的重要通道,油气沿断层运移聚集形成构造为主的油气藏。富油洼槽区存在"源内-两期成藏-隐蔽输导-短距离运移"与"源外-单期成藏-断裂输导-垂向运移"2种油气成藏模式,成藏动、阻力条件控制着洼槽区有效烃源岩层系内油气成藏的物性下限,而断层为主体的输导体系分布特征及有效性控制着洼槽区源外油气的分布和富集程度。  相似文献   

11.
针对油田开发后期出现油井产状分布复杂的问题,在分析油藏地质异常和非均质的基础上,利用东濮凹陷西斜坡带油藏的地质开发资料,提出树式充注和成藏模式。树式成藏模式可以合理解释高部位是水层、低部位是油层的现象,能够更好寻找隐蔽油藏。油气在一定通道中进行充注、混合、富集过程,通道外的空间没有油气聚集。东濮凹陷西斜坡带H19断块为由8条断层和7个小断块组成的复杂断块,在大尺度上,油气在构造较高部位富集成藏;在小尺度上,油气分布更为复杂,同一断块内部相邻区域内存在不少油层厚度正异常区和负异常区。树式成藏模式导致油气分布异常,在油藏开发后期更为突出,油水层判别难度增加,常用的判别方法主要有储层侵入特性法,电阻率-自然电位组合法,电阻增大率法,电阻率-孔隙度组合法。  相似文献   

12.
钱志 《断块油气田》2011,18(1):59-61
永3断块位于东营凹陷东北部永安镇油田南部,是一个多油源汇集的地区,近年来仍不断有新的发现,充分显示了在这类复杂断块区进行深度开发的巨大潜力,本次研究在目的层段沙二下油气藏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油气来源、储层特征、运移通道以及圈闭类型,圈定了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查明了油气藏分布与富集的规律,认为永3断块具有优越的成藏地质条...  相似文献   

13.
沙参2井实现了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的首次重大突破,推动了塔中油田、塔河油田及和田河气田的相继发现和大油气田勘探理论的持续创新,逐步建立起盆地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理论.对盆地下古生界成藏地质条件与典型油气藏综合研究表明,稳定的古隆起古斜坡、多套非均质碳酸盐岩储集体、充足的油源供给与多期成藏等要素的配置控制了大型碳酸盐岩油气田的形成与分布;塔北沙雅隆起南坡受加里东-海西期岩溶叠加改造形成了复式的缝洞成藏系统,受满加尔、阿瓦提两大生烃坳陷多期的油气充注改造形成了复杂的油气藏类型,单个缝洞型油气藏具有相对独立的油-气-水系统,平面上叠合连片含油气、不均匀富集;塔中卡塔克隆起下古生界具有典型的复式成藏特征,从寒武系往上部层系气/油比逐渐降低,油气富集规律相比塔北更复杂,总体表现出"平面分块、纵向分层、多点充注、相对高点富集"的特点;和田古隆起是具有优越成藏条件的早古生代三大古隆起之一,已发现了受不均一岩溶缝洞体控制、不均匀含油的玉北奥陶系油藏,但近期的勘探进程表明该区成藏条件及油气富集规律尚不明朗.塔北沙雅隆起南坡及围斜区、卡塔克隆起及北坡顺南-古城地区是奥陶系油气勘探的现实领域,而顺托果勒低隆、麦盖提斜坡、塘古巴斯坳陷玛东冲断带和塔北、塔中-巴楚寒武系-奥陶系深层是重要的接替领域.  相似文献   

14.
Bongor盆地Baobab地区潜山油气成藏期次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Baobab潜山油藏是乍得Bongor盆地北部斜坡的主力油藏。以Baobab C-2井潜山油藏为例,从烃源岩生排烃史、构造热演化史、流体包裹体中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特征、显微荧光与测温技术等方面分析其油气成藏史。埋藏史的分析结果表明,Baobab地区Mimosa组+Prosopis组主力烃源岩在约90 Ma开始生烃,并于约80 Ma开始排烃,晚白垩世末约66 Ma达到生排烃高峰期,之后由于构造抬升作用,生烃作用停止。Baobab C-2井潜山油藏经历了晚白垩世80~55 Ma的原生油气充注阶段和古近纪约30 Ma的次生油气成藏事件。在晚白垩世期间石油的充注表现为充注强度程度不同的连续过程,开始于晚白垩世80 Ma的石油充注事件以较低成熟度原油为主,而发生于约70 Ma的第二期石油充注事件则以成熟油气为主,该期充注事件是形成现今油气分布格局的主要贡献者。古近纪发生的次生成藏事件代表因构造作用而引起油气调整。  相似文献   

15.
于超  肖枚  王瑀  张敏 《石油地质与工程》2013,27(5):14-17,146
白东地区位于歧口富油气凹陷滨海海域,是一个受两期构造叠加形成的近东西向大型背斜构造。勘探初期以古近系的东营组、新近系为目的层,以中部地堑构造为主探对象,虽见油气显示,但未获得实质性突破。通过精细研究认为,古近系沙河街组为依附海河断层的大型背斜构造,位于歧口凹陷主体区,天然气资源丰富;构造的分区性和北部燕山物源的波及强弱及储盖组合配置关系的不同,决定了白东地区东部主体带发育以沙一下为勘探目的层系的构造气藏,西翼斜坡区则可形成东营、沙一中、沙一下多套目的层系的构造-岩性气藏。  相似文献   

16.
霸县凹陷文安斜坡油气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霸县凹陷文安斜坡中北部和南部的油气成藏特点、油气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斜坡为霸县凹陷中紧邻多个生油洼陷的正向构造单元,是油气区域运移的指向;纵向上油气主要富集于前第三系潜山和沙二、沙三段地层中,平面上主要富集于文安斜坡中北部的正向构造单元中;中北部油气富集层位深且集中,南部富集层位相对较浅且规模小,凝析...  相似文献   

17.
油气的重力分异作用使油气呈现出有规律的分布,-.般高部位的构造圈闭为气藏低部位的构造圈闭为油藏,但也有低部位构造圈闭为气藏而高部位构造圈闭为油藏的相反的情况。其原理为油气的差异聚集。国外有许多典型的实例。在松辽盆地红岗长轴 背斜三个次级高点上,大量的试油结果证实.高台 子油层I砂岩组G13小层低部位的红131圈闭为气藏较高部位的红7圈闭为油气藏红16圈闭只含水。油气水的分布出现相反的现象。 在详细分析其构造、储集层特征的基础.上。认为C13小层具备油气差异聚集的基本条件.其油气分布能够用油气差异聚集原理进行很好地解释.是油气差异聚集的结果。红岗背斜G13 小层是油气差异聚集原理的一个比较典型的实例。  相似文献   

18.
油气的重力分异作用使油气呈现出有规律的分布,-.般高部位的构造圈闭为气藏低部位的构造圈闭为油藏,但也有低部位构造圈闭为气藏而高部位构造圈闭为油藏的相反的情况。其原理为油气的差异聚集。国外有许多典型的实例。在松辽盆地红岗长轴 背斜三个次级高点上,大量的试油结果证实.高台 子油层I砂岩组G13小层低部位的红131圈闭为气藏较高部位的红7圈闭为油气藏红16圈闭只含水。油气水的分布出现相反的现象。 在详细分析其构造、储集层特征的基础.上。认为C13小层具备油气差异聚集的基本条件.其油气分布能够用油气差异聚集原理进行很好地解释.是油气差异聚集的结果。红岗背斜G13 小层是油气差异聚集原理的一个比较典型的实例  相似文献   

19.
东营凹陷洼陷带沙三中亚段浊积岩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鹏飞 《岩性油气藏》2012,24(3):61-65,73
针对浊积岩油藏成藏规律复杂、含油性差异大的问题,以东营凹陷洼陷带东部沙三中亚段浊积岩为例,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基于地震、测井、钻井、试油等多项资料,采用成藏基本地质要素及油气现今分布规律研究与典型油藏解剖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研究区浊积岩成藏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沙三中亚段浊积岩的成藏主要受控于以下3个方面:①有效储层的发育基本控制了油层的展布规律,储层的厚度中心往往也是油层的分布区或富集区;②在有效储层的分布约束前提下构造背景及异常高压控制了油气的富集;③有效的断层输导条件是研究区浊积岩能否成藏的关键,与相对独立的透镜状浊积砂体相比,由断裂体系沟通下部烃源岩的浊积岩砂体更容易成藏。在明确研究区成藏主控因素的基础上,总结了针对洼陷带浊积岩油藏的综合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20.
开鲁盆地陆西凹陷低渗层油气运聚条件和运聚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开鲁盆地陆西凹陷低渗层油气生成、储集、封盖及运聚条件的研究,结合油水分布特征及油气运移实例的分析,总结出陆西凹陷三种油气运聚模式,即包日温都断裂构造带运聚模式、马家铺高垒带运聚模式和马北斜坡带(预测)运聚模式,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有利的油气聚集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