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水泥基材料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环保型高效水泥基材料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建筑业与建材工业列为支柱产业,并指出建材工业应以调整结构、节能、节地、节水、减少污染为重点,大力增加优质产品,发展商品混凝土,积极利用工业废渣等方针。水泥与以水泥为基材的水泥基材料是近代最大宗的人造建材。由于与其他建材(如钢铁、合金、塑料、木材等)比较,具有节能、成本低、来源广、耐久、应用方便等特点,需求量增长迅  相似文献   

3.
水泥基材料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水泥基材料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湿度是影响居住环境舒适度重要因素之一。储存室、图书馆以及地下建筑中物品的保护受到湿度、温度和微生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最为重要的是湿度的影响。适合人类居住和物品保护的最适宜的湿度范围为40%~60%,过高的湿度会导致细菌滋生、金属腐蚀度加大,特别是对于书籍的收藏、文物的保护极  相似文献   

6.
金彩云  李洪文  李悦 《混凝土》2022,(10):59-62
水泥基材料的收缩是其早期开裂的直接原因。综述了碳纳米管的类型、掺量和长细比对水泥基材料收缩的影响及机理分析。已有研究表明,羧基碳纳米管更有利于降低早期收缩;碳纳米管存在最优掺量,掺量过多反而增大收缩;而碳纳米管的长细比对收缩的影响规律仍不明确。碳纳米管主要通过改变毛细孔张力和发挥桥接作用影响水泥基材料的收缩。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目前,常用于金相和矿物学分析的显微硬度测试法,也已开始应用于砼性能测试了,这是因为砼的许多性能如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和孔隙率等与显微硬度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通过对水泥基材料的显微硬度研究,以探求材料显微硬度与力学强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将其应用于测强和其它研究工作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陈鹏 《天津建材》1997,(4):33-38
本文根据国际上关于DSP、RPC、MDF等超高强水泥基材料的研究开发情况,介绍了机械/化学方法使水泥等粒子“解聚集化”和“反絮凝化”、优化颗粒级配实现密集堆积、降低孔隙率优化孔径分布,改善CSH凝胶性能等实现水泥基材料超高强化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水泥增效剂对水泥及混凝土相关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泥增效剂的掺入,显著提高了水泥基材料的力学性能:水泥胶砂试块1 d时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分别增加149%和176%,28 d时分别增加29%和44%;混凝土材料28 d时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分别提高34%和42%,折压比达到12.8%。水泥增效剂在水化早期快速水化形成钙矾石,具有促凝作用,针状钙矾石交叉连接形成网络状结构,有利于胶凝材料力学性能的改善。增效剂对水泥后期水化过程的影响作用甚微。  相似文献   

10.
定义了一种塑性浆体湿密实度的测定方法,建立了一种新型快速干燥收缩法.将试件分别放入不同温度的烘箱,研究不同干燥时间内水泥基材料的干燥收缩率的变化.新型快速干燥收缩法与常温法结果相似,能明显缩短干燥周期.试验以普通硅酸盐水泥为胶凝材料制备了不同密实度的水泥基材料,探讨水泥基材料的密实度对其收缩开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实度的下降可抑制水泥基材料的塑性收缩开裂程度,增大其干燥收缩率,但对硬化早期收缩开裂程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不同的水泥净浆、砂浆和混凝土进行水蒸气吸附试验,得到其宏观吸附等温线和微观孔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水化水泥凝胶是水泥基材料具有持水能力的直接原因,集料等非亲水性成分的影响则很少.提出了由同水灰比水泥净浆持水能力曲线和材料配合比来快速、直接地计算砂浆、混凝土持水能力曲线的方法,对水泥基材料实际性能评价和耐久性设计与评价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潮湿的室内环境使室内空气质量恶化。含盐多孔材料具有调节室内湿度的作用,逐步为人所认识。本文通过分析含盐多孔材料表面与空气间的湿交换过程,建立表面湿交换率公式,进一步提出加强含盐多孔材料湿调节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水分在沥青膜中的扩散特性以及水分扩散行为参数与沥青组分间的关系,用重量法测定了沥青膜在不同浸水时间下的吸湿曲线,并分别基于Fick、Langmuir扩散模型对其吸湿曲线进行拟合,分析了水分扩散行为参数与沥青组分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水分在沥青膜中存在自由态和结合态2种形态,其扩散行为符合Langmuir扩散模型;...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明微胶囊芯材(环氧树脂)修复水泥基材料微裂缝的毛细渗透机理,采用光学接触角测量仪测量环氧树脂的接触角及表面张力,并用环境扫描电镜观察环氧树脂在水泥基材料裂缝表面的润湿效果,研究温度、裂缝宽度、环氧树脂种类等因素对环氧树脂渗透能力的影响,建立了毛细渗透理论模型,进行模拟渗透试验.结果表明:在20~50℃范围内,升高温度能降低环氧树脂黏度,增强环氧树脂在水泥基材料微裂缝中的毛细渗透能力;环氧树脂在窄裂缝(一般小于200μm)中渗透时,初期可忽略其自身重力影响,渗透驱动力主要来源于毛细作用;在裂缝宽度为50~200μm时,环氧树脂的毛细渗透能力与裂缝宽度成反比,宽度越小毛细作用越明显,毛细渗透能力越强;环氧树脂E?51的毛细渗透能力相比环氧树脂E?44增强约17.4%,荧光环氧树脂相比普通环氧树脂的毛细渗透能力降低5%~8%.  相似文献   

15.
在恒温恒湿环境下,通过对粉煤灰混凝土试块进行增湿(正向扩散)、干燥(反向扩散)试验,研究了粉煤灰掺量、微环境条件对粉煤灰混凝土表层湿质扩散的影响,并建立了粉煤灰混凝土等效湿质扩散系数的预计模型.结果表明:在增湿和干燥过程中,粉煤灰混凝土微环境相对湿度响应速率逐渐变缓,湿质扩散系数逐渐减小;在微环境相对湿度相同条件下,15%掺量(质量分数)粉煤灰会使混凝土湿质扩散系数降低,但45%掺量粉煤灰会使混凝土湿质扩散系数明显增大;在粉煤灰混凝土微环境温度和初始内外相对湿度差相同情况下,反向等效湿质扩散系数明显比正向等效湿质扩散系数小.  相似文献   

16.
通过未改性生土材料、水泥改性生土材料、黄麻改性生土材料和水泥/黄麻复合改性生土材料的毛细吸水试验,研究了改性方法对生土材料毛细吸水速率、毛细吸收系数和表面渗入深度等水分传输参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生土材料的毛细吸水量与时间平方根呈线性关系;水泥改性生土材料的毛细吸收系数和初始吸水速率较未改性生土材料的毛细吸收系数和初始吸水速率分别降低19.8%和25.3%,而黄麻改性生土材料的毛细吸收系数和初始吸水速率分别提高了43.4%和26.2%;黄麻纤维明显提高了生土材料水分的表面渗入深度;水泥改变了黄土颗粒表面状态和生土材料的孔结构,从而影响了生土材料的水分传输特性.  相似文献   

17.
纳米高岭土颗粒改性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纳米高岭土颗粒对不同龄期水泥基材料微观结构(微孔结构、微观结构)及物理力学性能(工作性、抗弯强度、抗压强度、氯离子渗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高岭土颗粒的填充效应及其对水泥水化的促进作用改善了水泥基材料的微观孔结构,限制了氯离子在水泥基材料中的渗透扩散。当高岭土为水泥质量的1%时,水泥浆1、3、7、90d抗弯强度分别提高30.41%、39.04%、36.27%和38.32%;当高岭土为水泥质量的5%时,水泥砂浆氯离子扩散系数降低53.03%;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随高岭土掺量增加呈指数递减;当高岭土为水泥质量的5%时,氯离子扩散系数降低18.87%;抗压强度分别提高28.4%;改性混凝土28d抗压强度与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呈线性增加关系。  相似文献   

18.
用超声波分散和表面修饰法将碳纳米纤维(CNFs)分散到水泥基材料中,制备了CNFs改性水泥基材料,研究了其变形及抗裂性能.结果表明:CNFs能抑制水泥净浆的自收缩和干燥收缩,且显著延缓水泥砂浆的开裂时间;当CNFs掺量为0.05%时,CNFs改性水泥砂浆的开裂时间较空白组延长了48.5%;CNFs在水泥基材料中产生的桥连和拔出效应,延缓了裂纹的扩展,从而减少了CNFs改性水泥砂浆的收缩变形,提高了材料的抗裂性能.  相似文献   

19.
温度对多孔建材中VOC扩散系数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有研究表明,吸附特性与材料结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ke Organic Compounds,VOCs)自身的物理化学特性、吸附材料填料率、室内污染源强度、室外污染源强度及环境温湿度等参数有关.但在实际应用中,除了这些不稳定或不确定的因素之外,是否存在其它影响因素还有待确定.本文通过理论与模拟分析,找出了通风是实际条件下是否考虑VOC吸附影响的关键因素,并结合算例提出了考虑和忽略建材吸附量影响的通风临界值的确定方法.分析可知,当换气次数小于0.1次/h时,要考虑地毯和沙发等吸附性较强材料的吸附影响;当换气次数大于20次/h时,可忽略其吸附影响.本文结论为综合考虑散发、吸附、传播和暴露规律的室内空气品质(Indoor Air Quality,IAQ)应用软件的开发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0.
提供了一种测量水泥浆体中氯离子扩散系数的新方法--计时电位法.这种方法是基于浆体内部孔溶液的电化学反应产生浓度梯度并导致扩散的原理,方法简便有效,结果正确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