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据模糊可靠性优化设计理论,讨论内燃机气缸盖螺栓联接的模糊可靠性设计原理方法。并举例说明螺栓联接的计算过程和优化设计结果。 相似文献
2.
根据模糊可靠性优化设计理论,讨论内燃机气缸盖螺栓联接的模糊可靠性设计原理和方法,并举例说明螺栓联接的计算过程和优化设计结果。 相似文献
3.
曾立平 《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00,29(2):9-10
根据模糊可靠性设计理论,从理论上讨论了内燃机气缸盖螺栓联接的模糊可靠性优化设计原理。把传统的螺栓联接设计方法中定型变量处理为模糊变量,并按照设计准则,建立数学模型,然后利用计算机进行优化求解;并通过实例说明了螺栓联接的计算过程和优化设计结果。结果表明,这种设计方法载况更接近,优化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应用模糊理论 ,研究了具有随机应力模糊强度的螺栓组紧联接模糊可靠性优化设计的方法 ,建立了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 ,并给出了计算实例。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普通优化设计的基础上,根据可靠性设计准则,将螺栓的应力及强度视为随机变量,建立了承受变载荷螺栓组联接的可靠性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并对实例进行了计算。其结果表明了可靠性优化设计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缸盖螺栓工作的可靠性将严重影响柴油机运动件的整体动平衡、功率及油耗状况。将模糊设计与优化设计理论相结合,并引入熵理论,整理并推导出柴油机缸盖螺栓可靠性优化设计数学模型,通过Matlab编程实现数值解的计算及图形输出。该方法在DF8B型货运内燃机车装用的16V280ZJA型柴油机上进行了实例设计,结果表明,该方法设计的螺栓比原设计方案的质量减小了55.56%,优化效果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7.
8.
9.
基于MATLAB的螺栓组联接的可靠性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密封性要求的螺栓组联接设计在工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能找到一种简便实用的设计方法,本文研究了基于MATLAB平台的螺栓组联接可靠性优化设计的新方法。建立了螺栓组联接的设计模型,描述了利用MATLAB优化工具箱解决螺栓组联接设计问题的具体方法。通过实例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有效、编程量小,非常适合工程技术人员使用。 相似文献
10.
该文运用可靠性设计理论和最优化设计技术,提出了压力容器中螺栓组联接的可靠性优化设计方法;建立了可靠性优化设计数学模型;最后给出了优化方法和结果分析 相似文献
11.
12.
邢晓林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08,(6)
以双锥密封螺栓组质量最轻为目标,运用可靠性理论与优化设计技术建立数学模型,提出了密封螺栓在承受轴向静载荷、交变载荷下的优化设计方法和MATLAB求解过程。实例计算表明,该方法简单有效,对化工设备及其零部件的优化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当量可靠度"概念,采用当量可靠度进行紧螺栓联接可靠性设计的方法,简便可行,能使螺栓联接的可靠性设计的计算更加科学合理。这种思想方法,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推广到其它机械零件的设计中去,使它们的可靠性设计更趋合理。 相似文献
14.
汽车发动机罩冲压成形后翻边工艺机械自动化一直是困扰汽车制造商的技术难题。本文阐述了发动机罩翻边的技术原理 ,详细介绍了发动机罩翻边机的总体设计思路及方案 ,为同类零部件的翻边工艺揭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螺钉联接结构进行受力分析,建立了可靠性优化设计模型,并将优化结果与传统设计比较,结论是可靠性优化设计使螺钉联接结构更为合理,有利于减小鱼雷壳体的质量和提高鱼雷的战术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16.
将模糊数学理论引入可靠性设计中 ,考虑预紧力和轴向变载荷状态的影响因素 ,建立螺栓联接的模糊可靠性设计准则 ,并给出了设计实例。 相似文献
17.
18.
考虑内压容器垫片密封螺栓静强度和载荷的模糊不确定性,应用模糊等效随机的信息熵理论,将密封螺栓的模糊静强度和模糊载荷分别等效为随机静强度和随机载荷;根据等可靠度的观点,确定了密封螺栓静强度在不同工况时的可靠指标,建立按可靠指标进行密封螺栓静强度设计的方法,得到其静强度安全系数。研究表明,(1)按静强度可靠指标得到了计算密封螺栓最小直径的公式。(2)密封螺栓在预紧、正常操作、气压试验与液压试验时,屈服强度的可靠指标分别为2.486 0、2.486 0、1.920 4与0.815 0,抗拉强度的可靠指标分别为5.644 6、5.644 6、5.644 6与4.270 0。(3)基于满足屈服和抗拉强度的可靠指标,螺栓屈服与抗拉强度的最小安全系数分别为1.45与1.90。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保证煤矿生产的安全性和生产效率,以1304工作面为例,在分析地质、煤层等基本条件的基础上,对当前支护方式下对应巷道的变形特征等现状进行总结,结合锚杆支护优化原则对顶板和两帮支护参数进行优化,并采用"十字"布点法对支护后巷道的变形情况与原支护方案下的变形量进行对比,验证了支护优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