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张弦  齐康 《华中建筑》2007,25(5):29-31
该文通过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门票站规划及单体设计的实践,对风景建筑与环境的关联性进行了思考.模糊的建筑边界处理增加了游人活动的可能性,混淆了建筑的内与外的界限,令建筑内外空间互动了起来,为游人提供了更多的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2.
从地域、环境角度入手,对齐康先生所创作的地域性相关建筑类设计作品进行收集和整理,分析了齐康先生所运用的传统设计手法对地区独有的自然环境、建筑风貌以及该地特有的传统建筑材料的运用。充分体现对当地本土自然环境条件的尊重以及在建筑创作中把握地域性建筑与传统民居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乡土传统建筑文化的理解,创作出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地区的、现代化的新建筑。  相似文献   

3.
戴宇 《四川建筑》2007,27(Z1):12-14
我国的发展现状导致风景区出现城市(镇)化的倾向,很多依托风景旅游业、围绕风景区形成一定规模的城镇,如都江堰市、峨眉山市、乐山市等。如何将大规模的人工营建与风景特征结合,寻求风景区与城镇在边际地域规划和建筑设计相契合,成为风景建筑创作的基准点。现以乐山大佛游人中心博物馆规划建筑设计(2004年7月全国投标第二名方案)为例,粗释创作的见地。  相似文献   

4.
我国传统的风景建筑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这种建筑的秀丽风采早为中外游人和专家所赞赏。但对其建筑设计的有关方面从专业角度所作的研究和流传下来的专门著述并不多。因此,对古代风景建筑的认识准则、建筑与环境协调相配关系的处理、设计思路和组织手法等问题就难于作正面描述。诸如,如何选择  相似文献   

5.
对花溪民居的建筑风格和自然环境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民居建筑立足地方建筑特色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归纳了传统城镇在自然环境中的类型,研究了花溪风景旅游区的建筑风格,最后强调了人类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江西本土可持续建筑应与本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和谐共生。本文在简析江西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等相关因素的基础上,以建筑与江西本土环境和谐共生为基本原则,针对性的提出江西本土可持续建筑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7.
鸡公山风景名胜区入口区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箐  王向荣 《中国园林》2003,19(6):50-51
风景区的建筑应该与风景区的环境相协调,体量要适宜,对自然景观不应有大多的遮挡,对文脉要有所延续。在鸡公山风景名胜区入口设计中,我们在解决各种使用功能的同时,在入口区修补了被人工破坏的地形,并使之与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8.
张险峰  张恒  马春旺 《华中建筑》2007,25(11):87-90
该文论述了长兴岛公共港区管理中心以及周边景观设计方案.设计者借助建筑基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因势利导进行设计,并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建筑与景观的设计中,使自然、景观、建筑、传统文化得以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9.
张涛 《建筑师》2014,(3):75-81
本文试图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以清代碑刻《龙门山全图》为蓝本,探析古黄河龙门景观的基本营造理念。在梳理黄河龙门演进历程的基础上,分别阐述了环境对象的范畴、以自然为基础的设计草本和意象形成、人工建筑的营造方法、景致的发现,塑造和提炼,初步总结归纳出晋陕黄河龙门风景营造的三点基本经验,以此例证本土风景"设计"的特有智慧。  相似文献   

10.
郑荣泉 《福建建筑》2007,(12):22-24
文章结合漳州市中心城区北江滨路中段城市设计的案例,从用地开发模式、建筑空间形态、滨江公共开放空间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提出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1.
张毅 《山西建筑》2007,33(29):22-23
结合高层建筑与传统建筑所处环境的不同,从与人文环境的和谐共生、与人工环境的和谐共生及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三方面介绍了高层建筑的地域性创作,并指出了高层建筑设计的地域性基本点,从而达到与整个地域环境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绿色建筑的开发对住宅建筑环境的影响,即环境向持续性与自然化发展,并结合广西住宅小区环境设计的设计实践,阐明了结合用地自然环境在小区内营造人工环境,环境空间营造在住宅小区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3.
试图以本土理念设计的力量驱动乡村发展,唤起乡村的原生力量,使之恢复自我生长与更新的状态。从建筑与文化环境、历史条件、文化价值、承载力量,运用"本土设计"理念,分析总结建筑设计如何立足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从本土环境中汲取影响,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冲击下,乡土文化和建筑景观正面临消失和瓦解。新乡土建筑结合本土的建筑特点和特定的场地环境,融入现代的生活方式和理念,重塑场所记忆,营造场所氛围,并带来全新的场所体验。通过分析农村文化礼堂的设计,场所营造的创作,可以采用建筑的选址、内涵与造型、路径与场景、材料与界面等设计策略,来实现与文化背景、自然环境的结合。从整体的场所观念出发,建构起包含传统文化和当地实践的本土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5.
针对南北不同的地域环境,从传统文化特征和应对气候变化入手,结合本土固有建筑形态,以多元多目标的"被动技术为主,主动技术为辅"设计方法,提出全天候的养老设计模式和建筑空间设计。并以"荼蘼·院落"(西安)、"安养享阳"(泉州)作品对"文化+气候"进行并行设计,实现养老建筑与自然环境一体化设计,希望对以后的养老建筑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国名山的建筑遗产与其所在环境关系解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首先研究了中国传统名山的功能发展历程,然后进一步分析了帝王和儒、释、道等指导名山营建的文化背景与其建筑理念.由此总结出中国风景名胜区的传统建筑创作的根本原则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精神交流及其文化活动的需求,力求名山风景建筑从总布局到宏观、中观、微观的处理,均以自然环境为主,自然与建筑融为一体.作为中国名山风景区的有机组成部分,丰厚的、具有东方色彩的风景建筑文化,完全可以成为今天风景区建设的理论源泉.  相似文献   

17.
杜伟  宋峰 《中国园林》2007,23(12):19-22
游人中心是遗产保护和解说的重要手段。但由于文化差异,我国常用的游人中心或游客中心概念不同于西方长期以来的定义,有必要对概念内涵进行辨析,进一步明确游人中心的根本特性。为了深入理解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NPS)的这项"发明",简要回顾了游人中心的发展历史,包括其产生背景、设计体制、建筑风格、布局特点,从中可看出游人中心与遗产保护和解说的密切关系,体现了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保护与传承遗产、为游人服务的精神,对于我国遗产地尤其是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工作有一定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刘建平 《规划师》2008,24(6):87-91
在<世说新语>中,刘伶的"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褌衣"反映了中国人对待建筑和景观的传统态度.在中国古人眼里,整个大自然就是-个巨大的房屋,人工建筑和自然环境既融为-体,二者又互为彼此的环境,互相影响.  相似文献   

19.
青岛本土居住建筑——里院,是青岛历史时期在传统文化、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状况与外来文化碰撞交融的城市居住类型,汇集了社会环境、气候、传统文化的精华.基于青岛本土社会经济发展,分析里院建筑的成因,通过比较里院建筑与现代居住并得以启示,在尊重历史和自然的基础上将本土建筑特点继承并运用到青岛现代居住建筑的设计创作中来,营造人性化居住空间,培育多样性邻里社区,希望为新时代背景下的青岛地域性现代居住设计寻找一条可行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建筑是人类文化发展在自然环境上留下的标志,同时,它又在自然环境中形成自己的人文景观.因此,任何建筑都处在一个相应的环境之中,离不开它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建筑与环境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它们之间互为依托,交相辉映.本文对建筑与环境的互渗设计理念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