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玄武岩纤维多轴向经编织物为增强体,以环氧树脂为基体,通过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模塑(VARTM)工艺,实现复合材料成型。分别测试玄武岩纤维的单轴向、双轴向、四轴向经编复合材料沿0°和90°方向的拉伸、弯曲性能,并对断裂后的图像及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最终确定了玄武岩纤维的三种轴向经编复合材料沿0°方向双轴向拉伸强度比四轴向高28. 13%,弯曲强度比四轴向高10. 59%,沿90°方向单轴向拉伸强度比双轴向高22. 94%,比四轴向高58. 64%,弯曲强度比双轴向高21. 02%,比四轴向高63. 46%。  相似文献   

2.
选用不同的织物结构设计和不同的纱线材质,制备了3种不同的±45°双轴向玻璃纤维经编织物,研究了0°和90°的添加和纱线材质对织物的树脂渗透率和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0°和90°纱线的添加对±45°双轴向玻璃纤维经编织物的树脂浸透率和0°方向的拉伸强度、模量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对±45°方向和0°、90°方向的面内剪切性能产生的一定的减弱效应。从不同材质的0°和90°纱线角度出发,混杂纱线较玻璃纤维纱线对树脂浸透率的提升效果更佳,但面内剪切性能较玻璃纤维纱线稍差。为开发具备快速浸透和性能优异的±45°双轴向玻璃纤维经编织物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在风电叶片行业中具有广泛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研究了单向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以聚酰胺6和环氧树脂作为基体,以经过热熔工艺的单向碳纤维预浸料以及层压预浸料毡片作为增强体,通过热压工艺制成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板件物。通过拉伸实验,研究0°和90°取向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样品的力学性能和界面性能,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试样断面。研究发现,对于0°方向排列的样品,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模量均高于碳纤维/聚酰胺复合材料。同时90°方向的样品也展现出与0°方向一致的结果。通过断面观察发现,碳纤维/环氧树脂展现出比碳纤维/聚酰胺6更优异的性能与断裂时断面出现更多纤维的断裂和拔出相对应。  相似文献   

4.
通过设计不同混杂比的碳玻混杂纤维复合材料,分析研究了不同混杂比对复合材料拉伸、压缩、剪切和弯曲性能的影响,除强度混杂效应外,总的来说性能随着碳纤维比例的增大而增加。不同混杂比的复合材料老化28 d后,0°方向拉伸强度和90°方向拉伸模量变化较小,0°方向拉伸模量增加50%,90°方向拉伸强度降低26%,剪切强度降低28%。此外,树脂浸润性研究表明,质量分数为30%的碳玻混杂纤维在0°和90°方向上树脂灌注速度比玻璃纤维分别降低13%和22%。  相似文献   

5.
多轴向经编织物是由玻璃粗纱通过一定规律铺层,由经编针织纱沿纵向缝编而成的多层织物。本文研究的多轴向经编针织物由4个系统的纱线组成,即0°纱、±45°纱及经编纱。本文为简化分析,复合材料拉伸性能计算时将经编纱的力学性能等效至基体。基于ESAComp3.0建立复合材料细观结构简化模型,数值计算三轴向经编复合材料拉伸性能。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玻璃纤维捆绑纱对复合材料拉伸性能的影响,对使用高性能玻璃纤维作为捆绑纱的双轴向碳纤维织物以及复合材料进行了拉伸性能测试,分析了材料的破坏模式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使用玻纤捆绑纱并未提高增强织物的经向和45°的拉伸强度;玻纤捆绑纱可改善树脂浸渍,减少捆绑纱附近的应力集中,增强碳纤维层间的结合,大大提高碳纤维断裂同时性,从而提高其拉伸性能。捆绑纱相同时,经平组织试样经向强度优于编链组织,凸显了玻纤纱的优势,材料的拉伸性能更好。  相似文献   

7.
本文设计和制作了两种层间混杂结构的三维正交机织铜丝/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分别为铜丝单面混杂和双面混杂复合材料。两种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和弯曲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单面铜丝/玻璃纤维混杂复合材料的归一化拉伸强度和模量分别为1214MPa和83GPa;高于双面铜丝/玻纤混杂复合材料44%和51%。单面铜丝/玻璃纤维混杂复合材料的归一化弯曲强度为964NPa,高于双面铜丝/玻纤复合材料27%。两者的弯曲模量比较接近,均为60GPa左右。由于铜丝的混杂效应,三维正交机织铜丝/玻璃纤维层间混杂复合材料的拉伸和弯曲性能与相同结构的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相比有一定的下降。  相似文献   

8.
为使纺织复合材料同时具有机织结构复合材料和针织结构复合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通过混合铺层方式制备机织/针织混合结构复合材料。以芳纶机织平纹织物和针织罗纹织物为增强体,以环氧树脂为基体,调整复合材料中增强体的铺层顺序,利用真空辅助成型技术制备四层层压机织/针织混合结构复合材料。通过对复合材料拉伸性能、弯曲性能和冲击性能的测试,分析混合铺层和铺层顺序对芳纶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铺层和铺层顺序对芳纶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和冲击强度有较大影响,特别是对罗纹结构复合材料纬向弯曲强度和冲击强度的改善。当采用相同铺层方式,罗纹织物为受力面时,机织/针织混合结构复合材料具有较大弯曲强度和冲击强度。  相似文献   

9.
为了代替传统的钢制鱼尾板与绝缘部件组成的"机械绝缘接头",通过拉挤成型制备了连续玻璃纤维(GF)质量分数高达70.5%的聚氨酯/玻璃纤维(PUR/GF)复合材料。分别对复合材料在0°和90°方向进行了拉伸、弯曲和压缩性能测试;同时,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拉伸断口,分析了GF在PUR基体中的分布情况及复合材料在拉伸试验中的断裂机理。研究结果表明,0°方向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以及压缩强度都有很明显的提高,且均符合钢轨鱼尾板的强度标准。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经编双轴向玻璃纤维增强骨架织物与传统机织玻璃纤维强骨架织物的拉伸力学性能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理论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1.
测试了纯棉织物以及棉/丽赛、棉/涤纶和棉/粘交织物洗涤一定次数后拉伸性能和悬垂性能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经过10次洗涤后棉/丽赛交织物的耐洗涤性能较纯棉织物好,比棉/粘交织物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玻璃纤维多轴向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鼎铨 《玻璃纤维》2006,(3):21-24,30
多轴向增强材料是当今复合材料行业中发展最快的材料之一,己广泛应用于船艇、风能、基础设施、体育器械和一般工业用途.文中介绍了世界玻璃纤维多轴向布的开发背景、产品类型、主要优点、应用领域及各大制造厂商的概况,以供国内业界参考,促进玻璃纤维多轴向布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德国、西班牙多轴向织物、玻璃钢管道与贮罐,热塑性纤维增强塑料的制造和使用,以及大学复合材料研究所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论PU革基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PU革加工中使用的各种基布进行了论述,认为我国PU革基布行业的整体水平有待是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5.
纳米技术与服装新面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继红 《合成纤维》2003,32(4):41-44,10
纳米微粒具有许多特殊的性能,将其与服装材料复合,可以制备出具有抗菌除臭、抗紫外线、吸收红外线、抗老化、防电磁辐射、抗静电、自洁等功能的新型服装面料;纳米纤维具有手感柔软、光泽柔和、高吸水吸油性等特点,可以织造出仿真好、性能佳的服装面料。应用纳米技术开发新型面料是服装面料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相似文献   

16.
将制备的抗起毛起球整理剂WPUA应用在涤毛混纺针织物和涤棉混纺针织物上,结果表明:当WPUA质量浓度为80 g/L、焙烘温度120℃、焙烘时间3 min时,涤毛针织物抗起毛起球等级提高了4级,涤棉针织物抗起毛起球等级提高了3级;织物手感和白度与原织物等级相当;静电压半衰期明显降低,抗静电性能得到提高;与目前市售的高效抗起毛起球整理剂的各项性能相当。扫描电镜表明:经整理后的织物,纤维尾端被黏附在纱线的表面,织物表现出抗起毛起球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输送带用骨架材料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输送带用骨架材料分类和特点,分析输送带用骨架材料的性能要求,探讨输送带在实际使用中的主要问题及其与骨架材料的关系,提出输送带用骨架材料新产品的开发方向。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增强用玻璃纤维网布及其织造过程,特点,主要用途,国内外发展状况,企业生产情况,以及增强用玻璃纤维网布存在的质量问题及标准的结构。从“JC561.1树脂砂轮用玻璃纤维网布”,“JC561.2聚合物基外墙外保温用玻璃纤维网布”等技术指标的确定,对标准修订的有关问题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瓦克新型有机硅有效提高织物护理剂柔软性能和亲水性能的原理,并通过手感测试、消光测试、浸润测试和类毛效测试,证明作为织物护理剂的活性成分——瓦克新型有机硅所提供的优异功效。同时,通过配比不同浓度的有机硅,研究了使用量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合成纤维》2017,(7):34-39
测温面料对于可穿戴智能测温服装来说是关键的技术环节。通过纺织结构的设计将传感器嵌入织物中,实现隐藏传感器,不影响着装性能的目的。依托传感器的结构和双层织物的结构特点,对两者进行改造结合,完成了测温面料的织造。选取了不同组织结构、不同纤度的棉纱进行试样制作,并对试样进行温度测试。通过分析测温图像,得出了织物组织结构以及棉纱粗细对于测温面料测试结果存在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