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16年4月19日,科技部专家组来青岛,通过了对"国家海洋腐蚀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项目验收。该中心依托中科院海洋所组建,是海洋防腐领域唯一的国字号技术研究中心,中心研发的矿脂包覆防腐蚀技术、钢筋混凝土柔韧防腐涂料技术、氧化聚合型包覆防腐蚀技术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技术空白,居于国际先进行列。据国家海洋腐蚀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保荣介绍,多年来由于海洋腐蚀的隐蔽性,没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每年因腐蚀导致的经济损失占GDP的3%~5%,2015年我国因  相似文献   

2.
《表面工程资讯》2016,16(3):1-8
候保荣院士40余年来一直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从事海洋腐蚀与防护研究工作,他主持了我国近海腐蚀环境调查与研究,并提出了"海洋腐蚀环境"的概念,建立起海洋腐蚀环境的理论体系。在我国不同海域,积极开展海洋钢结构浪花飞溅区防腐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建立海洋钢筋混凝土防腐蚀示范工程,推动了我国海洋腐蚀与防护领域的技术进步,并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他是我国海洋腐蚀环境研究和海洋腐蚀与防护的学科带头人之一,也是海洋腐蚀界领军人物,在我国海洋金属腐蚀及腐蚀环境科学领域研究中做出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为我国海洋腐蚀环境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腐蚀不仅仅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还会对人们的安全、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重大影响。本刊总编柳斌本期就表面工程与再制造领域广大读者所关心的腐蚀与防护问题专访了我国海洋腐蚀与防护界顸尖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保荣研究员。  相似文献   

3.
2014年10月29日,何梁何利基金2014年度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侯保荣院士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侯保荣院士主要从事海洋腐蚀与防护技术研究,主持了我国近海腐蚀环境调查与研究,提出"海洋腐蚀环境"概念,建立了海洋腐蚀环境的理论体系。他致力于海洋钢结构浪花飞溅区防腐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在我国不同海域,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腐蚀所造成的危害及损失的分析,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侯保荣科研团队认为:如果防护措施到位,至少每年可以避免25%~30%的损失,也就是说每年至少可以减少损失1300亿元。海洋环境是一个特定的极为复杂的腐蚀环境。多年来,侯保荣院士带领科研团队,瞄准海洋开发过程中涉及的腐蚀现象,以减少腐蚀破坏所造成损失为目标,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正>7月18日,以研究超临界水氧化(SCWO)处理系统装置腐蚀难题为主攻目标的河南省超临界水氧化院士工作站在三门峡市挂牌成立,标志着防腐蚀行业践行"绿色防腐、科技防腐"进入新阶段。这是国内防腐蚀行业首个院士工作站,将推动高浓度有机废水的最佳处理技术——超临界水氧化工艺的工业化应用。该院士工作站由中国工业防腐蚀技术协会牵头组织,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保荣领衔主持,三门峡化工机械有限公司为依托建立。侯保荣院士表示,工作站将充分发挥三方优势,研究超临界水氧化处理系统装置工业化中的技术问  相似文献   

6.
<正>前不久,国家海洋腐蚀与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可行性论证会在中科院海洋所召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侯保荣院士作了国家海洋腐蚀与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可行性论证报告。专家组在听取报告和实地考察中心实验条件后指出,组建国家海洋腐蚀与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于我国开发  相似文献   

7.
《表面工程资讯》2015,15(1):46-47
<正>2014年12月19日,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组织专家对北京科技大学的项目"材料腐蚀数据信息系统建设与工程应用"进行了成果鉴定。项目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由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周廉院士担任,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薛群基院士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侯保荣院士为副主任委员。委员包括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王福会研究员、复旦大学李劲教授、中船重工集团725所陈光章研究员  相似文献   

8.
地震、台风、冰雪等自然灾害带来损失是直接和明显的,而海洋腐蚀则是"静无声息"地进行的,但海洋腐蚀所带来的损失却要远远大于这些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侯保荣他,首创并完全独立完成"电连接模拟海洋环境腐蚀实验方法",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他,独立撰写日文专著《海洋腐食环境と防食の科学》,被日本专家认为"奠定了海洋腐蚀环境研究的理论基础,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一本教科书和指导手册";  相似文献   

9.
海洋防腐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日前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正式成立并举行隆重的签约仪式。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范蔚茗、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处长徐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孙松、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鸣、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副院长韩恩厚、青岛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栾新、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保荣等专家、领导出席签约仪式。海洋防腐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华东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十余所科研院所、高等学校,  相似文献   

10.
正海洋大气环境、海水都具有腐蚀性,对舟山市的跨海大桥、港口码头、海上风电等重大项目而言,如何有效控制海洋腐蚀、延长其使用寿命就显得至关重要。2011年11月10日,舟山市邀请到国内著名海洋腐蚀与防护学专家侯保荣,来舟山推介海洋防腐最新技术成果,并结合舟山的特殊地理环境和海工设施腐蚀现状,与舟山市交通、港航、石油化工等部门进行交流对接。  相似文献   

11.
《全面腐蚀控制》2010,24(3):4-7
中国工程院侯保荣院士,是我国著名的防腐蚀专家,中国工业防腐蚀技术协会专家委员会特聘专家,全国防腐蚀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顾问。他长期从事防腐蚀工作,播撒智慧,贡献杰出,获得2009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被科技日报誉为"防腐蚀‘教父’"。现将科技日报的全文转载如下,供大家学习。  相似文献   

12.
应山东省交通厅、山东省发改委邀请,侯保荣院士海洋腐蚀与防护团队一行10余人不久前参加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交通基础设施腐蚀防护工作建议方案”研讨会。山东省发改委蓝区建设指导处处长韩恩泽等近30人参加会议,山东省交通厅巡视员范正金主持会议。  相似文献   

13.
<正>2015年10月29日,"我国腐蚀状况及控制战略研究"项目中期总结会在北京召开。侯保荣院士、徐滨士院士、徐惠彬院士、张建云院士以及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相关专家参会。中科院海洋所侯保荣院士主持会议。  相似文献   

14.
《表面工程资讯》2009,9(4):31-31
在舟山市委组织部的牵线搭桥下,中国工程院院±侯保荣日前来到该市,围绕海洋腐蚀与防护开展为期两天的考察指导活动,其间,还受聘成为浙江海洋学院的客座教授。 侯保荣在考察了舟山连岛大桥等工程后,为相关企业技术人员开办了一堂讲座,就该市如何对海洋工程浪花飞溅区实施最有效的防护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15.
由于海洋腐蚀环境苛刻,海洋环境中的钢铁与周围介质发生电化学反应而受到严重腐蚀。其中,飞溅区由于所处的位置特殊,受多种因素影响是5个区域中腐蚀最严重和防腐蚀措施最容易失效的区带。本文综述了海洋飞溅区钢结构各种防腐蚀方法,对比了不同防护方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6.
《中国表面工程》2006,19(4):I0004-I0004
钢铁研究总院青岛海洋腐蚀研究所成立于1975年,是全国专门从事海洋腐蚀与防护的专业研究所之一,是国家水环境腐蚀试验网站组长单位、中心站和大气腐蚀试验网站重点站,主要从事海洋腐蚀基础理论研究及防腐蚀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概括了海洋平台各个区域的腐蚀环境以及腐蚀的规律,针对海洋平台飞溅区的严重腐蚀情况,为了对此区域进行有效地防护,介绍了当今使用比较广泛的海洋防腐涂料的防腐蚀技术。除此之外,还简单介绍了当今几种海洋平台长效防腐蚀技术,包括新型包覆防腐技术、热喷涂涂层防腐技术、冷喷涂涂层防腐技术,为以后我国海洋平台的长效防腐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侯保荣 《腐蚀与防护》2007,28(4):174-175,187
指出海洋腐蚀的严重性及发展各种防腐蚀技术的重要性。海洋环境下浪花飞溅区腐蚀是钢铁设施腐蚀最为严重的区域,强调了海洋浪花飞溅区保护的重要意义。介绍了一种浪花飞溅区保护的长效保护技术,复层包覆防蚀技术(PTC)。PTC保护技术是当前海洋钢铁设施浪花飞溅区防腐蚀应用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上海海事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刘涛课题组通过基因编辑的方法,首次在国际上提出利用海洋微生物诱导矿化抑制钢铁材料腐蚀的概念,并研发了一种新的绿色防腐蚀方法,其抑制腐蚀效果优于传统防腐蚀涂层,且具有自修复功能.相关研究成果近日以封面形式发表于《美国化学会一应用材料及界面》.  相似文献   

20.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联合多家先进材料及装备行业机构,以“绿色与智能融合与发展”为主题,计划于2019年9月6~8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杭州国际防腐蚀产业博览会”。本届“防博会”由薛群基院士和侯保荣院士担任大会主席,将聚焦全球先进防腐蚀领域科技前沿趋势、技术成果与产业发展,为企业与上游供户、下游用户提供商贸洽谈与技术交流的平台,全产业链上下游供/用户及横向关联产业充分沟通交流,帮助企业了解市场趋势与客户需求,拓展发展空间,实现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