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针对目前胜利油田超稠油蒸汽吞吐热力采油技术存在热利用率低、采收率低的问题,采用了注蒸汽层内化学辅助裂解降粘工艺。实验结果表明,该工艺具有较高的超稠油降粘率,粘度反弹不明显,降低了稠油开采难度。在胜利孤东油田2口超稠油井进行了注蒸汽层内化学辅助裂解降粘工艺先导性试验,结果表明注蒸汽层内化学辅助裂解降粘技术可以取代电传统的蒸汽吞吐热力采油技术维持正常生产。试验油井降粘率达80%以上,单井日产油增产60%以上,降粘增油效果明显;同时油井载荷明显下降,耗电明显降低,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2.
邓强  徐敬芳  樊平天 《化学世界》2012,53(7):385-387,395
研究了亚硝酸盐-铵盐、过氧化氢、三氧化铬-葡萄糖三种化学生热体系,考察了三种体系的浓度、催化剂用量等因素对生热温度峰值和峰值时间的影响以及三种化学生热体系的腐蚀性,结果显示:三种生热体系其理论生热量都比较高,其中以亚硝酸钠-氯化铵的生成热最高,过氧化氢生热体系次之,三氧化铬-葡萄糖生热体系最低;三个体系的生热速率和生热量都受到生热剂浓度和催化剂的影响;亚硝酸钠-氯化铵体系的腐蚀性最小,三氧化铬-葡萄糖体系的腐蚀性次之,过氧化氢体系腐蚀性最大。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Boberg-Lantz模型结合物质和能量平衡介绍了计算油层加热面积、日产油量、能量损失,分析结果表明蒸汽吞吐效果不仅与油层地质参数有关,还与周期注汽量、注汽干度及注汽压力有关。  相似文献   

4.
针对低渗透高黏油油藏特点,从储层导热性、原油对温度的敏感性、提高采收率作用和数值模拟对比蒸汽吞吐与水驱开发效果4个方面,对蒸汽吞吐采油技术的适应性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探讨化学辅助蒸汽吞吐技术在稠油开发过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锦州油田稠油区块处于蒸汽吞吐后期,目前平均单井吞吐12.8周期,已采出可采储量的88.9%。地层压力下降到1.5—4.2MPa,地层供液能力逐年下降,低产低效井(周期油汽比小于0.15)逐年加大,2005年以来近乎直线上升,化学辅助蒸汽吞吐技术可以提高蒸汽的驱替效率、降低注汽压力、提高注汽周期的产量和油汽比。  相似文献   

6.
《应用化工》2016,(2):393-396
铵盐与亚硝酸盐化学生热体系在油田中有广泛的应用,包括清蜡和解堵、自生热压裂等。对NaNO_2/NH_4Cl生热体系的反应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发现,受副反应和反应过程中热损失的影响,峰值温差不仅与反应物浓度有关,还与催化剂浓度以及反应初始温度有关;随催化剂浓度、反应初始温度以及反应物浓度的增大,反应达到峰值温度的时间均呈现幂函数关系递减。影响峰值温差的主要因素是反应物浓度,其次是反应初始温度,最后是催化剂浓度。以获得较高的峰值温度为主要标准,优选的参数为:催化剂(CST酸)浓度0.6%~0.8%,反应初始温度40~60℃,反应物浓度4~6 mol/L。  相似文献   

7.
随着石油资源不断的减少,容易开采的原油油藏不断的减少,难采油藏储层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我国有着广泛的稠油油藏资源,稠油资源分布广、储量非常可观。一些稠油油藏的埋藏较深,常规的开采方法难以实现稠油油藏的高效开发,注蒸汽开发的方式可以有效的提高稠油油藏的开发效率。目前稠油油藏的注蒸汽开发技术的研究还不全面和深入,因此开展稠油油藏注蒸汽开发技术,对于提高稠油油藏的开发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研究了稠油油藏注蒸汽开采的机理,并且对比分析直井衰竭式、注热水、注蒸汽种三种方式的开发效果。通过研究对于提高稠油油藏的开发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利用一种新型催化剂,控制化学反应速度,实现了安全施工和提高了药剂利用率,利用生成的热量解除油井近井地带的胶质、沥青质、蜡质等有机物造成的堵塞,疏通油流通道,恢复油井产能。在曙3-011-6井的现场应用表明,化学生热解堵技术可以很好解决油井近井地带有机物堵塞问题,是一项很好油井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9.
《应用化工》2022,(2):393-396
铵盐与亚硝酸盐化学生热体系在油田中有广泛的应用,包括清蜡和解堵、自生热压裂等。对NaNO_2/NH_4Cl生热体系的反应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发现,受副反应和反应过程中热损失的影响,峰值温差不仅与反应物浓度有关,还与催化剂浓度以及反应初始温度有关;随催化剂浓度、反应初始温度以及反应物浓度的增大,反应达到峰值温度的时间均呈现幂函数关系递减。影响峰值温差的主要因素是反应物浓度,其次是反应初始温度,最后是催化剂浓度。以获得较高的峰值温度为主要标准,优选的参数为:催化剂(CST酸)浓度0.6%0.8%,反应初始温度400.8%,反应初始温度4060℃,反应物浓度460℃,反应物浓度46 mol/L。  相似文献   

10.
对稠油油藏注蒸汽过程中的汽窜现象、危害及产生原因等进行了调研,对注蒸汽油藏汽防治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指出,汽窜井的补救措施只能延长生产井的寿命,对汽窜的控制效果不大,不能提高蒸汽波及体积;为控制注蒸汽油藏的汽窜,应采用低廉的高温调剖剂进行中、深部调驱,以提高蒸汽驱动的纵向、平面波及系数,继而提高注蒸汽采收率。  相似文献   

11.
利用自主研发的泡沫剂GFPJ,通过引入不同类型的高温泡沫稳定剂,得到能够满足稠油蒸汽驱要求的高温泡沫剂体系。对不同高温泡沫剂体系的发泡性能、耐高温性能以及高温封堵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不同高温泡沫剂体系老化前后有效含量的变化测定,表明了高温泡沫稳定剂的主要作用是能够降低泡沫剂的降解速率,从而提高泡沫剂体系的耐高温性能。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下二门油田浅北区块H 2Ⅰ2、3小层为薄层稠油油藏,常规试采及出砂冷采产量低的情况,根据其储层物性、原油性质、油层厚度及注蒸汽吞吐试验结果等油藏地质特征,开展了开发方式对策研究,提出H 2Ⅰ3小层宜采用注蒸汽开发,并根据已开发油田的生产情况及数模结果,对注气参数的确定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韩玉民  栗志  罗久里 《化工学报》2007,58(12):2975-2979
选择和控制反应过程的温度是反应器设计和控制中的重要问题。线性稳定性分析说明,在Lindemann单分子化学反应-扩散-热传导体系中,由于非线性动力学方程组具有诸多控制参数,导致温度场自组织类型及其产生阈值的多样性。数值模拟结果还说明,Turing分支因其产生阈值的不同,致使温度场空间周期结构的波数出现了多值性。毫无疑问,这些重要结果是实施化学反应器的合理设计选型及最佳控制所必须考虑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注蒸汽条件下供氢催化改质稠油及其沥青质热分解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CWYF-Ⅰ型高压反应釜模拟热采条件下,以甲酸作为供氢体.以自制的油溶性有机镍盐为催化剂进行的稠油水热裂解反应.考察了供氢体的加入对催化水热裂解反应前后稠油黏度、族组成及硫含量的影响,并采用TG-DTA分析法对供氢催化改质反应前后稠油中沥青质的热转化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加入供氢体质量分数增加,供氢催化水热裂解后稠油降黏率增大,饱和烃、芳香烃含量增加,胶质,沥青质含量降低,同时硫含量下降.供氢催化水热裂解反应后的稠油中沥青质TG-DTA曲线分析表明,供氢催化水热裂解反应后稠油中沥青质失重量高于催化水热裂解反应前稠油中含有的沥青质的失重量.经过供氢催化水热裂解反应,稠油中沥青质的稳定性下降.  相似文献   

15.
濮城油田自注水开发以来,油水井及其生产配套系统结垢严重.针对垢物特点,从结垢原因出发,采用了不同的除垢防垢工艺技术,通过现场大量油水井的应用,在油田生产中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了在注蒸汽条件下,稠油的粘度随蒸汽温度、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注蒸汽开采条件下,辽河稠油可以发生水热裂解反应。金属盐的存在,可以加速稠油的水热裂解反应,从而导致粘度降低,这为实现井下催化降粘开采稠油、就地提高稠油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稠油注蒸汽热采会对储层产生伤害作用,影响原油采收率。本文从降低蒸汽pH值和防止蒙脱石膨胀的角度利用室内物理模拟手段研究稠油热采储层保护措施,并通过配方筛选,优化出合理的化学剂配方,不仅能够有效保护储层,还能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改善稠油热采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8.
注汽热采条件下稠油井下催化改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伟  朱建华 《现代化工》2005,25(10):25-29
对在注汽热采条件下稠油井下改质过程所用的供氢体、催化剂及改质条件进行了评述,结果表明,在注汽热采条件下井下稠油催化改质宜采用均相催化剂及液态供氢体,由于环己烷对稠油的催化降解作用可以发生在催化剂表面,有望成为稠油改质过程所需的经济型供氢体。而含油岩层中的矿物质对稠油井下改质过程具有催化作用,可以作为稠油井下改质过程的催化剂,使原油免受污染,且可简化操作。  相似文献   

19.
Recycle of heavy oil (>340 °C) to the retort, in order to crack/coke the oil to lighter fractions, was investigated as a means of producing shale oil of more desirable product slates. Conversion of heavy oil to light oil (<340 °C) by thermal cracking and coking in the absence of and during oil shale retorting was studied using the CSIRO BIRCOS retort. As expected, the conversion by thermal cracking increased as temperature increased, with most of the net oil loss in the form of gas. By contrast, the conversion by coking alone decreased as temperature increased, with coke representing all the net oil loss. Thermal cracking was found not to be a first-order reaction, by showing a reduced conversion of heavy oil with reduced concentration of oil vapour. Retorting Stuart oil shale with heavy oil feeding and simultaneous cracking and coking showed a conversion of 19.1 g per 100 g feed heavy oil to 10.9 g light oil, 2.2 g gas and 6.0 g coke, with a net oil loss of 3.8 g per 100 g shale oil produced. These data were used to generate a set of parameters for a mathematical model which simulated a heavy oil recycle loop.  相似文献   

20.
溶剂型重质油垢清洗剂性能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适用于石油化学工业各种换热器、塔、管线等设备表面的溶剂型重质油垢清洗剂,分析了清洗剂的主要性能及现场应用情况。通过对该清洗剂污垢溶解能力、对碳钢等材质的腐蚀试验及药剂回收研究发现:清洗药剂对金属和垫片无腐蚀,药剂对油焦垢的最大溶解度为21.6%,在80~100℃馏程范围内回收率为7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