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郭海峰  王根兵  韩林福 《山西建筑》2007,33(30):108-109
通过对大面积混凝土楼盖等效温度应力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到大面积混凝土楼盖的温度应力分布,以此为设计依据,提出了预应力配筋设计方案及预应力施工建议,可供相关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2.
对混凝土筒中筒结构的楼盖预应力宽扁梁在不同施工阶段的预应力建立进行了分析和测试,并用有限元程序建立了对应阶段的结构分析模型,现场测试结果与有限元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原工程设计方法的可靠性,同时说明了在类似结构中预应力的建立以及预应力效应的产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应予以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3.
江峰  李唐宁 《建筑结构》2007,37(7):54-57
利用预应力次梁等效荷载对边主梁的有利影响,降低非预应力边主梁扭矩,并对多段预应力布筋形式产生的多段等效荷载进行了改进,利用实用等效荷载方法把多段均布荷载转化为满跨均布荷载,从而方便了楼盖结构的设计。  相似文献   

4.
目前的预应力平板结构计算模式,对于预应力效应的计算多采用等效荷载法的概念,不适宜进行结构平面布置不规则、预应力束集中布置、有效预应力沿预应力束变化较大等情况下的内力分析计算。基于预应力结构两阶段受力思想和有限元分析理论,针对预应力阶段的后张预应力混凝土平板结构,从混凝土体受力分析出发,运用虚功等效原理,推导了预应力束在预应力阶段所产生的等效结点荷载积分表达式,从而为平板结构预应力效应的计算提供了一种新的求解思路。  相似文献   

5.
江峰  高旻  唐文明 《四川建筑》2006,26(6):128-129,132
利用预应力次梁等效荷载对边主梁的有利影响,在不等跨预应力连续梁结构体系中降低非预应力边主梁扭矩,解决了中间支座不平衡弯矩分配问题,从而方便了楼盖结构的设计。  相似文献   

6.
1工程概况北京某教学楼工程,地上4层,局部功能是阶梯教室,跨度为17.1m×22.2m(见图1)。为改善结构的使用性能,其中1~3层楼盖采用了预应力结构。每层预应力楼盖建筑面积近380m2,三层楼盖总建筑面积约1140m2。该工程的预应力楼盖设计及预应力专项施工,由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预应力分公司承担。图1阶梯教室楼盖平面示意图2结构设计为满足阶梯教室的使用功能,其楼盖中间不能设柱子支撑,楼盖要尽量减小结构层厚度,因此选用了空心板预应力无梁楼盖,楼盖厚500mm,楼盖中设置预应力暗梁。2.1方案设计(1)暗梁的布置。该阶梯教室…  相似文献   

7.
徐焱 《预应力技术》2016,20(2):7-15
本文主要说明预应力技术在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中应用的特性,着重介绍一种新研制的LPM预应力空心楼盖结构技术,及一些现浇预应力空心板的代表性工程,实践证实在空心楼盖中使用现浇预应力空心板具有技术、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8.
广州荣庆大厦有粘结预应力平板的设计与施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为祥  李江南  黄兴文 《建筑技术》1999,30(12):829-831
广州荣庆大厦楼盖结构中采用的有粘结预应力平板,在设计理论,施工工艺,锚固体系及经济效益方面均有一定优势。由于预应力筋长度较短,锚具回缩引起的损失较大,帮适当提高了σcon。为不影响主立面美观,张拉端均为内埋式。有粘结板的预应力筋采用集束布置,束间距较大,因此铺设工序较为简单。  相似文献   

9.
针对部分混凝土建筑中大跨预应力混凝土楼盖施工技术展开研究,依次对安装偏差过大、施加预应力后位移过大问题等相关问题进行综合论述,结合具体工程案例,对该建筑的混凝土楼盖施工技术进行深入分析。同时,对楼盖模板支撑结构的选型与选材任务、大跨预应力混凝土楼盖模板结构计算任务、楼盖结构混凝土浇筑任务,给出全新的施工技术建议,希望可通过新施工技术的有效应用,降低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装偏差,进一步实现对大跨度预应力施加后的架构位移控制,全面提升工程建设质量。  相似文献   

10.
潘立 《建筑科学》1996,(4):57-59
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楼盖设计中若干问题的探讨潘立(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结构研究所)在一些高层建筑中,由于采用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平板楼盖,与使用非预应力梁一板类楼盖相比,楼盖的抗裂性与刚度得以改善,结构层高明显减小,施工过程得到简化,因而带来了良好...  相似文献   

11.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板计算方法的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刚度、面积等效的原则,介绍了将跨度近似相等的现浇混凝土空心楼板转化为等效厚度实心楼板的计算理论的推导过程,并对结果做了分析,表明了其转化设计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2.
鉴于控制地震响应的软钢阻尼器可能显著改变结构系统的自振周期,结构抗震设计中有必要明确阻尼器对楼层非结构构件反应谱的影响。以已有的弹性结构楼层反应谱评估方法为基础,考虑主体结构与非结构构件周期比和主体结构黏滞阻尼比的影响,提出了黏滞阻尼减震结构的楼层反应谱预测公式。建立了非线性减震结构系统平均等价刚度和平均等价阻尼比的计算方法,基于等价线性系统提出了软钢阻尼器减震结构的楼层反应谱预测方法,并得到了楼层反应谱的性能曲线,用以描述阻尼器参数对非结构构件加速度响应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将等价线性化方法应用于软钢阻尼器减震结构能较好地进行非线性系统的楼层反应谱预测,修正的楼层反应谱预测公式可直接基于地震动弹性反应谱和减震结构等价参数估计楼层反应谱,可用于周期比为0.5~2、阻尼比为0.05~0.2的结构系统,该方法将为考虑非结构构件地震响应的减震结构优化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某城楼大跨度楼盖为工程背景,开展了钢-混凝土叠合板组合楼盖振动舒适度评估研究。首先通过现场动力特性测试获得的楼盖结构一阶竖向动力特性,校核了建立的整体结构精细化有限元模型,然后仿真分析得到了楼盖受单人行走、多人行走以及单人跳跃等多种激励的动力响应,最后开展了楼盖振动舒适度评价。结果表明:该新型楼盖结构竖向刚度整体较大,具有较好的振动舒适度;有限元建模可将混凝土叠合板等效为整体壳单元,根据刚度、质量等效原则增加板厚来模拟装饰面层,钢梁和混凝土板的连接可按刚接处理。研究结果可为类似楼盖振动舒适度评估与有限元精细化建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控制冻土融化容许值的建筑物通风管基础计算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传热理论,在现有JGJ118—98《冻土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采用的无通风管基础的冻土地基的最大融化深度的计算公式基础上,推导出有通风管基础按容许地基土逐渐融化原则设计的冻土地基最大融化深度的计算公式,首次提出了等效地面温度和等效地面温度系数的概念。首次建立室内采暖条件下通风管复合基础的传热数学模型,并在此模型基础上采用有限单元法对通风管复合基础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合理论推导的方法,得出不同室内地面温度、不同通风管间距时的通风管基础中心下的温度沿深度分布曲线及54个等效地面温度数据,依据最小二乘法原理对以上数据拟合出工程广泛采用的通风管直径为300mm的通风管基础的等效地面温度系数计算公式,从而提出建筑物通风管基础通风面积计算方法,由实际工程设计验证了该计算方法的可靠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高层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拟动力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进行了一个15层钢-混凝土混合结构1/10缩尺模型的两自由度单向加载拟动力试验研究,得到了7种不同加载工况下结构的顶层位移时程、楼层最大位移及层间位移角响应,并与有限元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两者吻合较好。试验结果表明:在7度地震作用下,结构无明显破坏特征;在8度、9度罕遇地震作用下,连梁开裂,楼板及底层筒体出现裂缝,但钢框架未发生屈服,结构仍具有较大承载力;在地震波峰值加速度达到1.0g、1.6g地震作用下,连梁开裂严重,出现交叉斜裂缝,呈剪切型破坏,筒体底部出现水平通缝,部分底层钢柱屈服,但结构并未完全破坏,仍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因此,只要设计合理,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能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计目标。  相似文献   

16.
对某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的楼盖进行了研究.该楼盖采用石膏为模盒的钢筋混凝土密肋空腔井字大板楼盖体系,取该楼盖跨度为8.4m,宽度为8.4m的部分现场进行了均布竖向荷载下的加载试验.以百分表为位移测量工具共布置了27个测点,采用红砖和水泥砖分四级对该楼盖部分进行了加荷,考察了其在最大使用荷载下的挠度,并与有限元法和等代井字梁法的计算挠度进行了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以石膏为填充的密肋空腔井字大板具有较强的空间作用;实测挠度值和Ansys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且远小于等代井字梁法的计算挠度值;有限元法和等代井字梁法计算的板的挠度变化趋势和试验结果比较吻合.该试验结果可为今后该类大板体系的设计、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In radiant floor system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floor surface temperature, which can be used to determine the mean temperature and the lowest/highest temperature of the floor surface, is an important parameter. The mean temperature of the floor surface determines cooling/heating capacity and indoor thermal comfort. The lowest surface temperature, which considers the dew point in an indoor environment, is a crucial factor in the prevention of condensation on a floor surface. The highest surface temperature is typically considered for local thermal comfort. In this paper, an analytical solution for heat transfer in a multilayer floor structure of a radiant floor system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heat transfer process of a multilayer floor, equivalent thermal resistance and separation of variables method. The corresponding formulas are derived to estimate the distribution of floor surface temperature.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are validated by experiments. The calc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good accordance. The absolute error between the calc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for floor surface temperature is within 0.3°C. A method for the calculation of the dimensionless temperature of the floor surface, which can be used for radiant heating and cooling systems, is provided. Using this proposed method, the distribution of floor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the influence of floor structure parameters on the thermal performance of floors can be estimated and analyzed.  相似文献   

18.
采用连续化分析法与有限元模型计算相结合的研究手段,提出了圆管式空心板连续化模型的基本假定;推导了顺管向两端支承的圆管式横向空心板在竖向均布荷载下的连续化方程,并对其进行了求解。最后,推导了其整体等效抗弯刚度,为四边支承圆管式空心楼盖的连续化分析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拱式转换层结构是一种新型的转换层结构,具有刚度大、自重小,能跨越较大跨度的特点。为研究拱式转换层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对其进行了弹塑性分析。结果表明:转换层本身的整体性较好,不易发生层间位移;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对楼层位移、层间位移角、楼层剪力以及薄弱层位置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0.
In order to model random structural responses to floor loads, floor load-effects are modelled with regard to the randomness of the loads and of the influence functions relating loads to load-effects. The floor loading is represented by a stochastic process model, and influence functions are represented as random functions of distributed structural stiffnesses. Approximate expressions are obtained for the means and variances of floor-load-effects and related equivalent uniformly distributed loads. These expressions involve load parameters, stiffness parameters and influence factors derived from influence functions. Influence factors for deflections of several floor systems are tabulated and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results is illustrated with calculations for the means and variances of the long-term deflections of two reinforced-concrete floor slabs. The proposed model is distinguished from a well-known load-effect model by its ability to account for the response randomness due to local fluctuations of stiffness. This ability is useful in modelling deflections and other load effects which might b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random stiffness fluctu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