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造粒型高效固液分离技术用于电厂废水再生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利用造粒型高效固液分离装置进行了西安西郊热电厂冲灰废水处理再生的现场试验研究。在总水力停留时间小于 10min的条件下 ,处理水浊度达到 3NTU以下 ,分离污泥在装置内浓缩1h以上 ,污泥含水率即可降到 85%以下。装置抗冲击负荷能力强 ,操作灵活 ,能满足连续处理和间断处理两种运转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造粒流化床浓缩技术处理给水厂排泥水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廷林  张刚  聂小宝  孙昕 《给水排水》2005,31(11):10-14
以南方某给水厂排泥水为处理对象,利用造粒流化床污泥浓缩工艺进行了处理规模为 1-2.5 m3/h的中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排泥水有机物、藻类含量高的南方水厂而言,采用一 体化造粒流化床浓缩工艺进行处理是切实可行的,且具有处理效率高、出泥含水率低、脱水性能好、 出水浊度低等特点;中试条件下,流化床水流上升速度可达38-50 cm/min,最佳搅拌转速为 5 r/min,PAM药耗比普通重力浓缩-调质工艺节省25%-40%,污泥含水率可从99%降至95%- 97%。并通过试验确定了相关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3.
污泥浓缩的造粒流化床理论与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作者分析了提高污泥结团体颗粒密度的基本原理、途径,讨论了混凝剂PAC、高分子助凝剂PAM在污泥结团造粒工艺中的作用,并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出了它们适宜的投量范围。  相似文献   

4.
结团造粒流化床中造粒动力条件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本文分析讨论了流化床固体体积浓度的致密作用特点,以及流化床中强制搅拌和上升水流对结团造粒过程的动力作用。通过实验研究求得了控制污泥造粒浓缩的适宜动力条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该技术可大幅度降低浓缩污泥的含水率,提高水力负荷。  相似文献   

5.
生物造粒流化床中造粒颗粒的形态及微生物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造粒流化床是造粒流化床高效固液分离技术在污水生物处理领域的扩展.利用显微摄像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及微生物固定技术,对沿流化床不同高度处所采集的造粒颗粒污泥进行了形态学和微生物学分析.结果显示,造粒颗粒污泥球形度较好,自下而上存在粒径变小且球形度降低的趋势;流化床底部的颗粒污泥中杆菌占据优势,顶部的颗粒污泥中球菌占据优势,显示着微生物群落沿床高的一种转变;对于单个颗粒污泥,杆菌多聚于颗粒表面及外层,球菌多聚于颗粒内部及里层;认为在生物造粒流化床反应器中存在着好氧/缺氧/厌氧区域,可以起到降解有机物和脱氮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考察延长水力停留时间对改善生物造粒流化床对有机物去除效果的影响,进行了二级串联生物造粒流化床的工艺试验,在每隔12 h进行串联顺序交替的运行条件下,两柱中的颗粒污泥均能保持108个/g数量级的生物量,且在作为二级柱运行的过程中,流化床仍能保持良好的颗粒污泥形态.两级串联的流化床中,COD_(Cr)的去除和DO的消耗具有延续性,且COD_(Cr)的去除符合相近的一级反应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生物造粒流化床中的颗粒污泥具有良好的动态稳定性,采用二级串联的方法延长流化床的水力停留时间有望作为提高生物造粒流化床污水处理功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利用生物造粒流化床对城市生活污水进行了脱氮、除磷试验研究,分析了进、出水中TN、TP、NH3-N、NO3--N、NO 2--N等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生物造粒流化床流化柱内能形成球状颗粒污泥,底部污泥颗粒的粒径比上部的大;生物造粒流化床对TN、NH3-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9.5%、35.0%和93.9%。  相似文献   

8.
采用微纳米气泡混凝气浮处理合肥塘西河藻水分离港新鲜藻水和陈藻水,考察混凝剂、停留时间等因素对微纳米气泡气浮藻水分离的影响。通过与分离港实际运行的加压溶气气浮法比较,研究最佳处理效果的试验参数,以期获得最佳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新鲜藻水和陈藻水使用混凝剂PAC的最佳用量分别为24,36 g/m3,气浮池最佳停留时间分别为30,40 min,对应的处理效果最好;新鲜藻水总磷(TP)、总氮(TN)、化学需氧量(COD)、悬浮物(SS)去除率分别达到96.50%,53.10%,85.70%,99.00%,陈藻水TP,TN,COD,SS去除率可分别达到98.40%,62.40%,65.60%,99.80%。微纳米气泡法处理效果优于加压溶气气浮法。  相似文献   

9.
废弃活性污泥加碱预处理后厌氧消化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以废弃活性污泥(wasteactivatedsludge,WAS)作为基质来进行厌氧消化反应,在过去已有许多研究;若是将废弃活性污泥以碱剂预处理,则化学水解基质的作用会对厌氧消化处理有何影响,是本研究所欲了解的结果。本试验是在35℃的恒温中培养四组厌氧反应槽,一组为控制组(无碱预处理,1%TS),其余三组为将不同固体物浓度(1%或2%TS)的废弃活性污泥,以不同的碱剂量预处理(20或40meq/LNaOH),再饲入半连续式厌氧消化槽,培养期间共经历五个污泥停留时间(20,13.3,10,7.5及5d);与无碱预处理的情况相较而言,发现基质的去除率、产气率、单位基质去除所产生的甲烷量,以及产气组成中甲烷所占比例,均有增加。试验进行至污泥停留时间为7.5d时,四组反应槽仍呈现正常的厌氧消化状态,而污泥停留时间在缩短为5d时,则有不稳定的情形发生。在试验过程中所经历的污泥停留时间范围内,结果显示以碱预处理的废弃活性污泥,在厌氧消化时基质去除率及反应速率均有较佳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PAFC、PAC、PFC对活性污泥系统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絮凝剂的投加会对活性污泥系统产生一定影响,但过量的投加会对性污泥系统产生毒害作用。通过对比试验研究聚氯化铝铁(PAFC)、聚氯化铝(PAC)、聚氯化铁(PFC)对活性污泥系统的影响,并确定最优絮凝剂及其最适投加量。将不同浓度的PAFC、PAC、PFC分别投加到活性污泥系统中,反应30 min后测定污泥的SVI、脱氢酶活性(DHA)、COD_(Cr)和pH。结果表明,PAFC、PAC、PFC三种絮凝剂对活性污泥系统的活性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PAFC对活性污泥系统的促进作用最强,为最优絮凝剂,其最适投加量为60mg/L。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厌氧中温发酵 (35± 1℃ )条件下 ,采用膨胀颗粒污泥床 (EGSB)反应器日处理 2 16m3链霉素有机废水的生产性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在控制低浓度进料 ,COD在 2 0 0 0~ 70 0 0mg/L、COD/SO4 2 - =7~ 10的条件下 ,有效地降低了毒性物质的抑制作用 ,使反应器成功启动并培养出颗粒污泥 ;当进料COD在 70 0 0~ 130 0mg/L ,HRT为 3~ 5h ,pH为 6 8~ 7 2时 ,COD去除率可达 75 % ,反应器容积负荷最高可达 15 8kgCOD/ (m3·d) ,而SO4 2 - 去除率可有效地控制在 6 0 %~70 % ;实现了EGSB反应器对链霉素废水中有机物和硫酸盐的有效去除。  相似文献   

12.
污泥消化处理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针对长春市拟建设日处理能力为39万m3一级污水处理厂投产后产生的初沉池污泥进行可消化性的研究,旨在为北郊污水处理厂提供污泥消化处理设计和运行管理的必要基础资料。试验结果表明一级处理后产生的污泥可消化处理。消化后的污泥中重金属及其它有害物质含量均不超过《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4284—84),可作为农业肥料。  相似文献   

13.
Particle Imaging Velocimetry (PIV) techniques were applied to investigate the particle motion and cluster properties in a gas-solid two-phase flow in a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riser. Visual images and micro-structure of various clusters were captured. After the boundary of clusters was determined by the gray level threshold method, clusters were classified by the distance between particles and the shape and position of clusters. In addition, the process of clusters forming and breaking up was described, and the sizes of clusters were also obtained. With the Minimum Quadric Difference (MQD) cross-correlation algorithm suitable for high-density particles, the axial velocities of the particles were obtained in the dilute phase section. The features of particle motion were revealed by investigating statistically the magnitude and distribution of particle axial velocity in the radial direction. At most radial cross-sections, there exists a parabola-shaped distribution of upward axial velocity of particles, namely, the magnitude of axial velocity in the core region is higher than that near the wall region of the riser.  相似文献   

14.
关于底部浓度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在对近底流区泥沙运动规律进行了深入的力学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统计理论对底部浓度规律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和实测资料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理论公式与实测资料相符较好,底部浓度的研究对于推移质和悬移质泥沙运动规律的研究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添加生石灰可以改良疏浚泥的物理力学性质,实现资源化利用。但是单独采用生石灰改 良疏浚泥处理成本较高,而且会产生高碱性问题。通过添加磷石膏以达到减少生石灰用量,提高处理效 果,降低碱性的目的。采用了击实试验、直剪试验以及酸碱测试试验研究了添加磷石膏后改良疏浚泥的 密实性、抗剪强度以及pH值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添加的磷石膏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的钙矾石 能够充填疏浚泥中的孔隙,提高土体的密实性;当磷石膏在一定添加比例条件下,能够提高粘聚力和内 摩擦角,但是过多的添加量也会造成粘聚力下降;磷石膏能够降低改良疏浚泥的碱性,但是需要达到一 定的比例才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水力旋流器是砂石加工废水预处理环节的重要设备,其性能直接关系到整个废水处理系统的成败。目前,水力旋流器的运行管理主要是经验性的。为揭示进口压力、进料浓度等操作参数和旋流器规格等关键因素对预处理效果的定量影响,以直径250 mm和150 mm 2种原型规格水力旋流器为对象,开展不同影响参数下砂石废水分离效果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进口压力达到约 0.10 MPa后,进一步增加进口压力,底流产率增加缓慢;进口浓度增加,底流产率反而下降;直径250 mm底流产率低于通常设计值,是部分废水处理工艺运行不畅的原因;直径150 mm旋流器浓缩效果较差,底流浓度低于后续高频脱水筛的入筛浓度要求,这2种直径的旋流器均不推荐单独采用。采用直径200 mm旋流器或将直径250 mm与150 mm并联运行的方式可以解决现有砂石废水预处理环节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成果可为砂石加工废水处理工艺预处理环节的设计和运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沉淀池扩张管嘴排泥管试验情况。试验表明 ,当扩张管嘴在排泥管两侧等间距交错布置 ,扩张管嘴与排泥管轴线所成夹角 β和扩张管嘴所在平面下方向与竖直面所成夹角γ均为4 5° ,间距为 30 0mm时排泥效果较好 ,同时扩张管嘴排泥管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普通穿孔排泥管。  相似文献   

18.
王连庆 《红水河》2014,(4):95-98
文章以某厂1台480t/h燃煤锅炉为例,从投资金额、工艺原理、运行费用、技术经济性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选择更为合理可行烟气脱硝工艺,为相似工程的脱硝方案比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20.
为了解堆积于不同坡度沟床上的堰塞坝溃口下切过程,开展了7组不同沟床坡度(7°,8°,9°,10°,11°,12°,13°)的水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堆积于不同坡度沟床上的堰塞坝在漫顶溢流破坏模式下具有相似的溃口下切过程,具体可分为3个阶段,即溃口贯通阶段、加速侵蚀阶段、减速侵蚀阶段。不同沟床坡度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溃决的加速侵蚀阶段,当沟床坡度≥9°时,加速侵蚀阶段以下切侵蚀为主、溯源侵蚀为辅的特征现象被削弱;溃决历时与沟床坡度呈非单调关系,随沟床坡度的增加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平均下切侵蚀和溯源侵蚀率与沟床坡度呈非单调关系,随沟床坡度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沟床坡度缓于11°时,溃决历时对沟床坡度的敏感性高于坝前库容;沟床坡度陡于11°时,溃决历时对沟床坡度的敏感性低于坝前库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