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炉长寿、大型、高效化是高炉炼铁的主流趋势,炉缸是影响高炉长寿的关键性环节。为实现对炉缸内部环境长期稳定的监测,冶金研究人员尝试了诸多方法,例如热电偶测温、冷却壁水温监测法、超声波无损检测技术等,但这些方法均存在弊端。根据高炉炉缸的结构特点,实验室设计了一个炉缸试验装置及其配套的EMF(电动势)测量系统。通过实验室试验得出EMF信号与液面高度、温度、传感材质等参数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现场鱼雷罐工业试验验证了EMF信号与液面的关系。6种信号线中,钼丝和镀银铜线适合做信号线。  相似文献   

2.
代兵  梁科  王学军  李鑫  郭玉伟 《中国冶金》2015,25(12):45-49
在对传统炉缸活性计算模型研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本钢新1号高炉等国内大型高炉操作惯性大的特点,提出了两个炉缸活性量化计算模型,即炉缸工作活跃指数优化模型和炉缸活跃性指数优化模型。通过采集与处理本钢新1号高炉生产数据以及编程技术完成了模型的离线计算,并成功应用于本钢新1号高炉的生产中,实现了对炉缸活性的量化计算。实践证明,模型的计算结果可以真实地反映炉缸活性状态,有效地帮助高炉操作者及时把握炉缸活性,当炉缸活性下降或失常时,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尽早进行操作干预,将炉缸不活抑制在萌芽状态,及时地避免了因炉缸活性恶化所造成的一切损失,从而在维护炉缸活性、保持高炉长期稳定顺行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周汝莆  王绍斌 《炼铁》1989,8(4):33-37
1988年2月18日3时24分本钢2号高炉炉缸烧穿,本文对这次事故作了分析,指出长期强化冶炼、炭砖质量差是这次炉缸烧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高炉寿命,本钢5号高炉炉缸部位首次使用了美国联合炭化物公司生产的热模压小块炭砖,近半年的实践表明,使用效果良好。为更好地总结经验,中美双方于1990年12月14~15日在北京联合召开了技术交流会。本钢高炉应用的是NMA和部分NMD砖,该砖的主要特点:(1)导热系数高;(2)设计尺寸小,减少了每块砖本身的温  相似文献   

5.
针对包钢7号高炉的生产操作特点,开发了涵盖高炉炉缸透液水平、高炉透气水平、渣铁热水平、入炉焦炭质量等,以“天”为计量单位和以“铁次”为计量单位的高炉炉缸活跃性量化模型。7号高炉炉缸活跃性量化模型的应用结果表明:炉缸活跃性评价分值>80,炉缸活跃性良好;炉缸活跃性评价分值73~80,炉缸活跃性一般;炉缸活跃性评价分值60~73,炉缸活跃性较差,需及时调整以保证炉况顺行;炉缸活跃性评价分值<60,炉缸活跃性极差,需加大调整力度,及时恢复到正常水平,避免高炉出现失常现象。  相似文献   

6.
刁岳川 《江苏冶金》1990,18(3):28-29
南京钢铁厂一号高炉在1984年11月17日大修后投产开炉。炉容300m~3。至1987年的下半年炉基温度就超过650℃,几次加钒钛料护炉,对炉基温度及炉缸水温差上升有所控制,1989年元月进行了不换炉衬的中修,开炉后炉基温度继续回升,1989年6月炉身上  相似文献   

7.
《炼铁》2016,(1)
对安钢高炉炉缸侧壁温度升高综合治理技术进行了总结。7号高炉(450m~3)炉缸侧壁温度异常升高后,过采取提高炉缸部位冷却强度、调整高炉操作参数、加强炉前操作管理,以及钛护炉等措施,炉缸侧壁温度升高点渐下降到正常范围之内,并形成了安钢高炉炉缸侧壁温度综合治理技术。1号高炉(2200 m~3)炉缸侧壁温度异常高期间,应用了安钢高炉炉缸侧壁温度综合治理技术,使1号高炉炉缸侧壁温度异常升高得到了有效治理,较快地复到了正常生产。  相似文献   

8.
涟钢7号高炉于2018年4月21日3号铁口冷却壁水管出现了破损,其后开始了添加钒钛矿护炉。本文针对该高炉2018年1月1日~9月18日的实际生产作业数据,利用数据分析软件重点分析了铁水钛含量及其它因素对炉缸炉底砖衬温度的影响。研究表明:铁水中钛升高后对不同部位影响效果不同,它对铁口以上炉渣接触带的炉缸侧壁温度影响较大;对铁口以下的炉缸侧壁以及炉底上层温度影响较小;而对象脚区甚至还促其温度升高。在炉底上层,铁水中钒的影响多高于钛的影响。同时铁水中的其它元素如P、S及碱负荷、炉渣碱度、冷却参数等亦对护炉具有重要影响,甚至远超钒钛的作用。另外,添加钒钛矿护炉后高炉炉底炉缸休风后的降温速度明显减缓。最后,根据实际效果对高炉护炉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针对本钢开发高炉专家系统的背景和高炉专家系统的概念作了简单介绍,分析了本钢5号高炉专家系统的结构、软硬件配置情况及其应用功能,阐述了配料模型、渣铁平衡模型和炉缸侵蚀模型的应用,根据高炉专家系统运行期间发生的问题,提出了影响高炉专家系统运行的主要因素,并结合应用提出了开发高炉专家系统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炼铁》2015,(3)
针对高炉炉缸炉底侵蚀状况在线监测的需要,以武钢4号高炉为研究对象,开发出了基于有限差分算法的炉缸炉底侵蚀预测模型软件。模型通过实时计算高炉炉缸炉底的截面温度分布,以及1150℃等温线的位置,反映当前炉缸炉底的侵蚀状况。软件运行结果表明,4号高炉炉缸炉底侵蚀状况较好,截面温度分布合理,炉缸炉底处于安全生产状态。  相似文献   

11.
张福明 《炼铁》1996,15(2):12-15
首钢1号高炉有效容积2536m~3,于1994年8月9日送风投产。为延长高炉寿命,在高炉炉缸、炉底部位采用了美国UCAR公司的热压炭砖和法国SAVOIE公司的陶瓷杯技术,将“导热法”和“耐火材料法”两种炉缸内衬设计体系溶为一体,相互补充,以期实现高炉长寿的目标。高炉投产16个月以来,生产稳步上升,炉缸、炉底内衬工作正常,热电偶温度变化平稳。铁水温度提高15~25℃,铁水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12.
汉钢2 280 m~3高炉为解决炉缸侧壁温度升高、原燃料质量差、炉缸不活、关键经济技术指标差状况,通过更换加长风口套,优化高炉操作制度,强化精料管理,加强炉前出铁和高炉操作等,活跃了炉缸,有效降低了炉缸侧壁温度、提升了高炉关键经济技术指标,在兼顾生产的同时确保了高炉安全生产运行。  相似文献   

13.
针对鞍钢股份有限公司鲅鱼圈钢铁分公司炼铁部1号4038m3高炉炉缸环炭温度升高,炉缸存在安全隐患的情况,采取了改造炉缸冷却系统、增加在线监测设备、长期坚持精料方针和优化高炉操作制度等措施,有效控制了炉缸环炭温度,护炉效果良好,实现了长达6年的护炉期内,高炉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4.
《炼铁》2017,(4)
对邯钢7号高炉炉役后期生产管理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阐述了7号高炉以加强原燃料质量管理、控制合理的操作炉型、监控炉缸活跃程度、保持铁口稳定等为核心的生产基础管理体系,以定期监控水质、增加炉缸热电偶数量、监控炉缸炭砖残厚、完善炉缸炭砖监控标准等为重点的冷却系统监控体系,并总结了成功处理炉缸侧壁温度升高的经验。目前7号高炉炉底炉缸温度基本稳定,2016年日产量5150t/d,焦比330kg/t,燃料比517kg/t。  相似文献   

15.
鞍钢7号高炉自焙炭块—陶瓷砌体复合炉缸的生产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鞍钢7号高炉在1992年4月大修中首次在大型高炉上采用自焙炭块—陶瓷砌体复合炉缸技术,经过近两年的生产实践和炉缸各测温点的温度显示证明,自焙炭块——陶瓷砌体复合炉缸能够维持较高的炉缸温度,满足高炉强化冶炼和长寿需要,是一项具有广阔前景的新炉衬技术。  相似文献   

16.
刘庆业 《本钢技术》2010,(3):7-9,21
通过在高炉炉缸区域采用UCAR热压碳砖—陶瓷杯复合炉衬结构和软水密闭循环冷却系统,同时加强高炉操作和铁口维护,并在炉役末期采用钒钛矿护炉等措施,本钢彻底解决了炉缸短寿难题,延长了高炉寿命,提高了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7.
本钢7号高炉炉缸2段冷却壁热流强度最高达213MJ/(m^2·h),且7~10段铜冷却壁漏水严重,被迫停炉大修。停炉大修期间进行了破损调查,结果表明:炉缸侵蚀呈"象脚"状;侵蚀最严重的区域为2~5号风口下方,炭砖最小残厚340 mm;热流强度最高区域为26~27号风口下方,热流强度213 MJ/(m^2·h),炭砖最小残余厚度390 mm。  相似文献   

18.
1 前言1985年2月下旬,本钢5号高炉炉缸因炉缸破损严重,日产只能维持正常水平的一半左右。针对上述情况,厂部在筹备高炉大修的同时,学习湘钢的经验,采取用钒钛铁矿护  相似文献   

19.
炉缸冻结是高炉生产的重大事故,在现代炼铁生产中,此类事故已属罕见;但由于一些意外的原因,如向炉内大量漏水,大的配料失误,中修开炉不慎,高炉行程严重失常等,仍有可能酿成冻结事故。本钢高炉曾因上述原因,数次发生炉缸冻结事故。本文就一九七八年一月,五号高炉炉缸冻结事故的处理加以总结讨论。一、炉缸冻结的经过由于炉料质量下降,五号高炉料柱透气性恶化,出现1.8~1.9公斤/厘米~2的高压差,瞬间产生了巨型管道行程,虽经大量减风,仍旧频繁崩料。大量生料连续降入高温  相似文献   

20.
曹锋 《中国冶金》2013,23(1):36-38
高炉炉芯温度是炉缸活跃程度的重要表征。炉芯传热可作为一维稳态传热来处理,通过建立首钢京唐1号高炉炉芯传热的计算方程,计算绘出了炉芯温度-炉缸温度、炉芯温度-陶瓷垫厚度的关系线,确定了现阶段首钢京唐1#高炉合适的炉芯温度为310~380℃,分析得出炉芯温度低时,炉缸工况差,炉芯温度和铁水温度的相关性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