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气候条件、地域文化、经济技术等三方面入手 ,探讨了寒地建筑形态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从而明确寒地建筑形态的地域特征 ,对寒地建筑形态创作的合理性和丰富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寒地气候影响下的建筑形态创作为切入点,分析消隐设计之于寒地建筑的目的与意义,进而提出了寒地建筑形态消隐设计的方法,同时对寒地建筑形态消隐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能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寒地建筑群体形态自组织适寒的作用机制,从结构单元分形衍生、群构网络拓扑形变及群落肌理地景演化3个角度建构了寒地建筑群体形态适寒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4.
以当代寒地建筑形态地景化创作兴起为背景,运用整合手法应对寒地极端气候特殊的空间和景观环境,结合国内外相关案例的分析,提出了寒地建筑形态嵌入式融合、叠合式重构和体验式营造3种地景化创作策略。  相似文献   

5.
张赞讴  裴雷 《建筑与文化》2021,(11):174-177
随着当代城市发展的延异,公共建筑的创造性介入使得城市空间环境愈发充满活力.商业建筑作为彰显城市性格的重要建筑类型,其入口空间除了衔接了建筑内外,也是不应忽视的设计要素.然而,现阶段我国寒地商业建筑入口空间形态设计因地域、经济等因素受限,其设计未能完全体现一定的系统性.文章以寒地商业建筑入口空间为研究对象,着眼于空间形态设计,从空间形体、空间尺度、空间界面三个层面提出寒地商业建筑入口空间形态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6.
随着有机建筑、地域创作等理论融入为寒地建筑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由二元对立逐渐走向多元统一。同时,地景化的建筑发源于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对地形的改造,在引入地形学、场域理论等后,形成了处理建筑、环境关系的新视角,该文以建筑形态地景化的设计趋势和当代寒地建筑创作为背景,将地景化及场域理论等与寒地建筑形态设计结合,应对寒地极端气候特殊的空间和景观环境,通过对大量国内外相关案例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寒地建筑体型消隐、模拟、混合的地景化重构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交叉学科的视角,阐述了在环境适应性背景下,借助景观生态学思想的相关理论提出契合寒地建筑形态环境适应性的创作策略。本文结合创作实践和国内外优秀案例分析,提出了寒地建筑形态的环境适应性创作方法,旨在建筑师从环境适应性的层面对寒地建筑形态创作进行再思考。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建筑作为城市景观视觉设计的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整理、市场调研,提出了寒地城市设计中建筑景观视觉设计的具体方法。从美学的角度,通过对建筑形态、建筑色彩、建筑肌理的分析,给出了符合寒地城市景观视觉特征的建筑景观视觉设计方法,对寒地城市景观美学体系建构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为适应环境的变化,生命体在应变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与提高生理机能,以获得高效低耗的形态特征,实现机体功能与自然环境的契合。寒地建筑拓扑应变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是跟随趋光向温的生长向性,以达到最大化吸取并贮存环境中的热辐射的目的。从寒地建筑形态的向光性生长与向地性生长两个方面论述了寒地建筑拓扑应变的具体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0.
我国寒地地区年平均气温较低,西南风在全年盛行,冬季以西北风为主。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的今天,风环境在寒地建筑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直接影响建筑设计的形态和建筑群整体布局。由此可见,对风环境影响下的寒地建筑设计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点线排列组合的建筑群排列方式,相似建筑前后相间排列的单个建筑排列方式,流线型建筑形态等的建筑设计方式,有助于减少能耗的同时,可通过减小风速的方式提升人体居住舒适度。  相似文献   

11.
寒地村镇住区空间环境规划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严寒地区的特点 ,对村镇住区空间的特色进行探讨 ,并提出形成结合自然环境的寒地村镇聚落形态 ,建构充满人情味的寒地村镇居住邻里空间及塑造寒地村镇居住建筑群体景观等设计对策  相似文献   

12.
寒地气候严酷,采暖能耗高,太阳辐射时长短。寒地建筑太阳辐射利用对降低能耗、改善室内热舒适均具有重要意义。建筑形态作为室内外环境交互界面,决定着建筑太阳辐射利用水平。研究旨在基于多目标进化算法,应用建筑信息建模、参数编程和建筑太阳辐射性能模拟工具,探索太阳辐射利用导向下的寒地建筑组团形态优化设计方法,并结合工程项目展开实践。结果表明:形态优化设计可将屋面太阳辐射可利用面积百分比于64.71%显著提高至94.15%,制冷季太阳辐射得热量于423.87kWh/m2降低至343.28kWh/m2,并将采暖季太阳辐射得热量于212.19kWh/m2提高至259.29kWh/m2;同时,形态优化设计获得了150项建筑组团形态非支配解,可助力设计者权衡采暖、制冷季太阳辐射得热量与屋面太阳辐射可利用面积百分比性能目标。  相似文献   

13.
《规划师》2016,(10)
我国既有公共建筑存量巨大,在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后,大多面临着改造再利用的迫切需求,而寒地既有公共建筑由于受到气候、技术的影响,出现了大量不恰当的改造现象。基于此,文章从历史文化与建筑、气候与建筑层面解析了寒地既有公共建筑的特质,并结合哈尔滨的建筑改造情况,从区域划分控制建筑风格、街区形态限定建筑体量、地域特色制约建筑表达三个层面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公共建筑形态改造设计策略,希望通过这些手段,推进寒地既有公共建筑的改造。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分析寒地建筑内在需求,确定以低能耗为寒地建筑发展愿景,针对寒地建筑围护体系设计,提出推广清洁能源、减少能耗需求、提高能耗效率三个设计原则;结合设计中的具体设计措施,从整体设计策略层面,提出建筑设计整合被动式技术、围护体系形体采用集约化形态、围护体系材料选择地域化材料、围护体系运行使用智能化管理等4点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气候适应性对于寒地建筑设计的重要意义,以充分利用有利气候元素、规避不利气候元素从而实现建筑、环境与人的平衡关系为出发点,从气候适应性的角度探讨寒地建筑中庭空间形态设计中布局趋光、体形控温、空间紧凑和热稳阻尼的适寒策略.  相似文献   

16.
真正的绿色建筑是根植于当地具体的气候环境而展开的,寒冷地区特殊的气候环境特征使得该地区绿色建筑不能照搬一般常用的绿色建筑设计策略,而应该针对寒冷地区严酷的气候环境进行适应性设计。本文探讨了寒地气候环境与寒地绿色建筑设计应变的关联机制并结合设计实践,从形态、空间、表皮三个层面,构建了寒地绿色建筑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并提出了具体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7.
真正的绿色建筑设计不是多种硬技术的叠加展示,而是根植于当地具体的气候条件基于被动式设计策略展开的,寒地绿色校园设计也是如此。本文在对绿色建筑内涵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探讨了被动式策略与寒地绿色校园设计的关联机制并从群体形态布局、单体形态设计、交往空间建构等方面阐述了被动式策略导向下的寒地绿色校园适寒设计方法,最后提出了回归建筑设计本体的寒地绿色建筑创作观。  相似文献   

18.
<正>本项目是我国东北地区首个寒地建筑科学重点实验室,提供建筑声、光、热及材料等实验场所。实验室通过模块化的布局,建构了完备的建筑工程设计与科学研究体系。该工程结合建筑功能要求与场地限制,合理组织各建筑要素形成有机整体,在绿色建筑技术措施等方面多有创新。建筑形式体现寒地建筑的特征,采用先进碳化木装饰,营造舒适宜人的环境氛围,形态塑造简洁完整,特色突出。口  相似文献   

19.
东北作为我国的严寒地区,其建筑形态受到气候条件的制约,建筑风格也相应具有较强的地域特征.大庆公路客运枢纽站的设计对寒地建筑形态进行了创新性尝试,通过“形体、结构、表皮”三方面来进行建筑创作,力争塑造鲜明的地域风格.  相似文献   

20.
如何处理寒地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是寒地建筑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文章试图以共生理论为基础,初步构建寒地建筑与环境的共生设计研究框架与方法体系,并从寒地建筑与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以及人文环境的共生设计等几个方面阐述主要研究内容,从共生的视角为解决寒地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提供方法指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