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郎东  陈菊 《硅谷》2014,(6):149-149,147
华东分公司苏北油区以复杂小断块为主要特点,断层发育、非均质性强,多数区块已进入高含水开发期,最终采收率低,油藏潜力未得到有效发挥,老油田稳产难度越来越大。针对草舍油田草中区块戴一段中高渗高含水油藏开展了隔夹层与剩余油分布关系研究,并依靠水平井优化设计,部署实施水平井挖潜,改善了该油藏的开发效果,提高其采收率,对指导同类油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和储量动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海上油田丛式井网整体加密调整技术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绥中36-1为代表的海上稠油油田已经进入开发中后期,逐步暴露出注采矛盾突出、层间和平面上储量动用差异大、单井控制储量过高、采油速度和采收率较低、综合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快等问题,针对中国海油稠油开发面临的挑战,首次提出海上油田大规模综合调整研究,由于海上油田特殊的开发方式,陆地油田综合调整工作中成熟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无法复制到海上油田,海上油田整体加密调整技术研究面临诸多技术难点,因此,本次研究结合绥中36-1油田I期自身特点和开发方式,针对油田开发存在的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一整套海上油田的整体挖潜和调整的技术思路和研究方法,完成绥中36-1油田I期整体加密调整方案,调整后油田井网由反九点面积注水井网转变成为行列注水井网,探索定向井+水平井开发模式,整体加密实施效果良好,油田水驱状况明显改善,水驱储量动用程度从调整前的80.5%提高到调整后的91.3%,采收率大幅度提高,预计提高采收率10.4%,整体加密调整技术必将在同类油田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胡状集油田断层发育、属于近物源快速沉积,储层非均质性十分严重,给油田开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目前油田主力油藏已经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开发难度愈来愈大,如何挖潜剩余油,提高采收率成为目前开发的一大难题。本文从剩余油研究方法入手,对胡状集油田剩余油的分布进行了定性、定量描述,对剩余油潜力进行了分析,为下步剩余油的挖潜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4.
注水开发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复杂,挖潜难度大,为提高水驱采收率,将研究单元细化到油砂体,在精细地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动态数据和测试资料,根据油砂体上井网控制情况、水驱特征和边水能量特征,将油砂体划分为弹性驱、注入水驱、注入水+边水驱、边水驱和未动用等类型,详细解剖不同类型油砂体的动用情况,分析不同类型油砂体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和潜力,提出不同类型油砂体的剩余油挖潜方法,利用该方法对注水油田的剩余油进行了挖潜,水驱效果大大提高。研究表明,以油砂体为对象的剩余油挖潜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注水油田高含水期的开发效果,为剩余油的挖潜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胜坨油田进人特高含水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非常复杂,措施挖潜难度越来越大,提高采收率是油田是油藏后期开发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重点从分析水驱开发油藏采收率现状人手,找出制约因素并对水驱提高采收率方法进行调研,阐述了改善单元水驱开发效果的可行性措施。应用表明,措施实施后单元的存水率和水驱指数明显好转,单元的综合含水下,动液面回升,单元的自然递减率也得到了有效控制,进一步提高了采收率。  相似文献   

6.
孤东油田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非常复杂,措施挖潜难度越来越大,提高采收率是油田是油藏后期开发工作中的一项熏要内容。本文重点从分析水驱开发油藏采收率现状人手,找出制约因素并对水驱提高采收率方法进行调研,阐述了改善单元水驱开发效果的可行性措施。应用表明,措施实施后单元的存水率和水驱指数明显好转,单元的综合含水下,动液面回升,单元的自然递减率也得到了有效控制,进一步提高了采收率。  相似文献   

7.
目前利用水平井挖潜厚油层剩余油的技术已成为油田后续开发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阐述喇嘛甸油田3口水平井的应用情况,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进措施和建议,为今后水平井开发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好地开采油藏剩余油,提高采收率,降低综合成本,提高单井产量,近年来水平井技术在敖南油田得到快速应用和发展,成为夺油上产的主要手段之一。地质导向技术已经成为打好水平井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9.
徐鹏 《中国科技博览》2013,(11):155-155
水力深穿透射孔技术对提高低渗透、薄油藏原油采收率、降低吨油成本、促进油气商业开发已产生积极的作用。对新井实施水力钻孔完井方案,可扩大油井泄油面积,提高单井控制储量;对于补孔井增加和恢复油气产量或注入量,既可提高井的利用率,又可为老井剩余油挖潜增添新的途径。该项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大油田,目前大庆油田已进行了新井及补孔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前,孤东油田三四区处于二元复合驱转后续水驱开采阶段,加强后续水驱阶段开采特征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及时水井调剖、分注;井网完善、转流线等调整挖潜措施,提高油井产液量,减缓含水上升速度,深挖剩余油潜力,确保油田开采末期及后续水驱油田良性开发,最大程度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11.
胡尖山油田宁定老区(h19、A20、定609三个区块),进入开发阶段后期,地质储量采出程度已达21%以上,目前区块综合含水达到91%以上,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本文以开展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与挖潜为手段,通过制定合理的特高含水期开发技术政策,提高采收率及油藏开发水平,实现老油田长期稳产。并针对后期开发提出井网调整、脉冲注水试验等,提高该区块最终采出程度。  相似文献   

12.
何为 《中国科技博览》2014,(32):268-268
为了更好地开采油藏剩余油,提高采收率,降低综合成本,提高单井产量,水平井技术在油田得到快速应用和发展,成为夺油上产的主要手段之一。地质导向是指导现场定向施工,及时引导钻头走向,最大限度地钻遇油层的技术,直接影响水平井成功实施。  相似文献   

13.
目前随着油田开发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油藏开发表现”低采出、高含水、递减大”的特征,油藏平面、剖面矛盾加剧,油藏水驱状况日益复杂,水驱油效率降低,剩余油分布状况日趋复杂,挖潜难度增大,油藏控水稳油形势日益严峻,调驱或三次采油技术储备严重不足。为此,根据低渗透油藏储层特征和流体特征,在广泛调研和室内实验评价的基础上,借鉴油田内外提高采收率的技术思路,开展微生物驱油技术试验,通过矿场实践有效提高了驱油效率和最终采收率,丰富了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稳产技术体系,为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重的战略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牛圈湖油田西山窑油藏是低孔特低渗低压油藏,油井自然产能低,通过压裂、水平井技术不能有效提高单井产量,达不到经济开发的要求。随着近几年研究的深入,决定以超前注水为主体思路,对牛圈湖西山窑油藏的开发开展重点评价,通过超前注水,提高地层压力系数,辅助水平井、压裂等增产措施,提高单井产量,单井初期产量从1.8t/d提高到11t/d,产能提高了6.1倍,达到经济界限要求,使难采储量得到经济有效动用,为三塘湖盆地低压油藏储量升级动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张泉 《中国科技博览》2010,(10):115-115
随着油田的勘探开发,多数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期,采收率低,开发效果差,为保持油田的稳产、高产,特别需要对老油田进行精细油藏描述,对剩余油进行调整和挖潜,而砂岩储层极细颗粒粒度的精确测定,对未来老油田的挖潜,特别是对低渗透油藏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随着石油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油气采收率和储量动用率正在成为困扰石油工程师们的一项技术难题,为寻求一种更有效、科学和经济的储量动用方式和油藏开发方式,胜利油田开展了鱼骨状水平分支井技术研究与应用。从鱼骨状水平分支井的设计原则着手,对该技术的井眼轨道设计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进行了6口井的现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试验井产量是普通定向井或水平井的3倍多,极大地提高油藏的动用程度、提高油气藏开发利用率和采收率。  相似文献   

17.
在精细沉积相、精细构造等储层描述的基础上开展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通过单井分产分注、单砂体储量计算、单砂体采收率预测等方法,定量描述各单元的剩余可采储量,并总结剩余油分布类型,为油田开发潜力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的逐渐深入,油井含水已经达到较高水平,综合含水高达94.24%,已经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控含水上升速率,挖潜剩余油已经成为油田增油上产的主要任务,补孔、压裂、酸化、堵水、换泵、调参等增油措施在油田开发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其中,补孔措施是挖潜剩余油的一项重要措施,本文结合补孔前后的资料和注水控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9.
经过长期注水开采,孤东油田进入开发中后期,油层内油、气、水交错渗流,剩余油的挖潜难度加大。剩余油分布研究主要从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剩余油分布特征、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三方面进行。本文总结了孤东油田七区西“三高”开发单元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状况和最新进展,提出完善井网、周期注水、降压开采、补孔改层等挖潜措施。  相似文献   

20.
经过长期注水开采,东辛油田进入开发中后期,油层内油、气、水交错渗流,剩余油的挖潜难度加大。剩余油分布研究主要从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剩余油分布特征、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三方面进行。本文总结了开发单元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状况和最新进展,提出完善井网、周期注水、降压开采、补孔改层等挖潜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