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云  章毅  黄阳 《硅谷》2013,(16):19-22
针对太阳能小屋并网光伏阵列安装布局优化问题,构造多目标混合整数规划模型进行求解;引入0-1决策变量对电池组件的选取方案进行描述;通过电池组件的布局规则约束,建立以年光伏发电总量最大、单位发电量的费用最小的多目标混合整数规划模型;选取各目标优先级,将多目标规划模型转化为单目标最优化问题;利用Matlab软件,采用Monte Carlo计算机模拟算法,得到太阳能小屋各外表面光伏阵列优化布局方案;并计算得到在给定数据下,在贴附安装时小屋一年发电量为21381.09kWh,35年总发电量为673500kWh,经济效益为336750元,总投入资金为199610元,得到投资回报年限约为10年。  相似文献   

2.
《纳米科技》2013,(3):77-77
以色列理工学院太阳能燃料集优研究中心(I—CORE)的科学家研发出了一种新的光解制氢方法。这种基于纳米材料技术的发明,使低成本光解水制氢成为可能。如果嫁接光伏电池技术。则可能催生制氢光伏产业,实现光伏发电和光解水制氢两个绿色能源生产方式的结合。该项目首席研究员阿夫纳·罗斯柴尔德教授认为,这项科研成果使光伏发电和制氢同时进行成为可能,人们可以设计制造出相对廉价的结合有超薄氧化铁光电极的太阳能电池。这种太阳能电池完全可以采用基于硅材料或其他材料的传统产品.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随着全球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太阳能光伏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到2007年,全球光伏电站累计装机达11GWP,当年生产太阳能电池3733MWp,比2006年的2621.4MWp增加48%。作为太阳能电池主要原材料的多晶硅,发展也很迅速,据不完全统计,到2007年底,全球多晶硅的生产能力达到4.66万t,  相似文献   

4.
我国硅太阳能电池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光伏发电应用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20世纪末,我国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和生产还处于基础和小规模阶段。然而进入21世纪,已建成7个初具规模的光伏电池生产厂,光伏电池组件的年生产能力为4.5MW左右,其中,单晶硅电池为2.5MW,非晶硅电池为2MW,但多晶硅电池只有少量的中试产品,远远满足不了需要。  相似文献   

5.
利用光伏效应,使太阳光射到硅材料上产生电流直接发电。以硅材料的应用开发形成的光电转换产业链条称之为“光伏产业”,包括高纯多晶硅原材料生产、太阳能电池生产、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相关生产设备的制造等。在诸多传统能源日渐溃乏的今天,太阳能做为一种高效、洁净的新能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国家也陆续出台了一些对光伏企业的扶持政策,光伏产业必将迎来一次新的发展机遇,笔者在此把在光伏企业做工程管理的一些经历、体会写出来与广大同行共勉。  相似文献   

6.
《新材料产业》2001,(1):42-42
我国最大的100-125瓦的太阳能光伏组件在上海交通大学诞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年产2兆瓦晶体太阳能电池关键设备及生产线也通过了上海市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而实验性生产的近5万瓦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已经出口到瑞士等国家。 这条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线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全国产化生产线,已经研制成功并生产出的125瓦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是目前我国自产的最大规格的太阳能  相似文献   

7.
随着世界的发展,能源危机日益严重,太阳能及其利用率的逐渐提高,得到了人们的充分重视。其中光伏发电系统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光电能源的系统,而太阳能的转化率取决于光伏电池列阵转化效率的高低。该文首先简单介绍了国内外光伏产业的发展现状,并介绍了其发展前景、光伏电池的运行原理及其等效模型的简化形式。其次,介绍了在传统扰动条件下的功率点跟踪方法,在此基础上,对蚁群算法和粒子群算法的各自特点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沈阳工业大学正在研制的太阳能水下机器人为对象设计搭载其上的光伏系统。主要是光伏系统的容量设计,包括对日照能量的分析及太阳能电池及蓄电池的选型。通过与国外相关研究参考对比,简要分析水下机器人搭载光伏系统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是一种新兴的发电系统,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防雷与一般电器的防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因太阳能光伏电站属三级防雷建筑物,因此要根据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特点来合理设计可靠的防雷方案,依据GB50057—94《建筑防雷设计规范》。对乾安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站的防雷进行技术分析探讨,有针对性地从乾安太阳能光伏并网电站电池阵的防护感应防护以及雷电波侵入防护采取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太阳能是清洁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对其进行高效开发利用是推进国家“双碳”工作的重要举措。利用光伏电池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是利用太阳能的重要方式之一。本论文总结了光伏电池材料的研究进展、行业政策与商业模式及发展应用前景。首先,阐述了各类光伏电池的效率、成本、优缺点及应用场景受材料因素的影响,并结合最新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各类光伏电池未来的发展方向。其次,结合光伏产业的商业模式及扶持政策,探讨光伏电池材料及产业发展受政策驱动机制的影响。最后,以光伏电池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光伏产业的发展方向为基础,对该领域了进行总结与展望,分析在“双碳”愿景下光伏产业如何助力国家“双碳”工作。  相似文献   

11.
<正>据有关媒体报道,国内薄膜太阳能电池标准组织――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薄膜太阳能电池标准工作委员会前不久在广东省佛山市成立。这是我国在方兴未艾的光伏产业争取更大话语权的重要举措。薄膜太阳能是太阳能光伏技术的先进类  相似文献   

12.
《制冷》2018,(4)
在常规能源价格不断上涨,能源形势日趋紧张的今天,可再生能源的大力推广已然成为缓解能源危机的有效方式。光伏发电技术从90年代开始快速发展,年产量和装机容量不断增长,而且电池的转换效率也在不断提高。而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能耗在建筑能耗中的比例越来越大,空调系统的节能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光伏空调系统在太阳能电池工业的迅猛发展和节能减排的需要促使下应运而生。本文主要以实例介绍了格力光伏离心机空调在暖通系统的设计和计算。  相似文献   

13.
王玲霞 《硅谷》2013,(4):3-3,152
本文从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出发分析了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并指出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据媒体报导,国家发改委最近发布公告,决定在2005年-2007年间,实施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化专项。重点包括如下五大领域:1.风力发电。实施1.5兆瓦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和1.2兆瓦直接驱动永磁式风电机组的产业化。2.太阳能光伏发电。实施太阳能电池用硅锭、硅片以及高效低成本太阳能电池组件及系统控制部件的产业化。  相似文献   

15.
随着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太阳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光伏应用作为太阳能利用的重要途径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近几年,具有半导体纳米线结构的太阳电池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由于其独特的电子传输和光吸收特性,这种新型电池在提高电池的转换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将可能成为很有发展潜力的太阳电池。  相似文献   

16.
伴随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意识也在发生着很大变化,这主要体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开发新能源,以解决现在存在着的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的问题。在开发新能源的时候,太阳能成为了重要的新能源,因此就出现了太阳能光伏发电,但是很多的影响因素,阻碍着太阳能的光伏发电效率。  相似文献   

17.
据媒体报道,上海交通大学微纳科学技术研究院的研究人员日前研发出一种新型的碳纳米管太阳能光伏电池。这种纳米太阳能光伏电池把半导体性单壁碳纳米管作为一种光敏量子线材料,跨  相似文献   

18.
对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研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瑞兰 《硅谷》2013,(4):46-47
面对当今环境污染和能源枯竭日益严重的现象,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绿色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在太阳能电池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日臻完善的今天,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在不断提高中得到发展,在发电技术上具有很大的发展,也是利用新能源的一种形式。光伏发电技术是以高效率、高可靠度、高功率密度和智能化为主要发展方向,不同于火力水力等传统能源发电的是太阳能主要是以并网发电系统为主要途径。本文主要就是对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来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9.
<正>过度使用化石能源发电给当今世界带来一系列环境和气候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我国在“十四五”规划中已提出要整体削减化石能源发电的比例,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比例,最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光伏发电产业发展迅速,并已进入平价上网时代,未来光伏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光伏发电的核心元件—太阳能电池,备受关注。根据所用材料的不同,太阳能电池可分为晶硅太阳能电池、无机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有机太阳能电池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等。其中,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发展最成熟,目前已经成功商业化。但是,单晶硅制备过程复杂且能耗高,导致光伏发电成本较高。近年来,基于有机聚合物和钙钛矿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发展迅速,  相似文献   

20.
硅太阳能电池的应用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三代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历程和最新研究进展,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在光伏产业中主要朝高效方向发展,认为廉价、高效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是当前太阳能电池研究的热点,也是未来太阳能电池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