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时龄教授最近以“全球化给中国建筑带来了什么 ?”为题谈了 3个对发展中国建筑有启发性的观点 :①碰撞的今天 ,追溯的今天 ;②理念可交汇 ,更多是争论 ;③文化的灵魂是个性 ,国际化在于多样化。我以为这 3个观点也基本上符合刚刚闭幕的第二届“建筑与文学”学术研讨会的中心议题。中国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 ,我们不该忘了建筑师 ,也不该忽视正在为宣传建筑师及其作品而忙碌的作家。守望家园 ,以人为本的创作 ,是“建筑与文学”视野中的新价值观。2 0 0 2年 9月 14日~ 16日在杭州西子宾馆举行了第二届“建筑与文学”学术研讨会。会议由《建…  相似文献   

2.
海峡两岸传统民居理论(青年)学术研讨会纪要1995年12月11日至1995年12月14日分别在广州市华南理工大学和鹤山市北湖宾馆召开了“海峡两岸传统民居理论(青年)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国传统建筑园林研究会传统民居学术委员会、中国建筑史学会民居专业学...  相似文献   

3.
增进民居研究的活力走向民居研究的希望──’95海峡两岸传统民居理论《青年》学术研讨会综述刘定坤刘业中国传统民居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中国老一辈的建筑学者,在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同时,已注意到对民居的研究。自...  相似文献   

4.
由华南理工大学,中国传统建筑园林研究会、中国建筑师学会人居环境学术委员会发起,龙庆忠、陆元鼎、郭湖生教授主持的“中国传统民居国际学术研讨会(ICCTH)”将于8月12日在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召开。会议的主题有:1、中国传统民居的考察、保护、继承、改造和发展;2、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环境;3、中国传统民居与国外  相似文献   

5.
《南方建筑》2011,(2):93-93
第九届海峡两岸传统民居理论(青年)学术研讨会初步定于2011年11月2-5日在福建省福州市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分会民居专业学术委员会、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研究会传统民居专业学术委员会、福州大学、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等单位共同主办,由《南方建筑》、《新建筑》、  相似文献   

6.
丛亚平 《华中建筑》1996,14(3):19-22
文章对“建筑与文化”1996国际学术讨论会(1996’ISAC)交流研讨的一些重要问题和观点特别是关系到设计、创作及城市规划与文化的关系方面作了扼要的报道,诸如建筑应与文化相辉映,让中国建筑说“汉语”,建筑如何面对传统,商业大潮中的建筑面向何方,寻找建筑与人文、自然的和谐,建筑师面对业主的困惑,城市发展的再思考等。作者呼吁,建筑业应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方能“走出寂寞”。  相似文献   

7.
贺晓燕 《华中建筑》2012,(12):156-158
门,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构件,在中国建筑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的形态早在古代就伴随着空间理论而形成。传统民居空间深受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居住理念,传统民居的门也反映出中国文化千百年的延续与演进。追溯门的历史,从“门堂之制”中找到传统民居“门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关系。从门的类型、布局与朝向、形制、装饰、细部构件等方面研究,分析了中国传统思想模式对传统建筑“门文化”的影响,探讨了“门”作为一种入口形态被赋予的社会等级、传统文化、美学等方面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8.
唐孝祥 《新建筑》2004,(5):37-37
2004年7月20~24日,第13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暨无锡传统建筑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江苏省无锡市隆重召开。与会代表来自海内外各地,包括大陆、港澳台、美国、英国、捷克等地的专家学者和工程设计人员共96人。这次学术研讨会由无锡市人民政府、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传统民居学术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会民居专业学术委员会、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华南理工大学民居建筑研究所共同举办,由无锡市园林管理局承办。  相似文献   

9.
高介华 《华中建筑》2000,18(4):8-11
该文对2000年8月下旬在成都市举行的“全国第六次建筑与文化学术讨论会”所取得的收获与成果作了扼要的综合报道,诸如:(1)推进“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编纂出版计划的切实实施;(2)将“山水城市”学说推向广泛的大众学术论坛;(3)“建筑文化学”的理论探讨继续深化;(4)密切联系实际,继续倡导从文化高度审视,提高建筑创作的人性、人民性和精品意识;(5)从实际出发,触及建筑教育问题;(6)提出对于保护历史建筑文化具有现实意义的《倡议书》。  相似文献   

10.
金磊 《建筑创作》2006,(11):9-9
作为一个专业传媒,在忙碌并经历了出刊、编书、办展览的一个个轮回后,必须思考和盘点所导引的学术方向是否偏颇。随着第12届亚洲建筑师大会及“中国木构建筑艺术欣赏”等展览的闭幕,更使我们感到求索的必要。为此我撰写了“会展在普及建筑文化中的作用探析”一文(见中国建设报2006.10.19),其目的正是为了寻找中国建筑文化发展之根,在创新与停滞、继承与移植上求索。  相似文献   

11.
陈坤林 《建筑》1998,(5):23-25
应朝先生发表在《建筑》杂志1997年第8、9期上的《建筑文化现象漫议》(以下简称应文)一文,已经拜读。阅读后的感觉诚如编者按中所说“有新意,有观点”。但纵观全文,应先生的观点与看法也是联瑜互见。在此不揣冒昧说上几句,权充一家之许言,与应先生商榷。一、也从“文化”侃起应文开场白所谈及的“文化”,无疑指的是广义的文化概念,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见《辞海》)。尽管到目前为止,对文化的定义学术界众说纷法,见仁见智,甚至有人干脆说“文化天然是个模糊的概会’,但笔者认为倾海…  相似文献   

12.
一、中国传统民居调研的 成就与不足 中国历代建筑营造只有工匠而没有建筑师。工匠社会地位低下而不受重视,文化水平低下而少有研究之作。有关中国的建筑史料多是外国人编写的。营造活动因循守旧,进步缓慢,可以说是千年一贯制。自中国营造学社成立以后,一些专家学者才开始对遗存的古代建筑、主要是大式重要建筑调查研究。而涉及传统民居的还只是“个案”。1957年,刘敦桢教授的《中国住宅慨说》专著出版。结合批判“结构主义”、“国际式”倾向及形式主义复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中,民居建筑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各类建筑的根源和基础。在中国几千年营造活动进程中,从历史之悠久、分布之广阔、类型之多样、文化内涵之丰富,影响之深远等诸多方面来看,民居建筑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地位。高介华先生说得好:“民居是建筑之母,宫、室的原型和涵义本来就是原始的民‘舍’”(《楚民居——兼议民居研究的深化》)。对于这样一份有着非常重要意义和珍贵价值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认真加以保护,积极进行抢救,  相似文献   

14.
《新建筑》2015,(6)
2015年中国传统民居学术研讨会于10月下旬在南昌大学隆重召开。会议就"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文化研究""传统民居建筑技艺研究""传统聚落与民居保护与继承研究"等主题展开研讨,表现出研究内容深化与路径转变的新趋势,展现出传承与保护实践中强调务实与创新的新特点,呈现出传统聚落与民居"多元一体"研究格局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15.
徐强  王晓青 《山西建筑》2003,29(8):20-20,66
通过分析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化的深层含义,揭示出传统建筑的内在生命力,提出只有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汲取“精”、“气”、“神”,才能创造具有民族性和现代性的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6.
网上热点     
《时代建筑》2007,(6):147-147
每月话题 1.中国建筑文化再反思(作者:叶廷芳、张良皋) 《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反思及展望》是作家叶廷芳先生发表在2006年9月7日的《光明日报》上的文章.该文以东西方建筑之间“彼此的文化精神反观和对照”入手,“从反思的角度,着重谈建筑文化中制约发展的,值得认真思考和克服的”六个负面现象。  相似文献   

17.
金磊 《建筑创作》2005,(8):38-39
2004年10月22日收到布正伟先生的洋洋753万宇的《创作视界论——现代建筑创作平台建构的理念与实践》一书,作为建筑专业媒体人用一种执著的热忱将它啃下来.说老实话我尤其敬佩书中三大方面的著述:其一.论建筑个性解放的大趋势(《创作视界论》P24~P31).它重点论述了苛求统一必然导致建筑文化的衰落:其二,中国当代建筑中的负面文学情结(《创作视界论》P85~P86),文章虽原载干第二届建筑与文学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徽州传统民居建筑各个装饰部件及装饰元素的特点,分析了徽州民居建筑装饰中折射出的文化元素,指出研究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特点,并与中国现代装饰元素有机结合,对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融侨”民居作为传统文化习俗与海外建筑文化的物质载体,对其形态研究符合传承优秀文化的时代主题。面对福清传统民居研究较少、缺少人文活动与形态联系研究的现状,该文引入建筑人类学的概念展开研究。以福清民居为例,借助“四缘”维度分析“融侨”与民居形态之间的联系,发现“血缘”对民居形态具有历时性上的影响;“地缘”影响一定范围内的建筑风貌;“商缘”通过资金流、信息流等方式将海外建筑文化引入国内,改变本土的建筑文化;“文缘”通过主体价值观、世界观影响民居形态。研究结果以期为福清传统民居研究与历史文脉保护活化助益。  相似文献   

20.
赵辰 《建筑学报》2023,(3):25-31
赫伯特·克莱默对中国现代建筑学术的影响是多侧面和多层次的,选择笔者重点受益的“建构”主题,解析个人内在学术自信心的建立过程:1990年代克莱默成功结合构造的建筑教学体系及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建构思想,给已在一定意义上理解中国传统“营造”的笔者带来了深刻体验并建立了与国际现代建筑体系接轨的学术自信;而引介弗兰姆普敦的《建构文化研究》则使得这项学术事业在中国的发展更为顺理成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