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筑》2015,(20)
<正>当下建筑与城市界一再寻求全面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建筑设计与建筑评论的双轮驱动,离不开倡导扎实且深入的专业化媒体的传播力。正如前不久,清华大学2015年设计学术周举办的新常态·新设计研讨会,中国工程院院士关肇邺教授的重要的是得体,而不是豪华与新奇的演讲。可见,不论从建筑创作还是传播评论上这番话都是一个值得推崇的调号,这是符合国际视野传播理念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建筑评论的现状,论述了建筑评论的目的,作用和方法以及建筑评论的结构,并对建筑评论与工艺评论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杨洲 《中外建筑》2008,(6):61-65
“与其应用(建筑)语言,不如去分析它。”——法国新批评派 如今走时尚路线的杂志目不暇给,时装、汽车、奢侈品和谢顶肥肚的成功男士以及修长俏美的模特掺杂在一起,充斥在印刷精美、图文并茂的大开本精装杂志中。家具、居室和建筑自然和豪华手表、游艇、书籍艺术一样成为充实雅皮士们情调的最有品味的谈资。既可以表达自己的儒雅和新潮,也不会触及到不同阶层的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4.
正穿越历史之门,激荡时代共鸣,既是中共十九大新时代的脉搏与声息,也代表知识界对理解文化自信与自尊,用好评论利器服务新时代的话语之声。在2018年开启之时,这里要特别告诉界内外的是,2017年12月16日在中国建筑学会修龙理事长、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等数十位业界专家的见证下,中国城市与建筑界企盼数十载的评论专  相似文献   

5.
建筑评论的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高层次的建筑评论应该是怎样的?难以一言以蔽之。但可以断定,它不是亦步亦趋地追随在建筑作品或建筑创作家的后面,满足于功能分析、审美鉴赏或技术比较,更不是产品说明书,或商品广告,它至少必须满足一个起码的条件,那就是评论家必须有自己的概念、范畴、语义、尺度、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并基于对评论客体(具体作品、建筑师或建筑现象)的理性分析和审美判断,而达到哲理的高度。  相似文献   

6.
一、中国建筑理论与方针的奠定应该说1959年5-6月,由建筑工程部和中国建筑学会在上海召集的学术会议,最后由刘秀峰部长总结并发表“创造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建筑新风格”,奠定了新中国建筑理论与方针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一面肃清国民党残余武装与抗美援朝,一面恢复战后残破的国民经济。三年内工农业生产总值已超过旧中国最高年份20%。相继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平均每年生产总值增长18%。至1959年的十年中建筑完成了2700万平方米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并在首都兴建国庆十大建筑。新中国建筑师进行了批判资本主义与学习社会主义的思想改造运动,既努力…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现代建筑评论理论的30年我认为,衡量建筑发展方向、质量和水平有"两把尺子":一看是否坚持改革开放(包括对国外、界外的改革开放以及国有对民营的改革开放,计划对市场的改革开放,实践对评论和理论的改革开放等)。二看是否贯彻建筑建设的科学发展观念(包括用公民建筑的眼光、生态建筑、生态城市、生态环境的标准审视我们的建筑实践活动)。评论和理论的探讨常常要触及历史和现实的敏感点和所谓禁区,不迈出这一步,很难开拓出  相似文献   

8.
建筑评论     
正如同许多其他领域,建筑领域的“设计”也是由“技术”所支撑着的。没有技术支持的建筑设计只能在表示出有限的设计意图的可能性之后便草草收场,无法继续深化。不幸的是,那些不具备技术本质或者没有技术深度的建筑,有一些会在第一眼让人觉得是不错的设计,但事实上在我们所知的范围内更多的情况是因为缺少技术内涵致使业主遭受非常不良的结果。“设计”与“技术”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彼此刺激,而又互为支撑。真正健全的建筑与富有魅力的空间,只诞生于建筑家的感性与技术者的头脑相互结合的时刻。而且,建筑家与技术者常常需要向更高的领域发出挑战、协同合作。我们的设计组织时刻抱有这种意识,通过建筑家与技术者的高度结合,挑战并创造完美而崭新的建筑与空间。  相似文献   

9.
建筑评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观点是,只有通过评论,学识才能进展。具体谈了四个问题:①评论的定义及建筑评论的意义;②评论的标准;③建筑评论的模式;④繁荣我国的建筑评论。  相似文献   

10.
建筑评论     
正大海与虚无方振宁建筑及艺术评论家我喜欢大海,一个是自然的海,另一个是绘画中的海。每次见到自然的海,都有另一个大海的世界在我脑海中出现,那就是19世纪德国早期浪漫主义风景画家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1774-1840)所画的大海,其中最著名、给我启示最大的作品,就是他在1809年所画的油画"海边的僧侣"。2017年6月,在我离开柏林的最后一天的下午,我来到柏林博物馆的老博物馆的三层常设陈列弗里德里希绘画的展厅,第一次看到这幅名作的原作,有着按耐不住的激动。我是20多年前阅读一本日文版的美国美术史家和策展人罗布特·罗森布卢姆  相似文献   

11.
建筑评论     
正如同许多其他领域,建筑领域的“设计”也是由“技术”所支撑着的。没有技术支持的建筑设计只能在表示出有限的设计意图的可能性之后便草草收场,无法继续深化。不幸的是,那些不具备技术本质或没有技术尝试的建筑,有一些会在第一眼让人觉得是不错的设计,但事实上我们所知的范围内更多的情况是因为缺少技术内涵致使业主遭受非常不良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评论与创作     
现代城市及其公共建筑要求体现一定地区内人们共同的意愿,它们的机制又日趋复杂,不可能全凭少数专家来包办代替。可是事情还得由专家出谋划策。于是实际上评论就逐渐成为“公众参与”的一种良好方式。T·A·Marder编辑的《评论的锋芒——当前  相似文献   

13.
首先明确建筑评论的含义及其积极作用,然后强调克服建筑评论中不良倾向和明确建筑本质的必要性,最后从四个方面重点探讨建筑评论的标准问题和实施途径,旨在呼吁大力繁荣我国的建筑评论事业,促进建筑创作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正>建筑师、艺术家、工程师和业主,所有的这些人一起创造了建筑和空间。当代的建筑师中,不乏颇具建树、成绩卓著的大师,但是正如伟大的艺术家一样,毕竟凤毛麟角,大多数的建筑师,我们有责任去鼓励、激励他们,并提出科学公正的要求和批评,以维护我们日益失衡的建筑文明正确发展。别林斯基说过:"美是到处都存在的,人们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目光"。开展建筑评论应该是全方位和多角度的科学的提高和培养人们对建筑审美的意识和情趣。建筑是一种文化现象,既有其物质的一面,又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学是介于艺术和工程之间的一门科学。《建筑与文化》杂志,这本全国惟一的涵盖了建筑又溶于文化的媒体,就自然而然的承当了建筑评论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林伟 《新建筑》1995,(2):29-30
曾昭奋和他的建筑评论林伟人的一生有大半时间是在建筑中度过的,我们今天能居住在舒适的房屋中生活和工作,应该感谢建筑师的辛勤劳作,同时,也不应该忘记推动建筑创作向前发展的建筑评论家。在我们中国,有一支人数可观的建筑师队伍,但建筑评论家却是凤毛麟角;在北京...  相似文献   

16.
一幢建筑 ,一个建筑群体、小区 ,在完工后投入使用就客观地成了建筑评论的对象。其评论它的成员应包括专家、百姓 (使用者和观光者 )、官员等。通过评论 ,通过各自的建筑创作体会和经验 ,总结和提高上升到建筑理论高度。从这点讲 ,对建筑理论并不应感到深奥和玄妙。理论不是文字游戏 ,不是名词的组合 ,更不是故弄玄虚 ,而是能指导建筑创作实践的有力武器和指针。形式主义应引起足够重视建国以来 ,尤其是改革开放 2 0多年来 ,全国各地兴建了大量的建筑 ,其中以住宅、宾馆、银行和商厦等更是雨后春笋般地拔地而起。从外观到内部空间及环境 ,比…  相似文献   

17.
孙钊 《新建筑》1995,(2):16-18,28
建筑评论模式引鉴于文学评价,它是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理论上一些思潮在建筑上的反映。建筑评价模式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建筑理论和设计方法的演变和发展,同时它也具体地指导建筑实践。  相似文献   

18.
建筑评论好     
在这期建筑创作论坛中,发表了清华大学建筑系硕士研究生的五篇文章,给论坛增添了生气。长期以来,只注重传授技艺而忽视理论教学,是我国建筑教育的一大弊病。“建筑学”无“学”——学生这样批评我们。这样的教学体系,是造成我国建筑创作论坛寂寞沉闷的重要原因,当然还有历史上留下来的众所周知的因素。清华大学建筑系在1985年,为硕士研究生开出丁,建筑评论课。消息传来,本刊记者采访了关肇邺  相似文献   

19.
20.
建筑评论奖     
《新建筑》2013,(2)
阮庆岳Ruan Qingyue颁奖词作为跨界又多产的评论者和策划人,他每年撰写数十篇专业评论和两部以上专著,策划多个专业展览,并主持和参与专业学术论坛及相关活动;同时,积极介入文学、艺术界相关活动,以自身的影响力带动了社会大众对空间设计的关注,也为推动台湾与大陆建筑设计和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