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于块双向Fisher线性判别分析人脸识别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解决二维Fisher线性判别(2DFLD)分析需要较多系数用以表示图像的特征阵、只考虑了图像的列间相关性从而忽略行间相关性以及作为全局特征提取方法可能会失去一些重要的局部特征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块双向二维Fisher线性判别分析(B2DFLD)算法。首先利用块图像获取保持重要局部信息;然后基于行列双向投影,获取提取特征信息;最后计算特征阵的Frobenius距离,并进行分类。在ORL、YALE与FERET人脸数据库上进行了实验,并同传统的8种人脸识别方法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在确定图像块大小、改变训练样本数以及特征维数的前提下,本文方法的最好识别率都高于93.08,平均误识率高于0.15,明显优于其他方法,表明本文方法对有光照、表情以及遮挡的人脸图像识别具有较高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2.
针对数据分类问题的局限,提出一种基于改进型深度数据流形的数据分类算法并将其应用到人脸识别中。首先,通过采集人脸图像的深度信息,利用稀疏表示对其进行去噪处理;再结合图像的颜色信息,重新生成三维人脸信息数据库,通过对人脸数据的流形分析得到最优的降维结果,按十字十乘交叉验证法的原则选取训练集和测试集,将训练集输入支持向量机算法建立数据分类器;最后,将测试集输入训练完成的分类器中,实现人脸数据分类。选取ORL,Yale两类人脸图像标准数据库与传统人脸识别算法进行交叉对比实验,验证算法的优越性和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有较高的分类准确率,可有效地完成人脸识别。  相似文献   

3.
针对现有基于纹理特征的人脸识别算法中纹理特征维数偏大且对噪声较敏感等不足,提出了用于描述人脸图像大尺度局部特征的中心四点二元模式(Center Quad Binary Pattern, C-QBP)和用于描述图像小尺度局部特征的简化四点二元模式(Simplified Quad Binary Pattern, S-QBP)两种互补的新型纹理特征。在此基础上,实现基于新型纹理特征的2DLDA人脸识别算法。首先对人脸图像进行多级分割,再对所产生的图像块提取C-QBP和S-QBP纹理特征,构建纹理特征矩阵。最后,采用2DLDA子空间学习算法实现基于新型纹理特征的人脸识别。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人脸识别算法的识别率明显高于其他基于纹理特征和子空间学习的人脸识别算法。当每一类训练样本数统一设置为5,特征维数为48×4时,在ORL人脸库上,本文所提出的人脸识别算法的识别率达98.68%;在YALE人脸库上,特征维数为48×36时,识别率达99.42%;在FERET人脸库上,特征维数为48×26时,识别率为91.73%。   相似文献   

4.
针对现有的视频人脸识别方法不能很好地学习局部模型特定协方差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识别视频中的人脸,提出了基于异方差概率线性判别分析(PLDA)的外观流形建模(AMM)算法。首先,借助于高斯分布集合,对训练集中所有的人脸分别进行外观流形建模;然后对从视频中采集到的人脸进行聚类,并使用异方差PLDA模型学习聚类结果,从而获得表征分布的参数;最后,通过点到模型距离对测试人脸的每一帧到训练集的所有聚类进行融合匹配,并根据匹配得分最高原则完成人脸的分类。在两大通用视频人脸数据库Honda及MoBo上的实验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及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相比其他几种较为先进的视频人脸识别算法,所提算法明显提高了识别率,并且大大降低了计算复杂度,有望应用于实时视频人脸识别系统。  相似文献   

5.
由于人脸图像数据的维数都较高,将稀疏表示分类用于人脸识别时计算量很大,为了提高人脸识别系统的效率,提出了一种融合半监督降维和稀疏表示的人脸识别方法。首先利用半监督降维算法对图像进行降维处理,在较低的维数空间快速取得较高的识别率,然后利用稀疏表示分类进行人脸识别,取得比传统的最近邻分类器更高的识别率,最后在ORL人脸库上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利用该融合算法可快速有效地提高人脸图像的识别效果。  相似文献   

6.
流形学习方法可以有效地发现存在于高维图像空间的低维子流形并进行维数约简,但它是一种非监督学习方法,其鉴别能力反而不如传统的维数约简方法,而且流形学习方法大多没有明晰的投影矩阵,很难直接对新样本进行维数约简.针对这两个问题,提出一种新的有监督的核局部线性嵌入算法(SKLLE,supervised kernel local linear embedding).该算法通过非线性核映射将人脸样本投影到高维核特征空间,然后将人脸局部流形的结构信息和样本的类别信息进行有效地结合进行维数约简,提取低维鉴别流形特征用于分类.SKLLE算法不仅能发现嵌入于高维人脸图像的低维子流形,而且增强了局部类间的联系,同时对新样本有较好的泛化性,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有效的提高人脸性别识别的性能.  相似文献   

7.
基于LBP和深度学习的非限制条件下人脸识别算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一种在非限制条件下,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算法。同时,将LBP纹理特征作为深度网络的输入,通过逐层贪婪训练网络,获得良好的网络参数,并用训练好的网络对测试样本进行预测。在非限制条件下人脸库LFW上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较传统算法(PCA、SVM、LBP)识别率高;另外,在Yale库和Yale-B库上也获得较高识别率,进一步说明以LBP纹理特征作为网络输入的深度学习方法能够对人脸图像进行准确识别。  相似文献   

8.
基于LLE和BP神经网络的人脸识别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LLE非线性降维方法提取人脸特征,然后将提取出来的特征输入到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得到人脸类间的判别信息,进行人脸识别。利用LLE降维方法既能够降低数据维数,减少运算量,又很好的保留了各类人脸样本的拓扑结构,避免人脸图像光照、姿态等因素对人脸识别的影响。在ORL人脸库上的实验结果表明了,这种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传统独立元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ICA)用于人脸识别首先是将人脸图像矩阵转换成向量求白化矩阵,然后利用快速固定点算法求分离矩阵,获得人脸图像独立基子空间,从而实现人脸识别.二维主元分析(Two-dimensional 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2DPCA)无须将人脸图像矩阵转换成向量,直接利用二维人脸图像矩阵求协方差矩阵,其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计算得到简化.本文结合2DPCA与ICA算法的特点,提出2DPCA-ICA人脸识别算法.该方法通过2DPCA算法计算白化矩阵;接着利用ICA算法获得人脸图像的独立元;然后构造独立基子空间;最后依据测试样本在独立基子空间上的投影特征实现人脸识别.基于ORL与Yale人脸数据库的实验结果表明,2DPCA-ICA算法正确识别率与识别效率均高于PCA-ICA算法与2DPCA算法,是一种有效的人脸识别方法.  相似文献   

10.
《现代电子技术》2016,(3):35-38
人脸识别中面部遮挡易影响识别性能,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判别共同向量方法。该方法利用DWT对训练图像进行预处理,利用DCVA提取特征以确定感兴趣区域,计算测试图像与训练图像之间的多流形距离,并利用稀疏重建系数和最近邻分类器完成识别。在AR及LFW人脸数据库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识别率可高达99%,相比其他几种较新的面部遮挡识别方法取得了更高的识别率,同时减少了识别所耗的时间。  相似文献   

11.
多核Fisher判别分析法是一种有效的非线性判别分析法,对其涉及的参数利用遗传算法进行确定是一个有效的途径。针对训练样本较多时遗传算法搜索时间较长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样本的多核Fisher算法。其做法是将犬的训练集拆分成若干个小样本集,依次求得投影映射,并利用“投票策略”来判别待测样本。在人脸识别上的实验表明,基于多样本的多核Fisher算法可以在不降低分类正确率的前提下,提高算法的运算速度。  相似文献   

12.
针对现有的人脸识别算法由于光照、表情、姿态、伪装等变化而严重影响识别性能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通用学习框架结合2DPCA的鲁棒人脸识别算法。首先借助于额外的通用训练样本集进行样本的叠加以增加训练样本的数量;然后利用经典的2DPCA算法进行特征提取;最后,利用最近邻分类器对人脸进行分类并完成最终的人脸识别。在基准人脸数据库ORL、FERET及鲁棒人脸数据库AR、扩展YaleB上的实验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及鲁棒性,实验结果表明,相比其他几种人脸识别算法,提出的算法不仅提高了人脸识别率,而且大大地减少了识别所用时间,有望应用于实时鲁棒人脸自动识别系统中。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一种小波局部特征结合LDA(线性判别分析)的人脸识别算法。首先对图像分块,选取包含图像信息量多的区域进行小波变换并提取特征,将小波分解得到的低频部分利用LDA投影求得人脸识别特征,最后利用最近邻分类器对图像进行分类。在ORL和Yale人脸数据库上进行实验,结果表明使用小波局部特征结合LDA的方法可达到较高的识别率。  相似文献   

14.
孙伟强 《电视技术》2014,38(7):213-216,207
针对传统的Fisher线性判别分析(FLDA)算法在处理单训练样本人脸识别时由于类内散布矩阵为零而不能进行特征提取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通用学习框架改进FLDA的人脸识别算法。首先选取一个合适的通用训练样本集,计算其类内散布矩阵和样本平均向量;然后,利用双线性表示算法预测单训练样本的类内、类间散布矩阵,巧妙地解决了单训练样本类内散布矩阵为零的问题;最后,利用Fisher线性判别分析进行特征提取,同时借助于最近邻分类器完成人脸的识别。在Yale及FERET两大通用人脸数据库上的实验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及可靠性,实验结果表明,相比其他几种较为先进的单样本人脸识别算法,所提算法取得了更好的识别效果。  相似文献   

15.
崔鹏  王越 《光电子.激光》2017,28(10):1146-1155
针对现有的多数人脸识别算法在单训练样本时识 别性能并不理想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基于Fourier-Mellin变换的频域不 变性以及时域不变性的特征提取算法。首先,采用图像亮度作为原始特征,将对图像亮度标 准化以改善光照变化,通过应用2D小波变换降维来管理频域不变量的复杂度;然后,为进一 步改进识别性能,根据分析的Fourier-Mellien变换(AFMT) 以及正交Fourier-Mellin矩(OFMM)法不变量的特征,将两种算法混合,进行特征提取; 最后,利用分值标准化度量频域不变量与时域不变量,并存储到一个特征向量中用于分类。 通过最近邻分类器(NNC)和相关性系 数法(CCM)进行分类和融合。通过在YALE与ORL人脸数据库上进行了大量实验的结果表明, 本文提出方法的性能要优于传统的人脸识别算法。  相似文献   

16.
路翀  刘晓东  刘万泉 《电子设计工程》2011,19(21):186-188,192
针对压缩感知(Compressed Sensing,CS)方法需将图像矩阵转化为向量后进行特征提取,导致数据维数很大,计算复杂等缺点,提出二维离散余弦变换(2DDCT)和压缩感知(Compressed Sensing,CS)相结合的人脸识别方法。新方法首先利用2DDCT将图像变换到频域,压缩人脸图像以去掉人眼不敏感的中频分量与高频分量,这样有效降低了所需特征的维数,减少了计算量;然后通过感知算法进行特征提取得到人脸识别特征,最后运用最近邻分类器完成人脸的识别。在ORL、Yale及Feret人脸数据库的实验结果证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与稳健性,特别是在YaleB人脸数据库运用该方法得到了很好的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presents a novel face recognition algorithm. To provide additional variations to training data set, even-odd decomposition is adopted, and only the even components (half-even face images) are used for further processing. To tackle with shift-variant problem, Fourier transform is applied to half-even face images. To reduce the dimension of an image, PCA (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 features are extracted from the amplitude spectrum of half-even face images. Finally, nearest neighbor classifier is employed for the task of classification. Experimental results on OR.L database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outperforms in terms of accuracy the conventional eigenface method which applies PCA on original images and the eigenface method which uses both the original images and their mirror images as training set.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一种应用于人脸识别的监督线性维数约简 算法。首先引入图像距离度量方法以确定人脸数据 之间的相似程度,之后将训练样本的类标先验信息融入到邻域保持嵌入(NPE,neighborhood preserving embedding)算法的目标函 数中,使得降维后的嵌入空间的投影数据呈多流形分布,不仅最优保持了样本空间的局部几 何结构,同时各类样本 投影的类内散度最小化,类间散度最大化,增大了各类数据分布之间的间隔,提高了嵌入空 间的辨别能力。在Extended Yale B和CMU PIE两个开放人脸数据库上进行了识别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取得了很好 的识别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