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济南市由于地下水过量开采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泉水水位多次达到预警水位,甚至出现停喷,影响了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济南市实施了卧虎山水库回灌补源工程。经过分析卧虎山水库通过玉符河回灌补源情况,说明卧虎山水库回灌对保持市区趵突泉地下水位有明显的影响。实践表明,实施回灌补源工程对于补充市区地下水,实现泉水持续喷涌,改善济南水生态环境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地下水回灌补源模式研究与示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立了基于GIS的山东省地下水回灌补源信息管理系统和地下水库运行管理系统,完整地提出了以建立地下水银行为目标的山东省不同水源、不同类型区和不同工程形式的地下水回灌补源模式,取得了回灌补源关键技术系列成果,设置了位于胶东滨海区、鲁西北平原区和鲁中南山丘区的莱州、龙口、邹平、广饶、淄博及济南6个示范区.在青岛大沽河、烟台夹河地下水库等回灌补源工程中进行了推广应用,产生了较大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3.
济南市的水资源紧缺,主要地下水资源量受大气降水控制,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地下水的开发利用量增大,同时由于不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及城市工业生活污水的排放,导致了济南泉域地下水水位下降,泉水断流的现象频发,产生了一系列的水环境地质问题。通过对济南泉域地下水的现有的开发利用方案进行分析计算,发现现状条件下仅靠每年的降水量优化计算后的开采方案达不到保泉供水的目标,因此结合目前济南市海绵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优化补源开采方案。结果显示:相较于仅靠大气降水补给的现状方案,通过回灌补源,在满足红色预警水位的条件下,泉域地下水在丰、平、枯、特枯四个典型水文年中均具有了一定的开采潜力。这表明人工调蓄补源是维持泉水常年喷涌的有利手段,为济南泉域地下水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及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井灌区水量的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工农业用水提水成本大幅攀升,并形成降深漏斗区,进而引发地质灾害。引黄河水进行回灌补源,效果虽明显,但易受农时、黄河水情影响,且费用较高。利用雨季雨洪资源,适时进行回灌补源,可遏制地下水下降势头,改善井灌区用水条件和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济南是闻名于世的"泉城",但由于地下水过度开采等原因,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泉群停涌,水生态环境恶化.济南的保泉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历经采外补内保泉、节水保泉、引黄保泉、回灌保泉等阶段.为尽快恢复和保持泉城特色,济南市实施了两次回灌补源试验和济西抽水试验,确定了回灌补源与抽水试验影响效果,提出了市区泉水来源、市区与西郊同属济南泉域、减少西郊开采量及实施玉符河回灌补源工程等观点.并指出济南当地水资源匮乏,单纯依靠当地水回灌,不能解决常年保泉问题,建议调引南水北调长江水作为回灌补源水源.根据回灌试验确定的玉符河渗水能力,年调引长江水量5 000~6 000万m3.  相似文献   

6.
莱西市大沽河沿岸地下水回灌补源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莱西市大沽河沿岸地下水量不足的问题,采取工程措施进行回灌补源。其中回灌补源工程的水源:一是利用汛期径流进行补源;二是利用水库拦蓄水进行补源。采取的工程措施是:外引、内拦相结合实行面补。利用拦水闸拦蓄由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待各沟、渠水下渗后,再利用大沽河汛期水或产芝水库、高格庄水库拦蓄水,通过渠道向沟、渠引水,浇灌粮田和补充地下水;拦蓄、渗井、渗沟相结合实行点补。利用所建闸将区内地表径流、外引水拦蓄回灌。通过回灌补源地下水位回升,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为了改变濮阳县、清丰县、南乐县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的趋势,解决三县农业的"用水难"问题,渠村灌区自1998年以来开始分期实施综合治理与引黄补源项目,收到了良好成效。探讨总结了灌区进行综合治理与科学调配黄河水采取的方法措施,分析了补源区内由此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和变化。  相似文献   

8.
位于莱西市西南的青岛供水区地下水资源原来较为丰富,但随着大量取用,已日趋匮乏,出现了采补失衡的不良局面,严重地影响了工农业生产用水。因此,经有关专家论证,莱西市实施了地下水回灌补源工程,工程投资220万元,通过来取一系列补源工程措施,以期实现水资源采补平衡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东营市广饶县境内地下水资源概况及开发利用现状,阐述了由于不合理开采利用,甚至超采地下水资源而形成地下水漏斗区,从而制约工农业发展,造成水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介绍了实施补源工程使地下水位明显回升的工程实例,说明了引水补源工程是解决地下水资源危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位于莱西市西南的青岛供水工地下水资源原来较为丰富,但随着大量取用,已日趋匮乏,出现了采补失衡的不良局面,严重地影响了工农业生产用水。因此,经有关专家论证莱西市实施了地下水回灌补源工程,工程投资220万元,通过采取一系列补源工程措施,以期实现水资源采补平衡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1.
济宁市以琵琶山坝作为取水口,通过工程措施引水入济宁进行补源,将大汶河流域水资源调入淮河流域,实现济宁区域内两流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本文以引汶补源入济工程为例,以工程引水口琵琶山坝作为流域节点,应用总量控制格局下基于GIS的“自然-社会”递进式地表水文模型模拟琵琶山坝水源条件,为引汶补源入济工程的工程运行调度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黄河断流对河南省沿黄地区引和黄河水造成的影响,指出了引黄补源应注意的主要问题,并阐明了加强引黄补源工程管理与建设是缓荽黄河断流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3.
根据延津县降水量、引黄水量和地下水位观测资料,分析了引黄灌溉对地下水的补充作用。结果表明:井灌区地下水位呈明显的持续下降趋势;引黄灌区地下水位大都较高,且部分年份有明显回升;引黄补源灌区地下水位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聊城市西部地下水监测井水位变化长期趋势,提出了近期水位动态的区域分类,揭示了引水补源条件差异对地下水的影响。并利用回归分类法,对集中开采区降雨量、汛期降雨量与地下水水位变差建立复相关关系,可用于预测未来年份的水位变化,对指导制定引水补源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时期南水北调后续工程的高质量发展,首批建设工程引江补汉工程正式开工,为支撑未来南水北调 中线水源工程与引江补汉工程的联合协调运行,根据引江补汉工程设计参数,提出多组丹江口水库与引江补汉工 程联合调度方式,并模拟分析得到引江补汉工程实施后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工程可调水量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 果表明:设置引江补汉工程补水水位控制线、同步优化陶岔渠首引水调度线,充分利用引江补汉工程补水来满足 汉江中下游用水需求,从而置换更多坝前水量引至陶岔渠首、清泉沟等用水需求方,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丹江口 水库供水与引江补汉工程补水决策的有效衔接;相比于中线一期工程现状供水调度情景,采用合适的引江补汉工 程与中线水源工程联合调度方式,可在保障汉江中下游用水量需求的同时,满足下游断面最小用水量达标率至 98.9%~99.2%,并提高中线受水区可供水量 17.7 亿~25.8 亿 m3,继而有效协调中线水源工程的中线受水区、清泉沟 渠首及汉江中下游等多方用水需求。  相似文献   

16.
石川河富平地区地下水长期处于采补失衡状态,大范围含水层被疏干,形成区域性降落漏斗,针对拟建的石川河富平地下水库,设置5种开采回灌方案,建立地下水流数值模型模拟不同方案下地下水库水位和蓄水库容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各回灌方案在消除降落漏斗的同时,均能较好地恢复地下水水位,且不超过地下水库的调蓄上限水位;回灌量相同、回灌方式不同时,逐日回灌方式的水位恢复效果优于灌期+非灌期回灌方式,较2018年地下水水位平均抬升13.55 m,蓄水库容增加2.99×108 m3;回灌量不同时,较大回灌量对地下水水位的影响大于回灌方式,即泾惠渠水源回灌时,水位抬升程度最大,为19.77 m,蓄水库容相应增加4.36×108 m3。模拟结果可为地下水库的调蓄与运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由于农业灌溉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该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河道断流加剧、水生态问题日益突出。文章针对西辽河流域目前存在的问题,参照南水北调回补地下水的成功经验,围绕利用引绰济辽工程建成达效前的富余水量回补西辽河流域地下水,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濮清南引黄补源灌溉工程,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防止地下水位下降,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是行之有效的措施。本文探讨了蓄灌区内地表水、地下水的形成规律和引黄水量的变化规律及“三水”互相转化.联合利用、统一调控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南水北调中线沿线劣质地下水对输水水质的潜在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水质安全是工程运行成功的关键。现通过对中线工程总干渠沿线地下水进入渠道可能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典型渠段数值模型定量计算地下水与渠系水在水量与水质的转化。研究结果表明:工程内排排水的布设使地下水与渠系水存在水量与水质的紧密联系;地下水向渠道的排入量取决于地下水水位与总干渠渠道水位之间水位差的变化情况以及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根据现有资料基础上的河北磁县境内渠段模拟计算结果,即使在假定的污染风险达到极大的情况下,排入渠道的劣质地下水对渠系水水质基本不构成影响。  相似文献   

20.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建成后,输水期间抬高沿线河水位,河水与地下水补排关系必将发生变化,对河道两侧地下水水位和水量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梁济运河段的地貌、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应用地下水非稳定运动数学模型,研究河渠渗漏对地下水水位的变化,从而分析预测影响区盐渍化情况。梁济运河在南水北调通水后,减小了两岸地下水埋深,影响范围约在500~1000m,地下水埋深减小为1.0~3.0m,地下水埋深均大于适宜临界埋深,但还存在盐渍化的潜在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