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关于城市副中心用地规模及结构模式的研究--以重庆市西永城市副中心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城市副中心建设方兴未艾。以此为背景,对城市副中心的空间结构模式和用地规模的研究显得更为重要。本文旨在对此问题进行研究方法的归纳与探讨,以西永城市副中心为例加以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3.
4.
上海真如城市副中心是《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四个城市副中心之一,其规划建设相对较晚。通过借鉴国际经验,深入分析真如城市副中心的功能定位,及发展规模、布局结构、综合交通、地下空间和历史文化等内容,并初步提出有关规划管理的设想,试图反映近年来真如城市副中心有关规划编制的思考和探索成果。 相似文献
5.
该文对城市副中心设计的方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以武汉鲁巷广场为例,分析了鲁巷广场在城市设计过程中包括对于网络交通、复合空间、多元景观等多方面因素的设计理念与手法,以期为其他类似的副中心规划提供一定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存量发展时代全球城市中心区的持续更新或将成为常态,存量视角下公共中心的规划编制更趋于尊重产权现状,提前锁定开发机制;尊重人本需求,确保公共利益优先;尊重市场规律,复合高效利用土地;尊重多方协同,联动重大基础设施.基于上海市金桥城市副中心从概念方案至控详规划全过程参与的工作经验,总结提炼存量视角下城市副中心规划编制特有的... 相似文献
7.
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是具有科普教育属性的绿色空间,文中以北京城市副中心清风廉政园为例,从空间布局、地域特色、功能需求、主题场所、植物景观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探讨了文化公园的主题表达策略,建设独具行业特色、表现地域文化的园林景观。 相似文献
8.
1 规划背景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84年12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为中国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开发区位于天津市东45km,紧邻天津港、保税区,规划总面积约41km2,包括生活区和工业区两大片.其中,生活区包括中心城区和3个相对独立的居住综合区. 相似文献
9.
站城融合的两种模式决定着车站枢纽和城市之间呈现出植入与引领的两种融入状态,需要建立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双向设计路径。北京城市副中心交通枢纽和雄安高铁站交通枢纽的现状和问题对应着这两种不同的状态,设计研究过程和设计成果均体现了以上设计思考。 相似文献
10.
11.
12.
本文分析介绍了深圳市光明新城中心区城市设计国际竞赛一等奖方案的设计策略。该方案中,奥地利rpaX建筑事务所提出IDEAL CITY设计理念,试图为深圳光明新城中心区建立一种开放性的结构系统,以容纳多层级的发展,满足城市革命性变化的要求,以及城市活力所必须的多样性需求。本文主要以街区发展模式(以细胞单元为基础的)与交通组织理念为重点,介绍奥地利rpaX事务所卓有成效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建筑设计竞赛进行了分析与评述,首先介绍了本次竞赛展开的背景、场地情况以及相关的规划与建筑设计要求,然后从各方案的环境解读、功能布局、建筑形态以及主要会议厅的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14.
15.
项目位于广州番禺区化龙镇内,距广州市中心直线距离约15km,规划设计范围南起金山大道,北抵沥滘水道,西至京珠高速公路,东至黄埔大桥;规划范围约3km2.…… 相似文献
16.
国内城市规划设计国际竞赛的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目前国内城市规划设计国际竞赛模式的调查研究和现象解析,重点对实践中存在的误区与问题做出深层次反思和理性化概括,旨在引起学界的重视和广泛研讨,积极探索合理、科学的规划设计运作模式,提高规划设计的质量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从城市街道交通空间规划设计的角度,结合重庆西永大学城的建设及重庆现有街道交通空间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总体策略及具体措施,使各种交通设施除满足交通功能外,还应满足人的出行需要及舒适度,充分利用交通资源,构建人性化交通。 相似文献
18.
19.
介绍了重庆市江津区北部新区的城市设计理念与方案。设计以生态基础设施作为新城的基本框架结构,用以组织城市的空间形态和功能布局,并最终成为城市的特色。该生态基础设施对应于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为城市提供的社会经济服务,并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服务,它们是城市居民最基本的需要,也是城市生态与人文特质的基本保障。基于这一理念和方法论,根据场地"三面云山一面江、溪水内聚到明堂"的场地特征,形成了"坐山—留水—眺江"的"茶花状"主体城市格局,塑造了一个既具生态与人文气质又极富经济活力的江津新城。 相似文献
20.
In Victoria the current strategic plan intended to underpin the future growth in Melbourne, Melbourne 2030, adopts the framework of sustainability as its guiding ethos. Melbourne 2030 makes clear a preferred form for new activity centres through performance criteria and guidelines on preferable layout and structure. The research presented in this article consists of an analysis of 17 activity centres which have been planned for or built on greenfield sites in three growth areas of metropolitan Melbourne since 2002. These activity centres are rated against a framework of sustainability criteria adapted from Melbourne 2030. The study found that in many cases the recommended form and location of new centres are not being adopted and possible explanations are advance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