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戴春 《时代建筑》2014,(1):78-83
文章透过对今日美术馆"建筑之外"展览的介绍与分析,讨论了建筑师涉足建筑之外实践的价值和意义,指出对于建筑之外实践的呈现,建筑师所选择的方式和角度非常多元且更为自由,有的还带有强烈的批判性,以一种方式反映了他们的建筑观念。  相似文献   

2.
从“众”     
当代中国城市规划与建筑教育体系、体制以及目标依然停留在精英模式,关注的是自上而下的规限和引导,以形而上的理论研究自上而下地指导教学与实践。这导致当代中国城市建设追求形式,轻视建造过程,轻视经济规律,常常游离于现实生活之外。而大建筑学科的发展与演进应源自城市社会的物质性平台,对城市的大众性实践才是催生城市建筑思想的源泉。  相似文献   

3.
田垠 《建筑知识》2014,(4):21-21,23
一、需求之变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整体社会认知水平的提高,对建筑形态与品质的关注已不仅是建筑师的专利,如这几年网上对CCTV大楼的热议,对苏州东方之门的PS恶搞,乃至市民对自身住宅质量的关注。人民在经济条件改善后,逐渐开始关注城市面貌,对建筑品质有了“经济、实用”之外的要求。整体要求的提高促进了市场的发展,建筑市场处在从粗糙向细腻、粗放到有序、自发向制度化的转型期,把握了建筑质量也就赢得了市场——对开发商如此,对建筑师亦然。  相似文献   

4.
1950年代至1960年代中前期,在中国近代建筑发展脉络分支延续与世界现代建筑思潮直接影响下,由大陆迁台建筑师及其学生组成的“新派”建筑师群体在我国台湾地区进行了体系化的现代中国建筑理论建构并形成理论流派。这一理论流派直接继承发展了1930年代以来在学院派与官式建筑传统之外探寻现代中国建筑道路的思想新芽,系统呈现了世界现代建筑运动主流思想与中国文化传统全面碰撞融合的理论图景,亦成为中国近代文化思潮之余绪在现代中国建筑理论探索中的映射,具有多重重要历史价值与时代意义。本文将发掘本时段台湾地区“新派”建筑师在中国近代文化思潮余绪与现代建筑社会属性多重交叠下的理论探索,论述其对“复古思潮”的抨击抵抗及其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理论内涵,呈现其从“型造人”到“建筑文化自觉”的启蒙主义理论建构演进目标,总结这一群体及其理论建构作为现代中国建筑发展图景重要组成的意义与价值,以期完善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相关研究,补充战后中国建筑理论界在世界现代建筑运动进程中的叙事。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一些地方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为了加强地方保护,纷纷出台阻碍建筑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规定"和"举措",垒起"土围子",将外埠施工企业阻挡在当地建筑市场之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日前下发《进一步做好建筑企业跨省承揽业务监管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提出"外地建筑企业与本地建筑企业同等待遇,严禁设置地方壁垒"的要求。若严格按照《通知》要求执行,部分地方建设行  相似文献   

6.
高升 《建筑》2010,(9):30-31
<正>问题的提出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绿色建筑"几乎涵盖了一切旨在提高建筑利用效率并减少其对环境及健康负面影响的技术、措施和实践。随着绿色建筑的兴起以及人们对绿色建筑兴趣和  相似文献   

7.
杨凯 《中外建筑》1999,(2):91-92
“经援”是我国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无偿援助或无息、低息长期贷款,支援他们进行建设的一种国家间的友好往来、加强合作的行为。笔者八十年代初期出国从事的建筑活动,在都属于这个范畴。随着时代的发展,为满足国内建设市场的需要,适应国际建筑市场的要求,“承包”的境外建筑活动方式就提到日程上来了。所谓“承包”,就是我们的建筑企业,在国外以承包商的身份参与市场竞争和从事全过程的建设活动。而“承包”则主要是一种商业行为,除了前者要求的质、量、期、价之外,是在这个基础上达到企业盈利的目的,这是一个根本的变化。我们从事境外建筑活动的  相似文献   

8.
正UED:对于"建筑"与"建筑之外"您是否有清楚的界定?是怎么界定的?曹晓昕:建筑和建筑之外是有清晰的界定的,至于怎么界定我觉得没意义,因为建筑设计就是大设计圈的一部分,而且是最复杂的一部分,做好建筑设计不能表示全部通吃,但很多地方尤其是方法上是通的。赖军:建筑和建筑之外的界限现在正在被打破,我认为应当突破我们通常理解的建筑设计的范畴,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灵感的来源是生活本身。这种感悟超越了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对建筑本身的思考。建筑形式同样也可以从建筑之外得到启发和借鉴。冯果川:我觉得建筑的边界是模糊的,变动的,多角度的,很难界定。从我个人的角度,建筑是关于身体的空间性的构筑物。这并不是为了给建筑一个定义从而分出"建筑"与"建筑之外",而是为了说明我关心的建筑的一些特点:身体、空间、建造。  相似文献   

9.
世博网5月4日消息:随着世博会正式开园,一个个精彩场馆令参观者目不暇接。在留恋各个国家馆的异域风情之外,别忘了“一轴四馆”。作为永久性建筑,它们同样凝聚了中国设计施工人员的创意和心血。今天,我们先去看看拥有三个“世界之最”的主题馆。  相似文献   

10.
张利 《时代建筑》2014,(6):58-59
当代中国正处于建筑文化的再梳理、再争鸣与再积累时期,建筑媒体的表现非常活跃.任何媒体,在生存需要之外,都必然存在一个取向,而这一取向决定了该媒体对所传播信息的选择、组织及影响预判.根据个人观察,笔者在下文提出在今日建筑媒体中存在的五种取向并附加些许讨论.需要注明的是,笔者在此无意、亦不能以这五种取向穷举今日建筑媒体取向的全部,仅是以这五种取向为代表而已.  相似文献   

11.
奥运建筑与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建筑与结构结合为着眼点简要回顾历史上的奥运建筑,总结了奥运场馆的成功经验。重点分析了将要建设的北京奥运建筑,指出复合化、灵活化、自然化、艺术化将会是北京奥运建筑关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从建筑的角度探讨家具在建筑空间中的存在意义,揭示家具个体之外更深层次的内涵,以增强建筑和家具设计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帮助设计师拓展思路,共同创造出崭新的家具设计。  相似文献   

13.
从单体建筑、到区域再到城市设计,新一代建筑师正在为中国建筑寻找新的一些方向。独立工作亦或合作,他们从多方面充实了知识话语,在世界的关注下,在一个设计对于发展和改变至关重要的国度,他们代表了一群在寻找自我身份,同时又为新世纪改变自身的先锋,他们在努力实现"建筑、景观与城市设计的融合"。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探讨建筑学与景观建筑学的关系,以建筑设计为基准点,分析了景观建筑学的概念和手法引入,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使建筑呈现了丰富的景观,实现了建筑设计的景观共生。  相似文献   

15.
施瑛  孙一民  潘莹 《建筑师》2011,(4):83-87
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Team10并不是一个建筑师事务所.更像是一个松散的学术组织。Team10中的建筑师们各自独立开业.建筑理念也不尽相同.但对国际式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质疑这一共同目标.使他们凝聚在一起。Team10提出的各种关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理论至今对当代中国仍具有参考价值。更为重要的是,Team10在三十多年的活动时间里.所呈现出的开放性、批判性、独立性、包容性,已成为Team10小组的根本精神所在。研究与学习Team10的精神.对于反思当代中国建筑与城市规划实践.改变当代中国建筑与城市理论浮躁而又空洞的现状.促进中国建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都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同济学派的现代建筑意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当代建筑和建筑教育在特殊的地缘政治环境中发展成长,同济大学建筑系在中国现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同济学派”。这个学派一贯注重跨学科的发展,坚持现代建筑的理性精神和现代教育思想,创导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学术精神。最早建立中国的城市规划专业,在理工类大学中最早建立风景园林、室内设计和工业设计专业,这些专业与建筑历史与理论、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建筑技术等专业一起,使今天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成为国内该学科领域中专业最为齐全的学院。同济学派荟萃了众多富于大学精神,集建筑师、建筑教育家和学者身份于一身的大师。他们提倡跨学科和多学科发展,为培养建筑师、规划师、设计师和学者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成为中国实验性建筑的先驱,倡导“建筑空间组合设计原理”教学体系,为中国现代建筑理论提出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后盾 《华中建筑》2009,27(11):17-19
该文通过对詹克斯和文丘里后现代建筑理论的评析,指出两人在"建筑的语言和隐喻"这一问题上的不同立场:詹克斯看重建筑隐喻的含义,而文丘里则看重建筑表达隐喻的方式。文章也由此剖析了文丘里坚称自己是现代主义者,而不是后现代主义者的缘由。  相似文献   

18.
密度的实验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王群 《时代建筑》2000,47(2):36-41
密度是城市建筑的基本问题之一。通常,它并不是一个与建筑形式有直接关系的问题,尤其与建筑的风格和潮流无关,因此,从密度看建筑或者思考建筑或许多少能够使人们超越形式、风格和潮流而接近对建筑更有意义的探讨。这也正是荷兰建筑师库哈斯及其领导的都市建筑事务所以及由一代年轻的荷兰建筑师组成的MVRDV小组“密度之实验”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9.
王洪艳 《华中建筑》2011,29(9):181-183
简述绿色建筑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当代绿色建筑是以可持续发展建筑为指导思想,遵循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建筑技术、人文内涵的和谐统一.重点论述了绿色建筑的创作不应当只注重应用节能技术和采用环保材料,更要尊重地域文化,融入自然环境,满足人们现代生活与地域文化的和谐共生真正的绿色建筑既耍有适宜的建筑技术又要有建筑文化的地域特色,两者相互促进,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